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滌非 王建霞
近年來,隨著我國二胎政策的開放,疤痕子宮產婦的再次妊娠率正呈現(xiàn)逐步上升的趨勢,雖然臨床對于疤痕子宮再次妊娠產婦分娩的安全非常重視,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危險性,因此,為了確保分娩的安全性,許多疤痕子宮再次妊娠產婦會選擇剖宮產分娩,疤痕子宮再次妊娠二次剖宮產率也隨之提升,還有一部分非疤痕子宮產婦則是會因為異常分娩而選擇剖宮產分娩,這類產婦進行剖宮產雖有一定風險,但相較于疤痕子宮剖宮產產婦來說手術的,安全性更高[1]。剖宮產是臨床產科用于解決因各類產科原因危及母嬰安全,導致產婦無法自然分娩的一種手術助產方式,其可以短時間完成分娩,確保母嬰雙方的生命安全,但此種手術的近期、遠期并發(fā)癥較多,尤其對于疤痕子宮再次妊娠的產婦,手術的風險更高,因此,需要臨床全面了解手術風險,并依據(jù)產婦的實際情況謹慎選擇是否對其實施剖宮產[2]?;诖?本文選取了2017 年8 月~2020 年8 月于本院行剖宮產的非疤痕子宮產婦100 例和疤痕子宮再次妊娠行二次剖宮產的產婦100 例,研究疤痕子宮再次妊娠二次剖宮產與非疤痕子宮剖宮產的效果,現(xiàn)將研究內容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8 月~2020 年8 月于本院行剖宮產的非疤痕子宮產婦100 例為A 組,取同期疤痕子宮再次妊娠行二次剖宮產的產婦100 例為B 組,A 組年齡22~38 歲,平均年齡(27.36±3.55)歲;孕周37~41 周,平均孕周(38.72±1.15)周。B 組年齡23~39 歲,平均年齡(27.41±3.89)歲;孕周38~42 周,平均孕周(38.82±1.31)周;距上次剖宮時間2~5 年,平均距上次剖宮時間(2.43±1.35)年。兩組產婦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此研究已經取得本院倫理委員會授權。
納入標準:所有產婦均接受剖宮產術;有明顯的剖宮產指征;所有產婦及(或)家屬均已同意參與此次研究,且留有書面協(xié)議。
排除標準:有盆腔或者是腹腔手術史產婦;有慢性盆腔炎病史者;藥物過敏者;合并其他系統(tǒng)重癥者;凝血功能有障礙者。
1.2 方法 兩組產婦均行腰硬聯(lián)合麻醉,于下腹部作橫向切口,待胎兒成功娩出后,在手術臺上取20 U 縮宮素于子宮肌內注射,預防產后出血發(fā)生風險,下手術臺后再取20 U 縮宮素以靜脈滴注方式給藥。
A 組剖宮產操作如下:腰硬聯(lián)合麻醉成功后,逐層將產婦腹部的皮膚切開,入到腹腔之后,確保其子宮下段充分暴露,于膀胱折返腹膜下處切開,之后將子宮下段切開,分離10 cm 左右的子宮肌層,確保胎兒可以順利娩出之后,取生理鹽水對產婦的腹腔進行全面沖洗,明確無明顯的出血點后,依次對產婦的子宮全層、腹膜、膀胱返折腹膜及筋膜層實施連續(xù)性縫合,再以間斷性縫合方式縫合其皮下脂肪,手術結束給予抗生素常規(guī)滴注治療,術后觀察產婦情況30 min,無異常后送回病房。
B 組二次剖宮產操作如下:產婦腰硬聯(lián)合麻醉成功后,于產婦的下腹部作一個橫向切口,進入腹腔將子宮下段肌層完全暴露出來,打開膀胱子宮,于反折腹膜下的1~2 cm 處橫向切開一個大小為2 cm 的切口,吸取羊水后,以徒手方式撕開產婦的子宮肌層,可以將胎兒順利娩出,之后檢查胎盤胎膜,確保子宮清理干凈后,依次縫合其子宮肌層全層、子宮漿膜層,腹膜縫合完成之后,關閉腹腔。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的手術相關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24 h 出血量以及產后惡露持續(xù)時間。對比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包括產后出血、術后粘連以及術后切口愈合不良等。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對比 B 組的手術所用時間為(63.38±5.49)min、術中出血量為(429.55±10.14)ml、術后24 h 出血量為(261.35±22.43)ml 以及產后惡露持續(xù)時間為(33.56±5.92)d,均顯著多于A 組的(45.16±4.32)min、(370.52±9.06)ml、(189.05±20.04)ml 以及(26.35±5.11)d,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6.0812、43.4111、24.0372、9.2195,P<0.05)。
2.2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對比 術后,B 組出現(xiàn)切口愈合不良5 例,嚴重粘連2 例,產后出血3 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0.00%;A 組出現(xiàn)切口愈合不良1 例,嚴重粘連2 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3.00%。B 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高于A 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0313,P<0.05)。
疤痕子宮在臨床中的危險性非常高,其發(fā)生產后出血或者是子宮破裂的風險明顯高于非疤痕子宮產婦。在產科臨床中,大部分疤痕子宮產婦對陰道試產有極強的抵觸情緒,進而選擇剖宮產進行分娩,剖宮產手術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難產導致的風險,但對于再次妊娠的產婦而言,二次剖宮產會增加粘連、產后出血等不良事件的發(fā)生風險,有諸多研究報道發(fā)現(xiàn)疤痕子宮的血供較差、組織結構也更加僵硬,因此,采取剖宮產手術極容易出現(xiàn)片狀滲血,增加術中出血量,增加手術風險[3]。
剖宮產手術是當前臨床產科應用最廣泛的一種輔助生產技術,此手術可以降低因難產等相關因素引發(fā)的產婦、胎兒死亡風險,確保母嬰雙方的生命健康,因此,有越來越多的產婦愿意選擇剖宮產,有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在我國的孕產婦群體中,選擇剖宮產手術進行分娩者高達50%,而經過多年的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剖宮產手術雖然可以讓產婦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分娩,降低相關危險因素對于產婦及胎兒的不影響,但是在產婦的產后恢復方面卻存在著明顯的劣勢,這主要是因為剖宮產手術后會導致產婦的盆腔組織結構發(fā)生生理性改變,更容易發(fā)生組織粘連,并且形成疤痕子宮,至使產婦再次妊娠時胚胎無法于疤痕上著床,只能于產婦的子宮下段著床,進一步增加產婦發(fā)生胎盤植入、胎盤前置等風險[4,5]。疤痕子宮形成的誘因較多,除了剖宮產手術之后,子宮肌瘤剔除術也會形成疤痕子宮,而受到臨床剖宮產指征控制不嚴格這一情況的影響,近年來,我國剖宮產手術的使用率越來越高,疤痕子宮發(fā)生率也隨之提升,加上我國二胎政策的開放,疤痕子宮再次妊娠二次剖宮產發(fā)生也急劇上升,在很大程度上對再次妊娠的分娩方式選擇造成影響,而此類產婦如果選以剖宮產手術進行分娩,手術的風險也就更高,雖然首次剖宮產后形成的疤痕可以進行修復,但是修復時間非常長,而且非常容易失去皮膚組織原有的彈性,所以疤痕子宮再次妊娠產婦行二次剖宮產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也明顯高于非疤痕子宮產婦,常規(guī)并發(fā)癥包括盆腹腔嚴重粘連、子宮破裂以及產后出血等,對產婦的身體健康甚至是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危害,因此,在臨床中醫(yī)生必須要依據(jù)產婦實際的情況,在最大程度保障母嬰雙方安全的前提下為其選擇最佳的分娩方式[6]。
在產科臨床當中,瘢痕子宮其實并不屬于剖宮產手術指征,但由于大部分的瘢痕子宮再次妊娠產婦都會擔心如果選擇自然分娩,會發(fā)生子宮體破裂情況,所以對陰道自然分娩完全喪失信心,所以許多再次妊娠產婦受到剖宮產手術在安全性方面及輕度分娩疼痛等相關因素的影響,果斷拒絕傳統(tǒng)的陰道分娩方式,選擇二次剖宮產手術進行分娩,但瘢痕子宮再次妊娠產婦與普通的妊娠產婦相比存在一些比較特殊的并發(fā)癥,例如孕早期發(fā)生的子宮切口疤痕妊娠、孕中或晚期發(fā)生的前置胎盤、胎盤粘連、胎盤植入以及自發(fā)性質的子宮破裂等,一旦產婦發(fā)生這些并發(fā)癥將會對母嬰雙方的健康甚至是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危害,所以分析疤痕子宮再次妊娠二次剖宮產產婦與非疤痕子宮剖宮產婦的臨床效果,深入了解疤痕子宮二次妊娠以二次剖宮分娩可能出現(xiàn)的并發(fā)癥等風險,可有效降低剖宮產手術的盲目推崇,進而依據(jù)產婦的具體的情況,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明確二次剖宮產手術是否為其分娩的最佳方式,對于有條件進行自然分娩的產婦,臨床應盡量引導其選擇自然分娩,以降低分娩風險,確保母嬰安全[7,8]。在本次研究中發(fā)現(xiàn),B 組的手術所用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24 h 出血量以及產后惡露持續(xù)時間均顯著長于A 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 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高于A 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一結果表明相較于非疤痕子宮剖宮產產婦,疤痕子宮再次妊娠二次剖宮產需要的手術時間更長,術中、術后出血量更高,而且產后惡露的時間也更長,說明疤痕子宮再次妊娠二次剖宮產產婦的危險性更高,更容易發(fā)生并發(fā)癥,對產婦的身體健康及生命安全危害更大。
綜上所述,瘢痕性子宮再次妊娠行二次剖宮產進行分娩相較于非瘢痕子宮產婦剖宮產分娩的危險性更高,更易發(fā)生并發(fā)癥,因此,臨床接收瘢痕性子宮再次妊娠產婦后,應對有無臨床醫(yī)學指征進行嚴格把控,為其選擇最佳的分娩方式,而非盲目選擇剖宮產手術,將分娩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降至最低,以確保母嬰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