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恒博,吳行偉,袁 蓉,高秀容△
1.成都醫(yī)學院 藥學院(成都610500);2.四川省醫(yī)學科學院·四川省人民醫(yī)院(成都610072)
國際糖尿病聯(lián)盟統(tǒng)計,全球成人糖尿病患者數(shù)量高達4.25億,其中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占患者總數(shù)的90%以上。中國是世界上T2DM患者數(shù)量最多的國家[1],T2DM的流行對國家和社會帶來沉重的經(jīng)濟負擔[2],控制T2DM及其并發(fā)癥是當今衛(wèi)生健康領域的重要工作。
糖化血紅蛋白(HbA1c)能反映T2DM患者過去2~3個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評價T2DM患者血糖控制情況的重要指標[2-4]。HbA1c每降低1%,任何與糖尿病相關的終點事件發(fā)生風險降低21%,心肌梗死風險降低14%,卒中風險降低12%,外周血管疾病導致截肢的風險降低43%,心衰風險降低16%[5-6]。但研究[7]報道,我國接受治療的T2DM患者的HbA1c控制達標率僅為39.7%,HbA1c控制率低下將導致患者生命質(zhì)量進一步下降。因此,有必要對T2DM患者進行血糖控制風險篩查并采取針對性的干預措施,以降低其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發(fā)展風險。
列線圖或稱諾莫圖,建立在多因素回歸分析的基礎上,使用多個臨床指標值來預測一定臨床結(jié)局的發(fā)生概率[8]。本研究收集T2DM患者的相關信息,以HbA1c值為結(jié)局指標,建立2種適用于不同條件的Logistics回歸模型并繪制成列線圖,對患者未來2~3個月的血糖控制情況做出預測,為針對性的T2DM管理提供一種決策工具。
選取2018年3月至2019年10月于四川省人民醫(yī)院就診的T2DM患者720例為研究對象。T2DM患者定義為符合指南診斷標準[3],有糖尿病史,目前正在服用降糖藥物者。納入標準:1)問卷調(diào)查當日已檢查HbA1c的T2DM患者;2)使用糖尿病指南推薦藥物治療的患者;3)愿意參加研究的患者。排除標準:1)降糖方案維持時間<2個月的患者(藥物治療時間不足2個月或2個月內(nèi)更換過藥物治療方案);2)年齡<18周歲的患者;3)妊娠糖尿病與貧血患者;4)預期壽命不長的患者(合并有惡性腫瘤、顯著心血管危象的患者)。本研究已通過四川省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的倫理審查。
由經(jīng)過培訓的調(diào)查者使用統(tǒng)一制定的調(diào)查問卷對T2DM患者進行面對面問卷調(diào)查,共發(fā)放問卷750份,排除有缺失信息的問卷30份,回收有效問卷720份,問卷有效率96%。收集的患者信息包括:年齡、民族、性別、身高、體重、腰圍、婚姻狀態(tài)、文化程度、糖尿病家族史等人口學特征;糖尿病病程、降糖藥物費用、現(xiàn)有降糖方案等降糖治療信息;前次HbA1c監(jiān)測值、空腹血糖監(jiān)測頻率等自我血糖監(jiān)測情況;本次檢查的HbA1c值與空腹血糖值等實驗室檢查指標;飲食與運動情況;采用Morisky服藥依從性量表(Morisky Medication Adherence Scale, MMAS-8)評價患者用藥依從性[9](依據(jù)量表使用規(guī)則,得分<6分為依從性差、6.0~7.5分為依從性一般、≥8分為依從性好)。
當次血糖檢查結(jié)果依據(jù)檢查報告單收集并記錄,以往檢查結(jié)果由檢查報告或患者報告產(chǎn)生,如有必要查詢門診電子病歷系統(tǒng)。收集的數(shù)據(jù)由Excel匯總,采用1人錄入、2人核查的方式保證數(shù)據(jù)納入的準確性。
多數(shù)非妊娠成年T2DM患者合理的HbA1c控制目標為<7%[3-4]。根據(jù)患者納入研究時的HbA1c值分為血糖控制組(HbA1c<7%)和血糖未控制組(HbA1c≥7%),患者的HbA1c值均由四川省人民醫(yī)院美艾利爾AS100分析儀檢測。
統(tǒng)計分析由Empower Stats完成。本研究根據(jù)EPV計算方法認為樣本量充足[10],對臨床預測模型研究內(nèi)容的報告遵循TRIPOD聲明[11]。2018年3月至2019年6月的503例作訓練集用于建立模型, 2019年6-10月收集的217例作驗證集用于驗證模型。連續(xù)性變量以中位數(shù)(四分位間距)表示,分類變量以例數(shù)(%)表示。血糖控制組和未控制組組間的連續(xù)性變量比較采用Kruskal Wallis秩和檢驗,分類變量采用2檢驗。對組間比較有差異的指標進行多因素逐步AIC回歸分析,AIC值越小的模型性能越優(yōu)?;貧w分析后建立Logistic模型1。剔除前次HbA1c值,建立Logistic模型2。使用ROC曲線評價模型區(qū)分度,使用校準度曲線評價模型預測一致性。檢驗水準α除特別說明外均設定為0.05。
720例T2DM患者中位數(shù)年齡為59歲,中位數(shù)糖尿病病程為6年,男424例,女296例;血糖控制組384例,血糖未控制組336例。兩組在糖尿病病程、文化程度、服藥依從性、前次HbA1c值、空腹血糖值、胰島素使用種類、運動時間、是否合理進食、中心性肥胖方面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
表1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比較[M(P25,P75),n(%)]
將兩組存在差異的指標納入逐步AIC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由文化程度、服藥依從性、前次HbA1c值、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值、使用胰島素種類、運動時間、是否合理進食構建的Logistic模型1具有最小的AIC值,為518;剔除前次HbA1c值,由文化程度、服藥依從性、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值、使用胰島素種類、運動時間、是否合理進食構建的Logistic模型2的AIC值為612。模型1與2的AIC值小,說明在避免過擬合的情況下,模型1比模型2能更好擬合數(shù)據(jù)(表2)。
表2 逐步AIC回歸分析結(jié)果
模型1在訓練集的AUC值為0.799、驗證集的AUC為0.841,說明模型1的區(qū)分度良好。模型2在訓練集的AUC為0.759、驗證集的AUC值0.812,說明模型2的區(qū)分度較好;模型1與模型2在驗證集的校準曲線基本貼近標準線,說明模型及其列線圖的預測值和實際觀察值一致性較好(圖1~4)。
圖1 模型1的ROC曲線(D set:訓練集;V set:驗證集)
圖2 模型2的ROC曲線(D set:訓練集;V set:驗證集)
圖3 模型1在驗證集中的校準圖
圖4 模型2在驗證集中的校準圖
使用R軟件對T2DM患者基本信息及相關指標進行賦值。以前次HbA1c值賦值為100分,再以文化程度、服藥依從性、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值、胰島素使用種類、運動時間、是否合理進食對應的回歸系數(shù)繪制了模型1的列線圖。以糖尿病病程賦值為100分,再以文化程度、服藥依從性、空腹血糖值、胰島素使用種類、運動時間、是否合理進食的回歸系數(shù)繪制了模型2的列線圖。通過列線圖,得到研究對象單項指標對應的分值,將所有指標對應分值求和,可找到患者未來2~3個月血糖控制不佳的風險,為臨床提供可靠的證據(jù)。如某T2DM患者測得HbA1c值為8%、空腹血糖值6.5 mmol/L,初中學歷,糖尿病病程10年,查MMAS-8表的服藥依從性一般,運動時間<30 min/d,目前使用一種胰島素,未合理進食。參照模型1列線圖,得總分182分,則該患者2~3個月后血糖控制不佳的風險為85%。又如某T2DM患者前次HbA1c值未知,但知道其余預測因子, 可參照模型2列線圖,得到該患者未來血糖控制不佳的風險(圖5)。
圖5 預測模型的列線圖繪制
近年來,隨著醫(y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T2DM患者的平均生存時間也逐漸延長,然而血糖控制率低下導致了患者生命質(zhì)量下降,因此,有必要早期對T2DM患者的個體血糖控制發(fā)生風險進行精確量化,并盡早制定個體化控糖方案以降低其并發(fā)癥發(fā)生發(fā)展的風險。既往有關T2DM預測的研究多為患病風險評估[12]、有關T2DM血糖控制研究多是探討影響因素[13],整合預測因素并構建血糖控制風險模型的研究較少。本研究以患者的HbA1c作為血糖控制的判斷標準與結(jié)局指標,建立Logistic回歸預測模型,可對個體2型糖尿病患者未來2~3個月的血糖控制風險與血糖控制手段的有效性做出評估。
本研究對模型各項預測指標的考慮主要是基于臨床的可行性和經(jīng)濟負擔,如果某個預測指標不會帶來太多額外的經(jīng)濟負擔,即使對模型預測能力的提升并不太顯著,也將其納入模型中。本研究使用了單因素分析、逐步AIC回歸法篩選變量,其中AIC法是赤池(Akaike)于1977年提出的一種兼顧模型復雜度和擬合數(shù)據(jù)優(yōu)良性的變量篩選方法[14]。篩選后的指標包括文化程度、前次HbA1c值(最近的HbA1c值)、服藥依從性、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值、使用胰島素種類、運動時間、是否合理進食都是臨床較容易獲得的。但考慮仍有部分患者未測HbA1c,模型1無法對這部分患者進行預測,因此剔除了前次HbA1c,構建了模型2。兩模型在驗證集中均具有良好的區(qū)分度和校準度,其中模型1的表現(xiàn)更好,因此,可先選擇模型1對患者進行預測。這樣將兩種模型的各預測指標量化轉(zhuǎn)換為列線圖,通過列線圖低成本、已采集的指標,計算出患者未來2~3個月的血糖控制風險,再給出針對性的預防與控制措施,有利于實現(xiàn)醫(yī)療資源的合理分配。
本研究發(fā)現(xiàn)運動時間與合理進食是血糖控制的關鍵預測因素、與血糖控制具有較強相關性,與既往研究[15-16]相符。本研究發(fā)現(xiàn)糖尿病病程對血糖控制情況具有預測作用,且病程較長的患者不易控制血糖,推測是由于隨著病程的增加,患者的胰島素抵抗作用也加強,同時越來越依賴外來降糖手段,因此其血糖控制風險也增加[17];此外,使用了胰島素的患者說明了其現(xiàn)階段血糖控制水平比一般T2DM患者差,因此其未來的血糖控制風險也較高[18];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患者目前的HbA1c值對血糖控制風險具有預測作用,說明既往HbA1c高的患者未來血糖控制風險也較高;本研究排除了治療方案維持時間不足2個月的患者,以保證空腹血糖值等指標的預測作用,并發(fā)現(xiàn)空腹血糖控制差的患者未來的血糖控制風險高,與既往研究[19]相符;研究發(fā)現(xiàn)文化程度對血糖控制具有一定預測作用,推測是不同文化程度的患者對疾病重視程度不同造成的,文化程度越高,健康意識越強,可自覺預防、及時就醫(yī)[20];患者服藥依從性對T2DM的治療非常重要,本研究采用Morisky等[9]于2008年編制的MMAS-8來測量患者用藥依從性,經(jīng)王潔等[21]證實問卷信效度較好,且簡單、可靠、實用,可作為臨床工具用于評估T2DM患者的用藥依從性。本研究也證實MMAS-8對T2DM患者血糖控制有一定的預測作用,評分越低,患者服藥依從性越差,血糖控制風險越高。
綜上所述,本研究對T2DM患者血糖控制相關預測因素進行了分析和篩選,并利用列線圖對預測模型進行可視化呈現(xiàn)。列線圖適用范圍廣泛,能有效預測T2DM患者未來2~3個月血糖控制的風險概率,有助于提高此類患者的早期識別和篩選能力。本研究也存在局限之處,所有數(shù)據(jù)均來自西南地區(qū)單中心醫(yī)院,模型外推應用受到一定限制,為得到適用范圍更廣的模型還需要納入多中心、不同地區(qū)的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