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曉蒙,阮慧娟,楊玲,陸燁君,孫玉婷,湯慶婭*
(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新華醫(yī)院:1臨床營養(yǎng)科,2老年科,上海 200092)
肌少癥是一種與增齡相關的疾病,對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有嚴重影響。近年來,歐洲及亞洲專家對于肌少癥的共識中,都指出肌少癥的診斷應該包括骨骼肌質量、肌肉強度以及肌肉的生理功能3個方面[1,2]。而維生素D在維護骨骼肌健康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血液循環(huán)中的水平與骨骼肌強度及功能存在密切的聯(lián)系[3],但是對于其如何影響骨骼肌量尚不明確[4]。本研究運用相對便捷的生物電阻抗法(bioimpedance analysis,BIA)來測定骨骼肌肌量,探討老年男性骨骼肌肌量與維生素D水平之間的關系。
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新華醫(yī)院病房住院的老年男性患者152例,年齡60~99(86.63±6.80)歲。納入標準:年齡≥60歲;病情和生命體征平穩(wěn),能配合完成BIA測定。
排除標準:不能獨立站立完成身高及體質量測量,已經(jīng)使用影響維生素D代謝的藥物,肝腎功能失代償及存在內(nèi)分泌系統(tǒng)疾病等。
因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腦梗死及腦動脈硬化等)入院患者81例,因呼吸系統(tǒng)疾病(肺部感染、呼吸道感染及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fā)作等)入院患者34例,因消化系統(tǒng)疾病(反流性食管炎、急性腸炎及慢性胃炎等)入院患者20例,因腫瘤(鼻咽癌、膀胱癌術后及肺癌)入院患者4例,其他原因(泌尿系統(tǒng)感染、關節(jié)炎及軟組織感染等)入院患者13例。本研究中調(diào)查的慢性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壓、高脂血癥、慢性心功能不全、腦血管病、糖尿病、胃炎、消化道潰瘍、慢性腹瀉/便秘、慢性阻塞性肺病及支氣管哮喘等。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1 血清25-羥維生素D水平測定 清晨空腹抽取靜脈血分離血清,采用化學發(fā)光免疫測定法測定血清25-羥維生素D[25-hydroxy vitamin D,25(OH)D]水平,試劑盒購自德國羅氏診斷有限公司。
1.2.2 四肢骨骼肌肌量測定 使用生物電阻抗分析儀(InbodyS10; Biospace Co. Ltd, 首爾,韓國)測定患者體成分,根據(jù)儀器測定值計算四肢骨骼肌肌量(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mass, ASM)。測試前要求患者排空膀胱,2 h內(nèi)未進食及臨床補液治療,測定患者身高(cm),體質量(kg)后,患者著單衣,平躺位。
1.2.3 維生素D營養(yǎng)狀態(tài)判定標準 25(OH)D≤25 nmol/L為嚴重缺乏,25 nmol/L<25(OH)D≤50 nmol/L為缺乏,50 nmol/L<25(OH)D≤75 nmol/L為不足,25(OH)D>75 nmol/L為充足[5]。
1.2.4 肌肉量判定標準 按照亞洲肌少癥工作組推薦標準。使用BIA情況下,男性四肢骨骼肌指數(shù)(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mass index, ASMI)<7.0 kg/m2為肌肉量減少[2]。
本研究的平均血清25(OH)D水平為(45.2±21.4 )nmol/L,嚴重缺乏組18例(11.8%),缺乏組80例(52.6%),不足組41例(27.0%),充足組13例(8.6%)。肌肉量減少90例(59.2%),肌肉量正常62例(40.8%)。
4組患者體質量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4組患者年齡、ASMI及肌肉量較少情況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充足組與嚴重缺乏組、充足組與缺乏組ASMI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4組患者年齡,BMI,ASMI及肌肉量減少情況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age, BMI, ASMI and low muscle mass in four groups
以ASMI為因變量,年齡、血清25(OH)D值、體脂百分比、內(nèi)臟脂肪面積及慢病疾病數(shù)量作為自變量進行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OR=1.194,95%CI1.052~1.354;P=0.006)和血清25(OH)D值(OR=0.976,95%CI0.958~0.994;P=0.009)均為其獨立影響因素。
在校正年齡及體脂百分比的差異后,血清25(OH)D水平與ASM呈正相關(r=0.168,P=0.040)。
進一步分析其與雙上肢及雙下肢骨骼肌質量的關系,在校正年齡、體脂百分比、BMI以及ASM后,血清25(OH)D水平與雙上肢骨骼肌肌量無相關性(r=-0.014,P=0.863),但與雙下肢骨骼肌肌量呈正相關(r=0.191,P=0.020;表2)。
表2 血清25(OH)D水平與ASM的相關性Table 2 Correlation between serum 25(OH)D and ASM
對于老年人群,隨著年齡的增長,活動量較少、日照時間縮短及膳食攝入量減少等方面的改變,會加重老年人維生素D缺乏的情況[6]。在上海社區(qū)老年人調(diào)查中,維生素D缺乏及不足的情況高達80%~90%[7]。本研究剔除了患有影響維生素D代謝水平疾病的患者后,維生素D不足及缺乏的患者比例仍較高,占總人數(shù)的91.1%,與上海地區(qū)老年人調(diào)查的結果接近。
維生素D對于骨骼肌的作用機制主要是由于肌纖維膜上存在大量的維生素D受體,所以維生素D可以促進肌肉蛋白質的合成,增加骨骼?、蛐图±w維數(shù)量及體積,影響神經(jīng)肌肉活動[8,9]。而老年人維生素D水平的降低以及骨骼肌上維生素D受體的減少,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肌少癥發(fā)生的風險[10]。在本研究中發(fā)現(xiàn),作為肌少癥重要評價指標的骨骼肌肌量,其指標低于標準值的人數(shù)占總人數(shù)的59.2%,這是一個值得臨床重視的比例。
骨骼肌強度及功能的研究都表明其與低維生素D水平存在密切關系[11],維生素D缺乏的人群,其5次起立及4 m步行時間更長、握力更低[12]。對于骨骼肌肌量的研究,目前多基于全身雙能X線吸收測定法測定來計算,其方法不利于大規(guī)模的人群研究,并且與補充維生素D之間的相關性并不明確[4,13,14]。本研究應用的是較為方便的BIA測定法,在不同維生素D水平的患者之間,發(fā)現(xiàn)其ASMI有著明顯的差異,其中維生素D充足組[25(OH)D>75 nmol/L],ASMI明顯高于嚴重缺乏組及缺乏組,其發(fā)生肌肉量減少的情況低于這2組人群,這與一些研究中所推薦的維護肌肉健康的最佳血清維生素D水平(75~110 nmol/L)相符合[15],這也一定程度證明了臨床應用BIA測定法的可行及可信性。
考慮到維生素D作為一種脂溶性維生素,體脂率異常高的老年人其維生素D缺乏的風險會明顯增加[16],且老年人群慢病數(shù)量以及內(nèi)臟脂肪面積會對全身骨骼肌產(chǎn)生影響[17],所以我們納入相關因素,進行多元回歸分析后發(fā)現(xiàn),維生素D水平是ASM的獨立危險因素,并且與ASM呈正相關,這證明了維生素D在肌少癥中的重要性。至于本研究中發(fā)現(xiàn)雙下肢骨骼肌肌量更受維生素D水平影響的結果,可能需要更多的樣本量證實,由于雙下肢的肌量對于老年人群生活質量影響更大,這是值得進一步研究的。
本研究尚存在不足之處:(1)作為一個回顧性的橫斷面研究,不能證明補充一定劑量的維生素D后會改善老年人群的肌量;(2)本研究中納入的是老年病房中能夠自行活動的患者,排除了臥床患者,所以研究結果代表性相對局限。
綜上,在本次研究中,發(fā)現(xiàn)老年男性患者維生素D缺乏情況是值得臨床注重的,并且使用BIA測定法計算ASMI,其與維生素D水平間存在密切的聯(lián)系,值得在臨床中推廣使用BIA來測定肌肉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