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谷立立
[比利時]雨果·克勞斯 著
李雙志 譯
譯林出版社
出版:2020年6月
定價:128.00元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雨果·克勞斯的《比利時的哀愁》都是一部值得敬佩的杰作。尤其是在當下這個文學(xué)已近末路的時代,閱讀這樣一部厚重的史詩,就顯得更為可貴。然而,史詩未必是宏大的,也可以是微小的?!侗壤麜r的哀愁》即是如此。如果把它比喻為一系列以庶民生活為主題的社會風(fēng)俗畫,大約也是恰當?shù)?。在作家身份之外,克勞斯也是畫家、?dǎo)演,對影像的掌控游刃有余。因此,就算拿起筆來寫小說,他仍然沒有忘記他繪畫的本能。于是,年過半百的他從生活的當下出發(fā),緩緩地折過身去,將視線對準二戰(zhàn)前后(1939-1947)的比利時,再度徜徉在他童年時代曾經(jīng)無數(shù)次走過的窄巷里。
記憶之門悄然打開,展現(xiàn)在克勞斯眼前的是一幕幕相似的生活場景。他俯下身去傾聽婦人們的絮語,寬容地看著淘氣的孩子跑來跑去,回憶父母的相識相知,將一座戰(zhàn)爭陰霾下的小城刻畫得細致傳神。毫無疑問,這是一部成長小說。就像標題所揭示的一樣,整本書被奇妙地一分為二:前一部分寫男孩路易斯的“哀愁”,后一部分則獻給了他的祖國“比利時”。我們常說,真正的生活就是要把日子過成詩。而在克勞斯這里,生活本就是一首靈動的詩,它隨處可見,散布在小城瓦勒的田間地頭、街道河流中。
1560 年,荷蘭畫派的巨匠彼得·勃魯蓋爾在其畫作《兒童游戲》中,密密實實地安插了230 個人物、83 種游戲。反觀《比利時的哀愁》,又何嘗不是一部文學(xué)化的《兒童游戲》?為了扎扎實實地再現(xiàn)二戰(zhàn)前后比利時人的生活場景,克勞斯為這部厚達758 頁的小說設(shè)置了179 個人物。而《哀愁》里的各個章節(jié),活脫脫就是一系列素描人像:婆媽媽、弗洛倫特叔叔、羅伯特叔叔、阿爾曼德舅舅、一個木匠、梅爾克、修女弗羅斯特……這哪里是在描述一個簡單的成長故事?分明是對彼時弗拉芒日常生活細致到毛孔的解析。
當然,克勞斯未必有為每個人物創(chuàng)作“列傳”的耐心。他看似漫不經(jīng)心地將他們放置在瓦勒的版圖中,遠遠地看著他們在不同的房間、不同的場景進進出出,打開一扇門,點亮一盞燈,在山間游蕩,在作坊勞作,在河邊捉魚,在教堂懺悔,在酒吧看球,在集市穿梭……林林總總,不一而足,皆是庶民的生活。如此,就像拉開了一出日常大戲的帷幕。一切都是舒緩的,一切都是喧囂的。人們用力地生活,用力地交談,不論場合,不分男女。從東家長西家短,漸次鋪展開來,直到希特勒的動向、戰(zhàn)爭的進程、歐洲的局勢,以及比利時的過去與未來。
只是,不管寫了多少人物,有過多少話題,克勞斯的主題只有一個,即是少年路易斯的成長?!栋С睢返牡诙掠羞@樣一段描述,完美地展現(xiàn)了他寫作的意圖。這是一群行走中的人,就像一個步履拖沓的軍樂隊:“成員看上去一個個都像是用硬紙殼剪出來,又描上了樣子,由一個笨手笨腳的小男孩用看不見的線拉著往前走似的。這男孩會拉著他們蹦起來,小步跑,跳起舞:復(fù)仇日,呯嘁哐啷,贖罪日,呯呯!”
這番話仿佛一錘定音,奠定了整本書的基調(diào)。表面上,這是一曲多聲部的合唱。然而,就算有了高低不同的音階,書中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得聽命于年幼的路易斯,被他“用看不見的線拉著往前走”,如此婉轉(zhuǎn)而又曲折地映襯出他的成長。這是路易斯的哀愁,也是比利時的哀愁。一方面,人們念念不忘在1302 年的金馬刺戰(zhàn)役中,弗拉芒的普通平民如何打敗了法國軍隊,拯救了整個國家。另一方面,他們也很清楚古老弗拉芒的輝煌早已不復(fù)存在,留給他們的只能是無盡的追憶。
《哀愁》中,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場合反復(fù)追問:“可是德國人到底會不會殺進比利時?”答案不言而喻。無論如何,納粹必將屠戮低地國家。而弗拉芒人呢,總在“夢想著過去”,哪怕那些光彩照人的歷史早已不可救藥地成了“過去”。甚至,直到危機爆發(fā)前夕,他們還沉迷在“正直生活”的幻想中,相信“即使暴風(fēng)雨那么狂亂地侵入進來,將船兒都拋到了沙灘上。你(比利時)還是巋然不動,就像巖石一樣”。到了最后,不管他們愿不愿意承認,他們的國家終將失去話語權(quán),被納粹“用看不見的線拉著往前走”。
很快,小說的第二部分《比利時》在一片大雨壓城的哀愁中開了場。與《哀愁》不同,《比利時》不分章節(jié),全篇都是零散的絮語:更為松散的形式對應(yīng)著漸漸逼近的戰(zhàn)爭機器,一鏡到底的影像處理凸現(xiàn)出戰(zhàn)時的無序和混亂。開篇一句“時勢險惡,廣播這么說,報紙這么寫。不,什么都沒有改觀,情況只是越變越糟”,與《哀愁》里明知戰(zhàn)爭迫在眉睫,卻照舊吃吃喝喝、看球賽馬的超然氣質(zhì)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意味著,往昔那些像巖石一樣巋然不動的“正直生活”迅速崩塌成灰。瓦勒的每一個人(包括路易斯)都被請到了課堂上,被迫接受一堂納粹掌控下的痛苦且艱險的成長課。
不過,克勞斯無意去評判歷史,更不會用道德的標準來衡量一切。在他筆下,戰(zhàn)爭不是兩軍對壘的廝殺。德國人的入侵,就像拿起刀子隨手劃開一整塊黃油。完整的小城生活被打成碎片,等待重新洗牌。瓦勒的居民就像游戲里的鳥兒,有的一頭扎進夜色中,有的飛著、飛著就改變了方向,還有的一路苦捱,度過了漫長的寒冬。而隨著戰(zhàn)爭的深入,路易斯的眼前所見,越來越像是發(fā)生在“人的靈魂里的另一場黏稠的心靈內(nèi)戰(zhàn)”,如此真實地見證往日那些四平八穩(wěn)的生活、那些貌似正直的人物,如何一步一步地走向最后的崩塌。
比如,他對成年人的世界常常抱有強烈的好奇心,但事實上,他永遠不能理解這個世界所奉行的規(guī)則。他的母親明明懷上了胎兒,卻謊稱是生了?。恢劣谒趹?zhàn)爭時期所做出的那些事兒(與德國上司有私情),更是讓人捉摸不透。而他的父親呢,似乎也不像表面上那么單純??蛇@不就是戰(zhàn)爭嗎?就像克勞斯所說,比利時在二戰(zhàn)時的失利,原因不在于納粹德國如何強大,而在于那早已根植在人們內(nèi)心深處的,像老樹一樣盤根錯節(jié)、難以清除的哀愁。某種意義上,這也是一種成長。只是成長,從來都是艱難的:無論是國家、民族,還是個人,都需要付出昂貴的學(xué)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