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鶴
(大連市第七人民醫(yī)院檢驗科,遼寧 大連 116023)
躁狂癥是心境(情感)障礙中的一個獨立單元,并列于雙相障礙。其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情感高漲、容易激動,且多數(shù)可伴有活動變多、話語變多、精力充沛等表現(xiàn),嚴重躁狂癥患者還可出現(xiàn)妄想、幻覺等精神病性癥狀[1]。一般來說,躁狂癥發(fā)作持續(xù)時間可超過1周,多數(shù)為反復發(fā)作。有研究[2]發(fā)現(xiàn),一旦躁狂癥患者出現(xiàn)肌肉、心肌受損或腦部病變其血清肌酸磷酸激酶活性會顯著上升,而血清肌酸磷酸激酶為心肌梗死的酶類標志物。近年來,更有學者[3]研究發(fā)現(xiàn),當躁狂癥患者處于精神運動興奮狀態(tài)時,其血清肌酸激酶水平也會顯著上升?;诖耍疚囊晕以菏罩蔚?7例躁狂癥患者及同期于我院行體檢的43名健康者作為研究對象,行血清肌酸激酶水平檢測,探究躁狂癥患者血清肌酸激酶水平與其預后的相關性,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1.1.1 研究對象 選取我院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47例躁狂癥患者作為研究組,選取同期于我院行體檢的43名健康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研究組有27例男性,20例女性,年齡18~64歲,平均年齡為(40.33±6.64)歲;對照組有26名男性,17名女性,年齡19~65歲,平均年齡為(40.51±6.58)歲。兩組基礎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1.1.2 納入標準 ①研究組經(jīng)檢查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4]中關于躁狂癥發(fā)作的診斷標準。②患者均為初次發(fā)病,并未行抗躁狂藥物治療。③所有研究對象均知悉本次研究,并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1.3 排除標準 ①雙相情感精神障礙者。②躁狂癥反復發(fā)作者。③焦慮癥者。④軀體障礙者。⑤伴發(fā)骨骼、肌肉、心肌及腦器質性疾病者。⑥伴發(fā)代謝性疾病者。⑦伴發(fā)免疫性軀體疾病患者。
1.2 方法
1.2.1 血清肌酸激酶水平檢測 采集兩組研究對象的晨起空腹靜脈血,行離心處理后,取上清液,檢查標本,若不存在溶血、黃疸、脂血情況,以全自動生化儀測量血清肌酸激酶水平,血清肌酸激酶正常水平為25~173 U/L。在進行操作時,操作者應嚴控操作步驟,按照操作說明書進行,并應在提取血清后8 h內完成檢測。在給予研究組患者治療后,通過連續(xù)監(jiān)測法檢測患者治療后2、4及6周時的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同時評定貝克拉范森躁狂量表(Baker Rafansen Mania Scale,BRMS)評分。在進行血清肌酸激酶水平檢測時,應由具有豐富經(jīng)驗的執(zhí)業(yè)醫(yī)師進行。
1.2.2 研究組治療方法 給予研究組常規(guī)藥物治療,即:口服碳酸鋰片(黑龍江瑞格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3020224),0.5 g/d,口服利培酮(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10310),1 mg/d。治療2周內,將碳酸鋰給藥劑量增至(1.00±0.20)mg/d,將利培酮給藥劑量增至(3.60±0.70)mg/d,所有患者均連續(xù)治療6周。
1.3 觀察指標 對比研究組治療前、治療后2、4、6周時血清肌酸激酶水平與對照組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分析研究組治療前、治療后2、4、6周時BRMS評分情況,BRMS評分分0~4分5個級別,其中4分表明癥狀最為嚴重,總分在6~10表明患者存在躁狂癥;3分表明患者存在顯著癥狀;2分表明患者癥狀中度;1分表明患者癥狀輕微;0分表明不存在躁狂癥。分析患者血清肌酸激酶水平與BRMS評分間相關性。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將兩組患者各項評價數(shù)據(jù)錄入SPSS21.0統(tǒng)計學軟件,確保數(shù)據(jù)精準無誤后,進行統(tǒng)計處理。計量資料采用()的形式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行χ2檢驗,以Spearman分析相關性,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對比 對照組血清肌酸激酶水平為(91.79±43.68)U/L,研究組治療前、治療后2、4、6周時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分別為(2134.17±648.21)U/L、(1007.22±432.27)U/L、(333.39±153.25)U/L、(128.21±41.24)U/L。研究組治療前、治療后2、4、6周時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均比對照組高(P<0.05)。研究組治療后2、4、6周時血清肌酸激酶水平比治療前低(P<0.05)。
2.2 研究組治療前后BRMS評分對比 治療前、治療后2、4、6周時研究組BRMS評分分別為(9.27±2.09)分、(7.09±1.03)分、(5.22±0.94)分、(3.08±0.82)分。治療后2、4、6周時研究組BRMS評分比治療前低(P<0.05)。
2.3 研究組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及預后相關性分析 經(jīng)相關性分析,躁狂癥患者血清肌酸激酶水平正相關患者BRMS評分,即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升高則BRMS評分也隨之升高,說明血清肌酸激酶水平與預后有關。
躁狂癥為臨床常見疾病之一,其主要癥狀為情緒高漲、活動變多、思維奔放、精神興奮等[5]。目前,臨床尚未明確其發(fā)病機制。一般來說,輕度躁狂癥患者并不存在社會功能嚴重受損情況,而重度躁狂癥患者可出現(xiàn)精神病性癥狀,如幻覺、妄想等[6]。臨床經(jīng)多年研究發(fā)現(xiàn),在初期治療躁狂癥患者時,其血清肌酸激酶水平會不斷上升,但以往并未因其臨床主治醫(yī)師的重視,導致患者疾病朝著不可控方向發(fā)展,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7]。有研究發(fā)現(xiàn),躁狂癥若出現(xiàn)過度興奮情況其血清心肌酶譜會快速升高,因此認為,躁狂癥患者病情及受損程度可通過心肌酶水平進行評定[8-9]。本文研究中結果顯示,躁狂癥患者治療前、治療后2、4、6周時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均比健康人高(P<0.05)。同時,治療后2、4、6周時血清肌酸激酶水平比治療前低(P<0.05)。治療后2、4、6周時躁狂癥患者BRMS評分比治療前低(P<0.05)。經(jīng)相關性分析,躁狂癥患者血清肌酸激酶水平正相關患者BRMS評分,即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升高則BRMS評分也隨之升高。由此可見,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密切相關躁狂癥患者疾病程度及預后。有研究認為,狂躁癥患者發(fā)作時其處于過度興奮狀態(tài),導致交感神經(jīng)功能進而升高血液內兒茶酚胺濃度,進而使血管收縮,致使患者部分組織出現(xiàn)缺氧情況,使得機體代謝能力降低,進而使過量肌酸激酶滲透至血液內,從而升高血液內肌酸激酶水平[10-11]。經(jīng)過治療,患者病情有所改善,交感神經(jīng)活動也隨之恢復正常,其血清內肌酸激酶水平也隨之降低。由此可見,躁狂癥患者血清肌酸激酶水平與預后密切相關。
綜上所述,相較于健康者,躁狂癥患者血清肌酸激酶呈顯著升高趨勢,且血清肌酸激酶水平與BRMS評分呈正相關,表明血清肌酸激酶水平與預后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