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曉
伯特蘭·阿瑟·威廉·羅素是英國的哲學家、數(shù)學家、邏輯學家、歷史學家、文學家,也是分析哲學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世界和平運動的倡導者和組織者。他活到98 歲,不但著述豐厚,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而且在養(yǎng)生上也很有見地。羅素晚年談起如何延年益壽的話題時講到了一些有趣的事,還開出了如何使人不變老的方子,頗有精辟之處。
羅素說,我的第一項建議是,選擇祖先要慎之又慎。當然,這是羅素的一句俏皮話,人是無法挑選自己的祖先的, 他只是借此講出了人類遺傳基因在壽命中的重要作用。羅素的4 位祖(外祖)父母中有3 位活到8 0 歲以上,他的一位曾祖母活到92 歲,可見羅素的長壽首先得福于祖先。不過遺傳只是人長壽的一個方面,而人的精神不變老,這才是從根本上解決延年益壽的大問題。
長壽家庭的人之所以長壽,除了遺傳因素外,還得益于家庭良好的起居飲食習慣、養(yǎng)生保健的生活方式,得益于豪放、歡樂、熱情的情緒氛圍和精神世界。
羅素舉了他外祖母的例子。他外祖母一生養(yǎng)育過好多孩子,活下來9 個,有一個夭折,還有過幾次小產(chǎn)。外祖父去世之后,她便把一腔的悲傷之情轉(zhuǎn)移到了致力于婦女的高等教育事業(yè)上。她是格頓學院創(chuàng)辦人之一,一直力圖使婦女進入醫(yī)療行業(yè)。她常和別人談起她在意大利遇到過的一位上年紀的紳士,這位紳士因為有兩個孫子剛剛離開了他而十分悲傷。她卻大聲說道:“天哪!我有72 個孫子,要是其中一個離我而去,我就得傷心一場,那我的日子還要不要過了!”聽她這樣說,那紳士表示不解,但羅素表示贊同她的想法。
羅索非常崇尚他外祖母的處世方法。80 歲之后,她的睡眠開始有些困難,但失眠并未給她造成威脅,反使她成了一只神氣的“貓頭鷹”:她常常從午夜到凌晨3 點閱讀科普書籍。因此羅素深信她之所以總是不老,是因為她沒有時間發(fā)現(xiàn)自己在變老。羅素認定:“這正是保持年輕的最佳方法。如果你的興趣和活動既廣泛又濃烈,你能從中感到自己仍然精力旺盛,你就不必去考慮你已經(jīng)活了多少年,更不必去考慮你那也許不很長久的未來?!?/p>
首先,要避免過分沉湎于往事。老年人容易懷舊,這似乎是一種規(guī)律。羅素說,人不能生活在回憶當中,不能生活在對美好往昔的懷念或?qū)θナ烙讶说陌钪?。羅素不喜歡懷舊,因為回憶起過去美好的事情容易勾起激動、興奮;對現(xiàn)實事情的不滿意,則會產(chǎn)生憤慨和不悅;過去曾哀傷過的事情,回憶起來容易導致綿綿不斷的悲情和傷感,而且久久不能平抑。這些情緒都不利于老年人平穩(wěn)地度過晚年。故羅素主張將往事“忘掉”,不去緬懷和糾纏,“應當把心思放在未來,放到需要自己去做點什么的事情上”。
其次,要避免依戀年輕人。羅素認為,子孫們長大成人之后,都在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如果你還像他們年幼時那樣關(guān)心他們,你就會成為他們的包袱,除非他們是弱智人。他強調(diào),不是不應該關(guān)心子女,但是這樣的關(guān)心應該是含蓄的,更應該是寬厚的,而不應該過分。在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有些老人對子女或?qū)O輩呵護有加,有時會成為一種精神負擔、經(jīng)濟負擔和體力負擔。這既對自己的身體不利,也對孩子們的成長沒有好處,最終只能使自己筋疲力盡。羅素主張把子孫養(yǎng)育成人之后,讓他們自立、闖蕩。人的興趣不應僅僅放在自己的孩子、朋友和親屬身上,而應將興趣外延至其他人、社會公益事業(yè)和全人類的幸福上。這些博大的、無私的、利他的興趣以及相應的適當活動,會使生活變得多彩多姿而富有意義,亦會使生命充滿希望和活力。
羅素的一生,是在風雨飄搖和艱難困苦中度過的。在98 年的人生長河中,他的手始終沒有放下搏擊的武器。這武器便是他人生的幽默快樂原則,便是他對人世間愛的激情,便是他思想的鋒刃??鞓罚橇_素戰(zhàn)勝痛苦與死亡的武器;幽默,是羅素調(diào)劑情志的良藥。
只有熱愛生活、胸襟博大和樂觀豁達的人談吐才會幽默。列寧曾說:“幽默是一種優(yōu)美的、健康的品質(zhì)?!庇哪粌H是具有藝術(shù)品位的修養(yǎng),醫(yī)學與心理學表明:幽默對于身心健康、長壽也有著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
從醫(yī)學角度來看,具有幽默感的人,其體內(nèi)新陳代謝旺盛,抗病能力增強;同時幽默可以幫助遠離抑郁癥、神經(jīng)衰弱癥及老年癡呆癥,延緩衰老,常葆青春。
從心理學角度看,具有幽默感的人,其幽默可以減輕心理上的挫折感,易從負性情緒中解脫出來,求得內(nèi)心安寧;心理防御能力較強,不但保護自我,而且還能夠調(diào)節(jié)心態(tài)和保持心理健康。具有幽默感的人,比一般人更能欣賞和享受人生。它能幫助人洞察物質(zhì)本質(zhì)和人心的奧秘,使人產(chǎn)生同情與諒解,更能超脫世俗的利害得失,遠離煩惱侵襲,享受幸福人生。
羅素認為老年人應當豁達大度地看待生與死的問題,克服“怕死”的思想。同時,他提出了克服這種恐懼的最好方法:“逐步擴大你的興趣范圍,并使其不受個人情感的影響,直至包圍自我的圍墻一點一點地離開你,直到“我”在自己心中無立錐之地,從而讓自己的生命愈來愈融進宇宙的大生命、也即人類的大生命中。如果一個人進入老年能這樣看待生命,就不會因懼怕死亡而感到痛苦?!?/p>
羅素說:“我渴望死于尚能勞作之時,同時知道他人將繼續(xù)我所未竟的事業(yè),我大可因為已經(jīng)盡了自己之所能而感到安慰。”羅素的諾言兌現(xiàn)于他的行動之中。他活了98 歲,堅持做學問、寫作70 余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