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毅
(贛州市上猶生態(tài)環(huán)境局,江西 贛州 341000)
新時期背景下,隨著農村經濟的發(fā)展,各種工業(yè)以及生活污水的排放使得黑臭水體不斷地增加,這在一定程度上給生態(tài)環(huán)境系統造成嚴重地影響。為了改善黑臭水體給生態(tài)農村造成的影響,需要采取科學的處理技術對黑臭水體進行處理。因此分析黑臭水體治理思路,探尋出科學有效的技術措施意義重大。
農村黑臭水體治理的難度是很高的,主要是因為農村的沿岸空間很小、建設投入使用時間長、管網改造實施難度高等,且農村黑臭水體治理方式較為單一,重建設輕管理的問題也比較普遍。因此,改善農村的黑臭水體勢在必行,要嚴格按照標準進行,積極落實外源減排、內源清淤處理工作,修復和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
面源主要分為農村面源污染和農業(yè)面源污染。面源污染的主要形成原因是農村降雨而造成的地面沖刷嚴重,將地表、空氣環(huán)境內的污染物都集中到水資源中,然后排放到護坡等水體中,進而導致水污染嚴重,從而出現黑臭水體[1]。農村面源污染與農業(yè)面源污染有很大的差異,前者多數都是降雨沖刷而造成的水資源污染,進而引發(fā)河湖等污染的問題,而農業(yè)面源污染大多都是農業(yè)生產中導致的污染,比如農藥過量使用等,造成河湖等水體發(fā)生嚴重的污染問題。
內源污染的形成很大程度是由水體經過長期堆積,導致污染物進入到河湖水體內部造成污染,出現底部污泥,嚴重影響了生態(tài)環(huán)境。
2.2.1 外部污染物的排放
黑臭水體產生的原因為沒有合理有效地控制外部污染物,直接排放到河湖等自然環(huán)境中,長期超量的排放使得河湖自凈能力無法滿足要求,導致黑臭水體的形成。很多生活污水都含有很多的有毒物質,如果未經任何處理直接排入到河湖內,就會導致非常嚴重污染,造成水生動植物的死亡[2]。很多沒有經過任何處理的農村生活污水排放到河湖內,經持續(xù)長時間的聚集,給河湖造成的污染也是極為嚴重的。
2.2.2 內部污染物的釋放
在上述這些種類的外部污染物通過排放的方式進入河湖,會直接沉入湖泊底部,經過長期的堆放形成大量的污染物,并且產生一定的氣味,造成黑臭水體的形成,對于生態(tài)環(huán)境產生嚴重的危害。
2.2.3 水體富營養(yǎng)化
目前,很多農村地區(qū)有大量的農業(yè)廢水、生活污水排放到自然環(huán)境中,造成水域內部有機物數量急劇增多,浮游生物將這些有機物吸收后,加速繁殖,導致水體的富營養(yǎng)化,內部氧氣含量發(fā)生變化,產生黑臭水體。
綜合分析目前的農村黑臭水體形成原因,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有效策略,是確定治理方法的基礎。當前的治理技術很多,每種技術的原理都是不同的,確定方案時應該做好論證與分析,以提高治理的效果。
由于農村內部有密集性較高的管網系統,基礎設施數量也比較多,所以控制難度高。所以要綜合分析農村的污染問題,實現雨污分離設置,保證能有效地控制各個區(qū)域內的水體排放系統,不能有污水直排的情況存在[3]。要加強控制面源污染的問題,可以采取生態(tài)護岸技術等,也可在農村建設或者改造時采用海綿農村的理念,實現污染源頭的控制,保證農村內部各個區(qū)域內都不會有嚴重污染問題。
目前使用比較普遍的內源控制技術有清淤疏浚、掩蓋、微生物修復等等,清淤疏浚讓現場的水質得到根本性地改善,但會導致底部的污染物上浮到水體的表面,造成再次污染,使生態(tài)平衡受到破壞,生態(tài)風險問題比較嚴重,所以淤泥處理是很難開展的工作。
掩蔽覆蓋的措施是把泥水分離處理,然后應用水力阻滯、吸附、降解等方式避免底泥的污染物進入到水體上部,應用比較多的掩蔽材料是沙、礫石、灰渣等等,但是不能應用到水深度較大或者流速比較快的河流項目中,由于沖刷會導致處理效果較差[4]。微生物修復的主要利用措施就是通過底質環(huán)境內的多種菌體材料,可以實現微生物轉化與固定處理,利用菌體的代謝直接實現內部污染物的分解處理,進而消除底泥的污染問題。掩蔽覆蓋能夠促進微生物的生長,能夠利用微生物進行修復處理工作[2]。
水質凈化的方式是比較多的,主要以微生物技術為主,如人工曝氣復氧、天然礦物修復、微生物強化、生物膜等技術。人工曝氣是比較常用的方式,通過應用自然跌水等方式進行處理,全面的促進水體內部溶解氧含量的增大,恢復與增強水體內好氧生物的活力,有效降低底泥內氮、磷等元素的釋放,促進水質的提升。天然礦物原位修復技術在近年來應用效果明顯,以天然礦物為載體,通過離子交換技術促進反應,主要是通過離子吸附、凝聚、沉淀等反應,把污染物直接沉入到水底內;促進水體內含氧量的提升,促進微生物快速繁殖,然后達到去除污染物質的目的。
這一技術的應用可以快速地促進水質的改善,是先進的水處理技術之一。微生物強化技術為當前的主流技術,其利用給黑臭水體內部加入高效復合微生物菌劑的方式來加強微生物的代謝,然后再向水體內部投入足量的促生劑材料,讓水體內部的微生物得以快速地生長,促進其污染處理能力的提升。微生物處理技術有著非常明顯的效果,并且不會造成二次污染問題,為當前非常有潛力、效果極好的黑臭水體原位修復技術,其能夠聯合當前的人工曝氣技術,促進處理效果提升,為生態(tài)環(huán)境改善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黑臭水治理的過程中,水動力改善技術的應用主要是采用引水方案對黑臭水的污染濃度稀釋,能夠改善水動力不足、納污負荷高以及環(huán)境容量低等因素。但是在具體應用中由于污水轉移存在風險,存在治標不治本的問題,所以,在進行黑臭水處理時需要采用常規(guī)的水源,例如通過使用雨洪資源、以再生水作為補充水源改善水動力,從而提升治理效果。
生態(tài)恢復技術包含人工濕地技術、水生植物技術以及穩(wěn)定塘、生態(tài)浮島等。應用該技術時可以按照黑臭水治理的空間條件進行選擇,水生植物是通過水生植物新陳代謝以及呼吸的作用去除污水體中的污染物,選擇植物時可以選用浮葉植物、沉水植物以及挺水植物等;而人工濕地技術主要是通過土壤→微生物→植物生物系統對黑臭水中的進行污染物處理;生態(tài)浮島技術主要在水面上設置生態(tài)設施,通過植物的根部對水體進行水質凈化;穩(wěn)定塘處理技術是一種處理黑臭水體的人工強化措施[5]。
農村黑臭水體治理的方式選擇要考慮到生態(tài)、社會的需要等方面,充分地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證農村達到防洪排澇、水環(huán)境治理等效果,從而形成更加完善的生態(tài)修復體系,促進環(huán)境質量的改善。農村黑臭水體治理的復雜性很高,處理難度也比較大,要綜合分析實際情況,了解處理標準,選擇合適的處理方案,不僅可以促進處理效果的提升,還能降低處理成本,具備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tài)效益、社會效益,符合當前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需要,為現代社會的全面發(fā)展和進步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