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佑
【摘 要】追問是課堂教學中對前一次提問的回答而產(chǎn)生的臨時的、隨機的、窮追不舍的提問。它是課堂生成必不可少的教學藝術,是一個教師教育智慧在課堂上的靈光乍現(xiàn)。在高中古詩詞教學實踐中,如果教師能隨機捕捉課堂上的問題資源,“巧借追問,悟讀詩心”“巧借追問,暢通氣脈”“巧借追問,開悟性靈”“巧借追問,優(yōu)化思維”,引領學生追根溯源,或觸類旁通,或同中求異,或異中求同,則可以充分發(fā)揮教材這個例子的示范引領作用,帶領學生舉一反三,融會貫通。久而久之,必能提升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深刻性,促進高中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關鍵詞】古詩詞 課堂追問 藝術探微
追問是課堂教學中對前一次提問的回答而產(chǎn)生的臨時的、隨機的、窮追不舍的提問。在追問的過程中,教師不僅拓展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讓學生由此及彼,觸類旁通,而且尤為關注學生思維的生發(fā)過程,要求學生在循序漸進的探索中追求真知,不僅知其然,還必須知其所以然?!抖Y記·學記》有云:“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痹诮虒W實踐中,倘若教師不顧學生的知識儲備和接受能力,一味追捧名師的優(yōu)課設計,上課時盲目照搬,故作高深地充當PPT的機械播映者,那么,教師就會淪為沒有思想和靈魂的傀儡,自然也就喪失了課堂的話語權,學生也會因為老師的盲從和平庸而無所適從。倘若教師始終遵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的教學原則,循循善誘,適時追問,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一步步走近真相,探明真知,而不是居高臨下、咄咄逼人地灌輸答案給學生,那么,在教師睿智的啟發(fā)和引導下,立足于學情實際的、循序漸進的追問不僅能有效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深刻性,優(yōu)化課堂建構,提升課堂效率,還能促進高中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提升高中生的關鍵能力。
一、巧借追問,悟讀詩心
詩歌標題往往蘊含了十分豐富的信息,倘若師生浮光掠影、走馬觀花,不重視標題,就有可能與詩題的美妙意趣失之交臂。在教學李白《蜀道難》時,筆者讓學生仔細品讀詩題,發(fā)掘其中蘊含的有用信息。
生1(張口就來):寫蜀道難。
師:寫蜀道的什么難?。?/p>
生2:寫蜀道難行!
師:詩歌開篇就寫蜀道難行嗎?大家速讀《蜀道難》第1節(jié)前半部分,看看詩人寫了什么。
生3:先寫蜀地與外界隔絕,連路都沒有,后來才開辟蜀道。
師:第1節(jié)有哪些詩句具體描寫開辟蜀道的情形???
生4:“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p>
師:有這么多的高山險阻,要開辟蜀道,不知要付出多少代價??!能用四字短語來概括嗎?
生5:哦,先寫蜀道的開辟之難,再寫其度越之難,——之前連路都沒有,怎么走呢?
(學生哄笑)
師:剛才他的喃喃之語——之前連路都沒有,怎么走呢——大家都覺得有些好笑,但正是他這種善于追問的習慣,讓語文學習變得生動而有趣。有時候,這種不經(jīng)意的追問,還能在別人司空見慣之處靈光一閃,發(fā)現(xiàn)意外的收獲呢。
師:除了蜀道開辟之難和度越之難,還寫了蜀道哪方面的“難”呢?請快速閱讀詩歌第3節(jié),然后概括作答。
生6:蜀地險象叢生,要在這里生活,真的很難!
(師帶頭鼓掌)
師:有個成語叫什么來著?就是指一個人在某個地方,好好生活,好好工作。
生7:安居樂業(yè)。哦!我知道啦,詩歌第3節(jié)照應標題,寫的是“遠道之人”在蜀地的安居之難。
師:參看腳注,你還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8:古樂府舊題。
師:《蜀道難》本是樂府古題,屬《相和歌辭·瑟調曲》。李白馳騁想象,借古出新,創(chuàng)作了“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蜀道難》,其豐富的想象,卓越的構思,飛揚的文采,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瑰奇世界。
生9:這是一首送別詩。
師:既然是一首送別詩,那詩人是如何表達對友人離別的不舍和關切的呢?
生10:寫蜀道的開辟之難和度越之難,是希望借蜀道的艱險來勸告友人不要走,委婉地表達對友人入蜀的不舍。
生11:寫蜀道的開辟之難和度越之難,其實也隱含著對友人旅途的擔心和關切,所以友人還沒有走,就問友人“何時還”?!昂螘r還”這三個字將詩人的不舍和關切表達得非常感人。
(教室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生12:寫蜀地的安居之難,其實還是勸友人“早還家”。詩人再三叮嚀,關切之情溢于言表。
以上片段是筆者立足于本?!凹獾栋唷睂W生的客觀實際,不疾不徐地引導學生對詩歌標題“蜀道難”層層剝筍,并聯(lián)系詩歌文本,體悟詩心,從而使課堂教學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學生思維的敏銳性、靈活性和深刻性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鍛煉。
二、巧借追問,暢通氣脈
對《蜀道難》這種長詩,課文下面的注釋十分詳細,學生大都能借助書本上的注釋疏通文意。如果教師在課堂上忽視了文脈的梳理,僅僅偏重于文言字詞的講解、詩歌思想內容的學習和藝術特色的賞析,那么,學生背誦起來會很不輕松,很難體悟詩仙的獨特匠心,更不用說真正領悟本詩大氣磅礴、酣暢淋漓的瑰奇之美了。鑒于此,在教學實踐中,筆者常常引導學生大致以四小句為一個意義單元,聯(lián)系具體語境追根溯源,巧妙追問。通過這些看似不起眼的追問,讓學生真正悟透詩人的獨特匠心,從而更好地領悟詩歌獨特的藝術魅力。
師:開篇總括蜀道有多難呢?
生:“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師:遠古時的蜀地有多閉塞呢?
生:“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p>
師:為了打破閉塞,蜀道的開辟有多難?
生:“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p>
師:蜀道整體上有多高、多險?
生:“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p>
師:蜀道局部上有多高、多險?
生:“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p>
師:蜀道如此之難,友人此去,詩人又是怎樣地牽腸掛肚?
生:“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p>
師:遙想友人獨自行進在艱險的蜀道上,將會是怎樣的一番景象呢?
生:“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guī)啼夜月,愁空山?!?/p>
師:詩人如何再次發(fā)出蜀道之難的感嘆呢?
生:“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師:蜀道之險具體是如何“使人聽此凋朱顏”的?
生:“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p>
師:蜀地的人看到“遠道之人”會如何地驚嘆不解呢?
生:“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師:劍閣的形勢有多險要呢?
生:“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p>
師:蜀地的生活環(huán)境有多危險呢?
生:“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師:既然如此險惡,不可安居,詩人對友人有什么勸解和感嘆呢?
生:“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師:詩人一唱三嘆,將蜀道之難渲染到極致,也將對友人的關切與不舍表達得淋漓盡致!
在以上的教學片段中,筆者通過引導學生在看似無疑之處追根溯源,不僅理順了詩歌脈絡,暢通了詩歌氣脈,還讓學生順著詩人泉涌的文思,順利走進詩人的內心,領悟詩人巧妙的藝術構思,身臨其境般感受詩人在瑰奇壯麗的意境中流淌的澎湃激情。
三、巧借追問,開悟性靈
在詩詞教學中,教師往往依照前人的結論,依葫蘆畫瓢,不敢越雷池半步。長此以往,師生都禁錮在各種現(xiàn)成的框框套套里,如一只只自縛的繭,很難發(fā)現(xiàn)文本所蘊藏的別樣洞天,對經(jīng)典名著的理解也只能停留在人云亦云的層面。教師如果能鼓勵學生在詩詞的司空見慣之處無疑而疑,大膽追問,則有可能一石激起千層浪,收獲意外之驚喜。
在組織學生研討課后練習第1題“全詩為什么反復詠嘆‘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時,在弄清楚這句話對詩意的轉折和抒情的變化所起的作用后,筆者平地起波瀾,乘勢追問:“詩人為什么不把‘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這句話放到每個詩節(jié)的開頭呢?”學生錯愕之余,便順著筆者的引領七嘴八舌地探討開來。
生1:詩人開篇發(fā)出驚嘆,與人們平時看到某種美不勝收的景象時情不自禁地驚呼、贊嘆沒什么兩樣。
生2:換成古人的大白話就是“我的媽呀,好高啊”。
師:詩人未語先嗟,如此直抒胸臆有何妙處呢?
生3:詩人反復渲染,極盡夸張,無非就是突出蜀道的高和險,呼應標題,突出蜀道之難啊!
師:站在友人的角度,設身處地地想想,詩人開口如此渲染蜀道之高危難行,他會有什么感受呢?
生4:猶如晴天霹靂,心驚膽寒!
師:這樣的開頭對全詩有何影響呢?
生5:奠定了全詩雄奇奔放的抒情基調!
生6:未見“奇”景,先聞“奇”聲,如此具有先聲奪人的藝術效果。
(教室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師:詩人開門見山,以感情強烈的詠嘆點出主題,這不難理解。我們回到問題的起點,詩人為什么不把“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這句話放到詩歌第2節(jié)和第3節(jié)的開頭呢?
生7:詩歌第2節(jié),詩人將主旨句“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安排在段中,是為了承接前面“畏途巉巖不可攀”,引發(fā)后面“其險也如此”的嗟嘆,所以要放在句中。
生8:“畏途巉巖不可攀”應該是詩歌第2節(jié)的總起句,“畏途巉巖”概括了蜀道沿途高險,令人望而生畏的整體情況。有了這個總起句,顯然不便將主旨句放在段落開頭了呀!
生9:詩人在第2節(jié)是從游人的視角來審視蜀道的。以“悲鳥”“古木”“子規(guī)”等意象渲染悲涼寂寥的氣氛,——連鳥都雌雄相依,不敢失伴,孤獨的友人又怎么能獨自忍受這夜月慘淡、子規(guī)聲斷、寂寥空山?于是情不自禁地呼出了心底的最強音——“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并意猶未盡地加上了“使人聽此凋朱顏”。
師:講得真棒!這多出來的“使人聽此凋朱顏”一句,與詩句前后有何關聯(lián)呢?
生10:過渡。既是對“但見……愁空山”這四句的概括,又是對后面四句“連峰……萬壑雷”的總括。
生11:詩人第2節(jié)結尾以蜀地之人的口吻嗟嘆蜀道之艱險,表達對“遠道之人”不避艱險來到蜀地的不解與驚嘆,將詩歌驚嘆的感情又推向了一個頂峰。因此,直抒胸臆的主旨句放在詩節(jié)之中更為合適。
生12:第3節(jié)在詠嘆劍閣的險要地勢和蜀地險惡的社會環(huán)境之后,再一次重申“不如早還家”的勸慰之詞,最后以主旨句收束全詩,情感的表達更為強烈,氣勢更加磅礴。
師:詩人為何在主旨句后又加上一句“側身西望長咨嗟”呢?
生13:這是從過來人切身體會的角度發(fā)出的嗟嘆,加上這句描寫的詩句后,詩歌感情比“使人聽此凋朱顏”更為強烈,能給人以“余音裊裊,不絕如縷”的感覺。
生14:本詩主旨句分別出現(xiàn)在第1、第2、第3小節(jié)的開頭、中間和結尾,這不僅是表情達意的需要,還能造成參差錯落的美。如果都置于每節(jié)詩的開頭,則過于呆滯,不符合“詩仙”清新飄逸的風格!
以上教學片段,筆者在看似無疑之處引導學生探究本詩一唱三嘆的主旨句位置的合理性,不僅幫助學生巧妙地體悟了歌行體古體詩音韻流暢激昂、節(jié)奏循環(huán)往復、情感逐次升華的特點,而且細致入微地感受了詩人在謀篇布局和情感抒發(fā)上的獨特匠心,讓語文課堂時時流淌著感奮的清越之音,閃耀著智慧的靈光。
四、巧借追問,優(yōu)化思維
從近幾年高考命題的發(fā)展趨勢來看,命題者更加注重對情境問題和學生思維能力的考查,反套路的傾向十分明顯。倘若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忽視了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還沉迷于填鴨式教學,那么,學生就會惰于思考,從而缺乏聯(lián)系生活實際、結合具體語境進行分析和辨別的能力。一旦遇到需要靈活思辨的問題,他們就會“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因此,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疑難問題無法解決的時候,筆者常常巧借追問,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根據(jù)上下文所提供的具體語境進行思考,讓問題在他們的頭腦里多轉幾圈。
例如,在指導學生研討唐代孟棨《本事詩》選段“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師,舍于逆旅。賀監(jiān)知章聞其名,首訪之。既奇其姿,又請所為文。出《蜀道難》以示之。讀未竟,稱嘆者數(shù)四,號為‘謫仙,解金龜換酒,與傾盡醉。期不間日,由是稱譽光赫”時,學生對“解金龜換酒”的主語存在爭議。筆者巧借追問,引導學生聯(lián)系當時的生活實際,結合具體語境進行思辨。
師:無論主張“解金龜換酒”的是李白還是賀知章,請同學們都暢所欲言,說說自己的理由。
生1:前面說秘書監(jiān)賀知章聽說了李白的名聲,先去拜訪李白。既然賀知章親自到旅店來拜訪李白,自然該李白買酒來招待賀知章啊??赡苁抢畎咨砩系腻X不多了,就隨手解下佩戴的飾物金龜來換酒招待客人。
生2:按照這個思路,因為李白身上的錢不夠了,不得已才解金龜來換酒招待客人,那么,李白之后在長安的生活怎么辦呢?
生3:我覺得不可能是李白的錢不夠了。因為賀知章是到旅舍來拜訪他的,即使錢存放在行李箱里,李白也是可以去取的呀。很可能是賀知章因為賞識李白,有相見恨晚之感,所以想請客,和李白痛飲一場,酒逢知己千杯少嘛!
生4:對賀知章來說,突然遇到這么一個有氣質、有才氣、合脾氣的年輕人,在驚嘆之余,情不自禁想與他開懷暢飲,說說知心話??呻S手一摸,唉,忘了帶錢,或者說身上的錢不多,于是解下飾物金龜換酒,與李白一醉方休。這是一件多么豪爽、愜意的事啊!
師:“詩仙”李白不也是性情中人,豪氣干云嗎?為什么不是豪爽的李白解金龜換酒呢?
生5:在京師,畢竟當時的李白是一個他鄉(xiāng)之客,賀知章才是地地道道的主人啊,盡地主之誼也在情理之中啊。
生6:對,如果有外地的朋友到我們這里來,我們身為主人,怎么好意思讓遠方的朋友買單呢?
(學生哄堂大笑)
生7:對賀知章而言,請李白喝頓酒,根本不算事兒。一個小小的金龜,又算得了什么呢?
師:問題的關鍵是,這頓酒是李白請的,還是賀知章請的,有沒有本質的不同呢?
生8:如果是李白請賀知章喝酒,只能表明李白對賀知章賞識之恩的感激。
生9:如果是賀知章請李白喝酒,而且是沒帶夠錢,不惜解金龜換酒,就能突出賀知章對李白的賞識,把二人相見恨晚、把酒暢談的韻味兒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了。
生10:當時李白還沒有成名,作者是想通過賀知章“解金龜換酒”這一極不尋常的細節(jié)來襯托李白的驚世之才!
師:剛才這位同學結合文章的主旨,從作者的寫作目的去探究和思辨,更能走進文本,體悟作者的匠心!此處應該有掌聲……
以上教學片段,筆者針對課堂上隨機出現(xiàn)的一個問題——“解金龜換酒”主語的不同——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設身處地地站在主人公的角度思考問題,巧妙追問,溯本探源,與作者和文本展開多重對話,最終順利抵達文本內核,悟得作者謀篇布局的獨特匠心。在教師的適時追問下,學生思維活躍,欲罷不能,課堂自然會清音流淌,水起風生。
古人云:“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jié)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保ā抖Y記·學記》)在高中古詩詞教學實踐中,如果教師能隨機捕捉課堂上的問題資源,巧妙追問,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使之在具體的語言運用實踐中涵養(yǎng)良好的語感,還能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與思維品質的提升,增強學生審美感知和創(chuàng)造表現(xiàn)的能力。倘能持之以恒,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和關鍵能力的培養(yǎng)則可水到渠成,我們的語文課堂才會生機無限,活水不絕。
(作者單位:四川省古藺縣藺陽中學)
責任編輯:趙繼瑩
zhaojy@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