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中利用素材的策略,建議教師結合教材和學生,對導入素材、復習素材、例題素材、生成素材、感悟素材等進行合理的篩選、整合、挖掘,讓學生的學習有動力、有助力、有實力、有活力、有張力,讓學生在課堂上學知識、長智慧。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 素材 新知 智慧
作為一線教師,筆者一直在思考怎樣才能用好教材為學生服務,讓每節(jié)課都成為有后勁的課,讓學生從學習“知識”走向增長“智慧”。筆者認為,教師應對教材素材、現(xiàn)實素材、生成素材、感悟素材等進行合理的篩選、整合、挖掘,以助力學生的學習?,F(xiàn)以《解決問題的策略——假設》一課為例,談談教師如何在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中用好素材,引導學生領會知識呈現(xiàn)之理,抓住數(shù)學學習之本,感悟數(shù)學思想之根。
一、用好導入素材,新知學習有動力
【教學片段一】課前談話,感受公平
師:同學們,這是老師最喜歡的鉛筆,花5元錢買的。你有喜歡的筆嗎?(教師隨機詢問價格)老師想用這支鉛筆換你的這支水性筆,公平嗎?為什么不公平?怎樣換才公平呢?
師:看來要價值相等才能公平交換。像這樣公平交換的過程,我們用數(shù)學語言可以說成——1支水性筆=2支鉛筆。(板書)
師:剛才老師與同學們玩了個換筆小游戲,我們用到了公平的“換”的方法,這是數(shù)學中非常重要的策略——假設。(板書)
師:早在1700多年前,有一個叫曹沖的小朋友,他用假設的策略演繹了一個生動的故事,你知道是什么故事嗎?曹沖把大象假設成什么?……
筆者選取了生活中最常見的物物交換游戲和《曹沖稱象》的故事這兩個素材,源自生活,高于生活,利用名人效應,讓新舊知識鏈接、互動起來。通過“公平嗎”“為什么不公平”“怎么換才公平”這三個遞進的問題,讓學生感受交換的本質(zhì)——等價等值。“1支水性筆=2支鉛筆”這個倍數(shù)數(shù)量關系的出示,為下面復習部分倍的數(shù)量關系的整理及全課教學埋下伏筆、做好鋪墊。
二、用實復習素材,探究新知有助力
【教學片段二】復習鋪墊,助力策略
1.提問引導
(1)說說圖中兩個量的關系可以怎樣表示?
師:這里有1個菠蘿、2個梨,圖中(如圖1)兩個量的關系可以怎樣表示?
生:1個菠蘿=2個梨,1個菠蘿是1個梨的2倍;2個梨=1個菠蘿,1個梨就是1個菠蘿的[12]。
(2)下面每個條件中兩個量的關系還可以怎樣表示?
A.一根紅彩帶的長度是黃彩帶的[110]。
B.1把椅子的價格是1張桌子的[15]。
教師引導學生說出:1根黃彩帶=10根紅彩帶,1張桌子的價格=5把椅子的價格。
小結:兩個量的關系,換一個角度,還可以有另一種表示方法。
2.出示引例
引例1:小明把720毫升的果汁倒入9只小玻璃杯里,每只小玻璃杯能倒入多少毫升?
引例2:小明把720毫升的果汁倒入3只大玻璃杯里,每只大玻璃杯能倒入多少毫升?
新舊知識過渡銜接部分是否合理有效,關系到后續(xù)學生能否順利獲得新知。選擇什么樣的復習素材能把學生的前概念和新知進行緊密鏈接呢?基于這樣的思考,結合本節(jié)課的難點,筆者認為,關鍵是讓學生學會整理替換的兩個量之間的倍數(shù)關系。筆者在復習部分延續(xù)了課前談話中的公平交換關系,從直觀圖片中的等量關系表述到幾分之一的抽象數(shù)量關系轉(zhuǎn)化成“1根黃彩帶=10根紅彩帶,1張桌子的價格=5把椅子的價格”的表述,幫助學生建立等量代換的數(shù)學思想,換個角度獲得等量關系的不同表達方式。為了讓學生獲得把兩個未知量變成一個未知量的解題策略,筆者選取與例題素材相同的果汁倒入大杯或小杯的引例,既體現(xiàn)了數(shù)學知識呈現(xiàn)和學習的先淺后深、由易到難、逐級遞進的理念,也符合學生由直觀到抽象、簡單到復雜的認知規(guī)律。
三、用深例題素材,拓展思維有活力
出示例題:
例1:小明把720毫升的果汁倒入6個小杯和1個大杯,正好都倒?jié)M。已知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大杯和小杯的容量各是多少?
挑戰(zhàn)1:小明把720毫升的果汁倒入5個小杯和1個大杯,正好倒?jié)M。已知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4]……
挑戰(zhàn)2:小明把720毫升的果汁倒入6個小杯和2個大杯,正好倒?jié)M。已知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1.5倍……
挑戰(zhàn)3:小明把720毫升的果汁倒入1個大杯、2個中杯和6個小杯,正好倒?jié)M。已知中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中杯的容量是小杯的2倍……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筆者進行教材重組,運用單一素材遞進式例題的設計方法開展教學。從引例中果汁倒入相同杯子,到例1中果汁倒入大小不同的杯子,讓學生嘗試用多種方法解答,最終明確兩個未知量的復雜問題要變?yōu)橐褜W的一個未知量的簡單問題。挑戰(zhàn)1既是對例題的鞏固,又讓學生學會擇優(yōu)。挑戰(zhàn)2把前面[14]倍關系升級成1.5倍的形式,挑戰(zhàn)3把兩個未知升級成三個未知……如此這般螺旋上升的同素材例題呈現(xiàn),循序漸進的教學安排,讓學生經(jīng)歷從直覺的“換”到有條理的“換”的過程,感受到“假設策略”的價值,逐步形成“變與不變”等重要的數(shù)學思想;感受到數(shù)學的邏輯性、系統(tǒng)性;感受到新知識是由舊知識的引申、發(fā)展或綜合而來的。學生的思維訓練由易到難,知識的學習由淺入深,數(shù)學經(jīng)驗日漸豐富,數(shù)學智慧萌發(fā)生長。
四、用妙生成素材,建構模型有實力
【教學片段三】自主探究,形成策略
(1)獨立探究:根據(jù)對題意和圖示的理解,你能嘗試解決這個問題嗎?把解題過程寫在作業(yè)紙上。
(2)交流解題思路和方法。
這個環(huán)節(jié)里,學生交流了用算術方法解答的兩種情況——假設全部導入大杯和假設全部倒入小杯;交流了畫線段圖的方法;交流了列方程解題的方法。這些都與課前預設方法完全一致。正當準備進入下一個學習環(huán)節(jié)時,一個男生舉手說:“老師,我還有一種方法?!狈椒ㄈ缦拢?/p>
這是初中階段學習的二元一次方程組。這種情況筆者未曾預設,純屬意外,驚訝之余又是驚喜。該男生說:“因為有大杯、小杯兩個未知量,我用x表示小杯,用y表示大杯,第一個算式表示6個小杯的容量+1個大杯的容量=720毫升,第二個算式表示3個小杯=1個大杯。接著,我把第一算式里的y用3x表示,就把方程解好了?!边@正是筆者帶領學生在整節(jié)課上一直重點解決的兩個數(shù)量關系式(6大+1小=720,1大=3?。┑男掳姹尽_@時,筆者追問:“剛才我們用了多種方法解決這道題,不管是什么方法,我們一直在做兩件事,你們發(fā)現(xiàn)了嗎?”學生紛紛舉手回答并歸納:第一,整理數(shù)量關系;第二,把兩個未知量變成一個未知量。
學生會在課堂上會提出哪些問題,會怎么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教師是無法預設周全的。教師可以利用學生提出的問題、出現(xiàn)的錯誤、不同的觀點等生成性教學素材,過濾整合、追問點撥、合理利用,使課堂精彩紛呈。
五、用活感悟素材,遷移延伸有張力
【教學片段四】回顧梳理,知識遷移
師:在我們以前學習新知時,假設這個策略早就悄悄地來到我們身邊了。
筆者帶領學生回憶:(1)除法試商時的假設試商;(2)估算中的假設;(3)和差問題的假設……讓學生說一說,談談對假設策略的感受。
【教學片段五】總結全課,思想提升
師:今天我們學了用假設的策略來解決兩個未知量的實際問題,在解答的過程中,你有什么好方法和同學們分享呢?
師:回顧我們今天整個學習的過程,(出示思維導圖)我們從最簡單的解決一個未知量開始,然后再來解決兩個未知量的問題,我們發(fā)現(xiàn)——
生:只要把兩個未知量假設成一個未知量就OK了。
師:現(xiàn)在題目中有三個未知量,我們就——
生:把它先變成兩個未知量,再變成一個未知量。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材是這樣呈現(xiàn)的(如圖2),顯然,回顧反思、總結全課環(huán)節(jié)是數(shù)學課堂教學的必要環(huán)節(jié)。教師關注的重點不是學生的表達是否到位,而是要讓學生經(jīng)歷發(fā)現(xiàn)的過程,掌握探索的方法,并從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若學生在回顧以前學習的假設策略時略有困難,筆者會先引一引,再讓學生說一說,回答是否完美并不是重點,重點是讓學生靜下來想一想,梳理一下,把新舊知識鏈接起來,進一步豐富已有知識經(jīng)驗,為下一階段的學習夯實基礎。在全課小結部分,筆者采用思維導圖的形式,讓學生自己總結,完整經(jīng)歷整節(jié)課的思維發(fā)展過程,感受學習就是不斷地從簡單到復雜的進階,可運用策略將復雜問題化繁為簡。
總之,教材有了師生的融入將會生長出各種典型性、啟發(fā)性、生活性的新素材,教師要優(yōu)化素材,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本質(zhì),發(fā)展思維品質(zhì),拓寬數(shù)學視野,讓學生順利走向“智慧”生長之路。
作者簡介:張麗虹(1977— ),女,江蘇江陰人,大學本科學歷,高級教師,江陰市新橋中心小學副校長,研究方向為兒童的智慧生長。
(責編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