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互聯網+環(huán)境下,高校普遍認為利用運動APP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手段,能夠解決當前體育教學課內教學學時不足、鍛煉頻率不足的現狀。為了具體研究“課內外一體化”教學運動APP模式的研究效果,本研究以普通女大學生為實驗對象,采用實驗對比的方法。研究發(fā)現:經過一學年的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改革,在運動APP手段監(jiān)控下,女大學生的身體形態(tài)指標BMI顯著減少(P <0.01),身體機能指標肺活量顯著提高,身體素質指標中的爆發(fā)速度和耐力速度、以腿部力量為主的爆發(fā)力、腰腹力量都得以顯著提高(P <0.01),柔韌性指標沒有差異(P >0.05)。表明運動APP能夠在“課內外一體化”體育教學中發(fā)揮重要作用,運動APP的課內外一體化教學能夠全面增強大學生體質,大學生使用運動APP監(jiān)控,可以幫助學生養(yǎng)成好的生活習慣和健身習慣,女大學生的體質健康提升效果明顯。
【關鍵詞】互聯網+? 運動APP? 體能素質
【基金項目】江西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互聯網+環(huán)境下高校公共體育“課內外一體化”移動教學研究,課題編號:19YB274.
【中圖分類號】G804.49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15-0070-02
教育部早在2002年給出了解決問題的辦法。教育部頒布實施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指出:“要把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課外體育鍛煉、校外(社會、野外)活動、運動訓練等納入體育課程,形成課內外、校內外有機聯系的課程結構?!盵1]自此,建構高校體育課程課內外一體化課程體系成為我國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改革中的一項重要議題。體育鍛煉頻率和運動的效率直接影響大學生體能狀況。大學生每周參與體育鍛煉的次數和質量會直接影響體育鍛煉的效果,運動APP正好能夠解決了課內教學課時不足、監(jiān)控鍛煉不到位的問題。在當前形勢下有必要借助體育運動類 APP手段,達到指標監(jiān)測以及專業(yè)指導。幫助大學生提高身體活動能力、培養(yǎng)體育意識、養(yǎng)成體育鍛煉的習慣。
一、基于運動APP的課內外一體化前后女大學生身體素質的變化
體能是人類機體必需的基本運動能力。身體素質一般包括速度、耐力、力量、柔韌等指標[2]。調查南昌師范學院運動世界校園APP在公體課程“課內外”一體化教學中的實踐情況,并選取108名女大學生,找出運動APP為手段的“課內外”一體化使用前后身體形態(tài)、身體機能、身體素質的變化情況,發(fā)現規(guī)律,為課程后續(xù)改革提供數據支撐。
(一)基于運動APP的課內外一體化前后女大學生身體形態(tài)的變化
身體形態(tài)是體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體新陳代謝過程中,由于骨骼肌肉和脂肪的變化是后天逐步形成的,所以適宜的體型和恰當的身體成分對維持人體的健康狀態(tài)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BMI 依據是體脂肪與體格正常的成年人的體重成正比,后來被廣泛應用于人體成分測量,成為目前國際上推薦的判斷肥胖的身體形態(tài)指標[3]。從統(tǒng)計學結果可以得知,通過兩學期的運動APP訓練和課內外一體化的交互作用,研究對象在BMI體脂指數上有明顯差異(P <0.01),實驗前BMI值為(19.94±2.44),實驗后為(19.20±2.20),經過配對樣本t檢驗,P 值為0.001(P <0.01),運動APP與課內外一體化能夠達到減肥瘦身的效果。
(二)基于運動APP的課內外一體化前后女大學生身體機能的變化
在《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中反映大學生身體機能的測試指標是肺活量。許多的研究都已經證明,參加體育運動鍛煉的頻率及強度與肺活量的大小有直接的關系,尤其是在進行一些有氧耐力運動時,對于肺活量的提高有顯著幫助[4]。
從統(tǒng)計學結果可以得知,實驗前、后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P <0.01)。實驗前肺活量為(2230.94±486.59),實驗后為(2236.07±333.40),經過配對樣本t檢驗,P值為0.002(P <0.01)。因為經過長期的耐力跑訓練,既保持了運動的強度還延長了運動的時間,加強了運動帶給身體的刺激。心肺耐力得到很大提高,主要體現在肺活量的增長上。
(三)基于運動APP的課內外一體化前后女大學生體能素質的變化
1.基于運動APP的課內外一體化前后女大學生爆發(fā)速度和速度耐力的變化
速度耐力是人體身體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也是反映人體健康水平或體質強弱的一個重要標志。從統(tǒng)計學結果可知速度耐力的變化情況。實驗前50米成績?yōu)椋?.34±0.59),實驗后為(9.62±0.62),經過配對樣本t檢驗,P值為0.013(P <0.05),所以實驗前后50米成績有顯著性差異(P <0.05)。速度訓練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較大的訓練強度,運動APP的訓練強度均在中等,受試者在相對輕松愉悅的氛圍下訓練,在目前訓練次數和訓練強度上,還不能夠達到50米素質訓練的標準,所以運動對速度沒有特別顯著的影響。
2.基于運動APP的課內外一體化前后女大學生速度耐力的變化
速度耐力是人體身體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也是反映人體健康水平或體質強弱的一個重要標志。從統(tǒng)計學結果可知速度耐力的變化情況。實驗前800米成績?yōu)椋?.11±0.35),實驗后為(3.88±0.45),經過配對樣本t檢驗,P值為0.001(P <0.01),可以看出實驗前后800米成績有非常顯著性的差異(P <0.01)。因為運動APP每次訓練的時間較長,也有專門性的素質訓練,對耐力有很好的提高,所以運動APP對耐力素質有較為顯著的影響
3.基于運動APP的課內外一體化前后女大學生爆發(fā)力和彈跳的變化
爆發(fā)力和彈跳是全身力量、跑動速度、反應速度、身體協(xié)調性、靈活性的綜合體現。從統(tǒng)計學結果可以得知反映爆發(fā)力和彈跳的立定跳遠指標,實驗前立定跳遠成績?yōu)椋?66.44±13.20),實驗后為(171.13±13.53),經過配對樣本t檢驗,P值為0.001(P <0.01),實驗前后立定跳遠成績有非常顯著性的差異(P <0.01)。跳遠成績的提高,不完全是運動APP的作用,應該是課上教學過程中,教師講授了跳遠的基本動作過程,學生能夠熟練跳遠,在上課過程中的素質練習同樣也增強彈跳能力和下肢爆發(fā)力。
4.基于運動APP的課內外一體化前后女大學生柔韌性的變化
發(fā)展柔韌素質是為了提高人體關節(jié)活動幅度的大小及跨過關節(jié)的韌帶、肌腱、肌肉、皮膚及其他組織的彈性和伸展能力,所以柔韌性決定關節(jié)的靈活性[5]。反映柔韌性的坐位體前屈指標,實驗前坐位體前屈成績?yōu)椋?8.55±5.16),實驗后為(18.72±5.80),經過配對樣本t檢驗,P 值為0.621(P >0.05)。實驗前后差異不顯著,這與女生先天柔韌性較好,教學后提高幅度小,以及拉伸動作類練習不足有關。
5.基于運動APP的課內外一體化前后女大學生力量的變化
可以運用腰腹的核心穩(wěn)定性訓練來彌補人體在體能訓練上的不足,發(fā)展腰腹力量能減少運動傷害,節(jié)省體能,在運動中更好的控制身體姿態(tài)。從統(tǒng)計學結果可以得知,實驗前仰臥起坐成績?yōu)椋?4.34±7.43),實驗后為(39.29±8.41),經過配對樣本t檢驗,P值為0.001(P <0.01),仰臥起坐實驗前后顯著顯著(P <0.01)。因為這與課內外一體化過程中加入力量練習內容有關,運動APP與課內外一體化的交互作用有關,在訓練中有專門性的訓練腰腹部力量。
二、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經過一學年的運動APP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改革后,大學生身體素質得到明顯提高。運動APP能夠在“課內外一體化”體育教學中發(fā)揮重要作用,運動APP的課內外一體化教學能夠全面增強大學生體質,大學生使用運動APP監(jiān)控,可以幫助學生養(yǎng)成好的生活習慣和健身習慣,女大學生的體質健康提升效果明顯[6-7]。
(二)建議
未來,隨著運動APP的不斷完善,需要推出各類運動項目的技能學習視頻,以彌補課內教學學時不足,協(xié)助課內教學“教會”的目標,達到課外教學監(jiān)控“勤練”的教學目標,為了課外體育活動的實戰(zhàn)化“常賽”打好基礎。在體育比賽中享受樂趣,在體育比賽中能夠掌握更多的運動技能,成為終身體育的生活方式。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印發(fā)《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的通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28/201001/80824.html.2002
[2]田麥久.運動訓練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3]劉建強.BMI指數與大學生身體機能、運動素質指標關系的實證研究——以浙江水利水電專科學校為例[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
[4]孟麗君.肥胖中年女性運動減重干預FATmax的變化及其影響機制的研宄[D].天津體育學院,2019
[5]高升,李茂.我國學生柔韌素質測試方法的實證研究[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4)
[6]任嚴強,韓海珍.“健康中國”背景下大學生體質健康現狀與路徑研究[J].西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21(5)
[7]張崇林,王卉,胡達道,劉紹生,王世香,王前進,丁孝民.應用體質指數評價大學生體脂率的敏感性和特異性[J].衛(wèi)生研究.2021(5)
作者簡介:
李磊(1981年-),男,碩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