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鵬
(甘肅省渭源縣蓮峰鎮(zhèn)畜牧獸醫(yī)站,甘肅渭源 748200)
豬胃腸炎指豬只胃腸黏膜所發(fā)生的重劇炎癥。通?;钾i以體溫升高、劇烈腹瀉和全身癥狀重劇為特征,中獸醫(yī)稱為“腸黃”[1~3]。
該病在臨床上與消化不良的病因基本相同,但病因作用更劇烈、持續(xù)時(shí)間更長(zhǎng),因此更易于察覺(jué)。
初期病豬精神萎靡,表現(xiàn)消化不良的癥狀。進(jìn)而食欲減退或廢絕,口腔干燥,口臭,以后體溫升至41℃,飲欲增加,鼻盤干燥。病初患豬的可視黏膜呈現(xiàn)暗紅色,也有病例稍帶黃色,以后則變?yōu)榍嘧稀I吐,腹瀉。稀便呈現(xiàn)粥樣或水樣,隨著病程的不斷深入直至后期帶有血液或膿液。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呈現(xiàn)里急后重現(xiàn)象。
出血性胃腸炎,表現(xiàn)可視黏膜蒼白,糞便變黑,呈煤焦油狀。后期,肛門松弛,排糞失禁。隨著病程深入,患豬體溫逐漸下降到正常水平甚至更低,四肢厥冷,脈搏微弱,體表靜脈塌陷,精神沉郁。
中醫(yī)治療的根本措施是抑菌消炎??蛇x用黃連素,5 ~10 mg/kgd,分2 ~3 次服用。對(duì)急性胃腸炎,給予5%葡萄糖液250 ~500 ml/次靜脈注射,每天1 ~2 次。同時(shí)給予0.1%高錳酸鉀溶液300 ~500 ml,內(nèi)服或灌腸,有一定效果。
用藥用炭10 ~25 g,加適量常水,1 次內(nèi)服,或者用鞣酸蛋白20 g,碳酸氫鈉5~8 g,加水適量,1 次內(nèi)服[2]。
中獸醫(yī)治療,以清熱解毒、消炎止痛、活血化瘀為主。宜用郁金散:郁金36 g,大黃50 g,梔子、訶子、黃連、白芍、黃柏各18 g,黃芩15 g?;虬最^翁湯:白頭翁72 g,黃連、黃柏、秦皮各36 g,水煎,1 次投服,每天1 次,每次20 ~50 ml。
香連陳皮煎:木香12 g、黃連6 g、陳皮15 g,煎湯去渣,候溫灌服。功能清熱燥濕,行氣止痢。
罌粟殼、甘草、白術(shù)、木通、黃柏各6 g 為末,拌飼或水調(diào)灌服。功能健脾去濕,清熱澀腸。
止痢散:石椒草2.5 份、三顆針2 份、黃芩2.5份、土麻黃3 份為細(xì)末,豬每千克體重喂2 ~4 g,水調(diào)灌服,或拌于少量飼料中讓豬自食。功能清熱解毒,燥濕止瀉。主治豬胃腸炎,腹瀉。
健胃止瀉液:藿香、扁豆、黃芩、金銀花各200 g,生姜、白術(shù)、鳳尾草、甘草各100 g,加水10 000 ml,文火煎成2 000 ml,加95%乙醇100 ml,劑量2 ml/kg,內(nèi)服。清熱化濕,健脾止瀉。用于防治豬傳染性胃腸炎。
馬齒莧湯:馬齒莧(干品)60 g、鐵莧菜50 g、紅辣蓼50 g,煎成濃汁,每日1 次,空腹灌服,連用3的。服藥第1天絕食。功能清熱止痢,主治豬胃腸炎。筆者曾用此方治療11 頭豬,治愈率達(dá)到100%。
羅鍋底1 000 g 收集后,加適量水浸泡1 ~2 h后煎煮2 次,每次約1 h,過(guò)濾,合并以上兩次濾液,再經(jīng)攪拌和強(qiáng)火最后至糖漿狀,兌入3 倍量乙醇(濃度為95%左右),放置冷處24 h,過(guò)濾,最后將以上濾液減壓回收,直至乙醇味全無(wú),再加注射用水至1 000 ml,攪拌均勻,放冷處24 h,精濾,灌封,滅菌。每1 ml 注射液相當(dāng)生藥1 g。小豬計(jì)量為10 ~15 ml/次,大豬為20 ~30 ml/次,肌肉注射,每日1 ~2 次。功能清熱解毒,健胃止瀉。主治豬傳染性胃腸炎,腹瀉,痢疾[2]。
香葉子(全株:鮮品,秋季采集)70%、云木香(干品)15%、五味子(干品)15%,將云木香、五味子先用冷水浸泡24 h,然后加入香葉子(切細(xì)),蒸餾成1:1 藥液,加苯甲醇2%,過(guò)濾,分裝,封口,高壓消毒。肌肉注射。仔豬每頭次5 ~10 ml,架子豬每頭次10 ~ 20 ml,大豬每頭次20 ~30 ml,每日2 次,連用1 ~2 d。功能行氣澀腸。主治豬腹瀉。
香連陳皮煎:木香12 g、黃連6 g、陳皮15 g,煎湯去渣,候溫灌服。功能清熱燥濕,行氣止痢。主治豬胃腸炎。
香參湯:木香10 ~25 g、苦參60 ~125 g,早晚水煎服(50 kg 豬用量),功能行氣止痢,主治豬胃腸炎。病情嚴(yán)重者,開始每日1 ~2 劑,2 ~3日后,改為每日1 次。里急后重嚴(yán)重者,加白頭翁、秦皮、辣蓼、鐵莧菜、地錦草、馬齒莧等;膿血多者,加仙鶴草、墨旱蓮、地榆炭、槐花炭等;發(fā)熱者,加葛根、玄參、生地、麥冬;久瀉氣血雙虧者,加黨參、白術(shù)、升麻等。
加減正氣散:藿香、厚樸、茯苓、陳皮、大廈皮、谷芽、蒼術(shù)、萹蓄,為末,開水沖調(diào),候溫灌服。功能燥濕健脾,消食止瀉,主治豬急性胃腸炎。
溫中澀腸散:制硫黃15 g、制赤石脂30 g、石榴皮45 g,硫黃夾入去核的紅棗中,置炭火燒炭存性,研末,與赤石脂混合,用醋調(diào)勻,搓條曬干研末,與石榴皮術(shù)混勻。豬每次10 ~15 g,開水沖調(diào),候溫灌服。功能溫中澀腸。
止瀉散:罌粟殼、甘草、白術(shù)、木通、黃柏各6 g,為末,拌飼或水調(diào)灌服。功能健脾去濕,清熱澀腸。主治豬腹瀉、胃腸炎。
止痢散:石椒草2.5 份、三顆針2 份、黃苓2.5份、土麻黃3 份,為細(xì)末,豬每千克體重喂2 ~4 g,水調(diào)灌服,或拌于少量飼料中讓豬自食。功能清熱解毒,燥濕止瀉。主治豬胃腸炎,腹瀉。
復(fù)方十大功勞片:十大功勞1 000 g、救必應(yīng)100 g,取十大功勞900 g,用熱水煎提取液,濃縮成膏;另取十大功勞100 g、救必應(yīng)100 g,粉碎,過(guò)120 目篩,與浸膏混合,加入適量淀粉,制成軟材,過(guò)20 目篩制粒,干燥,加滑石粉壓片。每片重0.3 g,豬每日3 次,每次5 ~6 片,研細(xì)拌銅,或溫水調(diào)灌。功能清熱解毒,燥濕止痢。主治豬腹瀉,腸胃炎。
治痢片:地錦草25000 g、硬脂酸鎂35 g,取地錦草3000 g 研細(xì)末,過(guò)100 目篩;其余地錦草加水煎煮兩次,煎液合并用紗布過(guò)濾,濃縮至與生藥等量,加95%乙醇1.5 ~2 倍,攪勻,靜置24 h,吸取上清液,棄去殘?jiān)?,回收乙醇,濃縮成浸膏,加入地錦草細(xì)末,拌勻,過(guò)20 目篩搓粒,置60℃以下烘干,候冷,加硬脂酸鎂,混勻,壓片。每片重0.35 g。豬每日3 次,每次4 片,研末拌飼,或溫水調(diào)灌。功能清熱解毒。主治豬腸炎,痢疾。
二子罌粟散:高粱子(炒存性)、吳萸子(鹽炒微黑)、罌粟殼(蜜炒至黃),為末,拌入糟糠喂飼。功能溫中散寒,澀腸止瀉。主治豬胃腸炎、便瀉。
天仙子散:炒鹽120 g、白礬30 g、生姜60 g、天仙子30 g、赤石脂45 g、赤黍米250 g,用臘同煮,候溫灌服。功能溫中濕腸。
紫金石散:紫金石、地骨皮、僵炭、寒水石各60 g,雄黃30 g,為末,裝入瓦罐中,泥封,燒一伏時(shí),每用藥末30 g、酒500 g。
醒脾活血飲:官桂25 g、姜炮20 g、烏藥20 g、木通20 g、澤瀉20 g、香附25 g、砂仁20 g、積殼20 g、赤岑30 g、甘草20 g、當(dāng)歸15 g、遠(yuǎn)志20 g、老生姜30 g、厚樸20 g,煎湯去渣,候溫灌服。
消癰散:黃連45 g、木香25 g、苦參60 g、秦皮90 g、郁金60 g、白頭翁120 g、炙訶子45 g、白芍45 g,黃芩、梔子、黃柏各60 g,炒槐花15 g,甘草30 g,為末,開水沖調(diào),候溫灌服。功能清熱解毒,燥濕止痢。
參連除濕湯:黃連45 g、黃芩60 g、黃柏45 g、焦梔子30 g、茯苓60 g、木通30 g、白頭翁45 g、黃藥子30 g、白藥子30 g、炒柏仁60 g、白礬45 g、玄參30 g、焦生地60 g、甘草30 g,為末,開水沖調(diào),候溫灌服。功能清熱瀉火,燥濕止瀉。
加味郁金散:郁金60 g、茯苓45 g、槐花45 g、白芍30 g、菊花30 g、黃連30 g、黃芩30 g、連翹30 g、桔梗30 g、桑白皮30 g、梔子30 g、金銀花45 g、甘草30 g,為末,開水沖調(diào),候溫灌服。功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瀉。主治豬拉稀,急性腸炎。
止瀉七補(bǔ)散:黨參60 g、白術(shù)45 g、青皮30 g、香附30 g、天雄30 g、肉桂30 g、白芍30 g、良姜30 g、厚樸30 g、豬苓30 g、茯苓30 g、燈心草30 g、炙甘草30 g、天仙子30 g、鎖陽(yáng)24 g,為末,開水沖調(diào),侯溫灌服。功能健脾燥濕,祛寒止瀉,主治豬急性胃腸炎。
小米車前散:小米500 g(炒黃)、車前子100 g、干姜40 g、血余炭50 g,為末,灶心士1 000 g加水2 000 ml 浸,取澄清液沖前藥,加紅糖150 g灌服。功能健牌利水,溫中止瀉。
近兩年來(lái),隨著生豬穩(wěn)產(chǎn)保供工作的持續(xù)開展,生豬生產(chǎn)作為畜禽產(chǎn)品的重要支撐,無(wú)論是養(yǎng)殖規(guī)模,還是養(yǎng)殖數(shù)量,均有大幅提升,但是一些養(yǎng)殖業(yè)主剛接觸該行業(yè),飼管水平較低,疫病防控基礎(chǔ)更是薄弱。對(duì)該病的預(yù)防主要是加強(qiáng)日常的飼管水平,對(duì)不同生長(zhǎng)階段或膘情的豬只進(jìn)行分群飼養(yǎng),并配以穩(wěn)定的日糧;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在日糧當(dāng)中加入適量具有防治功效的中藥材,可有效降低該病發(fā)生率;加強(qiáng)科技培訓(xùn),尤其針對(duì)新晉養(yǎng)殖者加大飼喂管理和疫病防控方面的培訓(xùn),減少因相關(guān)知識(shí)欠缺帶來(lái)的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