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創(chuàng)客教育是新興的一種教育理念,其與高中化學教學的融合,可通過先進教育理念達成高效化學教學目標,打破了傳統(tǒng)被動授課模式。同時,通過在高中化學教學總融合創(chuàng)客教育理念,也可幫助學生領悟化學學科探究精神,助力學生思維發(fā)展和實踐能力提升?;诖耍疚囊愿咧谢瘜W教學為例,對實踐教學中如何融合創(chuàng)客教育理念開展課堂教學活動展開了教學研究與分析,以期創(chuàng)新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模式,落實新課程改革教學目標。
【關鍵詞】創(chuàng)客教育理念? 高中化學? 融合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8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45-0016-02
創(chuàng)客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培養(yǎng)學生學科學習情感,促進學生學科價值延伸,并通過重視學生學科思維能力、實踐體驗能力以及合作能力,以學生為主體完成學科教學目標,提升學科教學效率。因此,高中化學教學中,融合創(chuàng)客教育理念,正契合學科教學理念,教師可通過畫面情境、問題引導、小組合作、競技比賽、評價激勵等融合策略,達成兩者融合開展實踐教學活動,以創(chuàng)新和優(yōu)化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
一、畫面情境,激發(fā)興趣
創(chuàng)客教育理念作為創(chuàng)客文化中的重要分支,融入了更具時代發(fā)展特色現代化信息技術,以及先進電子技術[1]。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可通過融合創(chuàng)客教育理念,創(chuàng)設畫面情境,開展化學教學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興趣。同時,教師還可通過畫面情境中呈現出來的化學知識,使學生感受化學學科學習魅力,領會化學學科學習意義,提升化學學習主動意識,呈現興致勃勃學習化學學科成效。
如,以《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鈉和氯》教學為例,教師可通過化學中教學中“鈉及其化合物”“氯及其化合物”“物質的量”等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畫面情境,使學生借助教師創(chuàng)設的靈動畫面,感受現代化信息技術應用魅力,體驗到創(chuàng)客精神,激發(fā)濃厚的化學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可充分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展示優(yōu)勢,將“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鈉和氯”教學內容,融合進畫面情境中,進行相關內容的呈現,使學生通過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鈉和氯”畫面情境感知,提升其理解思域,使其感受到現代化信息技術帶來的全新體驗。為培養(yǎng)其化學學習能力做好興趣準備,促進其饒有趣味參與到化學學科中,萌生探究化學學科知識強烈意愿,養(yǎng)成主動積極學習習慣。同時,教師還可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將大海廣闊空間呈現出來,讓學生通過在了解廣闊大海蘊含的深厚資源底蘊基礎上,完成對其中重要元素知識理解,并激發(fā)出對其中“鈉及其化合物”“氯及其化合物”“物質的量”等化學知識內容探究興趣。
二、問題引導,鍛造能力
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通過融合創(chuàng)客教育理念,可利用電子教學工具進行問題引導,使學生環(huán)環(huán)相扣問題回答中,鍛造其思維能力,促使其產生探究欲望,呈現創(chuàng)客教育理念下的探究精神[2]。因此,教師可依據化學教學內容,利用現代化電子教學設備幻燈片,將所要提出的問題投射到屏幕上,讓學生以此為引導,結合所學習的化學知識,進行問題的思考與探究,得出所學化學問題的解決方案,鍛造其化學學習能力。
如,以《元素周期律》教學為例,教師可通過利用電子教學工具,設計切合內容的問題引導方式,將學生帶入化學思維能力鍛造中,提升其化學思維能力。教師設計的化學問題,可分為舊知識的回顧與新知識的引導兩個部分,在進行舊知識回顧問題設計時,教師可利用創(chuàng)客教學理念的融合,利用幻燈片間元素周期表展示出來,并提出問題“元素周期表由哪位科學家編制的?”“元素周期表一共有多少行?多少列呢?”,引導學生進入到元素周期表基本結構回顧中,為理解新知識點“元素周期律”做好準備。同時,教師還可設計“堿金屬元素是物理性質,鹵族元素是化學性質,為什么會出現這種顧慮性的變化呢?”,引導學生進行直觀變化感受并進行思考、探究,為新知識引出做好準備。而后提出新知識問題:“生活中體現周期性的事物有哪些呢?”“什么是元素周期?”“如何進行舉例說明呢?”將學生帶入問題思考中,開啟化學新知的學習與理解。藉此,教師還可通過PPT教學展示,與學生共同進行問題探究,使學生借助教師設計的問題,通過層層深入的問題,化學思維能力得到鍛造并提升,促進化學思維能力的不斷提升。
三、小組合作,有效實驗
創(chuàng)客教育理念與高中化學教學的融合,小組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是重點教學與融合教育目標之一[3]。因此,教師可通過指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活動,達成有效實驗目標的同時,促進化學實驗能力增強,提升學生化學學習能力。教師可依據學生化學學習能力,通過小組合作成員的科學組建,進入到有效的化學實驗操作中,借助教師科學技術演示與實際動手操作相結合,高效率完成化學實驗,透徹理解化學實驗結論中展示的化學理論知識,增強其實踐實驗能力。
如,以《用化學沉淀法去除粗鹽中的雜質離子》實驗教學為例,教師可通過指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有效進行實驗,并利用現代化教學技術微課,進行整個實驗的演示,使學生通過教師錄制的微課,細致觀察實驗步驟,了解詳細的實驗操作細則,而后在進入實驗中,通過動手實踐操作,了解如何進行“用化學沉淀法去除粗鹽中的雜質離子”的實驗操作,如何獲取實驗的結論,并做出完整的實驗報告。藉此,使學生實踐實驗能力不斷增強,促進學生合作實驗能力提升,使學生感受到小組合作學習魅力,培養(yǎng)其合作能力。因此,教師進行這一節(jié)以探究“用化學沉淀法去除粗鹽中的雜質離子”的實驗時,可借助創(chuàng)客教育理念的融合,通過提前錄制的微課,進行實驗的演示,調動學生實驗熱情,使學生產生想要進行動手實踐體驗實驗過程的欲望,為實驗實踐體驗做好準備,主動投入實驗中,通過小組成員間的互幫互助,完成實驗目標,取得理想實驗效果。藉此,達成創(chuàng)客教育理念與高中化學教學的融合目標。
四、競技比賽,調動熱情
高中化學學科是理論與實驗相結合的學科,教師應在教學中,重視通過創(chuàng)客教育理念為指導,進行教學實踐活動開展,促進創(chuàng)客教育理念融合學科教學發(fā)展,提升學科教學效率。因此,教師教學時可通過競技比賽活動,調動學生學科活動參與熱情,使學生通過化學競技比賽,鞏固所學習的知識,強化其化學理論知識應用能力以及實驗實踐操作能力。
同時,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化學競技比賽活動參與時,可通過依據“全國高中化學競賽”題型模式,以及競賽規(guī)則,指導學生完成競技活動參與,理解所學習的化學知識,體驗到參與競技比賽魅力,不斷提升其化學知識應用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化學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總結能力。同時,教師可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的融合,開展大屏幕展示競賽題目與規(guī)則方式,并利用現代化電子設備搶答器、計數表等進行競技比賽設備的配置,使學生體驗到現代化化學競技科學魅力,提升其競技比賽活動參與意識,為取得理想競技比賽效果做好充足準備,并通過熱情洋溢活動參與,提升其化學綜合能力。
五、評價激勵,提升自信
評價激勵作為提升學生學習自信心的重要手段,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同樣不可或缺,教師可通過創(chuàng)客教育理念的融合,利用電子教學設備,通過錄制學生課堂學習表現、實驗活動參與過程,捕捉學生學習化學優(yōu)異表現,并利用畫面回放,發(fā)現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及時給予問題的指正,促進學生化學學習能力的不斷提升。
同時,教師還應依據學生優(yōu)秀表現,進行以激勵為主的評價活動,不斷提升學生化學學習自信心。教師進行激勵時,可利用手中錄制的學生學習花絮,播放提前制作好的VCR,讓學生通過配有教師專業(yè)化評價語言的視頻短片,發(fā)現教師鏡頭下的優(yōu)秀自己,化學學科學習信心增強,不斷提高其化學學習意愿,促進學生化學探究能力,與現代化科學技術融合學習意識的發(fā)展,助力學生出色完成學習體驗,并取得良好學習效果。因此,高中化學教學時,教師融合創(chuàng)客教育理念開展教學,應重視對學生兩者融合教育活動參與進行評價激勵,促使學生借助教師評價發(fā)現學習不足,借助教師激勵提升學習自信心,以此完成高中化學教學目標,并呈現創(chuàng)客教育理念與高中化學教學融合策略實施成效,助力高中化學教學發(fā)展,提升化學學科教學效率,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客精神,為使其成為新一代“創(chuàng)客”做好充分準備。藉此,實現創(chuàng)客教育理念與高中化學教學融合目標,提升學生化學綜合學習能力。
六、總結
總之,創(chuàng)客教育作為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數字化教學工具進行教育主導思想,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為基礎,鍛造學生思維能力、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因此,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應注重通過創(chuàng)客教育理念的融合,培養(yǎng)學生現代信息技術應用意識,使學生借助數字化教學工具,完成化學學習目標,提升其化學學習能力。藉此,促進高中化學教學發(fā)展,呈現創(chuàng)客教育理念與高中化學教學融合策略應用成效。
參考文獻:
[1]達曉英.利用創(chuàng)客教育理念引領高中化學課堂改革的策略[J].學周刊,2021(34):125-126.
[2]王書紅.創(chuàng)客教育與高中化學實驗教學的有效融合[J].學苑教育,2020(31):35-36.
[3]張陸琰.基于STEAM教育的高中化學創(chuàng)客課程實踐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20(17):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