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雙秀
(保山學院圖書館,云南 保山 678000)
陶行知(1891.10—1946.07),安徽省歙縣人,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他在一生的教育教學活動中開創(chuàng)了中國教育的典范,毛澤東主席曾稱贊他是“偉大的人民教育家”,宋慶齡先生贊頌他為“萬世師表”[1]。陶行知出生于農(nóng)村,家境貧寒。小時候的他不能一心讀書,必須經(jīng)常參加勞動,挑瓜、砍柴、挑水、挑柴到離家10里遠的縣城賣掉后才能去上學[2]。陶行知自幼經(jīng)歷諸多艱難困苦卻能學有所成,是激勵廣大少年兒童學習的榜樣。他的讀書觀給人印象深刻、啟迪最為雋永,對我國農(nóng)村小學生閱讀有重要的啟示。
陶行知非??粗刈x書,重視閱讀,他認為讀書有無窮的用處。關于讀書,他有發(fā)自肺腑的論斷:“中國人幾千年歷史傳下來的觀念,都最看重讀書,看重讀書人,但還未以不讀書,不讀書的人為可恥。須知看重讀書與以不讀書為可恥是兩件事?,F(xiàn)在急需造成一種輿論,以不讀書為可恥?!薄翱匆彩菫橹茫瑸橹鉀Q問題。認清這一點,書是最好的東西,有好書,我們就受用無窮了?!盵3]從他的讀書體會、名言名句和教育事跡可以看出,他對讀書的重視、對我國鄉(xiāng)村教育的高度關注,這源于他的親身經(jīng)歷,源于他對教育規(guī)律的把握,也源于他高瞻遠矚的格局,能給予教育界深刻的啟示。在當前我國鄉(xiāng)村人口大量減少而鄉(xiāng)村振興大力推進的背景下,鄉(xiāng)村小學教育顯得特別重要,這關系到小學生的未來和鄉(xiāng)村的未來,農(nóng)村小學生應學習陶行知爺爺,牢固樹立讀書有用和學做真人的觀念、勤奮好學、不負韶華,成長為農(nóng)村現(xiàn)代化和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所需的時代新人。同時,農(nóng)村小學生的家長和社會各界人員,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讀書有用,讀書將為小學生帶來無窮的用處,然后,攜手支持農(nóng)村小學生閱讀,成為他們閱讀的推手。
陶行知在《怎樣選書》中提出選書的標準:“我們要看這本書,有沒有引導干了一個動作又干一個動作的力量;有沒有引導人想了又想的力量;有沒有追求新益求新的新價值的力量。”“我們對于書籍有一條方針:做什么事用什么書。我們很反對為讀書而讀書。”[4],所以,小學生閱讀必須選擇優(yōu)秀的書籍,要秉承適宜原則。譬如:不宜將接觸到的書都拿來讀,以防小學生受到不良讀物的影響;不宜閱讀超出小學生閱讀水平和接受能力的書,以防對其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產(chǎn)生不良影響;不宜過多地使用電子產(chǎn)品進行閱讀,以防孩子們的身體健康受到傷害;不宜過多地閱讀那些沒有“營養(yǎng)價值”的書,以免影響孩子們的學習和成長。小學生要讀適宜于各學段閱讀的書籍;要讀語文新課標指定閱讀的書籍;要讀名家名師推薦小學生閱讀的書籍;要讀符合新時代人才培養(yǎng)要求的正能量書籍。
陶行知讀書十分講究方法,他反對死讀書,強調(diào)活讀書、讀活書和活用書。他勸誡青少年切莫“讀死書,死讀書,做書呆子”[5];《春天不是讀書天》中用了11句春天不是讀書天,強調(diào)他反對閉門靜坐的讀書方式,倡導讓孩子們親近大自然、與萬物為友,主張要“活用書”活讀書[6];他在《創(chuàng)造的兒童教育》中講到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間,讓他們認識大自然和社會,這與近幾年來教育部鼓勵的研學旅行教育方式很相似,而且研學旅行已經(jīng)列入很多中小學必修課程,保山一中多年來開展茶山研學、咖啡研學等多項實踐,激勵學生愛學校、愛動手實踐和愛生活,開闊了眼界,提升了道德情操。
陶行知總結(jié)的讀書十字訣,即“序、勤、恒、博、問、記、習、專、思、創(chuàng)”[6]。這些字訣,對我國農(nóng)村小學生閱讀很有啟發(fā):一是閱讀要由淺入深,按照一定步驟逐漸提高;二是閱讀一定要勤奮,不能因沉迷于嬉戲而將其荒廢;三是閱讀一定要有持之以恒、鐵杵成針、堅持不懈的毅力,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四是閱讀要精選精讀,打好堅實的基礎,然后再博覽群書;五是閱讀要不懂就問,虛心向他人請教;六是閱讀要多動筆,勤于記筆記;七是閱讀要經(jīng)常復習讀過的內(nèi)容,鞏固知識,更好地認識新事物和新知識;八是閱讀要專心致志,既要專一,也要廣讀博覽;九是閱讀要勤于動腦,多加思考,將學習和運用相結(jié)合;十是閱讀要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有勇氣不斷創(chuàng)新。
陶行知的《八個顧問》,談到求“八賢”讀書法,“我有八個好朋友,肯把萬事指導我。你若想問真姓名,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人、何故、何時、何地、何去、何如,好像弟弟與哥哥。還有一個西洋派,姓名顛倒叫幾何。若向八賢常請教,雖是笨人不會錯?!盵7]這給予我國農(nóng)村小學生閱讀很多啟示。即,閱讀不能滿足于一知半解,不能停留于表象,不知所以然,而要善于從事件、人物、時間、地點、原因等8個方面追問和推敲,刨根問底,求真知真解,到達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的目的。
陶行知在《讀書》中講到:“書是一種工具,不可讀,只可用,看也是為著用,為著解決問題,斷不可以呆讀,認清這一點,書是最好的東西,有好書,我們就受用無窮了”[8]。這句話強調(diào)讀書的目的是為了使用,是為了解決問題,也就是要把書本知識與社會實踐應用緊密結(jié)合起來,做到知行合一。而陶行知在《行知行》中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9],厘清了“知”與“行”相輔相成的關系,倡導知行合一。他還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觀點。因此,陶行知的知行合一讀書觀,對我國農(nóng)村小學生的閱讀有十分重要的啟示。那就是,要把書籍當作工具,把讀書與生活實踐相互結(jié)合起來。使農(nóng)村小學生通過閱讀書籍,持續(xù)獲取知識與智慧,點亮精神燈塔,全面提升個人的能力素質(zhì)和人文素養(yǎng),將讀書與用書結(jié)合于社會生活實踐當中。
總之,陶行知一生投身于教育,對鄉(xiāng)村教育事業(yè)影響重大而持久。他的“教學做合一”等教育思想至今仍然散發(fā)出生機和活力,為教育教學工作指引方向。陶行知的讀書觀可供我國全民閱讀推進工作參考借鑒。在我國創(chuàng)建書香社會背景下,我們認識到不進行閱讀的農(nóng)村小學生將會帶來不良后果,感到閱讀推進的急切性,研究陶行知讀書觀對農(nóng)村小學生閱讀的啟示,將有助于我國農(nóng)村小學生重視閱讀、正確選擇書籍、應用恰當?shù)拈喿x方法和讀書與生活相實踐相結(jié)合,使閱讀幫助他們改變命運,使閱讀成就更多孩子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