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形勢下,改進國際傳播工作,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勢在必行。國際媒體是向世界各地不同的國家和地區(qū)介紹真實中國的中流砥柱,其中國際新聞節(jié)目作為國際傳播的重要載體和主要渠道,更要發(fā)揮連接中外、溝通世界的作用。文章分析中國英語國際新聞節(jié)目目前的國際傳播政治、經濟、科技環(huán)境,以及存在問題,并提出國際新聞節(jié)目未來的發(fā)展策略,以為我國媒體的國際傳播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英語國際新聞節(jié)目;現(xiàn)狀;國際傳播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22-0039-03
一、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币羁陶J識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力氣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為我國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營造有利外部輿論環(huán)境,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
“在全球化的今天,媒體是向世界各地不同的國家和文化介紹真實中國的中流砥柱?!痹诖吮尘跋拢袊枰ㄟ^各種媒體充分表達自己的聲音,讓世界了解中國,構建文明對話的話語體系。我國國際新聞節(jié)目作為國際傳播的重要載體和主要渠道,更要發(fā)揮連接中外、溝通世界的作用。
二、英語國際新聞節(jié)目的國際傳播環(huán)境
(一)國際傳播政治環(huán)境
雖然現(xiàn)下已是全球化時代,但是意識形態(tài)問題在國際媒體傳播中依然處于首要位置。換言之,各方媒體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價值體系和意識形態(tài)體系間的競爭。全球政治環(huán)境自冷戰(zhàn)結束后始終保持著相對穩(wěn)定的局面,總體方向是和平與發(fā)展。各國之間不斷進行交流與合作,對話與交往。然而國際政治形勢依舊嚴峻,“局部熱”沒有從根本上消除,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間的矛盾與沖突依舊存在。
隨著中國在國際社會承擔的責任越來越重,參與的國際事務越來越多,其在世界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以一些西方大國為首的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誤會與偏見也水漲船高。2021年“抵制新疆棉”事件以及自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國際社會上一些國家對中國的抹黑,足以說明中國現(xiàn)在面臨的政治環(huán)境依然不能小覷。國際社會對于中國形象的認知也因為意識形態(tài)的差異而被歪曲。
處于如此錯綜復雜的國際政治環(huán)境中,中國國際新聞傳播媒體更要承擔起外交的重要責任,為中國改善自身形象、建立國際話語體系創(chuàng)造有利的國際政治傳播環(huán)境。
(二)國際傳播經濟環(huán)境
經濟全球化是新時代最顯著的特征,世界各國之間經濟的交流與合作、融合與滲透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國經濟形成了互相依托、彼此融合的大市場,中國身處其中,面臨的不光有機遇,還有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與競爭。中國國際新聞傳播媒體同樣也面臨著跨國媒體集團與我國媒體的資源爭奪和市場競爭。
經濟實力是當今世界衡量一個國家強弱的重要指標,直接影響到一個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強大的經濟實力能夠為國際傳播提供有力的物質保障。通常來講,一個國家的傳播實力與經濟實力是相輔相成的,經濟實力較弱的國家往往支撐不起一個強有力的傳播體系。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媒體面臨的形勢是媒介傳播中的各種資源,如人力資源、物質資源、市場資源等在世界范圍的流動與聚集,在帶來機遇的同時也意味著競爭更加激烈[1]。
與此同時,一些國際媒體巨頭往往在其中占據(jù)著主導地位,中國媒體想要沖出重圍,在國際傳媒市場上搶占一席之地,仍然面臨著巨大挑戰(zhàn)。
由此可見,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力已滲入方方面面,它不僅作用于世界各國的經濟發(fā)展,也極大地影響著各國媒體的發(fā)展。如今,雖然中國經濟飛速發(fā)展,為中國對外傳播提供了強有力的經濟支撐,但是想要在國際傳媒市場上擁有一席之地,中國媒體面臨的挑戰(zhàn)依然大于機遇。
(三)國際傳播技術環(huán)境
隨著互聯(lián)網和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新形式的媒介傳播也應運而生,全球已經進入融媒體時代,國際傳播傳媒格局發(fā)生變化,傳播環(huán)境深度重構,各國傳媒集團紛紛采取轉型策略,進一步提高國際影響力[2]。
半島電視臺在西方大國媒體獨大的環(huán)境中,突出重圍成為阿拉伯世界甚至是在全球都極具影響力的電視媒體。同樣,“今日俄羅斯”秉持向世界呈現(xiàn)“沒有偏見的俄羅斯國家形象”的理念,再一次異軍突起,與CNN、BBC等世界媒體巨頭一決高下。
在這一時代背景下,中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有了極大發(fā)展,中國媒體在海外的影響力也開始慢慢擴大。
根據(jù)數(shù)據(jù)分析公司Statisa發(fā)布的報告,截至2020年6月,全球共有45.7億活躍互聯(lián)網用戶和39.1億活躍社交媒體用戶。其中,世界最大的社交媒體平臺Facebook擁有26億名活躍用戶。在Facebook上,中國環(huán)球電視網(CGTN)、中國日報、人民日報以及新華社等中國媒體都受到了極大的關注。其中,中國環(huán)球電視網排名第一,用戶超過1億[3]。
以中國環(huán)球電視網為例,自2016年年底開播以來,其緊跟融媒體發(fā)展步伐,率先在全球范圍內建立融媒體中心,整合北美、非洲各地分臺,以及俄語、西班牙語等各語種新聞頻道,實時獲取全球新聞媒體關注焦點,及時傳遞中國聲音,積極拓展海外傳媒市場,利用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媒體主動走出去,中國環(huán)球電視網已成立西班牙語、法語、俄語等多語種新媒體運營團隊,與傳統(tǒng)電視媒體相融合,實現(xiàn)電視端、客戶端、社交媒體的多平臺內容共享,融合發(fā)展,形成獨立獨特的融媒體傳播模式,擴大影響力,成為日益走進世界輿論場中心的中國力量。
但在國際舞臺上,中國主流媒體與西方發(fā)達國家的媒體相比,仍然處于劣勢地位,不論是國際受眾覆蓋面,還是媒體公信力,都不能與之匹敵?!拔鲝姈|弱”的局面尚未發(fā)生改變,國際話語權依舊掌握在西方大國和國際媒體巨頭手上。一些西方發(fā)達國家一直對中國持非客觀態(tài)度,對中國發(fā)表不公正評論。此外,“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等言論仍然甚囂塵上。中國雖然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卻還沒能獲得與之地位匹配的國際話語權。
三、英語國際新聞節(jié)目存在的問題
目前,中國國際新聞頻道正處于飛速發(fā)展階段,經過多年的積累探索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其在新聞播報的內容、主題、選材等方面已經摸索出了符合自身發(fā)展的一套模式,但在實際傳播過程和效果呈現(xiàn)等方面依舊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受眾定位不清晰、傳播內容不明確、傳播影響力較小,這三者彼此相通,相互關聯(lián)。當受眾定位明確,聚焦于特定群體時,新聞傳播的內容也會逐漸清晰,受眾因內容的愈加豐富也會不斷增加,傳播影響力也隨之擴大。
(一)受眾定位不清晰
中國英語國際新聞節(jié)目對外傳播的目的是讓世界了解中國、認識中國,其目標群體自然是以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受眾為主。但是目前英語國際新聞頻道的觀眾主要是國內英語愛好者、華僑華人以及少數(shù)對中國感興趣的外國觀眾。只有精準定位受眾群體,中國英語國際新聞節(jié)目才能在市場上有效傳播。隨著融媒體時代的到來,我國國際新聞頻道不斷改革發(fā)展,打造全新的國際傳播形式,改變國際傳播理念,這一情況有所改善,但是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二)傳播內容不明確
受眾定位不清晰與傳播內容不明確是互相作用的。當節(jié)目內容寬泛,主題模糊,不具有針對性,對外傳達出的信息過于煩冗時,受眾接收相關信息的最終效果定會大打折扣。重要的新聞信息十分豐富,但是由于種種現(xiàn)實因素的制約,并不是每一條信息都可以得到有效傳播,應當有針對性地對不同區(qū)域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受眾群體進行傳播活動。
我國國際新聞內容制作時應秉持這樣的原則——在對外傳播時,應始終堅持以文化交流為主,以在價值觀層面求同存異為目的進行傳播活動,不應帶有任何功利性目的,與國際社會溝通交流,向世界介紹、呈現(xiàn)真實的中國。
(三)傳播影響力較小
英語國際新聞節(jié)目的傳播影響力較小主要表現(xiàn)為國際收視率與海外市場占有率均偏低,這一點與受眾定位不清晰、傳播內容不明確直接掛鉤。國際新聞的新聞事實和新聞受眾被國家界限割裂,同時也會受到國家因素的影響[4]。國外觀眾對中國的認識多年以來一直被西方主流媒體主導。
同時,受文化觀念、意識形態(tài)等因素的影響,國外群眾對中國媒體客觀性產生懷疑,因而對中國媒體仍時有抵觸心理。因此,要想做到像半島電視臺和今日俄羅斯那樣超越觀眾的意識形態(tài),讓國外觀眾可以公正、客觀地傾聽中國的聲音仍舊任重道遠。
四、英語國際新聞節(jié)目的未來發(fā)展策略
(一)力求具有中國價值的國際表達方式
國際新聞的傳播以往大都是由西方大國媒體主導,半島電視臺和今日俄羅斯的出現(xiàn)打破了這一局面,各國紛紛開始抓住機會,加強對外媒體的傳播,建立話語體系,在國際上爭奪話語權。中國國際新聞傳播應當始終堅持以具有中國價值的國際表達方式傳達中國信息,否則容易出現(xiàn)兩種極端。一種是未考慮國際受眾的文化背景、接收新聞的習慣以及新聞的敘事方法等,急于通過語言向世界表明中國立場、展示中國態(tài)度,這樣過于僵化的方式往往適得其反;另一種是過分迎合國際傳播習慣,卻不能真正傳遞出中國訴求。
中國國際新聞傳播應當立足于中國思想與國際話語的共同點、中國方案與國際問題的利益重合點,以國外受眾能夠接受并且明白的方式表達,從而實現(xiàn)在國際社會上對中國國家形象和價值取向的真正展示。中國媒體在2019年大阪G20峰會中的報道就很好地抓住了中國方案與國際話語的共同點,有效地傳遞出中國聲音。中國針對當時國際社會面臨的貿易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等問題,提出了“共商共建共享”的中國方案。中國媒體以“中國方案貢獻全球治理”為主線,做出系列報道,引發(fā)國際社會的呼應,有效引導國際輿情聚焦中國方案,成功地展現(xiàn)中國價值,傳遞中國思想[5]。因此,中國國際新聞傳播應當始終堅持對具有中國價值的國際表達方式的思考。
(二)加強對目標受眾的研究,重視受眾需求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中國國際新聞傳播一定要考慮到不同文化的受眾群體在不同階段的需求與接受能力,從而進一步確定傳播內容的主題與方向,穩(wěn)步增加受眾群體,擴大中國媒體在海外的影響力。在錯綜復雜的國際傳播環(huán)境中,中國媒體要深入研究國際受眾對我國外交進程以及各項事務的感知情況,及時掌握國際輿論變化新態(tài)勢,靈活調整對外傳播策略,向世界展現(xiàn)中國對國際沖突、國際熱點事件的立場、觀點和思考。
隨著融媒體時代的不斷發(fā)展,新技術的更新迭代,國際傳播形式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國際新聞傳播朝便捷化和多樣化的方向發(fā)展,社交媒體在整個國際話語體系中發(fā)揮的作用愈加明顯,受眾群體已經漸漸從新聞內容、信息傳播的第三方接收者轉變?yōu)閮热葜谱鞯膮⑴c者,善于利用社交媒體的自由、共享、傳播速度快、接地氣、互動性強等特征,實現(xiàn)媒體與受眾的內容共制、信息共享,加強與受眾群體之間的良性互動,關注全球各地受眾的留言反饋,注重受眾需求的同時,加強對網絡輿論的分析。
(三)堅持新聞報道的客觀性,平衡報道內容
國際傳播想要引導國際輿論,使自己在國際社會中的聲音被聽到,就必須凸顯新聞的客觀性、真實性。如何讓國際受眾相信新聞的公正性和客觀性是中國國際新聞傳播的一大難點。我國過去的國際新聞總是傾向于一味地夸贊中國,回避敏感話題或負面報道,致使國外受眾對報道的客觀性存疑,認為其宣傳成分過多。因此在堅持新聞客觀性的同時,也要運用多視角講述事實,以增強新聞客觀性。積極回應國際敏感事件,呈現(xiàn)中國態(tài)度和中國觀點,力求評論客觀公正,最大程度傳遞出新聞價值。同時也要針對西方媒體對中國的不實報道、惡意丑化中國形象的新聞報道作出積極客觀的回應。
國際新聞要善于將觀點藏于事實背后,用事實說話,溫和地向國際觀眾傳遞信息。中國環(huán)球電視網主持人劉欣曾表示,“事實是觀點立足的地基,地基越穩(wěn)固,觀點分量越重”。
五、結語
融媒體時代為世界各國在國際傳播中建立話語權創(chuàng)造了契機,中國媒體要抓住這一機遇,立足全球視野,重構對外傳播的話語表達方式,用國際觀眾能接受的語言和方式講述中國故事。國際新聞節(jié)目要始終堅持中國立場,從國際視野出發(fā)報道國內外的新聞事件,以客觀、公正的態(tài)度向世界傳遞中國思想。更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逐步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為我國改革發(fā)展營造有利的外部輿論環(huán)境,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1] 冷冶夫,劉新傳.全球化背景下我國媒體對外傳播的問題與對策[J].聲屏世界,2007(10):6-8.
[2] 李玲.融媒體時代下CGTN(中國環(huán)球電視網)國際傳播實踐[D].沈陽:遼寧大學,2018.
[3] 王潤玨.社交媒體空間的國際傳播競爭格局與發(fā)展態(tài)勢[J].對外傳播,2020(9):59-62,1.
[4] 劉笑盈.國際新聞學:本體、方法和功能[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0:13-15.
[5] 鄧德花.融媒體時代國際傳播策略研究: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大阪G20峰會報道為例[J].傳媒,2019(10):83-86.
作者簡介 劉曌,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英語播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