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志瑞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0)
在信息化的時代大背景下,校園貸盛行甚至成為金融發(fā)展最迅猛的產品類別。相比于銀行貸款,非法校園貸機構以及互聯網金融公司的貸款手續(xù)更加簡便,審批更加迅速,使得大學生能夠輕松地獲得貸款。但是,非法校園貸往往采用欺騙、暴力手段,例如貸款合同中用月利率、周利率替代年利率,以較低貸款利率的假象呈現給學生等導致學生支付更多的利息。無節(jié)制的校園貸款行為會嚴重危害大學生自身甚至對其家庭產生嚴重影響。
通常大學生在申請校園貸時要提供個人身份證、聯系電話、擔保人身份證及其聯系方式等個人信息。另外大學生還可以通過借貸平臺向高利貸同伙索取“裸貸”,其前提是大學生要向借貸平臺提供自己的私密照片。所出示的信息都屬于個人隱私,可絕大多數借貸公司借機取巧,從中牟利,將大學生的個人信息泄露,大學生可能會有信息盜用或電話詐騙的隱患。
絕大多數大學生年齡在18—24歲之間,其消費價值觀尚未成熟,盲目攀比從眾心理嚴重,非常容易受到社會上超前、過度消費風氣的影響。在大學校園里,面對周圍同學生活習慣和消費觀念的不同,一部分學生難免產生攀比奢靡的心態(tài)并激發(fā)強烈的消費欲望。但由于大學生沒有經濟收入,日常生活費僅能從父母那里得到,而每月生活費無法達到他們的期望值,這也就促使了大學生關注并使用低門檻、得錢快的非法“校園貸”。當大學生利用非法貸款獲得的金錢購買的名牌鞋子、包包等又會加重這類大學生的虛榮心態(tài),使得這種不良消費風氣進一步擴大,進而蔓延整個大學環(huán)境。
俗語說“借款容易還款難”。一旦大學生在約定時間不能及時還款,很可能面臨暴力催債。當放貸公司面對違約欠債的學生時,他們通常會動用非法手段對大學生進行催債,輕則短信轟炸、電話騷擾,重則非法拘禁、泄露隱私,這極大地影響借款大學生正常的學習生活。轉觀大學生群體,他們仍處于心智尚未成熟階段,這些非法催收債款的手段無疑會使其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和精神壓力,一些大學生甚至因為不堪忍受催貸者的暴力追討而發(fā)生人身傷亡事件。
大學生作為年輕的消費群體,容易接受超前消費,同時由于家庭教育不到位、社會因素等因素影響,容易出現與其經濟能力不相符的消費行為。調查顯示,高校學生在借貸平臺上進行分期貸款,將錢款用于購買數碼設備、名牌衣服、鞋子、包包、化妝品等。購買高價產品首先滿足自身需求,同時在同齡人的影響下,高價產品成為無數大學生的一種“追求”,用借貸款購買名牌產品以滿足自身的虛榮心。
高校缺乏對于學生德育和金融知識方面的教育,另外高校對于“校園貸”這類校園金融產品不夠重視,缺乏風險防控能力。大多數高校很少開設理財消費的專題課程講座,缺乏對于非法“校園貸”的典型案例的警示宣傳。高校沒有對“校園貸”進行系統(tǒng)性排查監(jiān)督,導致各類“校園貸”詐騙事件在高校校園內層出不窮。與此同時,有些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沒有全面地惠及所需學生,使得家境困難的大學生保證不了日?;ㄤN,只能選擇“校園貸”。
“校園貸”已經滲入我國各大高校,但是在法律上并沒有對于“校園貸”做出明確的定義,對于“校園貸”的事后處理也往往只是停留在罰款階段,沒有專門應用于“校園借貸”的相關法律政策。“校園貸”作為一種新的商業(yè)模式,由于缺少規(guī)范,它的出現很容易暴露監(jiān)管工作的漏洞,給不法分子可乘之機。同時,從《關于進一步加強校園貸規(guī)范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可看出,銀保監(jiān)會等部門采取暫停網貸機構開展“校園貸”的手段,使得非法網貸機構轉向非網貸機構平臺,主要表現為借助社交軟件掩護個人借貸,從而直接提供交易的行為,這使得非法“校園貸”無法徹底根除。
近年來,高校大學生的消費價值觀出現扭曲,盲目跟風、攀比從眾心理促使大學生采用校園貸。據調查,大學生選擇校園貸很大原因是購買名牌衣服、化妝品以及電子產品,旅游、學生會聚餐等也不在少數。學校應該積極開展與“校園貸”相關主題宣講活動,重點分析典型案例,闡述校園貸危害,讓學生充分了解“校園貸”的風險,從而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和引導大學生形成非法貸款防范風險意識,提倡節(jié)儉,反對鋪張浪費。應提高判斷風險、應對風險的能力,增強學生的防范意識。
第一,加強校園“校園貸”的管理。嚴格審核涉及信貸消費的公益講座和相關廣告贊助等,讓學校成為隔絕社會不良風氣,尤其是非法校園貸的重要屏障;同時,對已入駐校園的貸款平臺進行有效排查和監(jiān)督,構建貸款學生信息庫,定時了解學生貸款情況,有效防控學生過度的信貸消費行為;另外,切斷非法傳播渠道,嚴厲打擊校內的非法“校園貸”,對那些借用非法“校園貸”斂財的學生予以警告甚至開除學籍處分。第二,要向大學生普及“校園貸”的相關知識??梢越o學生講授法律知識,以校內專題講座為載體,提升學生知法、懂法、守法的能力,面對利益受到非法損害時,學會用法律的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也可以向大學生普及金融方面的知識,采取團日活動、主題班會等形式,讓學生正確認識“校園貸”,并在此基礎之上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選擇合法的校園貸;還可以通過普及安全知識提高大學生安全意識,結合典型案例進行分析,樹立起學生的安全防范意識,不給非法“校園貸”留下任何可乘機會。
有關部門應該確立高校金融貸款方面的法律法規(guī),盡早遏制非法“校園貸”,進而規(guī)范校園金融服務??梢愿鶕咝4髮W生的特殊性,制定具有針對性的高校金融領域的法律法規(guī),從而加大對于“非法校園貸”的查處和整頓力度。同時政府部門還可以設立專門的“校園貸”服務熱線,供大學生撥打,答疑解惑,以解決借貸過程中出現的維權困難、失信拖欠等一系列問題,保障借貸雙方的合法權益。
綜上所述,校園貸的產生滿足大學生的消費需求,卻帶來一系列嚴重的問題。本文分析認為,校園貸產生原因主要是學生的消費心理出現偏差,學校教育管理不足,還有政府缺乏針對校園貸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等。為此,本文認為應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加強學校對校園貸風險的管理,政府完善對校園金融相關領域法律法規(gu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