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映芳
紅燈串串,搖落了一地七彩的陽光;花傘朵朵,撐起了一片繽紛的晴空。鵝卵石的小路蜿蜒進時光的深處;古城墻的紋理刻錄著歷史的華章。風情萬種的蔡家堡是一本厚重的大書,家風館、紹慶堂、村史館、好事廳、古渡口、習藝堂……是大書里的一頁頁故事,等你去翻閱、探究。
追尋的腳步匆匆,踏踏的跫音在古堡里回響。風撥拉著樹木的濃蔭,與綠草香花裊娜共舞?;ㄉ较咧鴼g快的歌兒,奔跑跳躍。蟬鳴聲聲,游人笑語喧嘩。愛武橋畔奏起了美妙的《田園交響曲》。披著一身熾熱的陽光,有著武俠文化情結(jié)的我,在隆慶村村長蔡炳生等幾位向?qū)ьI(lǐng)下,走進了橋頭那棵大榕樹旁的武術(shù)館……
龍騰虎躍揚武魂
武術(shù)館,又名習藝堂。館內(nèi)場地十分平整開闊。刀、槍、劍、棍、戟、錘等武器一應(yīng)俱全。大廳的正中供奉著一尊關(guān)公神像,神像威嚴肅穆。“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绷曃渲俗钪匚涞拢涞率橇曃渲说男袨?、道德的規(guī)范標準。所有的門派都不約而同把培養(yǎng)武德作為習武者的首要任務(wù)。武德已經(jīng)成為中國武術(sh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拜師前得先在神明面前燒香、明禮、學德、立誓。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學員們從四面八方趕到了習藝堂,在師傅的引領(lǐng)下排兵布陣,井然有序地開始了每天雷打不動的訓(xùn)練。
學員們主要學習的是南拳拳術(shù),如五步、連枝、梅花等。他們的拳法快、穩(wěn)、準、狠,連環(huán)出擊,“目、手、身、法、步”環(huán)節(jié)相融互通,動作環(huán)環(huán)相扣,剛?cè)峤Y(jié)合,動靜分明。套路令人眼花繚亂,但其陣勢卻如行云流水,變化多端,快而不亂,配上雄壯的呼喝聲,則有風云變色,山岳傾崩之勢。
徒手練拳者是“出手軟如棉,沾身硬似鐵”,持械操練者則是“身輕一鳥過,槍急萬人呼”。
只見他們手握武器,刷地亮開架式,雙目如星子般閃爍,眼波隨著手勢流轉(zhuǎn),氣宇軒昂地舞起來:槍棍時而輕如翩鴻,時而驟如閃電;大刀習習生風,像銀龍繞身,上下翻飛,左右盤旋;銀錘寒光閃閃,如猛虎下山,似蛟龍出海;寶劍如白蛇吐信,嘶嘶破風,又如飛魚穿梭,游走四身。真是“數(shù)道銀光院中起,萬里山河豪氣吞”!
男隊員虎步生風,英氣逼人,勢如破竹;女隊員身輕如燕,又似風擺楊柳,柔中帶剛,不遜須眉;老者道骨仙風,老當益壯;稚子是初生牛犢,勇猛無懼。
習藝堂的學員們在師傅的帶領(lǐng)下勤學苦練,傳承中華武術(shù),把南拳發(fā)揚光大,弘揚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傳統(tǒng)美德,為中華武學的繁榮復(fù)興增光添彩。
威風醒獅舞翩躚
習藝堂還承擔著一個重要的任務(wù),那就是舞獅訓(xùn)練。
館內(nèi)的一角擺放著好些舞獅的行頭——鑼、鼓、鐃、鈸、彩旗、各種面具、道具。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大小獅子的面具披掛。我們這里舞的是南獅,又稱醒獅。北獅的造型像真實的獅子,而南獅更注重于寫意。它的頭臉借鑒于戲曲臉譜,花紋五彩斑斕,制作考究,眼簾和嘴都能活動,毛發(fā)色彩艷麗。整體造型威猛,又不乏喜慶之感。
舞獅是一項獨特的民俗文化活動,也是傳統(tǒng)的民間表演藝術(shù)。它集武術(shù)、音樂(鑼鼓)、舞蹈于一體。武術(shù)作為舞獅的基礎(chǔ),學習者必須先學會南拳,以各種招式表現(xiàn)南派功夫。扎馬步是南拳的重要招式,舞獅的基本步也是以馬步為主。舞獅者通過不同的馬步配合獅頭動作,把各種造型抽象地表現(xiàn)出來。
每天練完武術(shù)后,學習舞獅表演的隊員還要接著舞獅動作的操練。只見剛?cè)腴T的小隊員舉著小獅子頭,配合著鑼鼓的節(jié)奏,變換著馬步,一步三晃,有板有眼,十分頑皮可愛。而技術(shù)嫻熟的老隊員操練起來,則像是在進行一場精彩的演出。在鏗鏘的鑼鼓聲中,一個手持彩球的隊員歡蹦雀躍,逗引著由兩個人扮演的大獅子。只見那大獅子一人舞獅頭,一人把好獅尾,踩著鼓點,追逐著彩球。時而暴跳,時而文靜,或立或行,或蹲或臥,或撓癢,或舔毛,閃、撲、挪、騰、滾等紛繁多樣的動作,把平時練就的高超舞獅功底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貼齒,奮迅毛衣擺雙耳?!边@是古代詩人白居易對舞獅生動的描寫。只看熱鬧,不諳門道的人,如果不細細品味,就會感覺舞獅人無非就是上竄下跳,搖頭晃腦這幾個動作不斷重復(fù)。留心觀察的話,你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每個動作的變化都不一樣,都有不同的寓意:鼓點輕、快,醒獅眨眼,輕擺頭,微張嘴,輕跳轉(zhuǎn)身,這表演的是“喜”的神態(tài);鼓點快、急、重,獅頭用力抖動,怒目圓睜,這是“發(fā)怒”的樣子;鼓點輕、慢,獅眼半開半合微抖動,精神迷糊垂首拖步,這是“醉”的表現(xiàn);鼓點輕重緩急交替,醒獅眼、嘴隨鼓點一開一合,獅身一進一退,前掌或后腿或一伸一縮,或一擒一縱,這是醒獅“嬉戲”的情景……除了主角獅子的精彩表演,猴子扮演者跳桌角的表演也十分吸引眼球,大頭娃娃(也稱大頭佛)走場、引路憨態(tài)可掬,深得大家喜愛,逗引獅子“搶彩球”“采青”的表演十分驚險刺激、扣人心弦……所有扮演者靜若伏虎,動若飛龍,緩若游云,疾若閃電,端莊而不失流利,剛健卻蘊含柔美。
據(jù)了解,舞獅隊員們每天堅持練功兩個小時以上,從學馬步、練跳躍、踢腿,到學習南拳及各種招式,都要進行一絲不茍的訓(xùn)練 ,力求達到最完美的藝術(shù)境界。
中國民俗傳統(tǒng)認為舞獅可以驅(qū)邪避鬼,所以每逢節(jié)慶節(jié)日、喬遷新居、開張慶典,都喜歡張燈結(jié)彩,敲鑼打鼓,舞獅以示慶祝。
習藝堂的隊員們就經(jīng)常應(yīng)邀參加一些節(jié)日慶典活動,如山格鎮(zhèn)政府組織的“五四青年節(jié)”晚會,每年新春過節(jié)及紹慶堂神明出巡,到縣城街道,到村民家門口表演節(jié)目等,以求“破邪氣,謝平安”,望來年風調(diào)雨順,合家平安,財源進廣,生活更美滿。特別是隆慶村一年一度的“走水尪”,有了獅隊表演的加入,就顯得更加熱鬧、喜慶,更加精彩,成了遠近聞名的重大民俗活動。
習藝堂的醒獅舞出了蔡家堡人的勇者氣度,舞出了積極向上的精氣神,舞出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歷史悠久傳美名
蔡家堡的習藝堂創(chuàng)辦于民國18年(1919),至今有101年歷史。原館址在隆慶村“追遠堂”(蔡氏祠堂)。解放前及解放初期, 習藝堂頗有名氣,演繹了許多武術(shù)傳奇。舞獅、跳桌角、丈二錘、七尺錘、打五步仔、拳擊術(shù)、棍棒、刀、劍等武術(shù)表演項目遠近聞名,深得民眾喜愛。當時的學員曾參加市、縣武術(shù)表演,獲得很好的名次。但“文革”期間至1981年,習藝堂停止活動。直到1982年習藝堂才恢復(fù)活動,聘請了來自于小溪鎮(zhèn)坑里村的宗親當武術(shù)師傅,并把館址遷到隆慶村“紹慶堂”,后來又遷到了愛武橋邊。
重新組隊的習藝堂人員,發(fā)揮武術(shù)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既傳武術(shù),更傳武德,把強身壯體做為練武的宗旨。他們曾到隆慶村小學傳授武術(shù),學習的學生達60多人。如今最鼎盛的時候,學員曾高達100多人,上至六七十歲的老人,下至七八歲的孩童,男女老幼,個個習藝熱情高漲。隊員精湛的武術(shù)及舞獅表演,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成為隆慶村民俗活動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站在習藝堂另一處訓(xùn)練場地——隆慶村村委會前的那片空地上,望著地面上那個巨大的、遒勁有力的“武”字,聽著蔡炳生村長詳細不乏生動的解說?;秀遍g,我仿佛覺得眼前的“武”開始動了起來,幻化成了一頭威風凜凜的雄獅,不停地歡騰跳躍,越跳越高、越遠……
在一代又一代智慧勇敢的隆慶人的努力傳承下,習藝堂的武術(shù)及舞獅表演必將演繹出更多精彩,綻放出更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