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服飾的產生和人類的出現(xiàn)幾乎是同步的,足服與服飾在歷史的進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文從文獻學、考古學與古漢字字源學對足服的起源進行了深入地研究,并進一步對足服的形制和材質的演變進行分析。研究表明:足服源于護腳的實際客觀需求,并且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形制由粗糙到精致,材質由單一到多元。足服的起源與設計演變呈現(xiàn)出從無到有、由簡入繁、多元文化融合的變化。
關鍵詞:足服;起源;設計演變
中圖分類號:TS9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21)03-0135-02
1足服的起源
1.1從文獻學角度看
所謂文獻學是指有關古代文獻典籍閱讀、收集、整理、研究和利用的學問。關于足服的起源文獻書籍記載較少,筆者總結了與足服起源的相關文獻,發(fā)現(xiàn)了足服起源于保護說。據德國《制鞋雜志》(德語版)記載了一條史實:“在歐洲一萬多年前的洞穴壁畫中,畫著一副當時人類腳上裹著獸皮襪的圖畫”。又如《中國史稿》中記載:“那時的人們在獲得獵物后,就帶回自己的洞穴里,食其肉而用其皮”。根據《靴鞋行孫祖殿碑》中記載:“……迨我黃帝,睹人民之困苦,始創(chuàng)造屐履,借作護足之需”。該觀點認為皇帝創(chuàng)造屐履是為了護足。《禮記·禮運篇》中也提到:“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菅窟;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未有麻絲,衣其羽皮”。在經歷了“不織不衣”“禽獸之皮足衣也”的時代,人們逐漸學會利用骨針和骨錐將狩獵得來的獸皮縫制成“鞋”,質地堅韌耐磨,還可防寒保暖。說明數(shù)萬年前的人們?yōu)榱瞬皇芡饨鐨夂蚣暗孛鏃l件的影響,創(chuàng)造出足服來抵御寒冷,還用來保護腳,以達到不受傷和御寒保暖的目的。從以上這些文獻的記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足服起源于保護腳的說法。
1.2從考古學角度看
所謂考古學是根據古代人類活動所遺留下來的實物遺存,研究當時人們的生活及其社會的狀況,進而解析人類文化與社會發(fā)展的歷史過程,探索其發(fā)展變化的原因和規(guī)律。據考古發(fā)現(xiàn),在紅山文化時期(距今約6000年)的遺址出土了一個陶人(圖1),腳穿中筒靴。20世紀初在遼寧省凌原牛河梁紅山文化 (距今約5500年) 遺址中,也發(fā)現(xiàn)了一件裸胸少女紅陶塑像,這件少女紅陶塑左腿完好,腳穿短皮靴(圖2)。此外,夏朝時期出土的睡美人腳穿中筒羊皮靴(距今3900±95年)。從這些早期的實物中可以看出,早期穿靴較為普遍,并且材質為獸皮,足服如同衣服一樣保護著腳,足服的形制在后期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
1.3從古漢字字源學角度看
所謂古漢字,是指隸書成熟之前的文字,主要包括甲骨文、金文、篆文,這種象形兼表意的文字,基本保留了象形特征,象形文字來源于圖畫文字,是一種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線條或筆畫,把要表達物體的外形特征,具體地勾畫出來。因此,使?jié)h字的象形在本質上有別于繪畫, 具有符號所特有的抽象意義、價值和功能。所以把與“鞋”有關的古漢字進行構形釋義法分析,對于研究足服的起源具有重要的意義。
筆者將足服起源于護腳的部分古漢字(表1)和鞋相關的材料部分古漢字(表2)進行了分析。古時的足服有多種稱謂,如履、屨、屐等。由表1可知,足服的起源與行走打仗有關,足字旁加上支字,用于支撐腳的東西叫履,保護腳板,支撐足行走的叫屐。從現(xiàn)代漢字的視角看,履、屐和“鞋”似乎沒有什么聯(lián)系,但是從古漢字的角度看,履和屐是保護腳的一種工具,是一種更有利于取得戰(zhàn)爭勝利的措施,從而爭取到更多的食物和領地。因此,古漢字字源學是一種重要的佐證材料,對于探索足服的根源具有重要的意義。
從表二可以看出,鞋的部首為“革”,《說文·革部》曰:“革,獸皮治去其毛,革更之”,意思是將獸皮上的獸毛脫去,對獸皮加工美化處理。在遠古時期,制作鞋子的材料為獸皮,用雙手拿著工具剔除獸皮的皮毛,靸、鞮、鞵也為“革”部首,是指用皮做成的鞋子。
因此,筆者認為中國遠古時代足服起源于保護說,且制作的材料為獸皮,甲骨文以生動的記錄作出了證明。以象形圖案為基礎的古漢字為我們留下了許多以“革”字為偏旁的鞋類文字。
2足服的設計演變
2.1形制由粗糙到精致
足服形制的變化從整體上來說是由粗糙到精致。在生產力極其低下的原始社會,人們只是簡單的將獸皮根據腳的大小切割成形,包裹在腳上,再在上面打一些洞,用來穿繩子收緊固定,這便是最原始的足服形制。
商周時期,社會生產力有了極大地進步,這時足服的形制得到了進一步的改變,類似于今天的靴,邦底分離,有平底的、船形的,長度為中筒,靴尖微微翹起,靴筒口上有圓孔,還有一種淺幫重木底樣式的鞋,稱為舄,底部為雙層結構,這種樣式的足服是天子諸侯參加祭祀和朝會時所穿的,是一種身份的象征。
秦漢時期,足服的造型多趨翹首,婦女多著圓頭履,男子多著方頭履,并且履頭有了分叉的趨勢,時稱歧頭履。魏晉南北朝時期,翹頭履已經演變成高聳不開叉的笏頭履,且種類繁多、形制多樣。這時足服還有另一種形制為木屐,在木屐的前端和后端安裝有木齒,木齒可以根據行走的需要靈活地調節(jié)。這時期盛行木屐,上至天子,下至文人、士庶都可穿著,屐耐用,且實用性強,是時尚又較為貴重的形制,是功能與時尚兼具的鞋式。
隋唐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古今中外的大融合時期,這時的足服繼承了傳統(tǒng),又兼容并蓄,融會中西,形制更為精致,在沿襲前代翹頭履的基礎上,翹頭部分變得更為精致講究,形式多樣,這時期受到游牧民族的影響,靴的樣式也很流行,多為高筒靴,分片縫制,鞋口前高后低,迎合了腿部的曲線,制作精良。
宋朝時期,受到程朱理學的影響,削足適履的纏足習俗愈演愈烈,這時足服的形制小而尖翹,呈內斂之勢,男子以靴的形制為主,女子以船型的尖翹小鞋為主,翹頭的樣式不似唐代那樣華麗且形式多樣,主要以簡約為主。元代的蒙古族屬于游牧民族,主要以穿靴為主,并且保留了宋代女子纏足的習慣,這時期足服的形制與宋朝相似。
明朝時期,男子還是以靴為主,形制沿襲元代,鞋頭裝飾多樣,有虎頭形、方形等,這一時期纏足之風越發(fā)興盛,女子的腳不僅小至三寸,還要彎弓裹成角黍形狀,女子的足服整體偏小,鞋頭翹起呈鳳嘴狀,鞋上以刺繡做裝飾。
清朝初中期,男子仍以靴為主,女子以高底弓鞋為主,鞋底前呈小圓弧形,后呈大圓弧形,頭部細長呈三角狀,形制窄小瘦美。
清末至民國時期,西式皮鞋傳入中國,男女足服的樣式基本定形,男子以皮鞋樣式為主,女子足服引進西方樣式,以高跟鞋為主,腳掌著地,腳后跟抬起,鞋底與腳板形狀相契合,或高跟、或低跟、或無跟,款式多樣,裝飾豐富?,F(xiàn)如今男女足服在形制上與民國時期相差無幾,而是在款式與裝飾上越來越多樣化。
2.2材質由單一到多元
在原始社會,生產力低下,人們沒有生產技術,只能利用現(xiàn)有的材質獸皮制作足服。
商周時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手工業(yè)、紡織業(yè)得到迅速發(fā)展,為足服的制作提供了豐富的材料,有皮、絲、麻、木等材料。
秦漢時期,貴族穿色彩華麗、工藝精湛的革履或綢履,平民只能穿麻、草、葛布做成的足服,在設計上更加注重色彩和圖案的變化。
魏晉南北朝時期,材質以黑色皮革為主,還有絲履、錦履,款式和色彩多樣。
隋唐時期,足服材質非常豐富,皮、絲、麻、錦等搭配使用,顯示出了隋唐時期精湛的技藝。
宋遼金元時期是文化交流、傳遞和整合的時期,這一時期少數(shù)民族仍以靴為主,漢族沿襲舊制,鞋仍為雙層,但木底被改為皮底,布幫被改為皮幫。
明代出現(xiàn)了緞、氈等材料,南方多穿菱紋綺履,北方多穿棕麻鞋。清代足服夏秋用緞,冬用絨,鞋底有厚薄之分,女鞋鞋底多為木質,貴族婦女鞋面上有刺繡和珠寶等裝飾,平民則較為樸素。
清末,隨著工業(yè)文明的發(fā)展,足服的材質有了很大的改變,出現(xiàn)了人造皮革,如今的足服材質實現(xiàn)了多元化,有膠的、皮革的、特殊材料的等,從無到有、由簡入繁、由粗到精、多元文化融合。從最簡單的護腳到如今舒適性與審美性兼具的鞋。
3結語
針對足服起源與設計演變的研究,文獻學、考古學和古漢字字源學在內容上可以相互補充說明或者進一步輔助佐證,充分說明了足服起源于保護說?;谝陨系姆治?,筆者支持足服起源于保護腳的說法。足服是人類勞動智慧的結晶,最初為獸皮包裹著腳的簡單形制,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與進步,足服出現(xiàn)了其他更為精致的形制和更為豐富的材料,足服正朝著多樣化的方向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