夏曉虹
沒想到,去年張靜蔚先生交給我的《晚清音樂圖像—〈點石齋畫報〉及其他畫報》打印稿竟成為他的遺著,而我承命撰寫的序言也變成了對他的懷念,這一切都來得太突然。
張靜蔚先生是中國音樂學院音樂學系的教授,曾做過該系的系主任。我和他的交往恰如電光石火,倏忽而逝,但瞬間的照亮已足夠我銘記。
通常說來,我的主要研究領域是中國近代文學與文化,和張先生的音樂學相距很遠,似不會發(fā)生交集。這應當也是我與他很晚才結識的緣故吧。不過,我很早就知道張靜蔚先生的大名,因為我對晚清文化研究的興趣,也包括了現(xiàn)代音樂教育的發(fā)生。由此,張先生編選的《中國近代音樂史料匯編(1840-1919)》(人民音樂出版社1998年),也早就站立在我的書架上。
直到二○○七年春,我去德國海德堡大學參加“國際視野中的中國婦女期刊、新女性與文類重構”會議,撰寫論文《晚清女報中的樂歌》時,才真正仔細閱讀了這本資料集。當時雖不清楚其編纂過程,但看到其中一些選文的出處,注明所用書刊藏于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以及天津、南京甚至無錫等地方圖書館,已十分佩服編者的眼光獨到與搜集廣博,其間所包含的艱辛也可想而知。實際上,至今為止,此書仍是中外學界研究近代中國音樂史必備的權威文本。
張靜蔚遺著《晚清音樂圖像》打印本
雖然沒有從張先生那里得到親口證實,我還是可以推測,《晚清女報中的樂歌》才是我與他結緣的真正紐帶,因為他指導的學生肖明曾經來我的課堂聽講,并就近代鼓吹女權思想的樂歌論題寫信請教。而在我那篇長達五六萬字的論文中,除了錢仁康教授的《學堂樂歌考源》,其中引用最多的就是張靜蔚先生所編二書,即《中國近代音樂史料匯編》與《搜索歷史—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文論選編》(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年)。當時為了方便使用,我還專門復印了后書中的附錄《學堂樂歌曲目索引》。也就是說,正是依靠張先生多年辛苦搜集的史料,我才能夠順利完成這篇跨學科的長文。
張靜蔚先生講座
我的學生李靜,博士論文做的是《樂歌中國—近代音樂文化與社會轉型》,和張靜蔚先生的研究領域貼合,故而比我更早與張先生見面。二○一六年六月,我從北大退休時,李靜和她參加的北大校友合唱團同人前來助興,一起演唱了十首全部采自近代歌集的《學堂樂歌組曲》。視頻上傳網絡與微信后,大獲稱贊。深受鼓舞的李靜于是再接再厲,三個月后的九月二十四日,校友合唱團又在北大圖書館南配殿組織了一場名為“‘學堂樂歌中的少年中國北大講·唱會”的演出,張靜蔚先生也應邀參加。正是在這次活動現(xiàn)場,我與張先生第一次會面。我跟著李靜,稱呼他“張老師”,他則始終客氣地稱我為“夏教授”。
雖然是初次相見,但我完全沒有陌生感。這固然出于我對張先生著作的熟悉,卻也和他待人接物的風格有關。講唱結束后,張先生和我都發(fā)表了感言。不必說,他的評點很專業(yè),不過其間也引發(fā)了一件趣事。張先生在發(fā)言中提到,他編了一本《學堂樂歌三百首》,是目前收集數量最多的近現(xiàn)代歌曲集。等出版后,他愿意送給在場的聽眾每人一本。一邊說,他還一邊舉起了帶來的稿本。于是,散場后,有一位老人家一直坐著不走,原來她在等張先生送書呢。遺憾的是,這本張先生十分看重的樂歌集最終未能出版,可以預期的小眾銷量讓出版社下不了印制的決心,學界也因此無法享用張先生精心烹制的又一道大餐。
由于事先已得到李靜的通報,那天我給張先生帶去了新出拙著《晚清女子國民常識的建構》(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其中收入了《晚清女報中的樂歌》,張先生顯然是最合適的指正者。張先生則送給我很重的禮,居然是兩瓶茅臺。晚上我們去北大中關園的和園餐廳吃飯,本以為張先生要開懷暢飲了,不料他開車來,不喝酒。于是,打開的一瓶茅臺和一瓶紅葡萄酒,我成了唯一主力。張先生很有興致地看著我喝,自己只略吃了幾口菜,就由學生陪同退席了。
初次見面,張先生的豪爽已留給我深刻印象。同時記住的還有他修長挺拔的身材、修剪得體的銀發(fā)和優(yōu)雅清癯的面容。加了微信后,發(fā)現(xiàn)他用的網名是大衛(wèi),頭像是一幅側面的黑色剪影,惟妙惟肖地傳寫出張先生輪廓分明的臉型。加之日后聊天,我說起資中筠先生的《有琴一張》(北京出版社2017年),里面收錄了她一九八二年訪美后,與少年時代在天津學琴時的老師的一張合影,張先生于是隨口提到,那也是他的老師。我才可以確認,張先生早年家境應該相當優(yōu)裕。
盡管此琴非彼琴,但傳統(tǒng)文人理想的文化修養(yǎng)—琴棋書畫,別的不清楚,起碼“琴”之外,張靜蔚先生還能“書”。二○一八年八月聚餐時,張先生送過我一幅“丁酉歲末”書寫的蘇軾《水調歌頭》,其所用草書與蘇軾詞作的曠達適相匹配。整幅字墨酣筆健,一氣呵成,甚為精彩。實際上,當日張先生帶來了兩幅書跡讓我挑選,記得另一幅是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應該都是他的法書得意之作。我選擇中秋詞的理由是,“喜歡‘但愿人長久的意思”。只是,張先生并沒有如我所愿長生久視,思之黯然。
算起來,我和張先生在“講·唱會”后見過三次面,吃過兩頓飯。見面都是為了《晚清音樂圖像》這本書。第一次是二○一八年六月十四日,張先生送給我四月印出的此書初稿,只有選圖和抄錄的配文,尚未加解說,《前言》也僅列出提綱。第二次是同年的八月二十七日,我把修訂過的初稿本還給他。第三次已在二○一九年,因我三月底要去哈佛大學兩個多月,張先生急于將已經寫好《前言》、加了注解的二○一八年十二月印本交給我,所以,二月二十八日上午特意開車過來,在我們小區(qū)后門外的馬路邊進行了交接。當時絕對沒有想到,瀟灑地坐在駕駛座上的張老師,竟是他留給我的最后印像。
兩次吃飯的地點都是在中國音樂學院附近的萬龍洲海鮮大酒樓。此處我早前也去過,沒覺得有何特別。但與張先生一起進餐時,被他考問,哪道菜最喜歡,方仔細品味。果然發(fā)覺蔥姜炒肉蟹肉質細嫩,味道醇厚,難怪被張先生評為第一。而且,這家店也被張先生認作京城中他吃過的海鮮做得最好的一家。后來我曾提出在別處、比如我家附近的上地做東,張先生一律不看好,可見其口味之高。張先生其實也善飲,先是由他置備了茅臺,第二次我?guī)チ宋寮Z液。有酒助興,兩次我們都聊得很盡興。
張先生出生在一九三八年,我見到他時,他已七十八歲(當時并沒有意識到)。但他說話、行事仍然非常率真,絕沒有那個年齡段的人常有的世故。他第一次約我吃飯所送的本書初稿,其中除了《點石齋畫報》,還從其他晚清畫報中選錄了若干圖像。他坦誠地告訴我,后者基本都出自陳平原的著作《圖像晚清—〈點石齋畫報〉之外》(東方出版社2014年),所以,他希望我們能夠授權,允許他在書中挪用,并且反復說過多次。這自然不成問題,只是因出版尚未提上日程,授權書的交付才一再順延。并且,在此次面談前,性急的張先生已直接與東方出版社的編輯聯(lián)系版權事宜。編輯不知張先生的來歷,要他直接找我們商量,反倒促進了我和張先生更深入的交往。
《中國近代音樂史料匯編(1840-1919)》張靜蔚編選校點人民音樂出版社1998 年版
從這件事,我還窺見了張靜蔚先生對史料極為尊重的態(tài)度。本來,晚清的出版物已沒有版權,其他學者使用我們書中的圖像資料時,也很少有人會注明。但張先生不同,他把研究者所用的史料與其個人論述同等看待,認為都應當受到版權保護,才會如此惦念不已。這除了顯示出張先生做事的認真執(zhí)著,顯然也與其長期致力于中國近代音樂史料的收集整理密切相關。
毋庸置疑,成名作《中國近代音樂史料匯編(1840-1919)》奠定了張靜蔚先生在中國音樂史學界的牢固地位,但行內人更為感激的還是此書的前身—由張先生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親自抄寫、編印的《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史教學研究資料》(后題作《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史參考資料》)三冊。在那個專業(yè)教材匱乏的年代,這套分為“近代部分音樂史料和論文匯編”(1983)與“五四以來音樂論文選輯”上、下冊(1989)的油印本,曾經在全國的音樂史教學與研究中產生過深遠影響。
一舉成名也使張靜蔚先生確定了此后的研究路向,中國近代音樂史料以此成為他念茲在茲、努力不息的終身事業(yè)。退休之后,他又積十年功力,編成了《〈良友〉畫報圖說樂·人·事》與《〈北洋畫報〉圖說樂·人·事》二書,二○一八年二月由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刊行,同年六月第一次聚餐時,張先生即以之相贈。當時曾請張先生簽名,但他謙遜推辭,我也沒有堅持,因此留下了不可彌補的遺憾。
張靜蔚先生編注的圖說《良友》與《北洋畫報》樂、人、事的兩本大作,出版時納入了“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圖像史”叢書。依據叢書主編洛秦在序言中所說,正是張先生的率先成稿,才讓這套叢書的出版得以成行。由此可以肯定,眼下這本《晚清音樂圖像—〈點石齋畫報〉及其他畫報》,應是同一思路的賡續(xù)之作。而將近代音樂文獻的范圍從文字擴及圖像,確屬別具慧眼的突破。我更在意的是張先生借此實現(xiàn)了史料學上的衰年變法,顯示了其學術生命力的旺盛。
實在說來,與先行出版的二書相比,《晚清音樂圖像》的編注難度要大得多。先說編。一八八四年五月面世、一八九八年停辦的《點石齋畫報》,由于創(chuàng)刊于近代中外文化交流最頻繁的上海,隨處可見的傳統(tǒng)社會生活與此地獨有的十里洋場風光,均在畫家精細的摹寫下得到充分展現(xiàn)。張靜蔚先生從中精選出一百二十一幅圖像,以之構成本書主體,確足以反映晚清音樂文化的變遷。而此畫報較早得到學界的集中關注,目前已有多種全套重印本可用。張先生采用的大可堂本(上海畫報出版社2001年),實為其中最易得到并最好使用的一種。盡管具有如此優(yōu)勢,《點石齋畫報》之外的“其他畫報”卻也不可忽視。應當承認,較之《點石齋畫報》,其他晚清畫報的資料更難搜集,以之要求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學者顯然不合適,因而,張先生的借力陳平原著作本情有可原。何況,在我的建議下,張先生也檢視了我提供的全部《圖畫日報》(1909年創(chuàng)刊),補充了可用圖版。凡此,都體現(xiàn)了張先生為充實本書內容做出了最大努力。
至于注解,一九二六年先后創(chuàng)辦于上海的《良友》與天津的《北洋畫報》,已是使用照相圖版的現(xiàn)代畫刊,樂人與樂團的活動都更頻繁,文字說明也簡潔明確,因此,兩書的注釋與評點相對做起來容易些。而晚清畫報中的圖像則正如張先生所說,“大都是作為新聞而刊發(fā)的”(本書《前言》),此編雖盡力將其分為民俗活動、民歌、民樂、說唱、戲曲、中外音樂交流、教育與新聞等八類,其間純粹關于音樂的記述仍是少之又少,解說的難度大為提升。加以學界對晚清社會生活與文化,尤其是近代音樂流衍的研究還很粗疏,現(xiàn)成的成果遠不敷采用,可以想象,張先生在作注時之舉步維艱。但他還是成功突圍,將目光集中在重要事件、人物以及他最擅長的音樂演出細節(jié)的疏解上。配合圖像局部的特意放大,兩相呼應,晚清的樂曲、樂人、樂事也得以從紛雜的民俗或時事背景中凸顯出來,獲得應有的關注。
當然,若以更高的標準來衡量,注解的部分確實還可以做得更細。比如關于西洋樂器的傳入、樂隊的組建與構成,特別是圖畫中出現(xiàn)的演出及演奏者情況的介紹等,都可以做文章,也多少都有跡可循。但這些大抵需要從原始資料的爬梳做起,對于已經年邁的張先生,確實不合適提出這樣的要求?,F(xiàn)在回想,張先生本來可能對我有所期待;或者說,我在這方面本來可以有所貢獻。由于我修改過尚未加注的本書初稿,當時,我把那些錄自大可堂本的《點石齋畫報》圖釋文字當成了張靜蔚先生自己所寫,隨手訂正了若干誤字,張先生不以為忤,反而因此一再要我就后來的加注本提出意見。我卻未能做到,只是籠統(tǒng)地在微信回應道:“我看了一部分,覺得解說還是應該更凸顯您的專業(yè)特長。”(2019年11月5日)確實有負張先生的厚望。
不過,當日震驚于張靜蔚先生的遽爾病逝,我曾在其微信頁面給他夫人孟凡虹老師留言,表示“一定會完成張老師的遺愿”(2020年9月10日),這既指向作序,也包含令遺著以更好的方式出版。在發(fā)現(xiàn)書稿中《點石齋畫報》的釋文全部取自大可堂版后,我以為不妥。盡管張先生認為,此本已將原先的文言文“全部翻譯為現(xiàn)代漢語,免去了閱讀古文的繁難”(《前言》),我卻覺得作為史料,還是應當保留歷史原貌。當然,大可堂的改編也有版權,張先生可能忽略了,以為其文字和圖像一樣,均已進入公共領域。為避免上述種種問題,我與編輯商量后,重新整理、錄入了本書所選全部《點石齋畫報》圖像中的文字,添加了標點。這雖然屬于我的自作主張,但相信張先生也會理解和贊同的。
《觸摸歷史—中國近代音樂史文集》張靜蔚編上海音樂出版社2013 年版
盡管上文更多表彰了張靜蔚先生在中國近代音樂史料發(fā)掘與整理上的貢獻,我當然也清楚,以研究中國近代音樂史聞名的張先生,其學術成果早已嘉惠學林。從碩士論文《論學堂樂歌》(1981)開始,張先生的名作如《近代中國音樂思潮》(1985)、《馬思聰年譜》(2004)、《音樂家李樹化》(2004)等,在學界均有導夫先路之功。其論文亦結集出版過,《觸摸歷史—中國近代音樂史文集》(上海音樂出版社2013年)在學科內享有盛譽。而同樣明顯的是,張先生的研究厚重、扎實,具有突破力,乃是得益于以堅實的史料為根基。因而,傅斯年那句著名的“史學便是史料學”的說法,用在張先生身上正是十分恰切。
我與張靜蔚先生交往時日雖短,仍能充分體會其為性情中人,且具有豐富的生活情趣,令人相處愉快。在音樂和書法之外,張先生還熱衷于看球賽。二○一八年夏“世界杯”期間,他的腰椎間盤突出癥復發(fā),不能站和坐,仍每日臥看比賽。張先生也愛好旅游。二○二○年七月底,我隨陳平原到平谷度假,在朋友圈發(fā)酒店周邊的照片。張先生看到后,曾兩次留言,指點我:“如果時間允許,從湖的北路乘長途車,可到黃崖關長城一游,被稱為野長城,即未修繕過的??梢耘酪欢危部勺∠?。”“還可以坐長途車再行幾公里,可到盤山一游,非常好。乾隆爺說過,早知有盤山,何必下江南!不過估計你們沒時間了!”發(fā)送時間是八月二日下午四點多。我當晚寫微信回復,卻自此再未得到張先生的音訊。九月十日在李靜的朋友圈,意外地獲悉張靜蔚先生已于一周前故去,那兩段寫在朋友圈的話,也就成為他給我的遺言了。
張先生走得還是那么瀟灑。
二○二一年一月二十七日于京西圓明園花園
《晚清音樂圖像—〈點石齋畫報〉及其他畫報》,張靜蔚著,將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本文系為該書所寫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