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日剛
(大新縣中醫(yī)醫(yī)院脾胃肝病科,廣西 崇左 532300)
乙型肝炎是乙肝病毒引起的一種傳染病,肝纖維化是該疾病的一種病理變化過程,若不及時進行干預,隨著病情的進展會發(fā)展為肝硬化、肝癌,危及患者生命。多數(sh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確診時已伴有肝纖維化的發(fā)生,增加臨床治療難度。恩替卡韋能夠抑制病毒DNA復制的啟動,具有較強的抗病毒能力,改善患者肝區(qū)不適等臨床癥狀,但長期使用易引起不良反應。中醫(yī)認為,慢性乙型肝炎屬“黃疸”“積聚”“脅痛”等范疇,治療可從疏肝理氣、活血化瘀、行經止痛等方面著手。膈下逐瘀湯中含有牡丹皮、香附等多味中藥成分,具有清熱解毒,行氣活血,祛瘀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氣滯血瘀證的治療[1]。本研究旨在探討膈下逐瘀湯加減方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與肝纖維化指標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依據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大新縣中醫(yī)醫(yī)院接收的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25例。納入標準: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與《臨床肝臟病學》[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相者;近3個月內未進行任何藥物治療者;無自身免疫性疾病者等。排除標準:酒精性、藥物性、遺傳性肝炎者;妊娠、哺乳期女性;合并惡性腫瘤者等。研究經院內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或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對照組患者肝功能Child-Pugh分級[4]:A級4例,B級14例,C級7例;病程2~16年,平均(6.46±1.28)年;年齡30~70歲,平均(63.26±5.27)歲;男性15例,女性10例。研究組患者肝功能Child-Pugh分級:A級5例,B級13例,C級7例;病程2~15年,平均(6.38±1.19)年;年齡31~70歲,平均(63.42±5.34)歲;男性13例,女性12例。兩組患者肝功能分級、年齡、病程、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予保肝、營養(yǎng)支持、抗感染等常規(guī)治療。對照組患者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給予恩替卡韋片(蘇州工業(yè)園區(qū)藥科大新藥開發(fā)中心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33073,規(guī)格:0.5 mg/片)口服治療,0.5 mg/次,1次/d。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膈下逐瘀湯治療。基礎方劑組成:牡丹皮30 g,香附、赤芍、紅花、當歸各20 g,川芎、枳殼、延胡索、烏藥、桃仁各15 g,甘草、五靈脂各10 g。取上述藥方加清水熬煮至200 mL,2次/d,1劑/d。兩組患者均接受3個月的治療。
1.3 觀察指標 ①分別于治療前后采集患者的外周靜脈血3 mL,離心處理(3 000 r/min的速度離心10 min),取血清,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谷丙轉氨酶(ALT)、總膽紅素(TBiL)水平。②比較兩組患者肝纖維化指標,血樣采集與血清制備同①,采用放射免疫法檢測Ⅳ型膠原(Ⅳ-C)、Ⅲ型前膠原(PC-Ⅲ)、層黏連蛋白(LN)、透明質酸酶(HA)。③比較治療期間兩組患者不良反應(頭痛、腹痛、嘔吐、腹瀉)發(fā)生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1.0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shù)據,計數(shù)資料以 [例(%)] 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肝功能 與治療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血清ALT、TBiL水平均顯著降低,且研究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肝功能比較( ±s)
表1 兩組患者肝功能比較( ±s)
注:與治療前比,*P<0.05。ALT:谷丙轉氨酶;TBiL:總膽紅素。
組別 例數(shù) ALT(U/L) TBiL(μmoI/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25 205.65±32.56 69.86±10.58* 34.66±8.93 18.98±5.61*研究組 25 205.87±32.81 60.47±8.12* 34.48±8.82 14.08±4.06*t值 0.024 3.520 0.072 3.538 P值 >0.05 <0.05 >0.05 <0.05
2.2 肝纖維化指標 與治療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Ⅳ-C、PC-Ⅲ、LN、HA水平均顯著降低,且研究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肝纖維化指標比較( ±s, ng/mL)
注:與治療前比,*P<0.05。Ⅳ-C:Ⅳ型膠原;PC-Ⅲ:Ⅲ型前膠原;LN:層黏連蛋白;HA:透明質酸酶。
組別 例數(shù) Ⅳ-C PC-Ⅲ LN HA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25 128.56±30.26 91.42±15.23* 13.83±4.08 9.86±2.17* 134.58±32.58 119.22±15.26* 298.76±35.45 251.86±26.23*研究組 25 129.25±31.22 66.24±10.72* 13.97±4.11 6.89±1.24* 134.82±32.61 110.46±12.06* 299.32±35.96 145.73±16.85*t值 0.080 6.760 0.121 5.942 0.026 2.252 0.055 17.021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不良反應 研究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為16.00%,低于對照組的20.00%,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例(%)]
慢性乙型肝炎發(fā)病機制較為復雜,與病毒的不斷增殖損傷患者正常肝組織有關,可導致患者病情持續(xù)進展,無法治愈。恩替卡韋是臨床常用藥,能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多聚酶,可抗肝纖維化、抗病毒,但長期使用會產生腹瀉等不良反應。
中醫(yī)認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氣郁滯,濕熱余邪內阻,造成肝內血運不暢,內阻瘀血,肝臟疏泄不能,長此以往,脈絡阻滯,氣血瘀滯加重,導致患者面色晦暗,可見脅下包塊、赤掌、血痣等癥。膈下逐瘀湯中,五靈脂入肝經,可散結化瘀;川芎上行頭目,中開郁結,下行血海,具有補血養(yǎng)血之效;桃仁具有活血祛瘀、疏肝之效;牡丹皮能夠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當歸、紅花能夠活血、止痛、散瘀;赤芍可治脅痛,具有行瘀、止痛等功效;延胡索具有活血、行氣、止痛、疏肝之效;枳殼可理氣寬中;香附能疏肝解郁,散結化瘀;烏藥具有行氣止痛之效;以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活血化瘀、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等功效。有研究顯示,膈下逐瘀湯中當歸、延胡索能中藥成分能抑制慢性乙肝患者體內病毒滋生,促進肝細胞的再生,促進患者肝功能的改善[5]。本研究結果顯示,經治療,研究組患者ALT、TBiL水平低于對照組,且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較對照組降低,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膈下逐瘀湯具有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的效果,并不會增加患者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
血清Ⅳ-C、PC-Ⅲ、LN、HA均是肝纖維化血清標志物,與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纖維化程度呈正相關,其水平升高表明患者肝纖維化進程加快,形成肝癌及肝硬化風險增加。現(xiàn)代藥理學表明,川芎具有改善肝纖維細胞形態(tài)、抑制細胞核分裂及增殖的功效,能夠抑制肝星狀細胞的活化,有效對抗肝纖維化,進而降低肝纖維化指標水平;當歸中的蘋果酸、阿魏酸成分能抑制成纖維細胞的增生及肝內膠原的合成,同時促進肝細胞的再生[6]。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患者血清Ⅳ-C、PC-Ⅲ、LN、HA水平低于對照組,說明膈下逐瘀湯能夠起到良好的抗纖維化作用,抑制病情進展,促進肝功能的恢復。
綜上,膈下逐瘀湯慢性乙型肝炎能夠發(fā)揮顯著的抗纖維化效果,并改善患者肝功能,且不增加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值得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