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燕
【摘 要】 隨著素質(zhì)教育的進一步推進,培養(yǎng)好學生優(yōu)秀的心理素質(zhì)也成為中小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小學階段,學生的自控力整體較差,還需要適時地引導和約束。那么基于這種必要性和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天性就形成了矛盾體。想要幫助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就應該在課程中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學,既是體能的培養(yǎng),更是意志的磨煉。因此,在教學中恰當運用心理干預,既能促進體育行為又可以提升體育毅力。
【關(guān)鍵詞】 心理干預? 小學體育? 體育與健康教學? 教學策略
心理干預策略是在培養(yǎng)學生的過程中更多通過意志激勵行動。社會壓力的逐漸增加,使得學生所承受的外界影響也越發(fā)明顯。在這樣的情況下,“以體育促德育”的提議便更為合理可行。而這種德育促進最便于操作的即以心理干預讓學生潛移默化地發(fā)生改變。那么,如何有效地用這種心理干預指導體育教學就成了教師必須面對以及應當靈活應對的話題。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體育教學中的適應性問題,還是基于學生抗壓力的培養(yǎng),甚至是自律性的形成,都可以通過心理干預的方式得到較好的落實。
一、善于借助互動游戲解決學生課堂適應性問題
小學生喜歡上體育課的心理一方面源自天性的活潑好動,另一方面則是對于各科教學壓力下的一種“喘息式”選擇。就比如對一年級的學生而言,脫離了幼兒園階段的自由散漫,面對長達四十分鐘的課堂教學學生便難以接受。其實這也是適應性問題的表現(xiàn)。同樣的,在體育教學中也存在著這樣的問題。雖然說學生渴望進行體育運動,但是在實際的課堂組織中,時常會因為各種適應性問題使教學浮于表面,甚至是流于形式。因此,善于借助互動游戲更容易讓學生在體育教學中找到歸屬感,從而激發(fā)活動興趣。例如學習《各種方式接力跑與游戲——迎面接力》這部分內(nèi)容的時候,就可以看出解決適應性問題給教學帶來的益處。
本部分教學主要是指導學生練習迎面接力跑的動作方法,掌握正確的跑步姿勢,學會直線快跑式傳接棒,力求接得準、接得穩(wěn)。但是二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注意力無法高度集中,因而在進行本課教學的時候要先引導好學生解決適應性問題。此時選擇原地接棒、3-5米慢跑接棒練習游戲就能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教師在強調(diào)接棒動作以及接棒后再移動的游戲規(guī)則后,就相當于給學生一種心理干預,讓他們在互動游戲中明確接力流程,進而正確地參與好迎面接力。
二、巧妙運用鼓勵機制增強學生抗壓性
從學習動機來看,問題的難易程度對其有直接影響。但是并非越簡單學生越有探索的興趣,相應的問題如果太難學生的學習動機也較低。所以說,設(shè)置難度適中的問題最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同樣的,在體育教學中,如果都是一些簡單的訓練學生也會提不起興趣,那么,循序漸進地開展體育教學,讓學生在堅持中不斷進步,也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抗壓性。而巧妙運用鼓勵機制讓學生形成自主的心理干預,則能夠在輕松中獲得持之以恒的效果。這一點在學習《雙手前擲實心球》這部分內(nèi)容的時候就可以充分體現(xiàn)出來。
本課在教學實心球的投擲時要注意掌握動作方法,做到全身協(xié)調(diào)用力來完成投擲。在進行多種形式的示范以后,為了做到動作的準確與動作的連貫,尤其是能夠快速揮臂,學生的反復練習就必不可少。但是隨著課堂時間的不斷推移,體力的消耗也同樣不能忽略,而且即便是不太標準的動作也仍然需要消耗體力。這個時候,無論是對動作要領(lǐng)的指導還是協(xié)調(diào)用力的練習,教師都要及時運用心理干預。在適時的評價中除了要指出學生的錯誤,更要善于運用鼓勵機制讓學生能夠在心理形成樂觀的情感,糾正不當行為的同時認可進步,并在體力消耗的同時做到堅持不懈,能夠在激勵中獲得力量,切實增強抗壓力。
三、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心理暗示提升自律性
心理暗示法是心理干預的一種常用方法。通常的心理干預包括兩種形式,一種是基于外界對主體的心理疏導和心理引導,這更傾向于一種“顯性”行為,另一種則是通過自我的心理調(diào)整,以積極的心態(tài)來暗示自己,從而內(nèi)化性一種習慣性行為,進而形成“隱性”自律。但是由于小學生情感意志發(fā)展不夠完善,還需要教師行之有效地引導。因而在體育教學中,要結(jié)合具體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以期逐漸提升自律性。例如在學習《足球——腳內(nèi)側(cè)傳球》這部分內(nèi)容時就可以體現(xiàn)出對小學生而言,心理干預策略的必要性。
足球教學一直是小學生喜歡的體育課運動項目,學生積極性高毋庸置疑,可是在實際的足球操作中往往存在問題。在高度的積極性支撐下,教師對學生的適應性和抗壓性都無需過多干預,但是想要真正掌握好控球的技巧,還要能夠形成學生自主的心理暗示,從而時時刻刻約束好自己的行動,提升自律性。比如說本課教學的重點是腳內(nèi)側(cè)傳球,那么就可以先通過在腳內(nèi)側(cè)做標記的方式,讓學生找準正確部位,在多次練習后去除標記,形成心理性暗示,自律性完成傳球動作。
總而言之,在小學體育教學中運用心理干預策略,讓學生在體育運動的同時也培養(yǎng)體育意志,激發(fā)體育情感。對可持續(xù)性的體育教學有較好的作用,是增強學生抗壓力和自律性的有效手段。
參考文獻
[1] 王蓉.心理效應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的應用策略[J].教學月刊小學版(綜合).2016(11).
[2] 張彥彥.引導自主參與,培養(yǎng)學生自主體育鍛煉意識[J].求知導刊.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