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丹
【摘要】古典詩歌是我國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正統(tǒng),在進行詩詞鑒賞教學之時,應該積極充分地發(fā)揮詩詞的育人功能,助力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培育學生詩性智慧,全面提升學生的德育素養(yǎng)。本文對古典詩詞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德育素養(yǎng)作了探討。
【關鍵詞】古典詩詞;德育素養(yǎng);提高
古典詩詞閱讀教學一直是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應更好地挖掘古典詩詞內在的育人涵養(yǎng),使得古典詩詞教學在智育與德育上共同發(fā)展,進而提升古詩詞教育教學成效。本文探尋從詩歌鑒賞教學步驟中巧妙滲透德育教育,提高學生德育素養(yǎng),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fā)展。
一、吟詠詩韻,提升學生文學藝術素養(yǎng)
中國的古典詩詞最初都是配樂歌唱的,非常講究韻律和節(jié)奏,“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指引學生誦讀詩歌、吟詠詩韻,既可幫助我們理清詩歌大意,亦可讓學生在感知詩歌的節(jié)奏與韻律中領悟詩歌帶給我們的建筑美、音韻美,提升學生文學藝術素養(yǎng)。尤其是唐代以來的格律詩,詩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講平仄,嚴格壓韻,字字珠璣,熟讀唐詩,學生能在詩韻中感悟美,洗滌心靈。
二、賞析內容,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
在鑒賞詩詞內容教學時,通過鉆研關鍵詞、賞析畫面、探究意境來培養(yǎng)學生高雅的審美意識,進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體現(xiàn)詩歌的育人功能。
1.鉆研字詞美,獲取審美愉悅
古典詩詞用詞極其巧妙、精煉,內蘊豐富,是詩人詩性智慧的結晶,尤其是詩詞中堪稱詩眼的字詞,更是詩人情感濃縮之精華所在。故此,在鑒賞教學過程中,可引導學生鉆研詩詞中的詩眼及關鍵詞,充分感悟詩詞的言辭之美,使學生能從詩詞中獲取足夠的審美愉悅,感悟到漢字的獨特魅力,助力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例如,《望廬山瀑布》一詩,“遙看瀑布掛前川”一句中的“掛”字十分鮮明地印證了古人七言詩第五字要響,所謂響者,致力處也的評論,“掛”字化動為靜,描繪出遙看瀑布飛瀉時的景象。通過鉆研,學生領悟出此句中煉字帶給人們的動靜轉換之美感,愉悅了學生的身心,使得學生身心能積極健康發(fā)展。
2.賞析畫面美,滌蕩學生的心靈
引導學生在鑒賞詩詞時,抓住詩詞中所描寫的意象,利用生平所學,調動學生的感官去感知,在頭腦中浮現(xiàn)詩詞中所描繪出的圖畫,準確地賞析詩詞的畫面美,領略詩詞中所傳達出的獨特藝術魅力,提升美育鑒賞水平,使學生的心靈在清新、靈動的畫面美中得以滌蕩。例如,在鑒賞《蘇幕遮》古詩詞時,品味“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這兩句詞時,可引導學生賞析其中由水平的水面、“清圓”的荷葉以及荷葉上晶瑩剔透的雨滴、亭亭玉立的荷莖所共同構造出的具有幾何圖形般的簡約造型之美;而“一一”一詞則把荷葉在水面上錯落有致、疏密相間、高低起伏的畫面感呈現(xiàn)出來了,另外荷在風中“舉”,讓學生去感悟出水芙蓉在風中搖曳的動態(tài)畫面之美。通過如此清新、靈動的畫面鑒賞引發(fā)學生的共鳴,帶給學生簡約之美與動態(tài)之美的深刻體驗,使心靈因詩中呈現(xiàn)的畫面而得以洗滌??梢?,在寫景狀物的詩詞中引導學生賞析其畫面美,可領略到其獨特的藝術魅力,進而有意識地凈化心靈。
3.探究意境美,陶冶學生審美情操
詩詞中蘊含著獨特的意境美,要求我們讀者能置身于詩境中,緣景明情,發(fā)揮想像,探究品味出詩詞中呈現(xiàn)出的詩人主觀情意與客觀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藝術境界。在探究過程中,學生的審美情操也自然得到陶冶。例如,杜甫的《登岳陽樓》一詩,以其意境的開闊宏麗為人稱道,要注重引導學生探究其頷聯(lián)“吳楚東南坼,乾坤日月浮”之意境,應指引學生置身于詩境中,與詩人取得共鳴,想像詩人親自登樓所見到的寬闊浩瀚、無邊無際的洞庭美景,探究出其寬闊廣大的意境之美,使學生的胸襟也隨著這八百里洞庭而變得開闊豁達,陶冶良好的審美情操。
三、領悟情感,培育學生高尚道德情操
在詩詞鑒賞教學中,引導學生深入準確地領悟詩詞情感,從豐富的詩詞情感中培育自身的道德情懷,充分發(fā)揮詩詞的德育功能。
1.從知人論世中學習道德情操,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詩詞教學中讓學生有意識地關注作者的背景,知人論世,設身處地去體會作者當時的心態(tài),學習詩人積極樂觀、勇于挑戰(zhàn)和憂國憂民的高尚道德情操,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例如,講授蘇軾的《定風波》一詞時,先知人論世,介紹蘇軾一生多次受難被貶、遭受各種磨難的寫作背景。再分析詞中內容,進一步體味情感,本詞講述作者一次遇雨的情形和感受,表現(xiàn)出灑脫曠達的豪邁情懷和超越一切的人生感悟,讓學生了解蘇軾雖身處逆境而能坦然樂觀面對、熱愛生命的人生態(tài)度,在其中滲透生命意識教育,使學生懂得無論何時都應以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去對待自己的人生,從而培養(yǎng)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有利于塑造健康的心理。
2.從豐富的詩詞情感體味中培育家國情懷
愛國主題在我國詩歌史上源遠流長,每逢危機存亡之秋,這類主題便會放射出異彩,在教學中,可借助此類愛國題材的詩篇,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感,培育家國情懷、大我情懷,使學生的道德素質得到進一步的提升。例如,愛國主義詩人陸游的《書憤》一詩,情感豐富,有詩人追憶往事“世事艱”之“憤”,暗含對當時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憤”;亦有重新立誓報國的雙重情感,結句“出師一表真名世”,詩人以諸葛亮自況,有“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自勉,進而表明至死也不放棄恢復中原的大志。借助此類詩篇,學習士大夫對于家國天下的高度責任感與使命感,培育當代高中生能以高度的責任感和集體主義精神關注當下,從而樹立家國天下的價值觀,成為當代有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的新青年,為實現(xiàn)“中國夢”作不懈努力。
四、弘揚精神,提升學生道德素養(yǎng)水平
在全面準確體味詩人情感的層面上,要指引學生領悟詩中人物或詩人形象所呈現(xiàn)出的良好精神風貌,領悟并弘揚詩歌中蘊含的精神美,進一步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水平。例如,《題許道寧畫》一詩中,詩人用“滿眼”“何郡” 等詞語極寫畫中山水之美,寫出了畫中山水尺幅有萬里之勢的氣魄,已經用盡詞語極贊許道寧畫作技藝的高超,但詩人在尾聯(lián)還用“此中有佳句,吟斷不相關”來盡顯其自謙之態(tài),傳達出畫中景并非詩人筆墨所能傳出之意,既極贊了他人畫技的高超,又自慚詩作之拙。通過此詩詞的講授,弘揚詩人在贊譽他人時不吝其詞、對自己寫詩才華卻十分謙虛的精神之美。學生在學習中受到熏陶,培養(yǎng)不自傲、而自謙的良好品質和賞識贊譽他人的優(yōu)秀品質,通過弘揚詩歌中良好的精神風貌,使學生學有所悟,積極成為識禮儀、懂分寸、有涵養(yǎng)的當代青年。
綜上所述,在古典詩詞的教學中,教書與育人要齊頭并進,要把德育貫穿于高中教育教學的始終。日常教學中,有意識地挖掘詩詞的教育功能,全面提高學生的德育素養(yǎng),可使古典詩詞在文學史上閃耀更奪目的光芒。
【注:本文系廉江市中小學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高中藝術生古典詩歌‘五步教學有效探究”(課題批準號:2019LJYB049)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