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翠香
(解放軍第960 醫(yī)院泰安院區(qū),山東 泰安)
口腔頜面部腫瘤(Oral and Maxillofacial Tumors)是口腔科較常接觸的疾病之一,目前臨床對該病的處理以手術為主,但由于病灶位置較特殊、創(chuàng)傷較明顯,術后引發(fā)并發(fā)癥的概率較高,甚至可累及周邊器官組織,嚴重影響手術效果[1]。有資料顯示,口腔頜面部腫瘤術后開展有效的護理干預,對改善預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有明顯作用[2-3]。本研究以38 例口腔頜面部腫瘤手術患者為例,重點探討了整體護理(Holistic Nursing Care)在該病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具體示下。
選擇2017 年8 月至2019 年8 月在本院行手術治療的口腔頜面部腫瘤患者共38 例,納入患者均有手術指征,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均知情同意;排除伴溝通障礙或嚴重精神疾病等患者。按照1∶1 比例隨機歸為兩組,A 組男11 例,女8 例,年齡31~72 歲,平均(49.58±5.73)歲;病程2.3~10.8個月,平均(5.32±2.25)個月;B 組男10 例,女9 例,年齡32~74 歲,平均(50.16±5.68)歲;病程2.2~10.9 個月,平均(5.35±2.19)個月。將A、B 組的基線資料輸入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0.0)處理,P>0.05,有可研究性。
A 組患者接受常規(guī)護理指導,包括入院介紹、引導患者檢查、病情密切監(jiān)測、做好病房基礎護理以及對癥干預等措施。
B 組患者在常規(guī)指導下開展整體護理干預,主要包括:(1)術前護理:①心理教育。受病痛折磨、擔心手術效果等因素影響,患者術前普遍存在較重的心理與精神負擔,護理時,護士應主動關心患者,通過交流與詢問家屬,明確患者產生負性情緒的原因,并有針對性地加以疏導和安撫;耐心為患者科普口腔頜面部腫瘤手術的相關知識,包括疾病特點、發(fā)病原因、手術流程及注意要點等,以引導患者正確對待自身病情,積極配合手術。②術前準備。術前指導患者練習床上排便、排尿,教會其正確咳嗽排痰。對需要游離皮瓣移植者,應對供區(qū)皮膚做醒目標記,并盡量避免在該處穿刺或輸液等[4];對于口腔癌患者,其口腔自潔能力降低,屬于口腔感染易感人群,可指導其每日餐后使用小頭、軟毛牙刷刷牙,并為其提供復方氯已定含漱液含漱等。(2)術后護理:①體位護理。術后為全麻且未蘇醒的患者取平臥位,頭部保持偏側擺放;對帶蒂皮瓣修復者,術后頭部需維持正中位擺放,平臥制動5~7 d,以促進局部供血循環(huán)。②營養(yǎng)干預。手術次日為患者鼻飼,每次約200 mL,需做到勻速推注、營養(yǎng)均衡,鼻飼前后對管腔做適當沖洗,以減少腸道感染的發(fā)生;待口腔內創(chuàng)口愈合(即術后10 d 拆線后)再改鼻飼為流食,循序漸進,過渡至普食。③負壓引流與創(chuàng)口觀察。對創(chuàng)口進行密切觀察,判斷有無滲血、腫脹等問題;按時檢查包扎有無破損、敷料是否干燥,術后早期每日更換1 次敷料,并注意保持創(chuàng)面清潔。注意觀察負壓引流是否通暢,一般24 h 引流量應>250 mL,若引流液呈鮮紅色,且量過多,則可能是未徹底止血,需及時告知醫(yī)師處理[5]。
參照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評估兩組不同護理階段的情緒狀況,分值越低,表示焦慮、抑郁情緒改善越顯著[6]。
同時采取自制護理問卷調查兩組的護理滿意度(Nursing Satisfaction),統(tǒng)計發(fā)生移植皮瓣壞死(Necrosis of Flap)、植皮區(qū)感染(Infection in Skin Grafting Area)及負壓引流不暢(Poor Negative Pressure Drainage)等并發(fā)癥的總概率。
將此次研究的計數(shù)、計量數(shù)據(jù)輸入統(tǒng)計學軟件20.0(Statistical Products and Services Solutions 20.0, SPSS 20.0)程序中處理,具體通過卡方與t完成檢驗,卡方檢驗結果輸出顯示為(%),t檢驗結果以(±s)方式顯示,P<0.05 說明數(shù)據(jù)差異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HAMA、HAMD 評估結果比較差異較小,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B 組患者HAMA、HAMD 評估結果較A 組減分均更明顯,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不同護理階段的情緒狀況分析(±s, 分)
表1 兩組不同護理階段的情緒狀況分析(±s, 分)
HAMA HAMD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A 組(n=19)26.79±3.82 20.38±3.04 23.94±4.13 18.76±2.87 B 組(n=19)26.81±3.78 12.91±2.83 23.98±4.08 11.69±2.17組別
B 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較A 組提高更明顯,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A 組降低更明顯,比較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滿意度及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分析[n(%)]
據(jù)資料統(tǒng)計,目前在人體腫瘤中,口腔頜面部腫瘤的占比接近8%[7]。由于保守治療效果較差,目前臨床對于已確診的口腔頜面部腫瘤多推薦手術治療。但口腔頜面部的解剖構造較復雜、病灶部位較特殊,加之手術為強烈的應激源,患者圍術期普遍存在較重的心理與精神負擔,對口腔頜面部腫瘤手術患者輔以有效的護理干預也非常重要。
整體護理是重要的護理模式之一,也是常規(guī)護理的一種強化。其能夠充分結合患者的病情特點及身心狀況,利用心理教育、術前準備、體位護理、營養(yǎng)干預等措施,從心理、行為認知、飲食及體位等各個方面為患者提供系統(tǒng)的服務與指導[8]。目前整體護理在國際臨床的應用效果已得到廣泛的認可,在口腔頜面部腫瘤患者中的開展也被證實具有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促進患者恢復等良好的作用[9-10]。本研究顯示,B 組經該模式干預后的HAMA、HAMD 評估分值較A 組均顯著降低,同時患者對護理內容更滿意,并發(fā)癥更少,符合上述研究觀點。
綜上所述,對口腔頜面部腫瘤術后患者實施整體護理干預,能夠明顯減輕患者的情緒負擔,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并能夠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認可度,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