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煜 于鑫 白欣
摘 要 四川省立科學館作為民國時期的公共文化設施,推動了當地科學教育的發(fā)展。以該館的籌建過程、組織結構、活動實施等為主要脈絡,討論了其在偏遠地區(qū)普及民眾科學知識和輔助學??茖W教育方面的突出貢獻,并提出對當今科學教育的幾點啟示。
關鍵詞 民國時期 四川省立科學館 科學教育活動
0 引言
民國時期,科學館作為國民政府實施民眾教育的重要載體,對提升民眾科學素養(yǎng)起到了較大作用。但是,在抗戰(zhàn)背景下,科學館處境艱難,面臨著設備稀缺、經費不足等諸多困難[1]。由于四川省地理位置偏遠,教育資源匱乏,民眾普遍知識水平低下,導致科學教育相對落后,科學傳播速度較慢。四川省立科學館作為當時專門進行民眾科學教育的場所,對當地的科學教育有著較大影響。
近年來,隨著我國對科學教育事業(yè)的日益重視,民國時期的科學館迅速成為諸多學者爭相研究的熱點,但針對科學教育活動方式的探討并不多見。因此,筆者通過對民國時期四川省立科學館科學教育活動的系統(tǒng)梳理,希望能為現今偏遠地區(qū)科學教育活動的開展提供一些參考。
1 四川省立科學館的基本情況
1.1 籌建背景
為解決科學教育發(fā)展緩慢、學校教育經費不足、缺乏訓練有素的師資等問題,1928年,鄭貞文、竺可楨、秉志三人以“自然科學專家委員”身份出席第一屆全國教育委員會時提出:在學校集中的地區(qū),匯聚人力、財力,設立“各省市的科學館”[2]。1940年,教育部制定了《推行民眾科學教育實施項目》,通過編輯書籍、設計并試制玩具及教具、訓練實用人才等方式,大力推進并督導全國各機構組織開展民眾科學教育工作[3]。1941年2月、8月分別頒布了《省市立科學館規(guī)程》和《省市立科學館工作大綱》,要求各省市在1942年內至少設立一所省立科學館,人口眾多、經費充裕、地域遼闊之省份應設置數所,用以“推行通俗科學教育和輔導學??茖W教育”[3]。
1941年6月,教育部稿訓令四川省教育廳:“速報已設立或擬設立科學館地址及數量”,以督促省立科學館的建立。1942年5月,四川省立科學館建設完畢,于同年6月正式開館。[4]
1.2 館舍概述
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屬平原腹地,境內地勢平坦、河網縱橫、物產豐富、農業(yè)發(fā)達、人口眾多,有利于科學知識的普及和傳播,故四川省立科學館將館址選定于此。由于抗戰(zhàn)期間四川省“社教設施甚為貧乏”[5],只得借用北城公園內的成都縣立民眾教育館加以修繕[6],成立伊始便因經費拮據,各種教育活動難以開展。
其后,四川省立科學館向政府籌得補助以引進各種先進設備和資料。由表1可見,電教器材及圖書采購所占比重較大,這是因為在民國時期,影視和書籍能夠較為生動而直觀地傳播科學知識和文化。為了進一步豐富展項,該館還補充了物理和化學儀器、生物標本及模型。同時,由于原民眾教育館遺留下來的科學儀器和無線電設備存在損壞,另有一部分資金用于維修事宜。
如圖1所示,四川省立科學館設有館長室、業(yè)務部門辦公室等辦公場所便于館內職員處理各項常規(guī)任務,還建有圖書室、展覽室、植物園和照相館用于場館的基本運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體現當地特色的茶館和茶埧(茶園)。
1.3 組織結構
(1)組織框架
如圖2所示,四川省立科學館設有五個部門[7-8]。其中,總務組:主要負責收發(fā)、登記、分類、歸檔文件,保管印信,編制表冊等,掌理館內各項日常辦公事務。會計室則負責管理相關財務事宜。展覽組:主要負責征集或選購有關科學史實的圖書、檔案、機件儀器、標本、模型、器材及科學教育用品,設置理化生實驗室輔助中小學科學實驗,辦理展覽事項。推廣組:主要負責調查區(qū)內科學教育的實施情形,設法改進迷信思想和習慣,采用科學宣傳、科學座談會、科學化運動促進會等方式進行科學教育推廣。制造組:前身是四川省科學儀器制造所,主要負責設計制造物理儀器、化學藥品、生物標本模型和兒童玩具、運動器具等[9]。
(2)人員構成
四川省立科學館的職員聘用嚴格按照《省立科學館規(guī)程》的標準選拔。郭有守在就職四川省教育廳廳長期間,對電化教育予以高度重視,在四川省立科學館的選拔人才方面有著獨到見解。例如:館長段天煜、推廣組代理主任杜長春和展覽組代理主任戴坤儀均畢業(yè)于我國早期“科教電影”與“電教軟件”的編制與推廣基地——金陵大學*,除館長和各組組長的高學歷要求之外,對助理干事及其他職位也非??粗匮芯磕芰蛯嵺`經驗,意在符合科普工作人員所需的綜合素質。同時,對每位職員都有相應的工作布置和責任分配,體現了隊伍建設的民主性、嚴謹性。這些都為該館日后開展各項科學教育活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 四川省立科學館的科學教育活動
民國時期是注重科學教育的重要開端[11]??茖W館的主要任務有四項,即普及民眾科學知識、輔助學??茖W教育、解答社會上關于科學的疑問、致力于自然科學的研究[12]。四川省立科學館在科學普及、輔助教育和儀器生產方面較為突出。
2.1 普及民眾科學知識
科學館以創(chuàng)辦科學刊物、演講和展示科學知識、放映科學電影、制作科學儀器及模型等方式,通過現場參觀和動手參與等相關活動,培養(yǎng)民眾對科學的興趣,增長民眾的科學知識,進而提高民眾的科學素養(yǎng)。
(1)創(chuàng)辦科學刊物
20世紀三四十年代,在“科學大眾化”口號的鼓舞下,對大眾進行科學普及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當時,書籍、期刊、報紙等紙質媒介由于價格低廉、傳播范圍廣等原因是科學館開展科學教育活動的重要工具。以四川省立科學館為例,教育部補助預算分配中編著科學刊物的費用占25%,在支出預算中刊物印刷、稿費發(fā)放則占科學化運動總預算的56%[4]。
四川省立科學館于1945年6月、1946年6月、1946年9月分別創(chuàng)辦《科學通訊》《現代科學》《科學月刊》三種期刊。這些期刊發(fā)表或轉載科學論著、書刊評介等,旨在介紹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消息、輔導科學學習、供給科學資料,一方面反映了當時的科學教育現狀,另一方面用深入淺出的文字,向民眾闡釋普泛的科學知識及當代的科學理論,在潛移默化中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2)演講和展示科學知識
科學講演和展覽是科學館進行科學教育活動的重要方式之一。四川省立科學館購置了有關衛(wèi)生、天文、人類進化、動植物等的掛圖,為講演和展覽工作的開展打下了基礎。1942年,該館以節(jié)慶為契機組織國防科學教育活動,包括陳列展示、廣播宣傳、叢書出版、模型和玩具制造等[4]。此外,該館還曾舉辦“普及一般科學知識”“慶祝‘六一兒童節(jié)”等展覽,受眾較廣,平均每天參觀人數達4 700人次。由此可見,科學講演和展覽具有形式多樣的特點,在演講和展示的同時也會分發(fā)科學讀物、利用廣播增強推廣效果,使得民眾在活動和體驗中獲得科學知識。
(3)放映科學電影
1944年,教育部資助四川省立科學館電教器材及設備費5萬元,同年四川省教育廳劃撥電教器材一套,積極推行科學教育。其后,四川省立科學館面向學生、工人、農民、商販等群體,放映科學電影,平均每場觀眾達1 500人次。當時科學教育影片的類型包括地理風光片、國防知識片、自然科學片、工業(yè)常識片、農事片、健康教育片和各種紀實影片[13]。由此可見,民國時期雖物資匱乏,但政府對于科學普及工作的扶持力度較大。
2.2 輔助學??茖W教育
民國時期學校的科學教育注重對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塑造,培養(yǎng)他們對科學的興趣,領悟科學精神與科學方法[14]。受西學東漸思想的影響,教育部門開始重視實驗課程,將理科學科的教學時間延長。然而除極個別條件優(yōu)越的學校外,普遍實驗設備簡陋,也沒有專用的實驗場所,學生很難親自動手操作,同時由于缺少專業(yè)師資,使得實驗教學的實際效果并不理想。
科學館的建立解決了各地中小學實驗器材稀缺且管理困難的問題,輔助了學校的科學教育,對改善實驗教學有推動作用[15]。以四川省立科學館為例,該館的物理儀器涵蓋力學、熱學、電磁學、聲學、光學等;化學儀器包括天平、燒杯、試管、礦石等;生物標本和模型包括動植物標本、顯微鏡、培養(yǎng)皿等。此外,還分派館員定期至學校開展巡回實驗演示,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
3 啟示與反思
不同時期科學館的使命也不同,在今天科學館作為科普場所,承擔著全民終生教育的職責,而民國時期四川省立科學館的科學教育活動研究對當下偏遠地區(qū)的場館教育仍有借鑒意義。
3.1 設計豐富多彩的科學教育活動
四川省立科學館是民國時期眾多科學館中的一個,其歷經艱苦摸索,在普及科學知識、輔助學??茖W教育等方面發(fā)揮了一定作用。我們應當繼承四川省立科學館的活動形式,創(chuàng)新活動內容,利用新媒體進行科普宣傳,舉辦趣味性高的展覽,組織專業(yè)性強的講演等。例如:四川科技館自2006年建成開放以來,為了擴大受眾范圍,組建流動科技館,積極推進巡展工作,突破地理位置的空間限制和展品滯后的時間限制,深受社區(qū)、鄉(xiāng)鎮(zhèn)的喜愛,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16]。
3.2 加強場館與學校的合作
要懂科學,必先懂科學的構造;要懂科學的構造,必先懂科學的方法。民國時期設立科學館的目的之一正是為學生提供實驗場地和機會,增加他們對科學方法和技能的掌握。四川省立科學館便建造在學校和民眾二者的基礎之上,在物資貧乏的年代,承擔了部分的學校科學教育工作。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在“實施青少年科學素質行動”部分明確提出“大力開展校內外結合的科技教育活動”[17]。由于目前各地中小學的教學軟件和硬件水平參差不齊,并且科學設備不夠完善,因此要在教育資源不足的偏遠地區(qū)促進學校與科學場館之間的合作,形成校內和校外、正規(guī)和非正規(guī)相結合的科技教育體系。
3.3 構建“科學教育共同體”
“科學教育共同體”,即借助社會資源,以學校教育為主導、家庭教育為輔助的教育合作模式。科普工作不單是機械地向公眾傳播科學知識,還要讓公眾從科學知識中理解科學精神、科學方法和科學文化[18]。這就需要學校、家庭及社會的共同參與,調動多方力量齊抓共管,將科學教育的理念落到實處。筆者建議,不妨以科普場館的親子體驗活動為切入點,搭建有助于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平臺,加強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有效銜接,從而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科學文化氛圍。
參考文獻
[1]朱煜.抗戰(zhàn)大后方的民眾教育館——以四川省和重慶市為中心的研究[J].近代史研究,2017(4):105-117.
[2]中華民國大學院.全國教育會議報告[M].上海:商務印書館,1928:536.
[3]教育部教育年鑒編纂委員會.第二次中國教育年鑒[M].北京:商務印書館,1948:1129-1130.
[4]四川省立科學館[A].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5]劉永成,王祿明.民國年間的甘肅科學教育館[J].檔案,2009(6):34-36.
[6]梁驤.本館改組經過及今后所負使命[J].科學月刊,1946(1):16-17.
[7]包楷文.四川省科學館史略[M]//四川文史資料選輯.第32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四川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157-164.
[8]梁驤.對《四川省科學館史略》一文的更正[M]//四川文史資料選輯.第39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四川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210-211.
[9]川西科學館一九五○年工作總結[A].成都:四川省檔案館.
[10]李金萍,辛顯銘.教育電影化的先驅——金陵大學電教“軟件”編制與推廣事業(yè)紀實[J].電化教育研究,2007(4):88-96.
[11]高玉嬌.民國時期民眾科學教育探析[D].蘭州:蘭州大學,2014.
[12]蔣致遠.中華民國教育年鑒[M].臺北:宗青圖書出版公司,1991.
[13]陳洪杰.中國近代科普教育[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6.
[14]張凱,張曉麗.民國時期中學科學教育政策及其啟示[J].安慶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7):118-121.
[15]王倫信.民國時期的公共科學館與中學理科實驗教學[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5):89-94,160.
[16]四川省科學技術協會.積極探索科技館科普新模式[J].科協論壇,2011(11):13-14.
[17]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M].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2016.
[18]劉永謀,陳翔宇.從民國科學文化看當前科學文化建設——以中國科學社科學本土化探索為例[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4):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