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洲
閩南名山本就不多,但與靈通山、云洞巖、烏山相比,藏身閩粵邊界、地處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平和九峰的大芹山顯得更為低調(diào)內(nèi)斂。不知何故,她時常低調(diào)得連部分閩南人都不曾聽聞,內(nèi)斂得有些顧影自憐。
對于大芹山,我?guī)啄昵耙蜿P(guān)注漳州第一高峰才得知,當我試著深度了解它時,卻只獲得零星資料。而這種原生態(tài)保護式的宣傳,恰好給大芹山蒙上了一層更加神秘的面紗,令人愈發(fā)向往。
谷雨這天,我有幸抓著春天的尾巴登上大芹山,領(lǐng)略其有別于閩南群山的獨特風光。雖然天公不作美,多云間陰的天氣無法舉目千里,也沒有藍天白云作伴,但沿途的風景與樂趣,特別是登頂時刻視野遼闊帶來的心靈震撼,卻令人陶醉得不能自已。
從鎮(zhèn)區(qū)沿山間羊腸小道向大芹山進發(fā),一路穿行在暮春的綠色海洋,目之所及是漫山遍野的柚子園,新綠層層疊疊,灑滿一個又一個山岡,數(shù)次峰回路轉(zhuǎn),滿眼綠意依舊。道旁的民居依勢而建,新舊交錯,別致得體,如果說黃墻黛瓦的古厝是山鄉(xiāng)歷史文化的沉淀,那么新式洋樓則是鄉(xiāng)親發(fā)家致富的標志。
行至山腳處,只見一片漫無邊際的茶園,從山谷延展到半山腰。抬頭仰望,依稀可見群山之間一座貌似江西武功山風光的巍峨主峰,仿佛一尊身披綠毯的巨型雕塑屹立于山巒叢中。山上不見森林,更無奇石瀑布,只有滿眼綠色和紅星點點,風景之奇特令人浮想聯(lián)翩。
在海拔一千米的簡易停車場泊車后,開啟零距離領(lǐng)略大芹山自然風光的登山之旅。從踏上第一步臺階直至山頂,沿途視野遼闊無比?;赝焦却逡?,好比嵌在大地上的微型沙盤,茶園與柚園新綠融為一體,但園壟清晰的形態(tài)很容易辨識。山坡上盛開的杜鵑花五顏六色,玫紅的、潔白的、鵝黃的、淡紫的,競相爭艷怒放,引得游人不時駐足賞景拍照。而高山蘆葦和草甸則甘當綠葉,雖然殘留的枯黃略顯幾分荒涼,但草叢中冒出的新綠格外養(yǎng)眼,與漫山遍野開放的杜鵑花相得益彰。
依山勢曲折起伏鋪砌的石階并不陡,登山如同爬樓道臺階一般容易,但3319個臺階著實考驗登山者的耐力和毅力,童叟概莫能外。一路上走走歇歇,既沒有發(fā)現(xiàn)前人留下的歷史古跡,又沒有文人墨客留下的半片文墨,大芹山仿佛一塵不染,倒是登山者的驚嘆聲和嬉笑聲增添了無限樂趣。人群中,有攙扶老者的,有鼓勵孩童的,還有歇腳補給的,隨處可見挑戰(zhàn)極限、突破自我的氣概。一名不足兩周歲的男孩神情自若,手腳并用向上攀登,引來不少登山者點贊,給心中想打退堂鼓的人莫大鼓舞。
大芹山海拔1544.8米,比泰山高出12米。登山估摸一小時到達頂峰,雖天色陰沉,不便極目遠眺,但那一刻的愜意絲毫不亞于登泰山“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滿懷。相對平坦的山頂有一奇石,長2.5米,寬2米,厚約0.5米,由3個石柱撐著,在不同方位敲擊,會發(fā)出不同的音響,被譽為“八音石”。題刻“閩南第一高峰”的巨石,雖經(jīng)歷千年風雨歲月侵蝕而斑駁滄桑,卻依舊是游人拍照留念的網(wǎng)紅地標。
“還有多久到山頂?”這是下山途中我被游人問的最多的問題。面對氣喘吁吁提問的登山者,我會用“臺階很好走,山頂風景特別美,加油!”來鼓勵他們。離開九峰時,我從當?shù)赜慰湍抢锏弥绻缈杖f里時登上大芹山,不僅可以看日出日落,一覽小芹山、鵝公髻、筆架山等15座千米高山,而且可憑借望遠鏡觀看云霄方向的浩瀚大海,領(lǐng)略霞寨、國強、大溪等十里八鄉(xiāng)的美景。這何嘗不是他日再登大芹山的動力所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