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菊
(寧陽縣實驗中學,山東 寧陽 271400)
現階段的課堂教學受到應試教育的嚴重影響,教師在課堂上占據主導地位,學生更多地是按照教師的指導、跟隨教師的思路進行學習,是在被動地位上進行學習,這樣的學習方式導致學習成果不佳;另外教師與學生只會進行簡單的互動,例如在課堂上進行提問,學生回答正確就不會再進行下去,回答錯誤后教師也只是進行簡單的錯誤糾正,導致學生沒有主動思考的機會與時間。這樣簡單的師生互動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但是長此以往只會讓學生在壓抑的學習氛圍中學習,失去對歷史的學習興趣。
倡導教師要積極地與學生互動的原因有兩種,一方面,是為了讓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加深對知識的印象;另一方面,就是讓學生能夠與教師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在這樣的關系下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但是現在有少數教師并不在乎這種教學方式,即使與學生進行互動也只是為了應付學校,過于機械化的師生互動只會讓這種原本充滿積極意義的教學方式喪失活力,讓學生覺得無聊,毫無興趣參與。
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中教師的形象是嚴肅、嚴厲、不容許質疑的,學生也在潛意識中形成教師傳授的知識不可置疑,這樣潛意識導致學生不會也不敢在課堂上與教師進行互動、質疑教師的教學方式,在這樣的學習互動方式中,學生仍然是被動的地位,教師占據絕對的主動權,所以學生的參與度毋庸置疑一定是非常低的。如果學生飾演配合者的角色,不發(fā)揮出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的話,這種互動模式不具備任何意義,反倒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學生的而學習主動性,違背了師生互動的初衷。
備課是教師必須要進行的環(huán)節(jié),備課可以讓教師對接下來的課堂有個整體的把握,能夠游刃有余地進行教學。不過現階段有的初中歷史教師會忽視備課的重要性,簡單、潦草對知識進行一定了解之后就匆忙講課,沒有從學生的角度思考怎樣的教學方式是有趣又有效的。為了避免學生不積極地參與課堂,教師一定要根據初中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狀況,采用學生喜歡的教學方式,靈活的變化互動方式,滿足學生的需求。例如教師在講解建黨的知識,就可以圍繞陳獨秀先生的生平出發(fā),吸引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在生動形象的講述中讓學生對中國共產黨有著深刻的影響,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
傳統(tǒng)的師生關系更多的是不平等的上下級關系,這種關系會讓學生對教師有一定的畏懼心理,導致學生不愿意也不敢與教師產生過多的親近的關系,這樣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不利于課程的開展。我國進行新課改之后就倡導教師與學生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在這種關系下互動就能更容易進行。當學生感受到來自教師的善意之后就會更容易將自己的真實想法和對教師的建議表達出來,就可以讓教師與學生共同進步,更容易實現知識的傳遞與吸收。例如教師可以與學生一起進行角色扮演活動,共同參與互動,讓學生在與教師在合作中培養(yǎng)對教師的感情。
初中階段的學生還處在青春期當中,心思敏感也會叛逆,教師要學會接受這樣的心理變化;初中學生有自己的思想、喜歡獨立思考,但是也會在思考問題時存在主觀的個人感情,這時教師就要根據學生這種心理特點幫助建設成熟的心理以及處理方法。教師要學會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在傳授知識時結合學生感興趣的點出發(f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初中階段的學生喜歡新奇、有趣的事物,所以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在合適的范圍內標新立異,創(chuàng)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在處理問題方面,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獨立思考,鍛煉學生的思考和創(chuàng)新能力。
隨著現代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多媒體技術越來越成熟、也越來越多地運用在教學過程中。針對歷史這門學科來說,它更多講述的是中國的歷史,學生只能在課本的幫助下進行想象,借用這種方式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能力?,F階段教師就可以利用先進的多媒體技術幫助學生更加立體的了解到中國的歷史,培養(yǎng)對歷史學習的興趣。歷史教師可以在網上尋一些愛國視頻,在課堂上給學生播放,生動的視頻總是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能讓學生更深刻的理解當時青年的愛國情懷,借此機會也能培養(yǎng)他們自己的愛國情懷。這種教學意義是傳統(tǒng)的書本教學模式達不到的,所以教師一定要善于利用多媒體教學,培養(yǎng)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培養(yǎng)傳承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意識。
歷史都是真實發(fā)生過的事件,能夠編入課本的歷史事件對于學生來說都是有一定教育意義的,教師一定要學會變通,要結合學生的性格和學習特點設計能夠吸引學生興趣的教學模式。其中最主要的是在教學過程中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關系,讓學生在與教師建立的和諧關系中培養(yǎng)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內容知識,真正地讓歷史發(fā)揮它真正的作用和價值。基于此,初中歷史教師一定要下功夫與學生建立和諧、有效的互動關系,加強與學生的溝通,讓學生產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