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隨著諸多會議的開展以及旅游活動增加,對于俄語口譯員的需求日益增多。在口譯過程中,文化負載詞既是亮點,也是難點。本文以目的論指導(dǎo)探究概念譯法、語音譯法、深層含義譯法等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方法。
【關(guān)鍵詞】目的論;文化負載詞;口譯;語言文字;民族語言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02-123-03
【本文著錄格式】王丹.目的論視角下的文化負載詞的口譯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1,01(02):123-125.
引言
隨著名言警句和中國詩詞在演講稿中出現(xiàn)的頻率日漸增多,這些優(yōu)美詞句本身的文化負載意義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文化負載詞逐漸出現(xiàn)在公眾視野中。如何處理這些文化負載詞,關(guān)乎翻譯的質(zhì)量,遵循目的論的原則有助于文化負載詞的翻譯處理。
一、目的論翻譯原則
目的論起源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德國,由德國著名翻譯理論家漢斯·弗米爾(Hans Vermeer)提出。目的論將翻譯研究從原文中心論的束縛中擺脫出來。在目的論發(fā)展的過程中,學者們?yōu)槟康恼摽偨Y(jié)出目的原則、連貫原則和忠實原則等三個原則。
目的原則:“目的論大膽地擺脫等效論的束縛,以目的為總原則,把翻譯放在行為理論和跨文化交際的框架中進行考察?!币虼耍谀康恼撝?,翻譯活動在進行時首先要遵循目的原則。為什么要把目的原則放在第一位呢?其實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本身就帶有目的,而翻譯的初衷也是為了目的而服務(wù),人們交流是為了什么,都是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才會去說話交流,在交流中,就一定會遇到語言不通的情況,這時候翻譯的意義就彰顯出來。其實,最開始的時候人們最最單純的目的就是為了彼此認識,相互了解,然后表達自己想說的意思,但是由于語言地域的不同,民族文化的不同,使彼此之間很難達成一致,從而衍生出翻譯這個行業(yè)。就翻譯而言,翻譯單詞也好,句子也好,都會帶著目的去完成這項任務(wù),其實在我看來翻譯和目的是相互依存的,翻譯依靠目的展開工作,而目的依靠翻譯去發(fā)表自己的初衷,無論何時,翻譯都需要目的作為一個契機,從而展開翻譯的過程,而目的利用翻譯,表達自己本質(zhì)的想法。簡單來說,翻譯最開始的初衷就是因為帶著簡單的目的去接近人物、事物。最開始從事的時候,問得最多的問題就是翻譯是為了什么。有人說是為了交流,為了溝通,也有人說是為了深層次地理解人物、事物,而我覺得翻譯就是為了一個字“懂”,文字翻譯是為了讓人們看懂,口頭翻譯則是為了讓人聽懂,翻譯不是簡簡單單的字詞翻譯,它需要構(gòu)思和理解,需要了解作者或者發(fā)言人的目的,然后進行交換工作。每一次翻譯都是一個目的的闡釋,因此我們在學習翻譯時,總是會把目的原則放在第一位去理解,原因就在于翻譯就是目的,我們所希望的就是能讓聽眾聽懂和接受發(fā)言者的目的。如今,一場翻譯活動的開始往往取決于翻譯的目的,有了相應(yīng)的目的,才能決定整場翻譯的走向和結(jié)果。近年來,翻譯工作者需求量不斷增多,越來越多的名著通過翻譯將內(nèi)容傳達出來。譯員在翻譯時困難重重,但也帶著自己的目的,希望通過對文學名著的翻譯帶給讀者一些啟迪或者讓他們體會人生的真諦,翻譯目的的交際性從而體現(xiàn)出來。有時單純直譯并不能很好地解釋,這時就會用到一些其他方法。這種目的多用于翻譯文化負載詞中,有很多文化負載詞單靠直譯并不能表達出它的引申含義,會給讀者或者聽眾造成理解上的困難。
連貫原則:首先,我們需要明晰什么是連貫。連指連接,貫指貫穿。小到一個句子,大到一篇文章,每個詞、每個句子都應(yīng)在自己正確的位置上,這樣才能使語段具有可讀性。譯員在譯入語的語境中將語句梳理通順,讓人明晰。在目的論中,連貫原則是從屬于目的原則的,在我看來,連貫是為了對目的進行深層次的加工。一段話,如果單純按照字對字、詞對詞翻譯,或者只是按部就班地翻譯,不去構(gòu)思,不去排序,那么很有可能最后翻譯出來的話都不能被稱為一句話了,這樣的翻譯就是在做無用功,沒有任何意義,翻譯出來的東西也毫無意義和價值。翻譯初衷是想讓人了解發(fā)言人意圖和目的,其中連貫原則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我們利用連貫原則調(diào)整自己的語序,這樣才能把發(fā)言者的中心論點表達清楚。語句翻譯出來以后,我們要把零散的字詞串成一段完整的話,字詞就好比是一顆顆零散的珠子,而連貫原則就像細線,雖不顯眼,但卻最為有用,兩者相互配合才能串聯(lián)出漂亮的珠鏈,也就是最終呈現(xiàn)給聽者的生動語言。翻譯不是機械單一的,利用好連貫原則,我們可以把語言變得更加生動有趣,也可以讓講稿變得內(nèi)涵深刻,最終給聽眾呈現(xiàn)的是通俗易懂,抑或是發(fā)人深省的內(nèi)容。在翻譯過程中,如果僅僅是翻譯日常對話,足以保持連貫,畢竟日常用語無須過多組織語言便可脫口而出,但是在關(guān)于文化負載詞方面,譯員在翻譯過程中則需先組織語言再進行后續(xù)翻譯,因為文化負載詞涵蓋了很多信息,多數(shù)情況下具有引申含義,這在翻譯中就造成一定影響。翻譯最忌諱語序顛倒,如果是單純筆譯,到時候還有修改的機會,但是口譯須得一次成型,不能語序錯亂,不然別人會覺得你的基本功不扎實,翻譯得文不達意。
忠實原則:何為忠實?忠為忠誠,實為老實。我們可以試著理解這個詞匯如何被應(yīng)用到翻譯中,在翻譯時,我們需要忠誠老實地將發(fā)言者的內(nèi)容轉(zhuǎn)達出來,忠實原文,是對原文作者最大的尊重。但是,在翻譯時,尤其是遇到文化負載詞的時候,忠實原則似乎并不能完全應(yīng)用其中,這是因為在目的論中,忠實原則也是從屬于目的原則的,因此,這時候的忠實原則不再是完全忠于原文,而是在翻譯時,要隨著發(fā)言者的說話目的隨之改變,努力去達成發(fā)言者想要表達的意圖。因為在很多時候,由于文化差異,語言不通,很多詞用譯入語無法解釋,此時,就不可完全依賴忠實,而是需要換一種思路和方法進行解釋。當然,在翻譯時,我們還是要最大化地還原講稿的意思,不能隨心所欲自由發(fā)揮,一定是要緊緊圍繞發(fā)言者的講話中心,加以思考和變通。在翻譯中,想要做到忠實,其實有時候是很難的,因為既想實事求是地把作者思想表達清晰,又需要考慮譯入語帶入的情況,想兩全其美,是翻譯的重點,也是難點。因此,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要尊重原文作者的講話意圖,在翻譯時盡可能地將發(fā)言者所說的如實表述。在日常翻譯過程中,這是至關(guān)重要的一點,要把一種語言帶入到另一種語言中,難度很大,加之還要將作者意圖如實呈現(xiàn),這就難上加難。在翻譯相關(guān)文化負載詞時,想要做到忠實原則還是有一定難度的,文化負載詞包含意義太過寬泛,因此在翻譯時也增加了難度。
目的論的三個原則都給口譯帶來了不小的影響。目的原則確定了口譯作用,根據(jù)不同目的,在口譯時應(yīng)當采取不同的譯法讓聽者理解,使聽者通過譯入語的講解了解發(fā)言者本身想表達的目的和意圖。連貫原則要求在口譯時,不能前言不搭后語,要有邏輯性,語句通順完整,在翻譯文化負載詞的時候要格外注意和用心。使用連貫原則,將文本清晰明了地用譯入語表達出來,讓觀眾能夠在輕松愉悅中傾聽發(fā)言,并能接受譯入語的解釋,良好地理解說話人的目的,這樣的翻譯才會被認為是一場成功的口譯;忠實原則要求譯者一方面要充分解讀原文作者的理解,另一方面要依照目的原則根據(jù)發(fā)言者的目的對翻譯內(nèi)容進行適當調(diào)整,以及加入自己的思考,更要考慮國家間、地域間、民族文化間的不同,爭取在翻譯過程中將這些問題解決,這樣才能讓聽者相信和最大程度上理解發(fā)言者的講話意圖,從而促進雙方進一步地深化交往。
二、文化載負詞概念及舉例
眾所周知,中俄兩國是文化大國,都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在翻譯的過程中經(jīng)常會遇到文化負載詞?!拔幕撦d詞”又稱詞匯空缺,指原語詞匯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在譯語中沒有對應(yīng)語。它被深深打上了某一語言社會的地域和時代烙印,是表示某一種文化所特有的事物和概念的詞。正如赫伯特.洛特曼(Herbert Lottman)所言:“任何文化都根植于其所在的文化系統(tǒng)內(nèi),也沒有任何一種文化不以其自然語言結(jié)構(gòu)為核心之一?!?/p>
文化負載詞是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的特有文化,因而我們可將文化負載詞分為社會類文化負載詞、物質(zhì)類文化負載詞、語言類文化負載詞等。
社會類文化負載詞多與生活息息相關(guān)。比如,外國人耳熟能詳?shù)囊恍┰~匯:中國功夫、舞獅等。再如節(jié)日名:端午節(jié)、清明節(jié)、中秋節(jié)等。物質(zhì)類的文化負載詞,是指由人們創(chuàng)造出來并具體存在的,如:月餅、旗袍等。
語言類文化負載詞一般指成語或諺語。比如:善有善報、魚水情深等。也有諺語:“寧靜致遠、遠親不如近鄰、百聞不如一見”等。
三、目的論指導(dǎo)下對文化負載詞進行翻譯的方法
目的論的三大原則對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有著重要的指導(dǎo)性意義。首先,從目的原則看,可使用語音譯法對文化負載詞進行翻譯。
(1)在口譯過程中使用語音譯法的詞:功夫(кунг-фу),孔子(Конфуций),豆腐(тофу),秦始皇(циньшихуан),旗袍(Ципао)??梢钥闯鲞@些詞是俄語中沒有的,因此我們采用了最簡便的方式語音譯法,讓人從讀音上接受這些文化負載詞。
(2)在口譯過程中,使用目的論的連貫原則,我們一般采用概念譯法對文化負載詞進行解析。如:舞獅(танецльвов)。再如節(jié)日名:端午節(jié)(Праздник драконьихлодок),因端午節(jié)時會劃龍舟,因而又稱龍舟節(jié),因此直接譯成龍舟節(jié)日。中秋節(jié)(Праздник середины осени),中秋節(jié)時間為農(nóng)歷八月十五,正值秋季,因而翻譯為秋天中旬的節(jié)日,提到八月十五會想到皎潔明月,因此也被譯為月亮節(jié)(праздник луны)。物質(zhì)類文化負載詞:月餅(лунныйблин)。用連貫原則翻譯成語:如魚水情深(Буквально:как рыба не может расстаться с водой Образно,выражениедушевных,близких отношений между людьми,тесныеотношения между мужчиной и женщиной),善有善報(Надобро отвечает добром)。亦可翻譯諺語:遠親不如近鄰(Доброе соседство крепче родственных уз)、百聞不如一見(Чем сотню понасышке знать отлично,не лучше ль одноголишь знать,но лично)。概念直譯為聽說過一百次,不如親眼見一次。
(3)在口譯過程中,有些詞語不可直接翻譯,因為只能通過深層含義譯法用譯語解釋和翻譯原語。此處需采用目的論的第三大原則忠實原則,可以使用深層含義譯法對文化負載詞進行翻譯。深層含義譯法一般需忠于原文意思來進行意思翻譯,如諺語(тиши едешь дальше будешь)字面意為保持安靜,您將繼續(xù),深層含義為寧靜致遠,(Кто в лес,ктопо брова)字面意為有人在伐木,有人在劈柴,深層含義為各做各的事。通過上述例證可見,目的論對文化負載詞的翻譯具有重要的指導(dǎo)作用。通過不同原則使用不同方法,最終合理地將文化負載詞表達出來。
四、結(jié)語
通過對上述三方面的研究與探討,我們可以深刻發(fā)現(xiàn)在口譯過程中,目的論對于文化負載詞翻譯具有重要的指導(dǎo)意義,在口譯過程中居重要地位。在口譯過程中,我們會運用到各種各樣的文化負載詞,我們一定要遵循目的論的三原則,翻譯過程中使用對應(yīng)的方法,這樣才能達到良好的口譯效果。由于文化負載詞的復(fù)雜性質(zhì),這就要求我們在口譯過程中一定要靈活應(yīng)對,切記不可一蹴而就,既要翻譯快速,也要翻譯準確,翻譯過程中一定要多思考,避免發(fā)生不該犯的錯誤,從而造成不好影響?,F(xiàn)如今,文化負載詞被越來越多的人應(yīng)用于各種會議場合的演講稿當中,這些文化負載詞代表著中華文化,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將中國文化變成一個個動聽的故事傳遞給世界各地,這里需要口譯員耐心地將它們一一講出,把它們變成能被聽眾所普遍認同的譯入語言,用語言這種獨特的魅力影響千千萬萬的聽眾,由此文化負載詞的重要性可見一斑。因而在文化負載詞的處理上要多加注意,翻譯雖是一項艱苦的工作,而翻譯文化負載詞在翻譯中也是重要的一項,但是,正是由于口譯員的不拋棄不放棄,才得以將這些文化負載詞傳遞出去,賦予它們特有的中國色彩,向世界各地訴說別樣的歷史,展現(xiàn)出其獨特的魅力。因此,在未來的學習和工作中,我們應(yīng)該多積累、多了解,這樣才能更好、更出色地完成本職任務(wù)。
參考文獻:
[1]鄧躍平.英漢功能翻譯理論與實踐[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
[2]郭鎮(zhèn).目的論視角下《甄嬛傳》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策略[D].北京:北京外國語大學,2019.
[3]包惠南,包昂.中國文化與漢英翻譯[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47.
[4]周弘揚,孝紅波.目的論三原則視角下會議口譯文化負載詞的英譯[J].英語廣場,2019(10).
[5]奧利亞EFRIM OLGA.漢俄成語對比及翻譯難點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8.
[6]王艷君.功能對等理論視角下俄語諺語及俗語的漢譯方法[D].西安:西安外國語大學,2019.
[7]李長栓.非文學翻譯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9:11.
作者簡介:王丹(1995-),女,吉林省通化市人,俄語口譯碩士在讀,吉林師范大學,研究方向為俄語口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