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防
摘 要:文章以高考試題考查的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yǎng)、核心價值“四層”教學目標為中心,圍繞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chuàng)新性“四翼”考查要求,對地理過程類的地理試題從依時過程、預估過程、耦合過程三個角度進行剖析,并總結出答題規(guī)律,最后通過模擬題實踐,層層深入,逐步提升,為高中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分解法;地理;過程類;規(guī)律
高考地理過程類試題是指考查地理事物或現象發(fā)生、發(fā)展、演變的過程[1],強調地理事物和現象的時間、空間變化特征。這類試題屬于動態(tài)考查地理事物或現象,理論性強,答案嚴謹、遞進性強,一般難度較大。主要考查角度有三個:一是依時過程,即某地理事物或現象在一定的時間內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二是預估過程,即根據某地理事物或現象過去、現在的特點預估未來可能發(fā)生的變化過程;三是耦合過程,即某地理事物在不同時間、空間上與地理環(huán)境其他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
一、試題呈現
(2020年高考全國Ⅰ卷文綜測試題第37題)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
形成玄武巖的巖漿流動性好,噴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單元。如圖1所示,某海拔500米左右的玄武巖臺地上,有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巖平頂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巖尖頂山。調查發(fā)現,構成臺地、平頂山、尖頂山的玄武巖分別形成于不同噴發(fā)時期。
(1)指出玄武巖臺地形成以來因流水侵蝕而發(fā)生的變化。
(2)根據侵蝕程度,指出構成臺地、平頂山、尖頂山的玄武巖形成的先后次序,并說明判斷理由。
(3)說明玄武巖臺地上有平頂山、尖頂山分布的原因。
二、解題技巧
第(1)題,屬于依時過程類,可分解成以下階段進行分析:一是玄武巖臺地形成后的特征——地形平坦、相對完整;二是外力流水侵蝕,開始侵蝕較小,隨時間推移,侵蝕面越來越大,臺地面積越來越小,才有了尖頂山、平頂山等地貌。思維導圖如圖2所示。
第(2)題,屬于耦合過程類,該題打破常規(guī)認知,難度很大,一般認為地貌的形成過程是先內力、再外力,一是內力作用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故內力作用被稱為大自然的“塑造者”;二是在外力作用(如風化作用、流水作用、風力作用,冰川作用等)下發(fā)生破碎、搬運、堆積等變化,使地表趨于平坦,故外力作用被稱為地表形態(tài)的“雕刻師”。但本題問的是“指出構成臺地、平頂山、尖頂山的玄武巖形成的先后次序”,可分解成兩個階段:一是巖漿形成的玄武巖地形單元,由于形成玄武巖的巖漿流動性好,噴出冷凝后,形成地形單元比較平坦;二是外力侵蝕下的玄武巖地理單元,形成的時間越早越容易被外力侵蝕得支離破碎、面積小,相反,形成的玄武巖地形單元越晚越完整,地形越平坦。思維導圖如圖3所示。因此,根據侵蝕程度可判斷,構成尖頂山的玄武巖形成得最早,其次是構成平頂山的玄武巖,最后形成的是構成臺地的玄武巖。
第(3)題,既有依時過程,又有耦合過程??煞纸獬蓛蓚€階段,一是早期巖漿形成的玄武巖臺地在外力作用下形成山地(平頂山、尖頂山);二是后期巖漿形成的玄武巖未能完全覆蓋殘留山體(平頂山、尖頂山),形成新的臺地。也就是說,玄武巖臺地和其上的平頂山、尖頂山是在不同時期形成的。思維導圖如圖4所示。
參考答案:(1)臺地被流水侵蝕、切割,起伏加大,面積變小 ? (2)形成的先后次序:構成尖頂山的玄武巖,構成平頂山的玄武巖、構成臺地的玄武巖 ? 理由:地貌侵蝕程度越嚴重,說明巖石暴露時間越長,形成時間越早。臺地受侵蝕輕,構成臺地的玄武巖形成時間最晚;平頂山保留臺地的部分特征,構成平頂山的玄武巖形成時間較晚;尖頂山已經沒有臺地的特征,構成尖頂山的玄武巖形成時間最早 ? (3)早中期噴出的巖漿冷凝成玄武巖臺地后,大部分被侵蝕,殘留的部分為山體。最新(晚)一期噴出的巖漿未能完全覆蓋殘留山體,冷凝成玄武巖臺地,其上仍保留了原有山體。
三、規(guī)律總結
(1)夯實基礎,儲備知識。牢固掌握地理基本概念、原理、規(guī)律,平時多關注《航拍中國》《寰宇地理》《探索發(fā)現》等電視節(jié)目,善于觀察身邊的事物,培養(yǎng)區(qū)域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等地理核心素養(yǎng)。
(2)依時順序,分解過程。按照地理事物或現象的發(fā)生、發(fā)展、演變先后順序,分解成幾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抓住各環(huán)節(jié)的特點,用通順的地理語言串聯起來。如上題中第(1)題玄武巖臺地形成以來因流水侵蝕而發(fā)生的變化,可按依時原則分解成兩個階段,起始階段是內力作用噴出的巖漿形成平坦、完整的玄武巖地形單元,后期在外力作用如流水侵蝕、切割作用下形成崎嶇、破碎、面積較小的臺地或平頂山、尖頂山。
(3)由因索果,層層遞進。從地理事物或現象形成的原因開始分析,探尋地理事物或現象的發(fā)展、變化過程。如上題第(2)題判斷臺地、平頂山、尖頂山的玄武巖形成的先后次序,就要分析臺地、平頂山、尖頂山形成的原因,首先,臺地是流動的巖漿噴出冷凝后形成的平坦的地形單元,因此臺地的玄武巖是最先形成的;其次,臺地上的玄武巖在流水侵蝕、切割等外力作用下逐漸被侵蝕成支離破碎的地形單元,面積減小,形成平頂山;接下來流水等外力作用繼續(xù)侵蝕、切割,形成面積更小的尖頂山。但問題設問的是圖中呈現的構成臺地、平頂山、尖頂山的玄武巖形成的先后順序,不是臺地、平頂山、尖頂山的先后順序,故抓住問題關鍵,水到渠成。
(4)過程宏觀,特征微觀。要按照求大同、存小異的原則,宏觀劃分地理事物或現象的發(fā)生、發(fā)展變化的主要階段;再按照突出關鍵細節(jié)原則,微觀分析各階段地理事物或現象的特征。如上題中第(3)題說明玄武巖臺地上有平頂山、尖頂山分布的原因,首先要知道臺地與平頂山、尖頂山的玄武巖不是同一時間形成的,故宏觀上劃分兩個階段,一是早期的巖漿形成的玄武巖臺地在外力作用下形成平頂山、尖頂山;二是后期的巖漿又噴出形成臺地,而原先的平頂山、尖頂山由于海拔較高沒被掩埋。其次微觀分析臺地、平頂山、尖頂山的特征,這樣就把地理過程按照時間先后順序、因果關系用地理語言完整地表達出來了。
(5)轉換形式,動態(tài)演示。對于難理解的地理事物或現象,要進行圖文、圖圖轉換,將復雜的地理事物或現象簡單化,想象時空演變的動態(tài)過程。如上題對臺地、平頂山、尖頂山形成先后順序的理解,可轉換成圖5。對玄武巖臺地上有平頂山、尖頂山分布的理解可轉換成圖6。
四、牛刀小試
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3]。
研究表明,中生代末期我國南方地勢整體東高西低,古長江各段尚未連接在一起,古川江與古金沙江在甲地匯合后往南流。至新生代,隨著青藏高原隆起,我國東部地區(qū)巖石圈向海洋伸展、變薄。古川江流向改變并經乙地向東流,長江各段最終連接在一起,實現了大江東去。圖7示意中生代末期古長江流域周邊地理事物分布。
(1)從地殼運動的角度分析新生代以來古長江流域地勢格局發(fā)生轉變的原因。
(2)推測新生代古川江流向發(fā)生變化并經乙地向東流的地理過程。
解析:第(1)題,根據依時原則,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中生代末期,我國南方地勢整體東高西低,古長江各段尚未連接在一起,古川江與古金沙江在甲處南流;第二階段至新生代,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碰撞擠壓,地殼抬升,青藏高原逐漸隆起,使該區(qū)域西部地殼增厚,地勢增巖石圈向海洋伸展變薄,使得該區(qū)域東部高原、山地陷落,地勢降低,使我國地勢呈三級階梯的特征,形成西高東低的格局。第(2)題,根據依時過程,分解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由于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不斷擠壓碰撞,地殼持續(xù)抬升,使云貴高原及青藏高原隆起,西部和南部地勢逐漸增高,江南流受阻,最終改為向東北流;第二階段青藏高原隆起使東部季風環(huán)流加強,夏季風來自海洋,暖濕氣流從東向西,被逐漸抬升,降水增多,河流徑流量增大;第三階段東部地區(qū)地殼陷落,三大階梯間落差大,河流下蝕作用加強,切穿巫山,最終實現了大江東流。
參考答案:(1)受板塊碰撞影響,青藏高原隆起,該區(qū)域西部地殼增厚,地勢增高;東部巖石圈向海洋伸展變薄,使得該區(qū)域東部高原、山地陷落,地勢降低,形成總體西高東低的格局 ? (2)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碰撞使甲地以西地區(qū)地殼持續(xù)抬升隆起,古川江南流受阻,最終改向東北流;青藏高原隆起使東部季風環(huán)流加強,降水增多,河流水流增大;東部地區(qū)地殼陷落,高差增大,河流侵蝕作用加強;切穿巫山,最終東流。(因果關系敘述基本正確即可:西升,東降,河流侵蝕加強)。
參考文獻:
[1] 李樹珂.地理過程綜合題的分析與描述[J].地理教學,2015(11):55-58+35.
[2] 2020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 ?文科綜合能力測試Ⅰ[J].地理教學,2020(16):58-59+48.
[3] 楊達源,韓志勇,葛兆帥,等.金沙江石鼓—宜賓河段的貫通與深切地貌過程的研究[J].第四紀研究,2008(04):564-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