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寶民
藍玉是明朝開國將領,有膽有謀、勇敢善戰(zhàn),因屢立戰(zhàn)功而官拜大將軍、封涼國公,可謂風光至極。但這個人恃功驕縱、恣意橫暴,漸漸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滿。雖然如此,但朱元璋看在他是開國重臣的面上,并未打算深究??珊髞恚难孕兄饾u令正在鞏固和加強中央集權的朱元璋深感不安,便以“謀反罪”將其逮捕下獄,并被剝皮實草,抄家、滅三族,受其株連被殺的官員約一萬五千人 ,釀成明史上著名的“藍玉案”。那么,朱元璋是怎么開始懷疑藍玉有反心的呢?竟然是一個細節(jié):有一回,藍玉從前線回來向朱元璋報告軍情,當藍玉進屋向朱元璋匯報的時候,藍玉手下的幾名親兵也跟著一同進來了,進來以后,就侍立在旁邊,藍玉便向朱元璋匯報前線戰(zhàn)況,藍玉講完了,朱元璋想和藍玉談一件秘事,他便對藍玉手下的那幾名親后說:“下去吧?!笨墒牵菐酌H兵好像沒聽到一樣,依然站著不動。見此情形,藍玉便揮了一下手,那幾名親兵這才下去了。此舉令生性多疑的朱元璋大為警惕,這些人眼里只有將軍、沒有皇帝,這還了得?從那時起,朱元璋便動了除掉藍玉的想法,后來終于找了個借口將其殺掉。
年羹堯是清朝重臣,官至四川總督、川陜總督、撫遠大將軍,還被加封太保、一等公,高官顯爵集于一身。但這個人后來也和藍玉一樣失寵并被削官、抄家、下獄,最終在獄中自殺,近讀王偉先生的一篇文章,發(fā)現(xiàn)年羹堯之所以引起皇帝的懷疑,竟然也是由于一個細節(jié):年羹堯出師大捷歸來之際,雍正皇帝率文武百官前往迎接,那時正值六月天,烈日高懸,而年羹堯的兵士們還穿著全身甲胄,見此情形,雍正便傳旨令三軍將士御甲休息,但奇怪的是,令旨傳了三遍,三軍將士依然站立原處一動不動,這時,年羹堯從懷里取出一面小旗,交給自己的侍衛(wèi),侍衛(wèi)便把小旗一擺,那些將士見了,立即聽話地脫下甲胄退了下去。雍正把這一切看在眼里,當時就起了殺心,不久之后,就找了個借口,將年羹堯做掉了。
1929年1月10日晚,沈陽發(fā)生了震驚中外的“楊常事件”——張學良槍殺了張作霖在世時的得力干將楊宇霆和常蔭槐。張學良為什么要殺害楊、常二人?當然主要是擔心楊、常二人的勢力過大架空自己,這是總的原因;具體到細節(jié),筆者最近在王春華先生的《張學良槍決楊宇霆、常蔭槐內幕》中讀到的一個情節(jié)很能說明問題:1929年1月5日,楊宇霆借其父祝壽之機,在其私邸大擺壽宴。東北各地的官員及元老重臣都備了重禮前往祝壽,以博其之歡心。張學良也不能例外,他備了重禮,親往祝壽。當他步入大客廳時,參加祝壽的東北高級官員正在賭錢,張學良的侍衛(wèi)副官譚海高聲喊道:“副總司令到——!”只有少數(shù)人略欠欠身子,多數(shù)人只是坐在原處目視了一下,接著旁若無人似的高聲嚷叫繼續(xù)賭錢;而楊宇霆步入客廳時,那些文官武將則全體肅然起立、鴉雀無聲。楊宇霆示意眾人落座時,來賓才敢坐下。也許正因為這一細節(jié)剌痛了張學良,他才動了殺機;數(shù)日后,楊、常人頭落地。
細節(jié)可以決定一個人的成敗,也能決定一個人的生死。藍玉、年羹堯及楊宇霆三個將軍,就是因細節(jié)而死,兩個看上去不經(jīng)意的細節(jié),卻讓最高領袖心生疑忌,擔心他們尾大不掉、威脅到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因此而痛下殺手,絕除了后患。這三個細節(jié),看似偶然,其實是一種必然,試想,如果藍玉、年羹堯及楊宇霆平日里能小心謹慎、低調行事,能時時約束手下人的言行,不讓老板對自己產(chǎn)生疑心,他們的后半生很可能就會改寫了??上У氖?,他們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一味地張揚、驕橫,終于給自己招來殺身之禍。在這一點上,他們就不如曾國藩,曾國藩在身居高位時依然低調、不張揚,是因為他懂得“樹大易招風、官大易招禍”的道理。人如果太得意了,禍事很可能馬上就來了。所以曾國藩常對弟弟說:“但凡做大官,處于安逸、榮耀的境遇,就隨時可能招來危險、導致羞辱。古人常說富貴經(jīng)常讓人走向危險,就是這個意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