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冬,李強
(江蘇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蘇 南通226007)
高職院校的高質量發(fā)展離不開教師隊伍的支撐和保障,因此,努力打造一流的教師隊伍,構建科學合理的教師績效考核體系,對于學校整體戰(zhàn)略目標的實現意義重大?,F階段,高職院校教師績效考核體系還存在諸多問題,有些甚至成為了學校高質量發(fā)展的掣肘,因而對其進行改革十分必要和迫切。
當前,部分高職院校并未將教師績效考核視為一種有效的管理手段,僅將其當成一項任務去完成,績效考核的目的就是為了給績效工資發(fā)放提供依據,而不是通過考核推動教師能力水平和綜合素質的提升,績效考核目的不明確。
部分高職院校的教師績效考核體系源于普通高校,在考核指標及其權重的設計上基本與普通高校重疊,高職院校的特殊性沒有得以充分體現。相較于普通高校,高職院校培養(yǎng)學生主要側重于技能訓練,在教學中更加關注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所以,在教師隊伍建設上,應著力打造“雙師型”教師,著重培養(yǎng)教師的教學、實踐和社會服務能力。然而,目前很多高職院校直接采用了普通高校教師績效考核的指標體系,側重于科研能力的考核,這種考核體系,忽略了對教師教學、實踐和社會服務能力的考核,導致一些實踐能力強、擅長傳授學生技能的教師無法在考核中獲得優(yōu)異成績,這無疑會打擊這部分教師的工作積極性[1]。
高職院校教師績效考核指標設置不合理是當前較為普遍的問題。一是績效考核指標重數量而輕質量。對教師的考核注重教學課時和科研工作量,過度追求指標的數量以致忽略了教師的工作質量;二是沒有對考核指標體系進行分類設計。教師崗位類型不同,卻采用同一種考核指標,無法體現教師的真實工作行為,特別是指標體系中缺乏應用型指標,無法突出高職院校的考核側重點。三是在考核指標中的一些定性指標,沒有形成明確的標準說明,致使考核過程主觀隨意性強??荚u組在開展工作時,每個人都有不同傾向,有的傾向于寬松,有的傾向于嚴格,這都會導致考核缺乏公平性。四是指標設置隨意性大。高職院校在設置考核指標的時候,作為考核對象的教師很少參與其中,指標設置基本體現的是管理者的意志,存在較強的主觀隨意性。由于考核指標體系本身存在不科學的地方,導致不少教師對此并不認同[2]。
通過績效考核后的反饋和溝通,教師可以了解自身在教學及其它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予以改進。但是,當前部分高職院校的教師績效考核在結束后往往缺乏反饋和溝通,可以說并不重視考核結果的運用,或者說對考核結果的運用簡單化。一方面,考核完成后,負責考核的人員幾乎沒有就考核結果與教師展開一對一當面交流,對于考核中暴露出的教師存在問題并不做分析,而是僅僅依據考核結果調整薪酬、發(fā)放績效獎勵等。有問題的教師無法獲得反饋意見,“錯的依舊錯”,這種做法不利于個人和學校的長遠發(fā)展。
高職院校教師績效考核缺乏科學的考核方法主要體現在兩點:一是側重于定性評價,定量評價不足。雖然一些高職院校已經做出改革,但是很多關鍵指標依然采用的是定性評價??己苏邔處煹牧私獯嬖谝欢ň窒扌?,在作出評價時,往往依靠自己的主觀印象;二是考核主體單一,高職院校的考核主體主要為管理人員,考核通常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方式,管理人員牢牢把持著考核決定權。管理人員在考核中難免會夾雜私人交情,考核結果也很容易受到主觀意志的影響,缺乏說服力。即便管理者在考核中力求公平公正,但是對教師的實際工作情況缺乏深入了解,依舊無法做到客觀公正。為了提高績效考核的科學性,需要豐富考核主體,除了上級考核下級,還可以同行之間相互考核,邀請相關專家進行考核,組織學生參與考核,唯有這樣的考核評價才是全面的。
教師績效考核的目的旨在促進教師持續(xù)提升綜合素質,而不是局限于總結某個階段的工作。高職院校的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征,不同教齡的教師在教學工作中的成熟度和老練度是有差異的。因此,對教師的考核績效,應與教師的職業(yè)生涯相結合,充分考量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階段性特征,在考核內容和方法上對不同階段的教師要有所區(qū)分,切忌搞“一刀切”。對于剛走上崗位的新教師,要給予更多鼓勵,即便出現一些問題和失誤,也要給予足夠的寬容,鼓勵其快速進步。對于教齡較長、職稱較高的教師也要適當提高考核門檻,激勵其發(fā)揮帶頭作用和“傳幫帶”作用,消除“躺在過去功勞簿上睡大覺”的消極思想。
考核工作能否順利推進,關鍵看考核指標是否科學,只有考核指標科學,才能得到客觀公正的考核結果。為此,設置的考核指標要明確、具體、全面、可行,具有現實指導意義[3]。高職院校教師績效考核目標必須與學校的戰(zhàn)略目標相符,這樣才能促進戰(zhàn)略目標的達成。在設置績效考核評價指標時,要從學校定位、辦學理念和目標出發(fā),利用考核指標對教師日常工作進行引導和激勵。學校在明確戰(zhàn)略發(fā)展目標之后,要將目標轉換成實際工作任務,再將任務按照層級進行細分,落實到每個崗位和每個教師。一般來講,高職院校教師的工作量主要包括教學工作量、科研工作量、社會服務工作量和公共服務工作量,公共服務工作量主要指教師指導學生開展社團活動、為學生提供就業(yè)指導等。對于不同學科專業(yè)、不同崗位類型的教師,以上四部分工作量的考核應該要有所區(qū)分,分類設計考核指標。例如,作為社會科學教師,主要工作精力在教學上,應該適當提高教學指標的權重;對于應用專業(yè)類教師,除了教學還要重視實踐,這兩類指標權重需要兼顧。教師按崗位類型可分為教學為主型、科研為主型、教學科研型和社會服務型,社會服務型教師重點考核其社會服務和科技成果轉化的成效。此外,考核指標繁多,難免存在一些難以量化的指標,所以要結合定性、定量兩種考核方式。一般來講,考核教師的工作態(tài)度、思想品德、團隊合作精神等采取定性考核,對教師教學、科研工作量方面的考核則采用定量指標,最終要將兩類考核指標結合起來,對教師作出綜合評價。
針對目前重視考核結果,忽視考核過程的現狀,高職院校教師績效考核必須將日??己撕湍杲K考核相結合,使考核結果更加客觀。日??己藗戎赜诳疾旖處熎綍r是否不折不扣的完成本職工作,通過日常記錄為年度考評提供具體數據。年度考評主要是將日??荚u的結果進行分析同時綜合考量年度工作的完成情況,作為教師績效考評的最終結果。具體的考評方法,主體上可采用360 度績效考評法。如果考察的是具體教師和具體行為,MBO 法(目標管理法)更能凸顯出優(yōu)勢,即從多維度對教師進行評價,具體包括自我評價、同事互相評價、上級評價以及學生評價。
教師通過分析考核結果可以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在日后的工作中努力克服自身缺點。如果考核結果出爐之后不反饋給教師,只上交給管理層,則會引發(fā)教師不必要的猜測。如此做法會讓教師對考核結果產生質疑,甚至會質疑考核過程,并對學校的管理產生心理上的抵觸[4]。為此,必須完善考核全流程,在考核結果出爐之后,第一時間反饋給教師本人,并與其進行適當的溝通,共同分析考核結果。在溝通中更多的了解教師的想法,明確未來工作的努力方向。另外,考核要與激勵掛鉤,創(chuàng)新激勵機制,對于表現突出的教師要給予適當的獎勵,這樣才能調動先進工作者的工作積極性,也能給落后者敲響警鐘,從整體上提高教師隊伍的專業(yè)能力和素質。否則考核的意義會大打折扣,甚至與考核的初衷背道而馳。
教師每年的工作量并非只是完成教學任務,還要承擔二級教學部門分配的其他工作。學校首先會把任務下放到二級教學部門,再由二級教學部門對任務進一步分解,分配給基層教學組織,最后分配到每一位教師。在對教師進行考核的時候,依舊需要把關注重點放在人才培養(yǎng)上,著重觀測的要素包括“專業(yè)建設”“課程改革”“服務社會”等方面。在此過程中,學校應賦予二級教學部門更大的考核評價權,允許二級教學部門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和需要,對教師的績效考核內容、結構作出適當調整,比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將教師教學工作量、科研工作量、社會服務工作量、公共服務工作量之間相互打通,充分發(fā)揮每位教師的特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