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華
國產盾構機驚艷亮相,基建狂魔又添新器
2020年9月27日,“京華號”超大直徑盾構機在長沙下線。這是我國迄今研制的最大直徑盾構機,它出廠后將參與北京東六環(huán)改造工程建設。有趣的是,在“涂裝”方面,“京華號”有濃厚的北京地域文化特色。其刀頭涂裝紅色京劇臉譜,代表忠勇義烈。這令不少網友叫絕。在這里我們不得不關注,這些盾構機背后中國人打破封鎖,打破壟斷的奮斗故事。
上個世紀,發(fā)達國家壟斷著盾構機的技術和市場,購買者沒有任何議價權,“花錢還要看臉色”,幾代中國人在心里較勁:“以后一定要用上我們自己制造的設備?!薄霸匐y、再苦,我們也要把機器造出來!”在毫無經驗的背景下,中國開始摸索研究自己的盾構機。
可是真的做起來,才知道其中關鍵部件的制造難度有多大。比如刀具,刀具布置數(shù)量多少?高度多少?刀間距多少?刀盤開口率多少?光弄清楚刀具問題,中國就用了將近5年的時間。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人硬是把這塊骨頭啃下來了。2008年,我國第一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盾構機成功下線。如今,國產盾構機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和市場壟斷,拉低了同類產品價格的40%。
國產盾構機還在不少領域做到了頂尖,創(chuàng)新出了:世界首臺馬蹄形盾構、世界最大矩形盾構、全球首臺斜井雙模式TBM、全球首臺永磁電機驅動盾構機……
“上天有神舟,下海有蛟龍,入地有盾構”,“大國重器”既是起點,又是豐碑。感謝幕后的建設者們!
核心角度1:自力更生,天道酬勤。上個世紀,發(fā)達國家壟斷著盾構機的技術和市場,購買者沒有任何議價權,我們依靠自力更生的精神,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在毫無經驗的背景下,探索自己的盾構機,克服重重困難,最后取得成功。
核心角度2:科技創(chuàng)新,助推發(fā)展。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只有科技才能助推產業(yè)發(fā)展。在創(chuàng)新的引領下,國產盾構機在不少領域做到了頂尖,創(chuàng)新出了許多品牌,給“大國重器”又添一“器”。
創(chuàng)新角度:科技與文化有機融合。在科技運用中滲透文化意識,將使科技和文化都得到發(fā)展與傳承?!熬┤A號”超大直徑盾構機在“涂裝”方面,有著濃厚的北京地域文化特色,其刀頭涂裝紅色京劇臉譜,代表忠勇義烈。這一設計,體現(xiàn)了科技與文化的美好結合。
哲學與科學聯(lián)姻,
中科院成立哲學研究所
2020年9月24日,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正式揭牌成立?!叭狈φ軐W的科學是盲目的,而缺乏科學的哲學是空洞的?!敝锌圃捍伺e旨在讓兩者聯(lián)姻、相互促進。
對于此舉,有些人不解,認為中科院是在搶社科院的“地盤”。其實哲學與科學,一直以來都是密不可分的。從歷史的維度看,哲學是科學之源??茖W家進行先驗推理,也思考概念,而哲學家也提出經驗命題,從經驗研究中受益。從人類的知識系統(tǒng)看,科學和哲學是緊密關聯(lián)的。任何科學理論的內核,都帶有某些哲學預設??茖W的發(fā)展往往帶來哲學觀念上的變化,而哲學思想的變革也會為科學的洞見提供廣闊的思想空間。
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的成立,是一種跨界連接,也是一種融合發(fā)展。
“要有別人卡不了脖子的關鍵技術,需要有獨創(chuàng)的、敢為人先的科學思想和科學理論。為此,我們需要進一步深入反思科學技術的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進一步深刻認識科學與哲學的關系?!敝袊茖W院院長、國科大名譽校長白春禮院士在致辭中指出。同時,他也認為,科學家必須提升自己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能力,其中哲學的學習和哲學思維的訓練非常重要。
李樹深表示:在中國科學院建立哲學研究所,從哲學的高度把握科技進步的大方向,提升中國的科技原創(chuàng)能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賦予中國哲學界的新使命。當代基礎科學的前沿直接關聯(lián)著眾多重大的哲學問題。像物質之謎、宇宙之謎、生命之謎和意識之謎這類問題的澄清與解決,已經構成歷史上罕見的重大科學革命的契機,并且需要科學家與哲學家攜手推進。
核心角度1:融合發(fā)展。中國科學院成立哲學研究所,讓科學與哲學聯(lián)姻、相互促進,這是一種融合發(fā)展??茖W的發(fā)展往往帶來哲學觀念上的變化,而哲學思想的變革也會為科學的洞見提供廣闊的思想空間,兩者相得益彰,前景廣闊。
核心角度2:跨界思維。中國科學院成立哲學研究所,這是一種跨界連接,也是跨界思維的結晶?,F(xiàn)代社會各門類交叉滲透,跨界思維就顯得尤為重要,跨學科的背景往往更有利于找到新的增長點。
創(chuàng)新角度:新時代,新使命。我們當前所處的是全新的時代,新的時代有新的使命,從哲學的高度把握科技進步的大方向,提升科技原創(chuàng)能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賦予中國哲學界的新要求。
曾慶存:“我還沒有登頂”
“溫室栽培二十年,雄心初立志驅前。男兒若個真英俊,攀上珠峰踏北邊?!痹鴳c存26歲時寫下的《自勵》詩如是說。
2020年,85歲高齡的曾慶存站在了國家科技最高領獎臺。但他還是那個在科學高峰面前保持謙卑、依舊不愿停下探索腳步的“攀登者”。有人說,“曾先生可算是登頂了吧!”曾慶存卻不止一次地說:“還沒有登頂,還沒有登頂。我一直在努力攀登(大氣科學這座珠穆朗瑪峰),但種種原因所限,我沒能登上頂峰,大概只在八千六百米處,初步建立了一個營地。”
從某種意義上說,曾慶存所走過的“八千六百多米”中的每一步,都飽含著“對科學的興趣”“對新知識的渴求”和“對國家和民族的熱愛”。
曾慶存有過“原子夢”,本想讀物理學,后來服從國家分配,學氣象學。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我國急需氣象科學人才,曾慶存說:“我一個貧家子弟,飯都吃不飽,國家培養(yǎng)我讀書,國家需要我做什么,我就把什么做好?!?/p>
留學回國后,曾慶存被分配到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氣象研究室。搞科研是冷板凳事業(yè),曾慶存卻樂在其中。他常常在幾平方米的宿舍里,一推公式就不分晝夜,顧不上吃飯、睡覺。上世紀80年代,他成為院士,挑起中科院大氣所所長的大梁?!叭嗣竦男枰瑖业男枰?,是推動我深入研究的強大動力?!痹鴳c存說。
如今,他對做學問仍保持著孩子般的好奇,抱著“與天地共同奮斗,推動社會向前進”的壯志,“獻綠山河不著花”的精神,登峰不止,致力于為國家和人民作出新的貢獻。
核心角度1: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85歲高齡的曾慶存站在了國家科技最高領獎臺,這是他不斷攀登的結果?!澳袃喝魝€真英俊,攀上珠峰踏北邊?!彼脑娋湟舱凵涑鏊幌ⅰ⑴实遣恢沟膴^斗精神。
核心角度2:天道酬勤,勤勉砥礪。曾慶存認為搞科研是冷板凳事業(yè),要靠勤奮、意志和毅力。雖然非常辛苦,他卻樂在其中。他常常在幾平方米的宿舍里,一推公式就不分晝夜,顧不上吃飯、睡覺,這是怎樣的一種吃苦精神??!
創(chuàng)新角度:謙卑為人,虛懷若谷。雖然站到了國家科技最高領獎臺,但他還是那個在科學高峰面前保持謙卑的人。他不止一次地說“還沒有登頂”“我一直在努力”,這表現(xiàn)出科學家的謙遜博大與品格胸懷。
弘揚科學家精神,
“科學也偶像”頒獎儀式舉行
2020年9月28日,“科學也偶像”科學家精神短視頻征集活動頒獎儀式在線上舉行。此次活動由中國科協(xié)主辦,科技日報社承辦,以年輕人喜聞樂見的短視頻形式,拉近公眾和科學家的距離。
平凡之軀也能造就銅墻鐵壁。二等獎《我是醫(yī)生不是神》視頻中,醫(yī)生們仿佛在開“吐槽大會”,抱怨工作辛苦和勞累。但視頻表達的主題是嚴肅的,醫(yī)生也不是萬能的,也是普通人。現(xiàn)實里,正是這些平凡的普通人,總在被需要時奮不顧身。從抗疫戰(zhàn)場到平凡街巷,醫(yī)者懸壺濟世,用血肉之軀筑起保家衛(wèi)國、護佑蒼生的銅墻鐵壁,展現(xiàn)了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
多年歷練成就精測高手。二等獎《精測人生》則展現(xiàn)了測量師白芝勇及其團隊在全國各地奔波的身影。工程測量是個苦差,一年365天,有300天以上都在野外奔波;工程測量也是個需要智慧的差事,空氣濕度、陽光強度、粉塵含量、風力強弱等自然因素會影響測量的準確度和精準度,多年的研究歷練,造就了白芝勇快速、準確的測量技能,成為解決現(xiàn)場難題的高手。18年間,他最驕傲的是,中國高鐵2.2萬公里運營里程中,他和他的團隊精測的線路占到了十分之一。
這些視頻真實反映了科研工作者的工作和生活狀態(tài)。他們有的風里來雨里去,有的在野外一呆就是一天;有的調侃自己的工作,苦中作樂,有的為了求索真理,一生耕耘……視頻中的主人公們,大多并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名人。這些一線科研工作者,踐行著“愛國、創(chuàng)新、求實、奉獻、協(xié)同、育人”的科學家精神,向公眾傳遞著他們的精神力量。用短視頻的形式來呈現(xiàn),讓網友們透過屏幕,感受科學家的智慧、專注與擔當。
核心角度1:平凡中的偉大。身在一線的醫(yī)護人員,不是萬能的,他們也是普通人。但正是這些平凡的普通人,總在被需要時奮不顧身。從抗疫戰(zhàn)場到平凡街巷,醫(yī)者懸壺濟世,用血肉之軀筑起保家衛(wèi)國、護佑蒼生的銅墻鐵壁,這同樣是一種偉大。
核心角度2:吃苦與智慧。工程測量是個苦差,一年365天,有300天以上都在野外奔波,沒有吃苦的精神無法做好。但工程測量也需要智慧,白芝勇他們做到了。因為智慧,他們擁有了快速、準確的測量技能,成為解決現(xiàn)場難題的高手。
創(chuàng)新角度:科學家精神。視頻再現(xiàn)了科研工作者的工作和生活狀態(tài),他們的一舉一動,所作所為,無不踐行著“愛國、創(chuàng)新、求實、奉獻、育人”的科學家精神,向公眾傳遞著他們的精神力量,讓我們感受到崇高與偉大。
王振義:韶華傾盡七十載,
牡丹花開兩袖清
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揭曉,96歲高齡的上海交通大學瑞金醫(yī)院教授王振義獲得“生命科學獎”。然而在未來科學大獎揭曉后的現(xiàn)場電話連線中,王振義院士得知自己獲獎,聲音卻驟然嚴肅起來,他一再表示“非常憂愁”,問“這個獎為什么頒給年紀大的人”?在王振義院士看來,這個獎應該是“鼓勵年輕人,而不是鼓勵快要離開世界的人”。
王振義院士認為在腫瘤治療領域,應該鼓勵更多的年輕人進行基礎研究工作,以治愈更多的病人。特別是在誘導分化方向的研究,他說這個領域很難,很可能“研究一輩子,都研究不出好的成果”。
王振義的成就確實令人矚目:他曾帶領團隊成功地將惡性細胞改造為良性的細胞,奠定了誘導分化理論的臨床基礎;他確立了白血病治療的“上海方案”,闡明了其遺傳學基礎與分子機制,也因此榮獲國際腫瘤學界最高獎——凱特林獎。然而對這樣一份特效藥,他沒申請過任何專利,而是樸實地希望全世界所有的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患者都盡快用得起這種藥。這種被患者稱為“特效藥”的口服黃色小藥丸,即便是30多年后的今天,一盒也只要幾百元,還可納入醫(yī)保,而類似的腫瘤治療藥物價格高達2萬元以上。
如今王振義院士年近百歲,高齡的他仍然堅持每周四的上午進行“開卷考試”,這個事他一做就是近20年。每周學生們都會向王振義提供一個疑難病例,王振義都會用一周的時間搜索全球最新文獻,并思考分析制作成PPT與大家一起探討。談到“開卷考試”的目的,王振義院士覺得自己年紀大了,不能有更新的創(chuàng)造,不能再回實驗室,希望“所做的事情對病人、臨床醫(yī)學教育再提高、更新自己知識能起一點點作用,讓年輕人知識面更廣,怎樣解決臨床問題”。“我沒有別的特別的地方,只是帶著他們一起學習,讓他們有正確的學習方向和方法,為他們多創(chuàng)造一些發(fā)展的機會和空間?!蓖跽窳x說。
核心角度1:重視年輕人。96歲高齡的王振義得知自己獲得“生命科學獎”后,不是高興,而是一再表示“非常憂愁”,在他看來,這個獎應該獎勵給年輕人,讓更多的年輕人進行基礎研究工作,以治愈更多的病人。
核心角度2:生無所息。王振義院士一生都在奔波、操勞,如今雖然年近百歲,但仍然堅持每周四的上午進行“開卷考試”,這個事他已經做了近20年。每周學生們都會向王振義提供一個疑難病例,王振義都會用一周的時間搜索全球最新文獻,并思考分析制作成PPT與大家一起探討。
創(chuàng)新角度:善于分享,胸懷寬廣。王振義院士確立了白血病治療的“上海方案”,榮獲國際腫瘤學界最高獎——凱特林獎。然而對這樣一份特效藥,他沒申請過任何專利,而是希望全世界所有的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患者都盡快用得起這種藥,這種寬廣的胸懷令人欽佩。
乘風破浪,
她在漢子的世界里闖出一片天
在我國的大洋科考中,幾十年來都是男性居上,似乎這是一項被男性壟斷的職業(yè)。然而,在2007年,中國“大洋一號”的第19次下??瓶贾?,韓喜球卻以一名嬌弱女子的身份奪人眼球,因為她是中國幾十年來大洋科考史上第一位女性首席科學家。
韓喜球研究的方向是海洋動力,畢業(yè)后順利進入了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那時候,我國的科研條件十分艱苦,沒有儀器和設備,工作薪資也不豐厚,而韓喜球始終堅守自己的崗位,不辭辛苦,將青春奉獻給科研。盡管每個月的工資只有200多元,韓喜球仍然大方地拿出上萬元的積蓄為實驗室買了一臺電腦,一門心思為科研而努力,逐漸成為實驗室的業(yè)務骨干。
每次出海考察成本高、時間緊,所以考察組的科學家們都日夜連軸轉,舍不得休息。這樣辛苦的工作對于男性來說都是身體和精神上的煎熬,而韓喜球卻表現(xiàn)出比男性更加堅韌的決心和毅力,作為首席科學家也沒有享受應有的待遇,而是戴著安全帽和大家一起工作。
在外人看來,海上的科考生活單調無味,但是對韓喜球來講,熱愛在她心中,即便再苦心里也覺著甜,樂在其中。這大概就是韓喜球能夠成為一名乘風破浪的女科學家的原因了。
同時,對于女性科學家這個概念,韓喜球的態(tài)度是:科學家沒有男女之分,職業(yè)沒有性別壟斷,女性也能撐起半邊天。我首先是科學家,然后才是女性。這樣的精神鼓舞了越來越多的中國女性在原本是男性主宰的行業(yè)里發(fā)光發(fā)熱。
核心角度1:堅守本職,竭誠奉獻。韓喜球大學畢業(yè)后進入了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盡管科研條件十分艱苦,工作薪資也不豐厚,但她始終堅守自己的崗位,不辭辛苦,將青春奉獻給科研。盡管每個月的工資只有200多元,她仍然拿出上萬元的積蓄為實驗室購買電腦,一門心思搞科研。
核心角度2:以苦為樂,積極進取。在外人看來,海上的科考又累又苦,生活單調無味,但是對韓喜球來講,因為熱愛,即便再苦心里也覺著甜,樂在其中,并且非常享受這個過程。
創(chuàng)新角度:巾幗不讓須眉。在我國的大洋科考中,幾十年來都是男性居上。然而,在“大洋一號”的第19次下海科考中,韓喜球卻成為了中國幾十年來大洋科考史上第一位女性首席科學家。她認為,科學家沒有男女之分,女性也能撐起半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