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軍,爨淑楠,王書明,張圣堯,蔣平,佘德勇
(1.皖西學院 生物與制藥工程學院,安徽 六安 237012;2.安徽金豐源畜牧科技有限公司,安徽 六安 237010)
鵝沙門氏菌病又稱鵝副傷寒,是由多種沙門氏菌屬引起的疾病總稱。該病對雛鵝的危害較大,呈急性或亞急性經過,臨床表現為腹瀉、腸炎、敗血癥等。成年鵝多呈慢性或隱性感染。鵝副傷寒的主要病原是鼠傷寒沙門氏菌[1]。本文報道了一例鼠傷寒沙門氏菌引起的雛鵝副傷寒。
2020年5月10日,六安市金安區(qū)中店鄉(xiāng)某養(yǎng)鵝戶送檢4只18日齡雛鵝(尚未死亡)。經了解,該養(yǎng)殖戶飼養(yǎng)了200只雛鵝。雛鵝在出殼時接種過小鵝瘟抗體和痛風抗體。4天前出現痛風癥狀,就在3天前又皮下注射了1次痛風抗體(2 mL/只),同時在飲水中添加0.7 %小蘇打。但仍有發(fā)病和死亡。臨床癥狀表現為食欲減退或廢絕,精神萎靡,蹲坐在地或側躺, 無力行走,拉稀。近幾天已累計死亡20只。遂于5月10日上午來就診。送檢雛鵝有兩只表現間歇性角弓反張癥狀(2/4)。
剖檢病變主要包括內臟痛風病變(1/4);肝臟有大量大小不一的淺黃色壞死灶(1/4)(圖1);頭部皮下有膠凍樣水腫(2/4),顱骨有出血點(3/4)(圖2);胰腺有兩處火山口樣壞死病變(1/4)(圖3);小腦壞死(1/4);心內膜出血(3/4)(圖4);心包有少量黃色清亮積液(1/4);鼻腔有較多稀薄粘液(3/4)。
無菌采取肝臟涂布接種、腦組織劃線接種于胰大豆蛋白胨瓊脂平板,37 ℃培養(yǎng)18 h,結果肝臟和腦組織接種區(qū)長出大量灰白色、隆起、邊緣整齊、表面濕潤的菌落,直徑在0.1~1 mm。挑取單個菌落分別轉接于麥康凱平板和SS平板,37 ℃培養(yǎng)18 h,結果在麥康凱平板上長出灰色、隆起、邊緣整齊、表面濕潤的菌落;在SS平板上長出灰色、隆起、邊緣整齊、表面濕潤的菌落(圖5)。說明分離到的細菌為不是大腸桿菌。對分離菌涂片、革蘭氏染色、鏡檢,結果為革蘭氏陰性桿菌(圖6)。
為對分離菌進行鑒定,取純化的分離菌TSA平板生長菌落送到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進行16S rDNA測序鑒定,結果該菌株被鑒定為鼠傷寒沙門氏菌。將保留的菌株重新接種SS平板培養(yǎng),發(fā)現個別菌落呈黑色(圖7),經過多次傳代,仍只有少量菌落呈黑色(圖8)。
對分離菌進行藥敏試驗,結果表明該菌對丁胺卡那高敏,對新霉素、頭孢曲松、恩諾沙星、粘桿菌素中敏,對氟苯尼考、阿莫西林低敏,對強力霉素、林可霉素耐藥(表1)。
表1 藥敏試驗結果
根據藥敏結果,用新霉素和恩諾沙星進行治療,分上下午飲水給藥,劑量按使用說明,每日1次,連用4日。5月17日回訪得知,除了個別病重鵝外,其余鵝已恢復正常。
雛鵝沙門氏菌感染在六安地區(qū)比較少見。沙門氏菌感染比較有特征性的病變包括心肌有白色結節(jié)、肝臟有灰黃或灰白色壞死灶。本病例中4只病鵝中僅有1只出現肝臟灰黃色壞死灶病變。本病例中還出現顱骨出血和頭皮下膠凍樣水腫、胰腺壞死病變。胰腺火山口樣壞死病變多見于禽流感病毒感染的水禽胰腺。但本病例通過抗菌素治療就控制了病情,因此可以排除感染禽流感的可能。本病例中胰腺的火山口樣壞死病變是否由沙門氏菌引起,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因此,從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上,本病例尚不足以確診為沙門氏菌感染。
為了確診本病,對病原進行了分離鑒定。本病例分離菌初次在SS平板上傳代培養(yǎng)時,沒有出現黑色菌落,所以開始時排除了沙門氏菌。但接著通過16S rDNA測序確定分離菌為沙門氏菌。因此將保留的菌種重新劃線接種SS平板,結果有少量菌落呈黑色。但挑取黑色菌落在SS平板上反復傳代多次,最終也只有一部分菌落呈黑色。陳朝喜[2]等發(fā)現從不同動物(牦牛、禽類和犬)糞便中分離的沙門氏菌在SS 瓊脂平板上大多數為無色透明菌落,部分菌株在菌落中央呈黑色或黑褐色,與本研究有相似之處。但本研究還發(fā)現即使是中央呈黑色的單菌落進行劃線傳代培養(yǎng)后,又會長出大量無色透明菌落和少量中央呈黑色的菌落。沙門氏菌在SS培養(yǎng)基上的菌落表現為中央黑色,是因為產生的硫化氫與培養(yǎng)基內的鐵發(fā)生反應生成黑色的硫化亞鐵。但是要產生足夠的硫化氫,需要該菌落發(fā)育良好,硫化氫能夠在其中聚集,這樣才能形成黑色的硫化亞鐵。因此發(fā)育不良的小菌落或者剛剛形成的小菌落,往往是觀察不到菌落中央黑色的,成片的菌苔也因為營養(yǎng)競爭過于激烈而往往不能產生黑色。本研究說明沙門氏菌產生硫化氫的生化特性非常不穩(wěn)定,對這一現象在分離鑒定沙門氏菌時應特別注意,以免發(fā)生誤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