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超
摘要:新聞記者在開展采訪任務時,常常會遇到被采訪的對象不善言辭,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被采訪對象在面對鏡頭時精神緊張,或者被采訪的對象本身就是比較內(nèi)向的性格,或者不愿意配合采訪,不管什么原因都會給新聞記者的采訪工作帶來很大困難。作為一名電視新聞記者,只有多做準備工作,根據(jù)每個采訪對象的性格特點設計不同的采訪對策,才能圓滿完成采訪任務。
關鍵詞:采訪;職業(yè)素養(yǎng);提問;話題
在電視新聞記者的工作中,人物采訪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入門基本功,也是考驗一個新聞記者是否合格的重要標準。一個好的電視新聞記者,懂得如何把握好采訪節(jié)奏,順利打開被采訪者的話匣子,和被采訪者進行愉快順利的暢談,達到完成采訪任務的目的。本文正是基于圍繞如何有效提升電視新聞記者的新聞采訪技巧展開討論,更好地完成采訪任務目標。
采訪前記者要做全、做足準備工作,這樣才能提出更有針對性的問題,采寫有價值的新聞。提問的態(tài)度以及設立問題的本身,決定著采訪的有效程度。提問的問題按照信息方面可分為獲取基本信息問題、獲取深度信息問題以及獲取個人信息的問題等,這些都是在后續(xù)的采訪過程中記者需要面臨的問題類型。
采訪工作可以說是非常考驗一名新聞記者應變能力的,電視新聞采訪不同于雜志書刊的記者采訪,畫面感要求非常強,而且要使畫面看起來不能失真。作為一名電視新聞記者,不僅僅是自己要熟悉鏡頭,并且要消除被采訪對象的鏡頭緊張感。只有讓被采訪的對象情緒放松之后,才能保證所拍攝的對象表情自然,語言流暢。所以一般有經(jīng)驗的人員在采訪前一定會做好準備工作,了解采訪事件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參與其中的人物背景,事件發(fā)生的關鍵點等;被采訪對象的人物性格,被采訪對象的過往經(jīng)歷,被采訪對象的潛在意識等等。這些工作都是要在采訪前做好的準備工作,新聞記者需要在采訪前盡可能地多收集采訪對象的相關資料,才能在采訪時隨機應變,不慌不忙,把握節(jié)奏,有的放矢。
如何提高采訪水平?確保記者對問題有充分的準備、精心的思考和對新聞價值準確的判斷。提問對于記者來說是一門學問,在有事實基礎、精心策劃等基礎上也要做到仔細傾聽、認真分析以及精準判斷,只有這樣才能最大程度提高采訪的成功率。認真思考現(xiàn)場問題是記者能否抓住采訪技巧、溝通采訪對象的關鍵點,因此,要做好采訪究竟如何去準備、如何去提問、如何撫平對方傾訴緊張情緒,這些都值得記者們?nèi)W習并記憶。
事例1:曾經(jīng)有一名記者在采訪前沒有做任何基礎的資料準備工作而鬧出的笑話,他在采訪前根本沒有做任何的準備,完全是隨心所欲,當時他的采訪對象是國家體育總局游泳運動管理中心的副主任周繼紅,當時是這樣問的:“您之前有練習過跳水嗎?”,要知道,周繼紅作為一名資深的跳水運動員,曾經(jīng)在1984年的洛杉磯奧運會上為中國跳水隊奪得過第一枚奧運金牌。當時的采訪氣氛尷尬不尷尬可想而知。所以,一定要讓自己事前多做準備,要去更多地了解被采訪的對象,更要提高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別說外行話。
事例2:再看一名剛剛參加工作不久的新聞記者是如何圓滿完成一項采訪任務的,這名新聞記者被分配去采訪前奧運冠軍、射擊老將王義夫時非常緊張,因為他當時只是一個剛畢業(yè)的大學生,而王義夫已經(jīng)在體壇上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成績,當時兩人的年紀相差也是將近20歲,如果不做好準備工作,很多新手在進行采訪的時候根本不知道該從哪里入手。并且當時的王義夫的名氣早已家喻戶曉,對于一個剛?cè)胄械男侣動浾邅碚f采訪壓力是非常大的。這名記者為了能圓滿地完成采訪任務,在采訪前查閱了許多有關王義夫的資料,包括他的性格特點、心路歷程、運動員經(jīng)歷等等,盡力做到心中有數(shù)。在采訪的時候,這名剛?cè)胄械挠浾呖恳粋€問題一下子就吸引了王義夫的注意,“560環(huán)在男子手槍慢射項目上是不是注定是一道坎?”這個問題一下子打開了王義夫的話匣子,因為他覺得這名新聞記者能問出如此專業(yè)的問題一定是個體育愛好者,所以他非常開心地和這名新入行的新聞記者深入地聊到許多采訪話題,節(jié)目的質(zhì)量效果提高了許多。事后,這名新聞記者不僅圓滿完成了此次的采訪任務,并且兩人從此以后還成為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作為電視新聞記者,經(jīng)常會遇到的一種情況就是,私下溝通的時候被采訪對象顯得非常能說會道,可是當鏡頭打開對準被采訪對象的時候,他立馬就會變得非常拘謹,說話磕磕絆絆,表情也是非常的不自然。其實,這是人的一種正常的心理反應。心理學表明,每個人在面對鏡頭時,都會或多或少的引發(fā)緊張感,這是在公開場合的心理壓力所導致的,只不過有的人隱藏得比較好不顯露出來,而有的人則是直接暴露出來一些不自然的緊張感。
作為一名好的電視新聞記者必須要明白的是,采訪是在幫助被采訪者去打開心結(jié),要學會讓被采訪者去說,而不是答,所以在采訪前,一定要有一個和被采訪者的預熱過程,不能一見面就采,要學會讓被采訪者去緩和一下情緒,去適應一下采訪環(huán)境,必要的時候,可以預先打開攝像機進行拍攝,讓被采訪者在不知不覺中進入角色,采訪環(huán)節(jié)就會顯得非常自然,可以說是水到渠成的事。
作為一名有經(jīng)驗的電視新聞記者,在正式展開工作之前,一定會先設計一個將被采訪對象引入的恰當?shù)拈_場白,以此來消除被采訪對象的緊張情緒。同時,在正式引入話題時,要做到循序漸進,逐漸深入。
事例3:一名新聞記者在奧運會前被安排去采訪一名性格內(nèi)向的帆板運動員的時候,他事前通過資料了解到,這名女孩子是女子帆板非常有實力的一名選手,非常有希望能拿到一個好的名次。但是當這名揚起帆來絲毫不肯示弱的女孩子在面對鏡頭時竟然是欲語還羞,變得非常緊張起來。這名新聞記者面對這種情況,問這名女孩的第一個問題是:“你留過長發(fā)嗎”,就是這么一個小小的話題,一下子打開了這名女孩的心扉,變得侃侃而談,從她小時候如何淘氣,如何不聽媽媽的話,對長頭發(fā)的迷戀之情開始,由淺入深,從生活到訓練到比賽,抽絲剝繭似的和記者聊了起來,不用說,這期的采訪節(jié)目也是取得了非常不錯的節(jié)目效果。
提問時也有專門的技巧,通常情況下從正面提問直截了當?shù)刂v明采訪目的,我們稱之為正問法,需要有針對性,在提問時要有情感交流;側(cè)問法顧名思義就是從側(cè)面入手,繞個圈子再進入采訪主題;反問法從事實的相反方向提出問題;追問法,采訪時發(fā)現(xiàn)新的線索和采訪主題相吻合,就可以進一步地追問,直到得到滿意答案;設問法,以假設的方式提出問題,以便了解對方真實想法;誘導問法,通過自己熟知的材料誘導被采訪對象,探知事實的真相并將最隱藏的答案說出;質(zhì)問法,采訪時如果記者面對有敵意或者觀點不同、固守錯誤的采訪對象時,可采用這種方法;借問法,借助他人之口向被采訪對象提出需要了解的問題。
從電視新聞記者設計問題就能看出其專業(yè)水平,一名有經(jīng)驗的電視新聞記者在設計問題時一定是環(huán)環(huán)緊扣,入木三分。最忌諱的就是在進行問題設計時泛泛而談,所問的問題毫無意義,被采訪對象也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這樣的新聞采訪可以說是毫無質(zhì)量可言的。
所謂閉合式的問題設計就是指新聞記者在設計問題時提出的問題比較具體,被采訪對象的答案選擇局限在一個可控的范圍之內(nèi),問題的指向性非常強,而不是人云亦云,這樣被采訪對象才能明確地去針對問題做出回答,電視節(jié)目才能得到一些實質(zhì)性的基礎材料。問題設計過于空、大,被采訪者不知如何回答;問題不新穎無法打開對方的話匣子,如大家所熟知的有什么感想、想到了什么、你怎么認為等泛泛提問;再者,有的記者提問不簡潔,受訪者不知道所提問題的中心意思,不能了解問題的重點,既浪費了采訪的時間,也無法形成問答之間的邏輯閉環(huán)。這種原因可能是因為記者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也可能是因為記者臨場怯戰(zhàn),或者是記者對采訪現(xiàn)場的把控不到位、能力不足,而受訪者氣場強大、表達能力較強,如果記者不能夠做好引導提問的原則就會形成這樣尷尬的局面。
對于記者而言,采訪時態(tài)度的端正性對新聞采集有著不可忽視的決定性作用,作為從業(yè)者不可帶著個人的思維判斷、偏頗等主觀意識強加在采訪過程中,報道時要以事實為基礎,將事實還原于真相。而且,被采訪者會對記者的采訪態(tài)度比較敏感,如果記者是在咄咄逼人的態(tài)度下進行采訪,就很難和被采訪者之間產(chǎn)生信任,不能坦誠相見,更不能很好地確定兩者采訪時的主導與從屬關系。
記者正確的表達態(tài)度與親和的溝通力,可很好地打動被采訪者。要在采訪前準備問題時,確定問題是不是在受訪者所能接受的范圍內(nèi),提出的問題是否與采訪目的有關與報道主題相連。將事件產(chǎn)生的原因、過程、結(jié)果、感想等羅列在采訪問題準備范圍之內(nèi),不做無意義浪費時間的問答,不問可以輕易獲取答案的問題、不問帶有成見偏見的問題、不問有暗示答案的問題、不問復雜或無關信息的問題、以及不顯示采訪對象失誤、敏感、抵觸的問題。
要讓被采訪對象對記者產(chǎn)生信任感,不能夠讓被采訪對象有緊張、警惕的心理發(fā)生,這些都是容易出現(xiàn)的采訪禁忌。
人與人之間要想取得良好的溝通,就必須互相取得對方的信任,很難想象兩個互相陌生的人能推心置腹地進行交談。因此,電視新聞記者在制定采訪計劃時,必須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在進行提問時,一定要非常誠懇地去進行交談。只有讓對方有了信任感,才能敞開心扉,侃侃而談,盡情地抒發(fā)自己的觀點。這就要求新聞記者既要在采訪前熟悉被采訪對象的性格,同時在采訪中也要尊重對方,多從對方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提出問題,只有讓對方產(chǎn)生了認同感,才能使采訪在友好、誠懇、真實的氛圍中進行。
新聞記者在采訪時,一方面既要能做到主導現(xiàn)場的氛圍,另一方面又要能隨機應變,確保節(jié)目效果。采訪中完成順利溝通、交流是記者完成采訪任務的關鍵。如在人物專訪中受訪者和記者之間的對話,記者往往會被賦予全局掌控與主導的地位,而受訪者則由于特定的社會地位與影響等客觀因素的存在,會變被動為主動成為采訪的主控者。因此,記者在把控場面時,對自身個人專業(yè)知識、準備問題等都有極高的專業(yè)要求,直接影響到現(xiàn)場采訪的最終效果。受訪者也容易出現(xiàn)一些溝通問題,他們會出現(xiàn)緊張、無法正常對話、離題萬里、不能理解采訪者問題的突發(fā)情況。因此記者要在溝通上完成對被采訪者的采訪技巧,并將這些問題一一化解。
新聞記者面對的被采訪對象是形形色色的,有的被采訪對象木訥,說話總是閃爍其辭,躲躲閃閃,讓人感覺到很不利索。但是有的人卻又是能說會道,記者一個問題拋出,對方就會源源不絕地進行闡述,甚至東扯西扯,和采訪主題完全不沾邊的話語也是時不時地涌出,如果新聞記者不能適時地做好引導,就會被被采訪對象牽扯住鼻子走,造成非常尷尬的局面。而有經(jīng)驗的電視新聞記者在遇到這種情況時,會適時地做好引導工作,靠嫻熟的提問技巧來化解這種局面。無論是多么資深的記者,在面對重要人物時都要精心地設計問題,作為臨場發(fā)揮的準備選擇,可有效的提高采訪效率。采訪進行時要根據(jù)現(xiàn)場的情況不斷調(diào)整采訪大綱,控制好采訪局面,避免因受訪者出現(xiàn)意外表現(xiàn)而失去主場控制能力。
采訪時,因一些尖銳或者敏感的話題,會引起受訪者激動、緊張的情緒進入受訪狀態(tài),這時記者應立刻轉(zhuǎn)移話題,尋找對方感興趣或者是心態(tài)逐漸平和后再伺機進行話題引導和采訪。只有釋放被采訪者的緊張情緒,才能將采訪對話納入正常的氛圍當中。
真誠、客觀是一種良好的采訪態(tài)度,是對職業(yè)尊重的最起碼回應,感覺到記者的真誠,是雙方平等交流的前提和基礎。所有采訪實踐中,記者要面對不同的人群和不同的社會群體,他們中有商人、官員、平民百姓,不管是面對任何采訪對象時,都要保證做到心態(tài)平和,并用真誠換交心。
在電視節(jié)目采訪中,記者的主要職責是讓被采訪對象開口講話,闡述觀點,發(fā)表言論,記者的功能是做好引導工作,被采訪對象才是節(jié)目的主角。因此,在設計采訪環(huán)節(jié)時,好的新聞記者一定會去認真地做一名傾聽者,盡量靠傾聽去巧妙地挖掘被采訪對象有價值的信息,并會在采訪中融入一些感情色彩去贏得被采訪對象的信任。在遇到一些觀點不是很明晰的時候,新聞記者一定要做好追問,要學會深挖問題的本質(zhì),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問題的表面。要學會捕捉采訪中的新思想、新觀點、新內(nèi)容,要學會在采訪中隨機應變切換問題角度,切不可一成不變地把節(jié)目做成一鍋粥大雜燴。因此,新聞記者平時就要養(yǎng)成博學多學的才能,要具備找出新聞熱點、敏感點、興趣點的職業(yè)素養(yǎng)。正常情況下開場的提問要用開放式、可答辯式等,讓對方有更加多樣的選擇和思考,記者因勢利導帶領受訪者迅速進入采訪氛圍,使受訪者更容易回答問題、更正確回答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