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玉萍
從選入課本開始到現(xiàn)在,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雷雨》的教學解讀發(fā)生了從單元到多元的變化,語文訓練所涉及的范圍也更廣泛,這是一種進步,也是語文課程時代性的體現(xiàn)。2017年,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將《雷雨》納入必修四第二單元(戲劇單元)第7課,可見《雷雨》將繼續(xù)充當戲劇類文本教學的重要角色,語文課程要繼續(xù)重視對它的教與學。但是到目前為止,《雷雨》教學仍然存在一些不得不正視的問題。
從課程評價體系上來看,課標給予了戲劇教學一套比較完整的評價體系,希望通過考察學生的閱讀積累、審美能力、藝術趣味、欣賞個性、讀書報告、評論、創(chuàng)作等具體成果,來對學生的戲劇學習能力進行評價,這個構思是理想化的。但現(xiàn)實狀況是,在真正能夠直觀地對學生進行評價的語文考試中,無論是閱讀模塊還是寫作模塊,戲劇文本都沒有進入到語文考試范圍中。戲劇一直沒有成為語文考試的內容,因此戲劇教學也一直不是語文教學的重點。
高中階段時間緊任務重,學校往往更重視理科學科的學習,給語文安排的課時不多。為了在較少的時間內更快地提高教學效果,教師不得不忽視或者拋棄對戲劇文本《雷雨》的教學。而且本來《雷雨》就是語文課程中“不好教”的一篇課文,教師害怕講《雷雨》;課標雖然要求教師要和語文課程同步發(fā)展,不斷適應語文課程改革的需要,但是由于各種原因,很多教師都沒有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戲劇理論知識匱乏,思想觀念陳舊,因此《雷雨》變得更難教,教師就更不愿意教。多種因素作用下,教師通常采用的教學方式就是僅擠出一個課時,用教小說的方式教《雷雨》,分析一下情節(jié)、主題和語言便結束,或者用學生課后自讀的方式來草草了事。教師不重視,或者挖掘不出《雷雨》所特有的戲劇價值,也直接影響了學生對《雷雨》的學習。
學生受教師的影響,會認為沒必要過多地研讀包括《雷雨》在內的戲劇,哪怕是對戲劇充滿好奇和興趣,也會被索然無味的教學抹殺掉。
《雷雨》教學一直處于一種尷尬的邊緣化境地,這是自選入課本以來一直沒有發(fā)生過改變的。那么新階段,該怎樣做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雷雨》的教與學呢?
一、教學目標
2017年教育部頒布新課程標準,要求語文課程圍繞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層面,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作為語文課程的重要一環(huán),《雷雨》教學也應以此為方向,制定符合學科要求的教學目標。
在語言建構與運用方面,學生要能體會劇本個性化的語言,分析出潛臺詞的言外之意。劇本是典型對話類文本,讀懂語言是閱讀劇本的基礎。戲劇語言擁有動作性、個性化和潛臺詞三大特征,在《雷雨》中,語言的個性化和潛臺詞尤其值得揣摩。劇中人物個性鮮明,學生通過體會個性化的語言,更容易把握人物性格;為了更好地分析潛臺詞的意蘊,學生必須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體驗,這符合語文課程的綜合性特點。因此,仔細感受和品味語言是十分必要的。
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方面,學生需要能夠表達出自己對《雷雨》主題的看法。語言是重要的思維工具,學習和分析語言的目的之一是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品質?!独子辍返闹黝}不是絕對的,它具有豐富的、多元的解讀,這為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和個性化解讀提供了可能。思維方式也不應該是單一的,不能將學生的思維禁錮在教師的機械灌輸下。通過對文本的研讀,學生能夠獲得對主題的直覺體驗;通過拓展閱讀相關材料,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和信息,進一步豐富對主題的理解;想要向外界表達自己的理解,讓別人清晰地獲得自己的信息,又必須擁有邏輯思維能力;通過自我閱讀、學習和解讀,學生的思想不受教師和其他同學的干涉,其解讀成果更具有獨創(chuàng)性。因此,這一目標的實現(xiàn)是促進思維發(fā)展與提升的要求。
在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方面,學生需要嘗試為劇本設想或改寫出一個不同類型的結局,并對比分析兩部作品的思想價值。課標要求通過“嘗試文學寫作,撰寫文學評論,借以提高審美鑒賞能力和表達交流能力”[1]P17,還提出可以“嘗試續(xù)寫和改寫文學作品”[1]P18。學生改寫劇本的過程是表達自己審美思想的過程,也是創(chuàng)造自己心中的審美對象的過程。將改寫之后的作品與原劇本進行對比,學生能夠切實地學會欣賞和鑒別不同風格的作品,更清楚自己的審美標準,擁有更加明確和正確的審美判斷。這不僅能夠提高文學鑒賞能力,也能夠為學生審美體系的完善打好基礎。
在文化傳承與理解方面,學生需要自主組織一場《雷雨》的編排和演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實踐性課程,“應引導學生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通過自主的語言實踐活動……加深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理解與熱愛。”[1]P1戲劇的再現(xiàn)程度很高,學生完全可以在熟讀劇本的基礎上,把自己融入到劇本當中,切身感受人物形象,用自己的動作、表情等塑造出劇中人物。在表演的過程中,學生還能體會到劇本所表達出來的思想情感,感受到戲劇的獨特魅力,這樣才能加深自己對祖國戲劇文化的體驗與熱愛,傳承中華戲劇文化不再是一句空話。語文是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陣地,要想傳承好中華文化就要“增強文化自信,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虛無主義”[1]P5,而中國的戲劇文化目前并沒有得到大范圍的推廣和普及,看戲的人不多,看戲的機會也不多。在學?;蛏鐓^(qū)甚至更大的舞臺進行表演,這對更大范圍地實現(xiàn)語文課程的文化傳播價值,同時增強中學生對于傳承中華戲劇文化的責任感和自豪感來說,是必不可少的。
二、教學過程
新課標在“學習任務群5·文學閱讀與寫作”當中要求“引導學生閱讀古今中外詩歌、散文、小說、劇本等不同體裁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1]P17,強調進行劇本閱讀的必要性。這為語文課程繼續(xù)堅持和開展戲劇教學提供了依據(jù)和動力。語文教師應該在本任務群的指導下展開《雷雨》教學。
本任務群需要學習四種文學體裁的作品,共計45個課時。教師可以根據(jù)現(xiàn)實情況,合理安排各體裁作品所用課時。為了達到預期學習目標,本次將安排四個課時進行《雷雨》教學,另外需要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雷雨》課外排練和演出。
第一個課時主要是為達成語言目標,并為思維目標的達成做好鋪墊。安排學生課前閱讀《雷雨》全劇,并要求能夠在課堂上復述劇本故事。閱讀的過程可以讓學生對全劇有一個整體把握,復述能鍛煉學生的信息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上課時由教師對臺詞個性化和潛臺詞進行舉例講解,提出“從哪些臺詞當中,能夠看出劇中某個人物有什么樣的性格?”“某個人說的某句話是為了表達什么意思?為什么不直說呢?”等問題,由學生討論并發(fā)言。要想回答好這些問題,必須精讀劇本,對劇情深入理解,連結生活體驗對臺詞進行細致入微地分析,提升對語言的感知力;學生在討論和發(fā)言時能夠強化口語表達能力,提升語言運用能力。在本環(huán)節(jié)結束后,教師需要為下一環(huán)節(jié)即思維訓練做好準備。提出問題“劇本想表達什么樣的思想主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可以引導學生從“樸園是否愛侍萍?”“造成劇中人物結局的原因是什么?”等問題入手,再次通讀劇本,充分利用現(xiàn)有課程資源,推薦學生課外閱讀《〈雷雨〉序》《〈雷雨〉的典型意義和人物塑造》《〈雷雨〉論》三篇文章,從閱讀和思考中確立自己的觀點。
第二課時主要是為達成思維目標。本節(jié)課主要以辯論會的形式展開,學生可以分成多個陣營,從第一課時所提出的問題入手,就《雷雨》主題展開自由、平等的辯論,盡情地抒發(fā)自己的觀點。因為每個人的思考方式、生活體驗、信息獲取等存在差異,所以,學生在課外自主思考之后,一定會有獨到的個人見解,很難形成對主題的統(tǒng)一認識。但本環(huán)節(jié)的實施并不是為了確立出一個標準答案,而是為了在尋求答案的過程中拓寬學生視野,提升學生思維。在辯論時學生需要有理有據(jù)地陳述自己的看法,及時準確地捕捉別人觀點中的漏洞并給予反駁,以此鍛煉學生邏輯思維,提升思維敏捷度和靈活度。教師也應充當好評委角色,給學生自由發(fā)言的空間,同時能夠給予恰當?shù)馁|疑或肯定,但必須尊重學生的發(fā)言,保護好學生的積極性和探索欲。教師也可以選擇參與到辯論中,與學生發(fā)生思維碰撞,教學相長,亦會有不一樣的體驗。辯論結束后教師需要承擔起總結發(fā)言的角色,對學生的觀點進行總結和肯定,推薦學生閱讀更多有關《雷雨》的文學評論,鼓勵學生進行更加深入的主題探索。本節(jié)課還需要為審美環(huán)節(jié)做準備。學生對主題會有不一樣的看法,但是一定會有一個共識即本劇是一場悲劇。然而,中學生群體普遍存在只偏向于閱讀喜劇的問題,那么教師可以利用本次機會,引導學生設想一下《雷雨》的喜劇性結局。通過對比,進而加深學生對原劇本的認識,完善學生審美體系。
第三、四課時主要是為達成審美目標。其中第三課時主要用來進行《雷雨》結局的改寫,第四課時用來展示學生的作品并進行兩種風格作品的對比鑒賞。本學習任務群要求進行文學作品的寫作實踐,寫作次數(shù)不少于八次。因此進行本次寫作嘗試,既增加對原劇本的認識,又能鍛煉寫作能力。第四課時,教師將改寫得較好的作品進行展示,可以是遣詞造句精準、有趣的,可以是字寫得好看的,可以是情節(jié)吸引人的……總之,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和挖掘出學生作品中美的成分,供學生借鑒和學習,激發(fā)學生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的成就感。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美,確切地說是發(fā)現(xiàn)《雷雨》的悲劇美。經過比較鑒賞兩種風格的作品之后,學生可以自由發(fā)言,說一說什么樣的結局更具有價值。教師應當尊重學生對于美的自我認識,但同時應該引導學生學會多角度地鑒賞不同風格的美。通過這樣的學習,學生意識到《雷雨》所特有的悲劇美,擁有更加完善的審美情趣。
達成文化發(fā)展目標主要是在課外實踐中完成的。戲劇離不開表演,要在表演中感受戲劇。由于《雷雨》全劇較長,因此全班可以分成四個劇組,每組負責一幕劇,平行進行排練,最后集中演出。課標要求教師“鼓勵和引導學生自主組織、舉辦話劇表演等活動”[1]P18。教師應該給予學生相當大的自由發(fā)揮的空間,由學生自主商議決定想要演出的情節(jié)、工作分配、角色分配等等。要知道,學生的組織能力、表演能力絕不比教師差,只要教師舍得放手,就一定會收獲意想不到的驚喜。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可以袖手旁觀。戲劇表演者有了,還要有戲劇觀賞者即觀眾。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綜合性學習情境”,在學生需要的情況下為學生爭取到在學校甚至更大平臺進行《雷雨》表演的機會。另外,在有余力的情況下,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創(chuàng)辦戲劇表演社團,定期、自主地進行戲劇表演和戲劇文化傳播,讓更多的人熱愛戲劇。
三、教學評價
通過《雷雨》這一部戲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獲得提升。隨著語文課程改革的發(fā)展,學生需要的不再只是教師刻板枯燥的課文分析,而是更多的自我表達和切身體驗。在課堂中,學生獲得劇本分析能力的同時鍛煉了自己的語言鑒賞和表達能力;在深入研究劇本主題的同時獲得了思維層面的發(fā)展;在鍛煉寫作能力的同時提高審美鑒賞能力。在實踐中,學生培養(yǎng)了讀戲演戲的興趣,還通過自己的身體力行,進行了文化傳承。
同時教師的專業(yè)水平也獲得了提升。戲劇教學能夠促進教師主動積極地進行學習,加快向研究型教師成長和轉變。教師在教學時,只有擁有足夠的戲劇知識儲備,才能夠帶領學生進行語言分析和戲劇研讀;全面把握《雷雨》主題、人物、情節(jié)等等之后,才能對學生的觀點進行適時的和適當?shù)狞c評,在課堂中承擔好引導者的角色;還需要擁有一定的審美理論,才能給學生正確的審美引導。語文課程在不斷地改革,教師也迎來了新挑戰(zhàn),教師必須改變以往不想教、不敢教戲劇的做法,積極地去適應新課程的需要,不斷研究戲劇教學的新理念、新方法。
在任務群當中給予戲劇足夠的學習時間,轉變了戲劇教學受到忽視的狀況,對完善語文課程結構也有促進作用。
但是,必須承認的是,此次教學的實現(xiàn)有一定難度。此次教學活動對學生和教師的要求都很高,如果學生準備不足,教師知之甚少,那課堂教學就很難進行下去。因此二者都必須進行充分的劇本研讀,擁有足夠的積極性和默契程度,才能進行有效的課堂討論與交流,實現(xiàn)《雷雨》的理想教學。
一堂好課必須是符合時代特征的,新時代對語文教學提出了新要求,廣大教師必須與時俱進,從語言、思維、審美、文化四個維度,探索更符合新課程要求的《雷雨》教學新方式,以此推動以《雷雨》為核心的戲劇文本教學。這樣的探索并非易事,解答好“怎樣教戲劇文本”這一問題仍然任重道遠,但只要通過師生長期的共同努力,就能取得一定的成果。
注釋: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本文獲第十五屆全國語文教師四項全能競賽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