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勝群
美國作家歐·亨利的短篇小說《警察與贊美詩》中,饑寒交迫的流浪漢蘇比,實在熬不過寒冷的冬天,想去監(jiān)獄里求得喘息。于是,故意犯罪,去飯店吃飯不付餐費,用石頭砸櫥窗,偷別人的傘,調(diào)戲婦女……干了這些壞事,都沒有讓他如愿進監(jiān)獄。后來,被教堂里的贊美詩感動,懺悔自己的所作所為,想改邪歸正時,警察卻將他送進了監(jiān)獄。
監(jiān)獄,關(guān)押犯人的場所。東北話叫“笆籬子”。
進了“笆籬子”,空間有限,受人管制,失去了自由,所以,沒人愿意進監(jiān)獄。流浪漢蘇比本來是個好人,千方百計干壞事想進監(jiān)獄,是被生活逼迫的。
相比流浪漢蘇比,有的人生活無憂無慮,甚至還非常優(yōu)渥,既沒做什么壞事,也沒有人逼迫,卻自己把自己送進了監(jiān)獄。會有這種事?中國歷史上,就有這么兩位人物。
姜后是周朝周宣王(前827年——前781年)的妻子,年幼時,受到良好教育,不僅有姣好的容貌,更是一位賢德女子。周宣王剛即位時,勤于政事。后來,懶于朝政,常留在后宮歌舞升平。對此,姜后十分擔憂。她想:丈夫身為天子,責任重大,如此貪圖享樂,豈不重蹈其父周厲王逼民造反的覆轍?想到這里,姜后就摘下了頭上的簪子和耳環(huán)等象征王后身份的飾品,換上普通女子的裝束,然后讓人稟告周宣王,就說由于自己無德無才,貪圖享樂,影響連累了君王不理朝政,給人留下君王好色而忘德的印象。長期這樣下去,諸侯叛離,百姓怨聲載道,國家就危險了!而危險的根源就是我,請君王治罪于我吧。
聽到稟告,周宣王慚愧不已,忙問王后現(xiàn)在何處?來人回答:姜后在永巷里。永巷,是宮內(nèi)一條狹長的小巷,起初是宮女、嬪妃居住的地方,后來,成了關(guān)押宮中女性罪犯的監(jiān)獄。
周宣王急忙趕到永巷,向姜后道歉:“寡人不德,實自生過,非夫人之罪也?!保ā读信畟鳌ぶ苄蟆罚┖髞?,在姜后和眾臣輔助下,周宣王以國家為己任,以文王和武王為榜樣,勵精圖治,開創(chuàng)太平局面,諸侯各國紛紛前來朝見。史稱“宣王中興”。
另一位自己把自己投進監(jiān)獄的人叫陽城(約735年~805年),唐代德宗時期的一位官員。
《舊唐書·陽城傳》等記載,唐朝道州這個地方,很窮。但再窮,也得納糧交稅。官員為了政績,搜刮民財,孝敬皇帝,保住位子,永遠是第一位的。但陽城來到道州做了刺史,偏偏不替皇帝著想,而是替老百姓著想,不肯搜刮老百姓,自然完不成上級交給的稅收指標。在政績考核單上,自己給自己打分,滿不在乎地打了個最末等——“城自署其第曰:撫字心勞,征科政拙,考下下。”
下下?真好意思!這下,把上面惹怒了——好你個陽城,收不上來稅,你讓皇帝喝西北風???“觀察府遣判官督賦”,調(diào)查陽城!
得知上面派官員調(diào)查自己來了,陽城竟然不去迎接,甚至連個照面都不打。判官問陽城手下的迎接人員:“陽城怎么自己不來?”陽城手下的說:“刺史聞判官來,以為有罪,自囚于獄,不敢出?!卑?,俺……俺們老爺把自己關(guān)進監(jiān)獄里了。
非但不迎接判官,判官反倒要去監(jiān)獄里探監(jiān)他——“使君何罪?某奉命來候安否耳?!蔽也皇莵聿檗k你的,只是來看望您!氣不得,惱不得,還得說客氣話。
可不管判官怎么勸說,陽城就是不回衙門,而是住在接待判官的賓館外。大街上不知是誰家扔了一扇破門板,好么,陽城就白天黑夜吃住全在這塊門板上了?!皩嬸^外以待命”。堂堂刺史來這么一出,“判官不自安,辭去”—— 判官待不下去,只好打道回府了。
《警察與贊美詩》中的流浪漢蘇比,想進監(jiān)獄的目的,是解決個人溫飽,而姜后自己把自己投進監(jiān)獄,是為了社稷長治久安,陽城把自己投進監(jiān)獄,是為了黎民百姓減少負擔。流浪漢蘇比想進監(jiān)獄,得借助警察,而姜后和陽城進監(jiān)獄,利用的,卻是自己的身份和手中的權(quán)力。
利用手中的權(quán)利,自己把自己投進監(jiān)獄,不圖私利,而是為國為民——這樣的“父母官”,老百姓歡迎!
童玲/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