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二為
作為黃河文化保護與傳承的重要舉措,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最近頻頻進入人們視野。
黃河國家文化公園貫穿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山東等沿黃九省區(qū)。國家文化公園和國家公園在字面上的不同之處在于“文化”。2019年《中國日報》英文版在向世界介紹中國國家文化公園的時候,將國家文化公園翻譯成“national?culture?park”,與國家公園“national?park”相比,只是有英語單詞“culture”之差。
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和國家公園是緊密連接的。要理解好什么是國家文化公園,首先要了解起源于美國的國家公園。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掌管著423家下屬單位,其中包括美國國家紀念碑(館/堂/像/塔/地等)、美國國家歷史遺址、美國國家公園、美國國家歷史公園等20種不同的分類,其中美國國家公園只有63座。雖然在20種不同的分類中并沒有看到文化(culture)的字樣,但仔細分析起來,大多數的國家公園單位和文化是有關系的,比如歷史公園、軍事公園、戰(zhàn)場公園和戰(zhàn)場遺址等都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并和文化息息相關。中國國家文化公園中的“文化”一詞涵蓋了美國國家公園系統(tǒng)中沒有直接表現(xiàn)出來的文化元素。建設國家文化公園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更是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創(chuàng)新工程的一個機會。根據國際經驗并結合中國國情,建設國家文化公園,具體要從保持原貌、挖掘文化、突出教育和強調休閑四個方面進行考慮。
文化教育 位于河南省林州市的紅旗渠是國家5A級景區(qū)、“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圖為畫家董義方創(chuàng)作的《人造天河紅旗渠紀念亭》。
第一是保持原貌。
國家文化公園是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景觀的合理組合。起源于美國的國家公園的概念來自于“荒野”,也就是將曾經沒有人煙的地方逐步發(fā)展成國家公園。與之不同的是,有著幾千年發(fā)展歷史的黃河流域不僅不是“荒野”,而且已經和沿岸人民的生活不可分割。對現(xiàn)有的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景觀可以從建設與保護或者打造與維護兩個方向著手。“兩個方向”是一把雙刃劍。從國際經驗來看,日本沖繩的9個世界遺產的組合可以作為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景觀的參考例子。在沖繩本島上9個世界遺產中最著名的是首里城。這里曾經是琉球王國國王和貴族生活的地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被炸毀,當地政府在舊址上建設了新的首里城。與此同時,世界遺產中的5座沖繩古城則沒有選擇重建,保持了原汁原味。即便是身處殘垣斷壁下,依然能從中感受到古代沖繩王國的風貌。美國大沼澤國家公園(Everglades?National?Park)也是一個保護原貌的真實例子。它建于1947年,是美國最大的亞熱帶濕地保護區(qū)。但生活在佛羅里達的當地居民,或者盡興地在佛羅里達迪士尼游玩的游客們也許并不知道,佛羅里達的原貌就是個“大沼澤”,是佛羅里達前州長Napoleon?B.?Broward在他州長任期里(1905—1909)保護了當時瀕臨被商業(yè)開發(fā)的沼澤地,后來成了美國著名的國家公園——大沼澤國家公園。
第二是挖掘文化。
中國的山川大河和中國文化密不可分。與美國國家公園的“荒野”文化相比,中國的國家文化公園都可以在藝術、文字、建筑、詩歌、食物、動物、植物、方言和節(jié)慶等元素中找到“文化故事”。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豐富多彩,并且各地風格迥異、各具特色。因此要盡可能避免一個地方在另外一個地方做示范。在黃河國家文化公園涉及的省份中,青海有三江源國家公園,四川有藏族文化,甘肅有大地灣遺址,寧夏有青銅峽黃河大峽谷,內蒙古有幾字彎文化,陜西有壺口瀑布,山西有汾河古跡,河南有三門峽大壩,山東有呂劇與泥塑等。以中國繪畫為例,從上世紀50年代末開始,中央美術學院和各地畫家們?yōu)榱苏故菊鎸嵉娜T峽大壩、邙山提灌站和紅旗渠的建設場景和美麗風光,自愿到工地現(xiàn)場寫生作畫,創(chuàng)作了大批的作品。其中董義方的《三門峽大壩工地一角》參加了1960年的全國第二屆美術展覽會,1972年創(chuàng)作的《邙山提灌站工地》和《人造天河紅旗渠紀念亭》用中國畫的形式詮釋了勞動人民艱苦奮斗、建設家園、不畏困難和忘我犧牲的精神。由此可見,應該積極挖掘黃河沿線兩岸藝術元素,并結合繪畫等藝術形式,展示真實的地方場景,講述生動的中國故事,借此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文化的認同,向世界展現(xiàn)一個真實和全面的中國。
第三是突出教育。
教育是國家文化公園重要的功能之一。國家文化公園不單純是“自然景點”,?更是生動的教育素材。因此,突出人文景觀教育與建設自然景觀同等重要。比如在美國國家公園系統(tǒng)里早有把大壩作為國家公園一部分的先例。位于內華達州和亞利桑那州交界之處的胡佛水壩(Hoover?Dam)是美國綜合開發(fā)科羅拉多河水資源的一項關鍵性工程,成為美國現(xiàn)代水利工程的七大奇跡之一,也是著名愛國主義教育的地點。近年來,游學旅行、研學旅游和營地教育成為青少年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和形式。在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的河南境內,有三門峽大壩、邙山提灌站和紅旗渠,這些和水利工程相關的工程背后蘊藏著深厚的文化歷史內涵。1960年建成的三門峽大壩作為新中國第一項大型水利工程、新中國治理黃河的第一個大工程,其探索方法、積累經驗的作用不可小看。邙山提灌站是鄭州黃河風景名勝區(qū)的前身,但并不引人注目,也不為大多數人所知。實際上,1972年建成的這項水利工程解決了當時新興工業(yè)城市鄭州的吃水問題。位于林州市的紅旗渠是穿越太行山區(qū)的人工引水渠,1969年7月完工,如今成著名的研學旅游地點。教育部等其他部門一直強調要始終把歷史文化傳承和國情教育擺在青少年教育的突出位置。這些和人民生活相關的重大歷史工程,借由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足以成為一個個活生生的例子,融入國民教育之中。
第四是強調休閑。
因為疫情的原因,人們更加渴望親山近水和戶外活動。休閑游憩是實現(xiàn)和諧社會的基礎之一。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從生態(tài)開始著手,融入了休閑功能、文化歷史、旅游活動、商業(yè)內涵、交通體系、社區(qū)發(fā)展等重要的元素。強調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休閑游憩功能,可以為當地居民提供均等的休閑游憩機會,以促進人民美好生活的實現(xiàn)。美國國家公園系統(tǒng)的建設中一貫是淡化旅游而強調休閑游憩。其中美國國家風景步道就是連接佐治亞州、北卡羅來納州、田納西州、弗吉尼亞州、西弗吉尼亞州、馬里蘭州、賓夕法尼亞州、新澤西州、紐約州、康涅狄格州、馬薩諸塞州、佛蒙特州、新罕布什爾州和緬因州14個州、8個國家森林和2座國家公園的具備休閑游憩功能的步道,總長約3500公里。阿巴拉契亞步道又向北伸延進入加拿大,直到山脈位于大西洋北部的終點,成為名副其實的國際風景步道。因此,強調休閑游憩功能,淡化國家文化公園的旅游功能是國家文化公園可持續(xù)性發(fā)展的關鍵。
以上引領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四部曲也同樣適用于大運河、長城、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國家文化公園是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景觀相結合的產物。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發(fā)掘好、利用好人文資源,讓文化活起來,是推動中華文化發(fā)展、傳承的重要舉措。希望有一天,我們的國家文化公園能寫進世界上最大的私人旅游指南《孤獨星球》,讓外國游客拿著旅行手冊尋找中國的國家文化公園并在國家文化公園里探求中國文化的真髓。這正是我們文化自信和國際話語權的展示路徑之一。
(作者系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