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民
(1.中國國家博物館,北京 100006;2.西安財經(jīng)大學 文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1)
甲骨刻辭中有關于“大方”“小方”的記載,本文試對“大方”“小方”的情況和地望進行探討,以期對本問題的進一步研究有所裨益。
甲骨刻辭中的“大方”記載如下:
庚寅雨…自南二…
…西…[雨]
(《合集》6798,師小字)
(《合集》6057正,典賓)
□□卜 …
庚辰…
(《合集》20468,師小字)
己亥雨,弗冓(遘)大方?求小方?
(《合補》10353,師組)
己…弗□大方?求伐?
(《合集》20467正,師小字)
這兩條卜辭卜問在路途中是否會遇到“大方”?可見,很擔心“大方”突然出現(xiàn)帶來沖突和災難。
甲〔午卜〕,貞:大方[允]出。十二月。
(《合集》10223,師賓間)
這條卜辭是武丁中期,卜問“大方”會不會出來,時間是十二月??赡苁菗摹按蠓健痹谑路萃獬龉シ寠Z財物。
叀大方伐。一 (《屯南》1209,歷二A)
這條卜辭屬賓語前置句,卜問是否只攻伐“大方”。歷組二類,時間大概在武丁晚期。
□來告大方出,伐我?guī)?。叀馬小臣令…
(《合集》27882,何組)
“師”是當時的軍隊組織單位,這條卜辭的意思是,有人來傳遞情報,“大方”出征攻伐我方的軍隊了。后一句的意思可能是,卜問是否命令“小臣馬”(帶兵抵御)?何組卜辭,時間范圍大致是廩辛、康丁時期,可見這時“大方”與商王朝仍然是敵對關系。
(《合集》28242,無名類)
這條卜辭是殘辭,大意是為“大方”禱告。無名組卜辭,時間范圍的下限大致是武乙時期。說明,最晚到武乙時期“大方”仍然存在,至此雙方的敵對關系得到了緩和。
通過對這些卜辭的整理,我們可以大致判斷,“大方”從武丁早期一直延續(xù)到武乙時期。“大方”與商王朝一直處于敵對關系,黃類卜辭中沒有關于“大方”的記載,可能在武乙之后“大方”要么歸附商王朝、要么被消滅,也有可能遷徙到更遠的地方。
甲骨刻辭中關于“小方”的記載,只有“師組”刻辭。
丁卯卜,今日方至,不至。
庚午卜…
丙午卜,其生月雨,癸丑允雨。
…霧不雨。
…于小方。
…葉…其…昃…雨…雨。
(《合集》20470,師小字)
“于小方”就是“到小方去”,根據(jù)關聯(lián)信息,大致是卜問到“小方”去的天氣情況。同版上的“方”可能是“小方”的省稱,卜問“(小)方”會不會來?!氨钡健氨纭毕嗖?0天,一個多月兩次卜問“小方”的情況,說明“小方”牽涉到商王朝的某種利益關系。
丁丑卜,小方其征,今八月不。
(《合集》20473,師小字)
□丑卜,小方〔其〕征,〔今〕八月□。
(《合集》20474,師小字)
辛酉卜,大方不其來征。七月。一
丙子卜,〔小方〕不其征,今八月允不。
(《合集》20475,師小字)
癸亥卜,小方不征,今秋受□,七月六日其[征]。六日征。
(《合集》20476,師小字)
(《合集》20471,師小字)
這條卜辭卜問是否要抵御小方。
己亥卜: 冓(遘)大方,求小方。
(《合補》10353,師組)
(《合集》20472,師肥筆)
裘錫圭先生認為:“求小方我”當讀為“求小方宜”,大概是尋求與“小方”作戰(zhàn)的適宜機會。(6)裘錫圭:《釋“求”》,《裘錫圭學術文集》(第一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280頁。《合集》20467正中的“求伐”可能是尋求機會攻伐的意思?!逗涎a》10353 中的“求小方”可能是尋求機會攻伐“小方”的意思。
以上這些刻辭說明,“小方”存在于武丁早期和中期,武丁之后沒有相關記載,很有可能已被消滅。
己亥卜: 冓(遘)大方,求小方。
(《合補》10353,師組)
這條卜辭卜問在路途中是否會突遇到“大方”?是否要尋求與“小方”作戰(zhàn)的適宜機會?根據(jù)句意,作戰(zhàn)目標是“小方”,擔心路途中遇到“大方”?可以推測“大方”與“小方”的地望相距不遠,而且相對于王都安陽來說,“小方”比“大方”的距離更遠一點,去“小方”的路途中,可能要經(jīng)過或臨近“大方”的區(qū)域。
辛酉卜,大方不其來征。七月。一
丙子卜,〔小方〕不其征。今八月。允不。
(《合集》20475,師小字)
同版上,既卜問“大方”是否會來征伐,又卜問“小方”是否會來征伐?也從一個側(cè)面說明“大方”與“小方”二地可能相距不遠。
(《合集》20472,師肥筆)
裘先生認為“屰應為人名”。(7)裘錫圭:《釋“求”》,第280頁。在本條卜辭中,“屰”是個將領,帶領軍隊,有駐扎的地方。甲骨刻辭中,人名、地名、族名合一是十分普遍的現(xiàn)象。(8)張秉權:《甲骨文所見人地同名考》,《慶祝李濟先生七十歲論文集》(下冊),(臺北)清華學報社,1967年。朱鳳瀚:《商周家族形態(tài)研究(續(xù)訂本)》,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32-39頁?!皩邸币部赡苁侨嗣?、地名、族名三者合一。
□丑卜,五族戍弗雉王[眾]。大吉。
戍屰弗雉王眾。
戍黹弗雉王眾。
戍肩弗雉王眾。
戍逐弗雉王眾。
戍何弗雉王眾。
五族其雉王眾。
戍黹其雉王眾。
戍屰其雉王眾。
(《合補》8982,無名類)
(《合集》28053,無名類)
《合集》26879、《合集》28053說明,廩辛、康丁時期,“屰”曾與“黹”“肩”“逐”“何”一起聚集兵眾?!逗霞?0472中,乎(呼)令“屰”去尋求與“小方”作戰(zhàn)的適宜機會。從《合集》26879、《合集》28053透露的信息得知,“屰”族具有戍守職責,因此命令尋求與小方作戰(zhàn)的適宜機會。從便于調(diào)遣兵力資源的角度來看,“小方”可能與“屰”的地望不遠。
貞:令鳴以多伐屰。
(《英藏》528,賓三)
乎屰于…
(《合集》4568,賓一)
(《合集》3521正,賓一)
(《合集》21626,子組)
上文分析“小方”與“屰”的地望不遠,因此推測,“小方”的地望距晉西南不遠。
《左傳》莊公二十八年:“又取二女于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倍抛?“大戎,唐叔虞子孫別在戎狄者?!瘪R保春認為:大戎既然是唐叔虞子孫與戎融合且居住在戎狄的,則《傳》文“大戎”不僅是表示部族、別族的名稱,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它也和某一地域是對應,也就是說它可以被看作一個地名,只是其具體位置不確,按照當時的形勢,唐叔虞封在晉南,則戎族很可能是生活在其周圍的晉中、晉東南等與之相去不遠的地區(qū),大戎的位置應當在這里去探尋。(16)馬保春:《晉國地名考》,學苑出版社,2010年,第148頁。
我們認為“大戎”的位置應該向西尋找,大致區(qū)域應該在陜西境內(nèi)。
《史記·秦本紀》:“厲共公二年,蜀人來賂。十六年,塹河旁。以兵二萬伐大荔,取其王城?!?19)(漢)司馬遷:《史記》卷 5《秦本紀》,中華書局,1959 年,第199頁?!都狻罚骸靶鞆V曰:今之臨晉也。臨晉有王城?!薄独ǖ刂尽吩疲骸巴輺|三十里朝邑縣東三十步故王城。大荔近王城邑?!?20)(漢)司馬遷:《史記》卷 5《秦本紀》,第199頁。韓兆琦注:“大荔,戎族部落名。王城,大荔部落的都城,在今陜西大荔縣東?!?21)(漢)司馬遷撰,韓兆琦評注:《史記》(一),岳麓書社,2012年,第105頁。
秦厲共公十六年(公元前461年)滅大荔戎國,莊公二十八年是公元前665年,處于平王之末(公元前720年)到秦厲共公十六年(公元前461年)這個時間段?!蹲髠鳌分械摹按笕帧笨赡芫褪恰按罄笾帧保驮陉兾鳌按罄罂h”一帶。
1978年3月,陜西省大荔縣段家鄉(xiāng)解放村附近的甜水溝發(fā)現(xiàn)了一具相當完整的人頭骨化石,形態(tài)上介于我國已知的直立人與智人之間。同年10月、11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西安半坡博物館、西北大學對化石地點進行了第一次科學發(fā)掘,此次發(fā)掘獲得了脊椎動物化石十余種及石制品181件。(22)吳新智、尤玉柱:《大荔人遺址的初步觀察》,《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1979年第4期,第294-303頁。王永炎、吳新智等學者認為該頭骨可能屬于早期智人的一種古老類型,并將其定義為智人大荔亞種。(23)王永炎、薛祥煦:《陜西大荔人化石的發(fā)現(xiàn)及其初步研究》,《科學通報》1979年第7期,第303-306頁。吳新智:《陜西大荔縣發(fā)現(xiàn)的早期智人古老類型的一個完好頭骨》,《中國科學》1981年第2期,第200-206頁。張森水、周春茂認為其文化時代屬于舊石器時代中期的早期階段。(24)張森水、周春茂:《大荔人化石地點發(fā)掘簡報》,《人類學報》1984年第1期,第19-29頁。后來在大荔、蒲城洛河兩岸階地上發(fā)現(xiàn)了20多處舊石器地點,近萬件石器和一批動物化石。(25)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大荔縣文物管理委員會:《大荔-蒲城舊石器—大荔人遺址及其附近舊石器地點群調(diào)查發(fā)掘報告》,文物出版社,1996年。綜合多位學者的數(shù)據(jù)和結(jié)論,可以將大荔人遺址出土人化石、動物化石和石制品的地層時代置于中更新世晚期(距今30萬—18萬年)(26)李英華:《舊石器技術:理論與實踐》,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第323—324頁。。
大荔縣在20多萬年前為何會有古人類生存?據(jù)吳新智的研究:大約在20萬年以前,渭河的北岸是一片廣闊無邊的草原,草原的中間點綴著起伏的丘陵,一群大荔人在這個千里草原之上過著不定居的生活。在今日段家梁的南頭,大荔人終于找到一處比較理想的活動場所,北面是郃陽高地,樹林成蔭,南面是洛河、渭河交匯處, 河面寬闊。那個時候, 氣候溫暖, 雨水適度, 自然條件和環(huán)境給當時的人們提供了必需的食物。(27)吳新智、尤玉柱:《古人類學上的絢麗之花——記大荔人頭骨化石的發(fā)現(xiàn)及其意義》,《化石》1979年第4期,第12頁。(參見圖1)
圖1 大荔人遺址位置圖(28)原圖見《古人類學上的絢麗之花——記大荔人頭骨化石的發(fā)現(xiàn)及其意義》。
適宜的生存環(huán)境,在大荔縣孕育了古人類,經(jīng)過20多萬年的發(fā)展,到了商周時期,該地應該形成強大的部族。甲骨文中記載的“大方”軍事實力較強,很有可能就在今陜西省大荔境內(nèi)。
上文已分析,“大方”與“小方”的地望相距不遠,而且相對于王都安陽來說,“小方”比“大方”的距離更遠一點,去“小方”的路途中,要經(jīng)過或臨近“大方”的區(qū)域。因此,推測“小方”的區(qū)域,可能在陜西“大荔縣”北,靠近合陽、韓城一帶。
從陜西“大荔縣”到“韓城”一帶,向北進入渭北高原,與“戎”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又隔著黃河與山西相鄰,水路可渡過黃河,走陸路可越過潼關,都可以進入中原地區(qū),“大方”“小方”經(jīng)常與商王朝處于敵對狀態(tài),調(diào)派晉西南的“屰”族去征伐,從軍事布局和兵力調(diào)動的便捷角度看也是比較合乎情理的。
《合集》20468大意是,王要到“大方”去敦伐。今天的大荔和潼關是臨縣,從安陽到潼關一路都是平原,西出函谷關后,大約一天的路程就可以到大荔,從交通的便利角度看,商王這樣的行程也具有可行性。該版卜辭是“師小字”類卜辭,屬于武丁早期,武丁在位共59年,早期正處于青壯年時期,親自出征“大方”是有可能的。
“大方”靠近潼關,成為商王朝洛伊地區(qū)的威脅,同時也成為商王西進關中的障礙。
(《合集》6798,師小字)
《合集》6798卜問“大方”是否會攻伐20座城邑,可見“大方”軍事實力之強。這么強大的一個異邦,活動在大荔、潼關一帶,既是商王朝與關中地區(qū)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障礙,又時時東進騷擾商王朝的邊疆城邑,“大方”必然為商王主要征伐對象之一。
“小方”活動在陜東,既靠近黃河,又背靠渭北高原、黃土高原,也是商王朝的一個威脅,所以“小方”也成為商王尋機征伐的對象。
“大方”從武丁早期一直延續(xù)到武乙時期。從武丁到廩辛、康丁時期,“大方”與商王朝處于敵對關系。武乙之后,“大方”要么歸附商王朝,要么被消滅,也有可能遷徙到更遠的地方,不管怎樣,潼關、大荔一帶已經(jīng)成為商王朝疆域的可控區(qū)域,這意味著關中東部地區(qū)與中原洛伊地區(qū)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障礙被打通。
綜上所述,甲骨卜辭中“大方”的地望可能在今陜西省渭南市大荔縣一帶,“小方”的地望可能在大荔縣北,合陽縣、韓城一帶。(文中地名參見圖2)
圖2 本文中的主要地名在地圖(截圖)中的位置
可能會有學者質(zhì)疑,“大方”“小方”是泛指方國地區(qū)規(guī)模的大小,還是專指某一方國地區(qū)呢?從詞義范圍變化的角度來看,先專指、后泛指,或者先泛指、后專指都是有可能的。但是,從現(xiàn)有甲骨卜辭材料來看,“大方”“小方”應該是專指。原因有兩點:
第一,關于“小方”的記載,只分布在“師組”刻辭。如果“小方”泛指一般比較小的方國,應該分布在很多組類才符合常理,只分布在“師組”,說明“小方”只存在于武丁早中期,應該是專指某一個方國。
第二,從卜辭中蘊含的信息來看,“大方”應是專指,而不是泛指大的方國。
(《合集》6057正,典賓)
(《合集》6798,師小字)
(《合集》20468,師小字)
《合集》20468卜問王到“大方”去抓捕俘虜?shù)那闆r,應該有明確的對象和指向,若隨意去某一個大的方國抓捕俘虜,會誘發(fā)更多戰(zhàn)爭的風險。
叀大方伐。一 (《屯南》1209,歷二A)
這條卜辭屬賓語前置句,卜問是否攻伐“大方”。若沒有明確的攻伐對象,只是卜問是否征伐某一個大的方國,不合常理,也不合戰(zhàn)爭的規(guī)律。
□來告大方出,伐我?guī)煛●R小臣令…
(《合集》27882,何組)
《合集》27882這條卜辭的意思是,有人來傳遞情報,“大方”出征攻伐我方的軍隊。卜問是否命令“小臣馬”(帶兵抵御)?何組卜辭,時間范圍大致是廩辛、康丁時期。假如武丁早期不了解周圍比較大的方國情況,用“大方”泛指,到了廩辛、康丁時期,對周圍比較大的方國情況應該是比較清楚了,不應該再用“大方”泛指。若來侵犯的是哪個方國都沒搞清楚,怎么命令“小臣馬”帶兵抵御?
由于商代材料匱乏,現(xiàn)只能對甲骨刻辭中“大方”“小方”地望作以大致推斷,準確地望有待繼續(xù)探討研究。文中錯誤不足之處,敬請諸位師友批評指正!
簡稱說明:
《甲骨文合集》—《合集》
《甲骨文合集補編》—《合補》
《小屯南地甲骨》—《屯南》
《英國所藏甲骨集》—《英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