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靜 姜 敏
隨著社會、經濟、科技的不斷發(fā)展,人們的心理壓力日漸增大,同時也被暴露于多種致病因素中,導致惡性腫瘤的發(fā)生始終居高不下。根據臨床報道,惡性腫瘤多初始較為隱匿,發(fā)現時已為中晚期,治療難度大,復發(fā)率、轉移率高。惡性腫瘤已成為嚴重危害人類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惡性腫瘤的發(fā)生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發(fā)病機制較為復雜,目前西醫(yī)治療主要有手術、化療、放療、靶向治療等,不良作用大,對機體本身造成的創(chuàng)傷極大,給患者帶來極大的身心痛苦,中醫(yī)藥配合西醫(yī)治療手段,分階段、個性化治療對改善患者疾病癥狀及西醫(yī)治療帶來的不良反應均具有良好的效果[1]。現將姜敏教授中醫(yī)體質調理治療惡性腫瘤經驗總結如下。
中醫(yī)體質學認為,體質是個體生命過程中,在先天遺傳和后天獲得的基礎上形成的形態(tài)結構、生理機能和心理狀態(tài)方面綜合的、相對穩(wěn)定的特質,它反映生命過程的某些形態(tài)特征、生理特性、對自然社會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決定著對致病因素的易罹性和疾病發(fā)展的傾向性。人體臟腑、氣血、津液的組成和功能的不同導致體質各有不同。在某種程度上體質狀態(tài)是正氣的一種外在表現[2]。
中醫(yī)體質的形成是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體質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動態(tài)可變性和可調性。體質差異可影響疾病的發(fā)生,而且可決定發(fā)病的類型、病位和病癥的性質;張景岳在《類經》中云:“當識因人因癥之辨。蓋人者,本也?!敝委熂膊〉谋举|是調節(jié)體質,調治偏頗體質可控制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及轉歸,是中醫(yī)實現治未病的重要思路和手段。
姜敏教授認為體質與疾病和健康有著密切的關系,腫瘤作為危害人類健康的一項重大疾病,也和體質密切相關。利用中醫(yī)藥調理偏頗體質,并使之向平和質發(fā)展,可使腫瘤失去產生或復發(fā)轉移及進一步惡化的環(huán)境,可達到治療和預防腫瘤的目的。同時中醫(yī)體質理論認為,體質證候產生的基礎是體質,證候的性質受體質影響,因此治療惡性腫瘤應首辨體質,識證時須先辨體質[3]。
中醫(yī)體質學認為體質可分為9種,分別為平和質、陽虛質、氣虛質、陰虛質、氣郁質、血瘀質、痰濕質、濕熱質、特稟質??筛鶕颊叩纳唷⒚}、面診、問診進行辨別或體質辨別量表進行辨別。平和質者:未見明顯異常癥狀及舌、脈等亦未見明顯異常的人群。陽虛質者:從望診上看多形體白胖、面色淡白、舌質淡、苔白膩,多訴怕冷、手足不溫、口不渴或渴喜熱飲、大便溏瀉、小便清長或夜尿頻多,脈沉細。氣虛質者:多面色蒼白、舌淡苔白,可見舌體胖大、齒痕,常自訴倦怠乏力,常自汗出,且動則尤甚,或有腰膝酸軟、小便頻多等;聲音低怯甚則氣短懶言;另外脈多虛弱。陰虛質者:多體形瘦長,面色潮紅,皮膚偏干,舌紅少津,少苔,多訴手足心熱,易口燥咽干,喜冷飲,大便干燥,易上火,兩目干澀,視物模糊,或有眩暈,耳鳴,失眠等現象,脈象細弦或數。氣郁質:多為形體消瘦或偏胖,面色蒼白或萎黃,舌質淡紅苔白,平素易急躁易怒,或憂郁寡歡,可常聞及嘆息聲,甚者可出現胸脅脹痛、月經不調、頭痛眩暈等,脈多弦。血瘀質者:望診多形體偏瘦,膚色晦暗或有色素沉著,表情抑郁呆板,口唇暗淡,舌色暗黑或暗紅或有瘀點,舌下絡脈紫暗或增粗,常自訴怕冷,記憶力減退,身體某些部位有固定的疼痛感且日久不愈,大便發(fā)黑,脈澀。痰濕質者:從望診上看多形體肥胖,眼睛紅赤,面部皮膚油垢較多,多汗且黏滯,易生痤瘡粉刺,平素舌體胖大、苔滑膩;患者常自覺身體沉重,神倦,懶動,嗜睡,嗜食味甘厚膩,口中常有黏膩感,脈濡而滑。濕熱質者:形體偏胖或偏瘦,平素面垢油光,易生痤瘡,易口苦、口干、身重困倦、心煩懈怠、眼睛紅赤等,苔黃膩脈滑數。特稟質者:多為先天失常,主要以生理缺陷、過敏反應等為特征;患者環(huán)境適應能力差,容易因季節(jié)變化而過敏引發(fā)宿疾[4,5]。
“因人制宜”是三因制宜之一,是《黃帝內經》中重要治療思想之一,亦是最重要的中醫(yī)治則之一。因人制宜是指在辨證論治理論的指導下根據患者的不同體質、年齡、性別、居住環(huán)境等進行選方用藥,以制定適合不同體質的治療方法。《靈樞·陰陽二十五人》曰:“審察其形氣有余不足而調之,可以知逆順矣”,古代醫(yī)家認為人之形體,稟賦于先天,養(yǎng)于后天,因此氣血陰陽臟腑強弱各不相同,導致體質亦各異,同時疾病、疾病轉歸、證候、預后亦各不相同,故辨體論治乃為核心,治療用藥均需考慮體質的特點??梢?,因人制宜的本質應為因體質制宜,應當首辨體質,根據不同體質的特點制定相應的診療方案,注意方劑藥物以及劑量的選擇。
2.1 “能毒者以厚藥,不勝毒者以薄藥”“能毒者以厚藥,不勝毒者以薄藥”出自《素問·五常政大論》,是“因人制宜”理論的體現,其意為在臨床治療中選擇藥力之峻緩,藥量之輕重大小,要考慮患者的體質強弱,是否能耐受藥物的偏性及峻烈藥性等,仔細審慎,因人制宜,選擇患者體質可耐受的藥物。如臨床中,老年人多臟腑虧虛,?;继撟C及虛實夾雜之證,故常選人參、黃芪、山藥等補虛,治療實證時需要審慎選取攻邪之藥,劑量較青壯年應當輕小。再如小兒稚陰稚陽之體,臟腑嬌嫩,病情變化較快,因此在治療小兒疾病時,應注意忌用峻猛攻下之藥,少用溫補之劑,藥量宜輕。
2.2 “有故無殞,亦無殞”“有故無殞,亦無殞”出自《素問·六元政紀大論》,亦是《黃帝內經》“因人制宜”思想的體現。隨著臨床的不斷運用深化推演,其意為針對毒邪深重、正虛欲竭的患者,雖然患者正虛體弱,但先去毒邪,以毒藥達病所,病承毒性而病去,邪去而正自安。該法則是患者在特殊生理狀態(tài)下或病情極危重情況下的特殊治療原則。
因此在臨床治療中應當因人制宜,首先辨體——問體之強弱、年之老幼、男女之別等,辨病時應考慮邪之輕重緩急,根據不同個體的體質對藥物的耐受性各不相同而選方用藥,增加用藥的準確性,保障中醫(yī)治療效果的穩(wěn)定性。
“辨體-辨病-辨證相結合”診療模式于2005年由王琦國醫(yī)大師提出,其臨床應用原則是:辨證需辨體、治病先調體、治病兼調體、無證可辨則調體入手。辨體是核心,調體是根本?!氨骟w-辨病-辨證相結合”在臨床中需要考慮體、病、證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系,在“體病相關”“體質可調”理論的指導下,以辨體論治為核心制定治療方案時要充分考慮體質的差異性對病癥、預后及治療方案的影響,針對不同體質在方劑和藥物的選擇及劑量上進行調整,不僅要考慮對“證”治療,改善患者癥狀,也要治病求本,辨明體質,從根本上改善患者體質,實施個性化治療。
根據不同腫瘤患者的不同腫瘤時期,辨體論治,合理進行中醫(yī)體質調理治療,對于早期腫瘤患者,根據不同腫瘤特點進行手術、放化療、靶向治療等以減低患者瘤負荷,輔以中醫(yī)體質調理,可減輕西醫(yī)治療所帶來的損傷且加強治療效果。已處于無瘤期患者,即手術、放化療、靶向治療后患者,可以中醫(yī)體質調理為主,調理其偏頗體質,恢復其正氣,使腫瘤失去復發(fā)轉移的土壤,預防腫瘤的復發(fā)轉移。對于晚期腫瘤患者及高齡腫瘤患者,可通過中醫(yī)體質調理來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減輕身心痛苦。
“辨體-辨病-辨證相結合”選擇用藥,陽虛質常選用太子參、干姜、巴戟天等補腎回陽通脈之藥;氣虛質常選黃芪、黨參、白術、山藥等補氣固本培元之藥;陰虛質可選用麥冬、百合、蓮子等滋陰之藥;氣郁質常選用柴胡、枳殼、白芍等疏肝行氣解郁之藥;血瘀質常選用桃仁、紅花、當歸等活血化瘀之藥;痰濕質常選用茯苓、厚樸、薏苡仁等利水滲濕化痰之藥;濕熱質常選用蒼術、藿香、通草等清熱利濕之藥;特稟質常選蟬蛻、首烏藤等調理體質預防過敏。在用藥調體的基礎上結合患者惡性腫瘤的疾病特點,患者體質較強,邪氣較盛時可選用穿山甲、土鱉蟲、全蝎、蜈蚣、 白花蛇舌草等抗癌治療;患者體質較弱,邪氣留滯時,可選用太子參、何首烏、生黃芪、紅藤、金蕎麥等扶正抗癌??傊谶x方用藥時要以辨體論治為主,以患者體質為基礎,結合患者疾病特點,選方用藥,制定診療方案,給予患者個性化的診療方案。
患者某,女,68歲。就診時間2018年11月22日,患者3年前出現咳嗽、咳痰等癥狀,未予重視,后因咳嗽、咳痰,伴痰中帶血,就診于當地醫(yī)院,行肺CT檢查發(fā)現右上肺占位,病理:右上肺鱗癌。未行手術治療,行四周期化療后,由于不良作用較大,特來尋求中醫(yī)治療。中醫(yī)診察:咳嗽、咳痰,痰黃難咳,胸悶氣短,伴腹脹,時有呃逆,情緒常低落,腰痛,雙下肢活動不力,舌暗紅,苔白膩,舌下脈絡迂曲,脈弦細。中醫(yī)體質辨識:氣虛質、血瘀質、痰濕質。診斷:肺惡性腫瘤;辨證為:肝郁證,痰濁阻絡證。治以疏肝解郁,化痰通絡。處方如下:炙女貞子15 g,炙甘草9 g,法半夏9 g,柴胡9 g,白芍30 g,生山藥30 g,炒枳殼12 g,炙黃芩12 g,墨旱蓮10 g,桔梗10 g,白芷10 g,川芎15 g,連翹20 g,知母12 g,樹舌20 g,三七粉(沖服)3 g,夏枯草15 g,生薏苡仁30 g,浙貝母30 g。7劑,水煎服,日1劑。
二診(2019年1月17日):患者情緒較前好轉,胸痛,腹脹呃逆亦較前減輕,咳嗽咳痰癥狀仍在,且自覺咽干,盜汗,舌暗紅,苔白膩,舌脈絡迂曲,脈弦細。處方如下:炙女貞子15 g,炙甘草9 g,生山藥30 g,墨旱蓮10 g,桔梗10 g,知母12 g,樹舌20 g,三七粉(沖服)3 g,夏枯草15 g,黃柏10 g,生地黃20 g,紫草10 g,土茯苓30 g,白芷10 g,地骨皮30 g,金蕎麥30 g,北豆根9 g,玄參15 g。7劑,水煎服,日1劑。
三診(2019年2月28日):患者咳嗽咳痰均較前有明顯好轉,微咳,有黃白痰,舌邊尖紅,苔薄白,脈弦細。繼續(xù)在上方的基礎上加減用藥,患者在2年多的中藥治療中,癥狀逐漸好轉,腫瘤標志物亦較平穩(wěn)。
按:惡性腫瘤的病機主要是正氣不足,邪毒積聚,因此在治療時主要根據患者體質的不同,予以相應的扶正祛邪,其中祛邪主要以化痰、解毒、祛瘀等為主。在臨床治療中注重扶正,但注意切忌攻伐太過。該患者為老年女性,初診體質辨識為氣虛質、血瘀質、痰濕質,這與老年人正虛體弱相一致,是惡性腫瘤的易感體質。運用“辨體-辨病-辨證相結合”診療模式,配伍生地黃、女貞子、玄參、墨旱蓮等以扶正,土茯苓、薏苡仁、半夏、三七粉等化痰祛瘀通絡,后輔以浙貝母、夏枯草軟堅散結,樹舌消炎抗癌,金蕎麥、黃芩、黃柏等清熱解毒。經過2年的治療,患者體質逐漸趨向平和,病情逐漸平穩(wěn),一般狀態(tài)良好。
姜敏教授認為,腫瘤的發(fā)生、復發(fā)和轉移與人體體質密切相關,偏頗體質是腫瘤發(fā)生、復發(fā)、轉移的基礎,以人體正氣不足為表現的偏頗體質是腫瘤患者復發(fā)轉移的決定因素。建立以中醫(yī)體質調理為中心的“辨體-辨病-辨證”診療模式,拓展中醫(yī)診療思維,將為中醫(yī)對腫瘤的防治發(fā)揮積極作用,對實現“中醫(yī)治未病”產生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