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建強,麻志敏,李超
(1.內蒙古自治區(qū)地質測繪院,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2.內蒙古煤田地質局153 勘探隊,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
喀喇昆侖山是特提斯構造域與古亞洲構造域的重疊部位,構造演化復雜,物質組成豐富。作為喀喇昆侖山重要組成部分,中侏羅統(tǒng)龍山組地層在麻扎-康西瓦斷裂以南麻扎至甜水海一帶廣泛出露[1],為一套下部為粗碎屑巖,上部為碳酸鹽巖、局部夾中-基性火山巖的組合序列。龍山組地層在喀喇昆侖-三江成礦省西段的喀喇昆侖Pb-Zn-Fe-Cu-RM成礦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作為大型-超大型噴流-沉積型鉛鋅礦床的主要賦礦層位,近年來受到廣大地質工作者的持續(xù)關注,舉世矚目的火燒云超大型鉛鋅礦即賦存于該套地層內[2],還有天神、岔薩口等鉛鋅礦床及諸多鉛鋅礦點均賦存其中。顯然,針對龍山組地層的研究對區(qū)域構造演化、鉛鋅成礦規(guī)律研究及找礦勘查工作兼具理論與現實意義。前人對龍山組的研究多集中于對碳酸鹽巖的沉積環(huán)境及沉積相等分析總結,認為其形成于伸展背景[3],為一套海陸過渡相的混合潮坪沉積的產物[4],而對龍山組地層內火山巖的研究甚少,僅見菅坤坤等對龍山組地層內基性玄武巖的地球化學特征、年代學及構造環(huán)境所作的分析研究[5],鮮見有關該地層中性火山巖研究的相關報道。本次以阿克塔河以北地區(qū)龍山組中性火山巖為研究對象,在野外調查和巖相觀察的基礎上,分析地球化學特征,探討火山活動構造背景,為區(qū)域構造演化及成礦規(guī)律總結提供新的參考。
喀喇昆侖-西昆侖地區(qū),以麻扎-康西瓦蛇綠構造混雜巖帶及大紅柳灘斷裂等重要的構造帶為界限,自北向南依次劃分為西昆侖造山帶、巴顏喀拉褶斷帶、甜水海-北羌塘地塊及南羌塘地塊等[5](圖1)。研究區(qū)橫跨甜水海-北羌塘地塊與巴顏喀拉褶斷帶兩個構造單元,主要出露地層如圖2所示:其中,黃羊嶺組地層沉積韻律發(fā)育,一段主要由細砂巖-千枚巖或粉砂巖-千枚巖二分韻律構成,二段由細砂巖-千枚巖或中細粒砂巖-粉砂巖-泥質巖韻律構成;巴顏喀拉山群為一套淺變質中細粒碎屑巖、泥質巖及板巖等低級區(qū)域變質巖;龍山組地層在區(qū)內僅有上部灰?guī)r段出露,主要為一套淺海相碳酸鹽巖沉積夾少量中性火山巖。構造線呈北西-南東向展布,大紅柳灘區(qū)域性斷裂穿過本區(qū),斷裂南西側為北羌塘-甜水海地塊,北東側為巴顏喀拉褶斷帶。區(qū)內發(fā)育侏羅紀英云閃長巖體,侵入三疊系巴顏喀拉山群地層內。
圖1 西昆侖—喀喇昆侖大地構造簡圖(底圖據文獻[6])
中侏羅統(tǒng)龍山組地層在研究區(qū)內只見其上部灰?guī)r段(J2l2)出露,總體呈北西-南東向條帶狀展布(圖2),巖性以灰?guī)r為主局部夾安山巖。在阿克塔河北東約6km處,灰?guī)r內發(fā)育一處安山巖夾層,呈北西-南東向條帶狀展布,平均厚約150m,長約400m,與圍巖(灰?guī)r)呈整合接觸。
圖2 喀喇昆侖阿克塔河地區(qū)地質簡圖
巖石呈褐灰色,斑狀結構,杏仁狀構造。斑晶成分以黑云母為主,片徑0.4mm~1.5mm間,含量10%~15%;另見少量不規(guī)則狀綠泥石、黝簾石等次生暗色礦物斑晶,粒徑2.5mm~4mm,推測原生礦物為輝石或角閃石。杏仁體含量1~5%,多被綠泥石充填,形狀不規(guī)則,粒徑0.5mm~2mm間。鏡下可見基質呈間隱結構,成分以微晶斜長石為主,輝石、黑云母等礦物于微晶之間充填。
在巖相學鑒定分類的基礎上,進一步通過巖石化學成分進行分類。該火山巖ω(SiO2)為52.13%~53.64%(表1),平均52.89%,屬中性巖類。在Nb/Y與Zr/TiO2圖解(圖3)中,樣品分別落于安山巖、粗安巖區(qū)域。綜合認為,研究區(qū)龍山組火山巖夾層巖性為粗安巖。
表1 龍山組火山巖主量元素分析結果表
圖3 龍山組火山巖Nb/Y-Zr/TiO2圖解
如表1所示:火山巖ω(Na2O)為1.31%~1.56%,平均1.44%,ω(K2O)為8.42%~8.81%,平均8.62%;ω(K2O)/ω(Na2O)平均5.99,為富鉀巖石。ω(CaO)為4.34%~7.52%,平均5.93%;ω(K2O+Na2O)為9.73%~10.37%,平均10.05%;ω(Al2O3)為11.9%~12.17%,平均12.04%;鋁飽和指數A/CNK為0.49~0.60,小于1;NK/A值為0.93~1.02,平均為0.98,屬鈣堿性系列巖石。里特曼指數δ=10.11~10.37,平均10.24,屬堿性(δ大于9)系列巖石。
如圖4a、圖4b所示:火山巖在SiO2-K2O圖解及ARSiO2圖解中分別落入鉀玄巖系列和過堿性巖區(qū)域,總體表現為堿性-過堿性特征,屬鉀玄巖系列火山巖。由表1可見,巖石相對富集MgO、Fe2O3、K2O、TiO2、P2O5,大量研究表明,鉀玄巖系列火山巖鎂鐵質的富集反映其巖漿來源于上地幔。
圖4 龍山組火山巖SiO2-K2O圖解(a)及AR-SiO2圖解(b)
龍山組火山巖微量元素含量見表2。在原始地幔標準化蛛網圖中,強不相容元素強富集,如Rb、Ba、Th、K等;弱不相容元素弱富集,如Ta、Nb、La、Ce、Nd、P、Zr、Hf、Sm等;過度元素Yb弱虧損(圖5a),指示火山巖源區(qū)為富集地幔。微量元素呈現出隨著相容性增加富集程度降低直至虧損的特征規(guī)律,說明在巖漿形成及演化過程中,受結晶分異作用影響。
表2 龍山組火山巖微量元素分析結果及特征參數一覽表
表3所示:稀土元素總量ΣREE為265.75g/t~266.29g/t,平均266.02g/t;LREE/HREE值、LaN/YbN值、LaN/SmN值和GdN/YbN值分別在8.44~9.63、8.58~11.04、2.36~3.03和2.14~2.25間,平均值分別為9.04、9.81、2.70和2.20,輕稀土元素分餾程度中等,重稀土元素分餾程度較低。如圖5b所示,本區(qū)火山巖呈強烈右傾負斜率的輕稀土元素富集型分布模式,具大陸邊緣鉀玄巖的稀土配分曲線。
圖5 龍山組火山巖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標準化蛛網圖(a)和稀土元素球粒隕石標準化分布型式(b)
表3 龍山組火山巖稀土分析結果及特征參數一覽表(×10-6)
研究區(qū)北部發(fā)育麻扎-康西瓦蛇綠構造混雜巖帶,南部發(fā)育龍木錯-雙湖縫合帶(圖1)。前人研究表明古特提斯洋于晚三疊世閉合[7]。甜水海-北羌塘地塊內整體缺失上三疊統(tǒng)地層,也表明甜水海-北羌塘地塊和西昆侖地體于晚三疊世閉合完成。西昆侖地體及巴顏喀拉褶斷帶在三疊紀以后進入了陸內造山階段,但直至早-中侏羅世,康西瓦縫合帶以南尚為殘留洋環(huán)境[8]。本次龍山組火山巖樣品均投入板內環(huán)境(圖6),結合以上對區(qū)域構造背景的分析,認為阿克塔河地區(qū)龍山組火山巖形成于板內殘留洋環(huán)境,為在局部拉張構造背景下的海相火山巖。
(1)阿克塔河地區(qū)龍山組火山巖夾層巖性為粗安巖,表現為鉀質、堿性巖特征,為鉀玄巖系列;鐵鎂質、硅鋁質兼相對富集,反映其巖漿來源于上地幔,為上地幔部分熔融產物。
(2)Rb、Ba、Th、K等強不相容元素呈強富集,指示火山巖源區(qū)為富集地幔;LREE/HREE平均值9.04,為輕稀土元素富集型,具大陸邊緣高鉀安山巖的稀土配分曲線形式。
圖6 龍山組火山巖Zr/Al2O3-TiO2/Al2O3圖解
(3)結合區(qū)域地質背景及Zr/Al2O3-TiO2/Al2O3圖解判別,阿克塔河地區(qū)龍山組火山巖為局部拉張構造環(huán)境下形成的海相火山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