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賀曉霞 徐海燕 張沈陽(.西南醫(yī)科大學附屬中醫(yī)醫(yī)院 四川 瀘州 646000;.湖南省中醫(yī)藥研究院 長沙 40007)
月經病不僅臨床癥狀多樣性,而且病種繁多。本文結合《素問·氣交變大論》中“未至而至,此謂太過。至而不至,此謂不及”的論述,通過運用“太過、不及”來辨治月經病,達到提綱挈領、執(zhí)簡馭繁的診療目的。分別從“木乘土” “土虛木乘”入手分析“木太過、土不及”與經行泄瀉、月經先后不定期相關性;從“心火太過,必克肺金”“金不及,病從火化”入手分析“火太過、金不及”與經行發(fā)熱、月經過多相關性;從“土恃強而乘水”“ 母弱而木衰無以制土”入手分析“土太過、水不及”與經行浮腫、月經過少相關性;從“金恃強而乘木”“母弱而火衰無以制金”入手分析“金太過、木不及”與經行吐衄、月經先期相關性;從“水恃強而乘火”“母弱而土衰無以制水”入手分析“水太過、火不及”與經斷前后諸證、崩漏相關性。探討五運“太過、不及”與月經病形成、發(fā)病、發(fā)展過程的相關性,并列舉典型月經病驗案,從調節(jié)“太過、不及”入手,使機體恢復正常功能,同時拓寬月經病的臨床治療思路。
1.1 木太過、土不及與經行泄瀉、月經先后不定期 肝主升而屬木,脾主運化而屬土,木過于強盛,則克土太過,造成土的不足,即“木乘土”,故木太過,風氣大行,風病乃生,脾土受邪,治當平木補脾;木本不過于強盛,其克制土的力量也處于正常范圍,但由于土自身不足,形成了木克土的力量相對增強,使土更加不足,即“土虛木乘”,故土不及,木氣乘旺,反見風化,風病乃行,治當益脾平肝。
在月經病中,若木太過,風氣流行,脾土受其侵害,則經行時氣血下注血海,脾氣益虛,脾濕健運,化濕無權,濕濁下滲于大腸而為泄瀉;若土不及,木氣乘旺,風病流行,則疏泄失常,沖任失調,脾虛統(tǒng)攝,血海蓄溢無常而為月經先后不定期;故木太過、土不及易出現(xiàn)經行泄瀉、月經先后不定期,治當疏肝理脾,肝氣得舒,脾氣健運,水精四布,則經自調,自無泄瀉之疾。
1.2 火太過、金不及與經行發(fā)熱、月經過多 心火太過,必克肺金,清肅之令將衰,故火太過,熱氣太行,熱病乃生,肺金受邪,治當降火補肺;金不及,病從火化,故金不及,火氣乘旺,反見熱化,熱病乃行,治當養(yǎng)陰清肺瀉火。
在月經病中,若火太過,熱氣太行,熱病乃生,灼肺傷津,肺金受邪,則熱擾沖任、胞宮,沖任不固,經血妄行而出現(xiàn)經量增多;若金不及,火氣乘旺,反見熱化,熱病乃行,則經期陰血下注沖任,正氣相對不足,熱邪乘虛而入,郁于肌表而發(fā)熱;故火太過、金不及易出現(xiàn)經行發(fā)熱、月經過多,治當養(yǎng)陰降火補肺,熱去而陰不傷,則經自調,自無發(fā)熱之疾。
1.3 土太過、水不及與經行浮腫、月經過少 土恃強而乘水,故土太過,雨濕流行,濕病乃生,腎氣受邪,治當除濕補腎;母弱而木衰無以制土,故水不及,土氣乘旺,反見濕化,濕病及行,治當補腎除濕。
在月經病中,若土太過,脾失健運,濕病乃生,腎氣受邪,則濕聚成痰,痰阻沖任,精血不充,沖任血海虧虛而經量少;若水不及,土氣乘旺,反見濕化,濕病及行,則氣化運行失司,水濕生焉,溢于肌膚,遂發(fā)浮腫;故土太過、水不及易出現(xiàn)經行浮腫、月經過少,治當除濕補腎,經血化源充足,則經自調,自無浮腫之疾。
1.4 金太過、木不及與經行吐衄、月經先期 金恃強而乘木,故金太過,燥氣流行,燥病乃生,肝木受邪,治當清燥補肝;母弱而火衰無以制金,而金亦乘木,故木不及,金氣乘旺,反見燥化,燥病乃行,治當補肝清燥。
在月經病中,若金太過,肝木受邪,燥氣流行,津液不生,陰液虧損,陰虛內熱,熱擾沖任,血海不寧,迫血下行,則月經先期而下;若木不及,金氣乘旺,反見燥化,燥病乃行,則陰血下溢,陰血虧虛,虛火上炎,灼傷肺絡,絡損血溢,而經行吐衄。故金太過、木不及易出現(xiàn)經行吐衄、月經先期,治當清燥補肝,月經乃血脈津液所化,血海充盈,脈道通利,則經自調,自無吐衄之疾。
1.5 水太過、火不及與經斷前后諸證、崩漏 水恃強而乘火,故水太過,寒氣大行,寒病乃生,心火受邪,治當逐寒補心;母弱而土衰無以制水,而水亦乘火,故火不及,水氣乘旺,反見寒化,寒病乃行,治當補心逐寒。
在月經病中,若水太過,寒氣流行,下寒不能上濟心火,心火受邪,寒熱參半,陰陽失調,則陽不攝陰,封藏失司,沖任不固,經亂無期;若火不及,水氣乘旺,熱少寒多,則經亂形寒,輕度烘熱出汗,煩躁失眠,寐差神疲等經斷前后諸證。故水太過、火不及易出現(xiàn)經斷前后諸證、崩漏,治當逐寒補心,水火互濟,陰陽平衡,營衛(wèi)調和,則經自調,自無經斷前后諸證之疾。
2.1 木太過、土不及與經行泄瀉、月經先后不定期 袁某,女,37歲,已婚,2017年11月4日初診。
主訴:經行腹瀉1年,經來先后無定期6個月。Lmp11月8日,6天凈,量可,色暗紅,小血塊?;颊呓?年每逢經前即有腹瀉、腹痛,泄后腹痛減輕,月經先后無定期,平素急躁易怒,胸脅脹滿不適,神疲倦怠,納呆食少,經前一周乳脹,舌紅,苔薄白,脈弦細緩。診斷:經行泄瀉,月經先后無定期。證屬肝郁脾虛。治宜疏肝扶脾,調經止瀉。處方:黃芪30 g,白芍20 g,山藥20 g,白術15 g,黨參15 g,茯苓10 g,防風10 g,木香10 g,菟絲子10 g,白扁豆10 g,砂仁6 g,陳皮6 g,柴胡6 g,甘草6 g。10劑,于經前服用?;颊叻幒蠼浶懈篂a癥狀明顯好轉,大便成形。
12月2日二診:服上方7劑藥后2天月經來潮,經期大便次數(shù)減少,便亦成形,1月9日月經來潮。在前方減去白扁豆,加杜仲12 g,續(xù)斷12 g,炮姜6 g。5劑,早晚溫服,以鞏固病情。
體會:木運太過,則風氣流行,脾土受其侵害,患者可見泄瀉,腹痛,飲食減少,胸脅痞悶,噯氣不舒,乳脹,這是土氣無權,木氣獨勝的現(xiàn)象。土運不及,風氣因而流行,土氣失卻生化之能力,患者多見消化不良的泄瀉,腹痛。本病案患者由于脾氣素虛,經前、經期氣血下注沖任,脾氣愈虛,運化失司,而肝旺侮脾而致使肝失疏泄,經氣郁滯,氣郁化火,肝失柔順之性,則急躁易怒,胸脅脹滿不適;肝氣橫逆犯脾,脾氣虛弱,不能運化水谷,則神疲倦怠,納呆食少;氣滯濕阻,水濕下注大腸,則便溏不爽或泄瀉;肝氣犯脾,氣機郁結,則腹痛;便后氣機得以疏通,則瀉后腹痛減輕或消失;舌紅,苔白,脈弦,為肝郁脾虛之征。方用黃芪、黨參、白術以健脾益氣為君藥;山藥、茯苓、白扁豆、菟絲子滲濕健脾止瀉,白芍、柴胡養(yǎng)血柔肝、疏肝理氣共為臣藥;陳皮、砂仁、木香健脾并調和氣機,防風散肝舒脾,甘草調和諸藥為佐使,全方共奏健脾疏肝止瀉之功。二診中患者經行腹瀉明顯好轉,恰逢月經期去白扁豆;加用炮姜溫經散寒、收縮子宮止痛,杜仲、續(xù)斷防止脾虛及腎,以健脾補腎。
2.2 火太過、金不及與經行發(fā)熱、月經過多 劉某,30歲,孕1產1(順),工具避孕,無生育要求。2018年2月12日就診。主訴:經期發(fā)熱4個月,月經量多2個月。
患者順產一子后,因產后外感內傷,導致瘀血留滯胞中,隨后每逢經期必發(fā)熱(直至月經干凈,發(fā)熱癥狀緩解)且月經量多4個月,現(xiàn)正值經期第1天,發(fā)熱已2天,腹痛,口干,經來量多,色暗紅質稠,舌暗紅邊有瘀點,脈沉弦數(shù)。診斷:經行發(fā)熱,月經過多。辨證:瘀熱蘊阻兼陰虛。治法:化瘀清熱,養(yǎng)陰固沖止血。處方:黃芪、生牡蠣各30 g,生地、赤白芍、山藥各20 g,當歸、牡丹皮、地榆炭、茜草、炒白術各10 g,柴胡、山萸肉、五味子、陳皮、甘草各6 g。6劑,每天 1 劑。隨訪患者服完3劑藥后癥狀明顯減輕,月經量減少,3 劑后愈。囑下次月經來潮前7-10天來復診。2018年3月8日復診:有輕微發(fā)熱癥狀。前方減五味子、地榆炭加防風、炒梔子各10 g, 7劑,服藥期間3月11日月經來潮,6天凈,量色可,無血塊。藥后病除,隨訪2個月經周期,此后經行發(fā)熱未再復發(fā),月經量正常。
體會:火運太過,則暑熱流行,肺受火邪。患者可見身熱膚痛、腹痛癥狀,顯示火熱之氣過于亢盛的征象,火氣甚于下部則血從下泄不止,出現(xiàn)月經量多,經色紫暗,挾有血塊,舌暗尖邊有瘀點,脈沉弦數(shù)之象。金運不及,火氣與木氣就相應地旺盛,長夏之氣專勝,所以萬物因而茂盛,干燥爍熱,患者可見經前或經期發(fā)熱,腹痛,火邪抑金起反應而生水,于是經血量多如注。此病案中患者于7個月前順產一子,因產后外感內傷,瘀血留滯胞中,積瘀化熱,經行之際,血海充盈,瘀熱內郁,氣血營衛(wèi)失調,隨致每逢經期必發(fā)熱且月經量多。本方共奏化瘀清熱,養(yǎng)陰固沖止血。方中黃芪、生牡蠣各30 g,生地、赤白芍、山藥各20 g,當歸、牡丹皮、地榆炭、茜草、炒白術各10 g,柴胡、山萸肉、五味子、陳皮、甘草各6 g。方中黃芪、炒白術健脾益氣,生牡蠣、白芍、五味子、山萸肉養(yǎng)陰收斂固攝血液,當歸、赤芍、牡丹皮、地榆炭、茜草涼血化瘀,柴胡解郁清熱,達到化瘀清熱,養(yǎng)陰固沖止血之目的。
2.3 土太過、水不及與經行浮腫、月經過少 牟某,女,26歲,未婚,2018年 3月13日初診。經前四肢浮腫5個月,月經量少3個月。患者初潮12歲,lmp:2018年3月19日。平素月經規(guī)律(5-7/27-33天),經量可,經色暗紅,少許血塊?;颊咦允?個月前出現(xiàn)經前1周左右四肢浮腫明顯,經后消失,近3個月來,周期同前,經量較前減少2/3,色淡紅,質粘,腹痛、四肢厥冷,形體肥胖,腹脹納減,腰膝酸軟,按之凹陷不起,小便短少,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膩,脈緩細。西醫(yī)檢查各項指標正常,排除內科等相關疾病。診斷:經行浮腫、月經過少。辨證:脾腎陽虛。治法:化濕祛瘀,補腎調經。處方:黃芪30 g,白術、當歸、川芎、茯苓皮、牡丹皮、澤瀉、丹參、鹿角霜、香附各10 g,熟地、山藥各20 g,益母草15 g,桂枝、山萸肉、甘草各6 g。7 劑,每日1劑,水煎服,分兩次溫服。4月 21日二診:服藥后尿量增多,4月 21日月經來潮,經前浮腫較前減輕,經量可。繼以上方加入大腹皮15 g,服7劑至經停,隨訪3個月,未再復發(fā)。
體會:若土運太過,則水濕之氣流行,腎受邪濕,患者可見四肢困重浮腫,形體肥胖,按之凹陷不起,這是土氣太過所至,水濕內停,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血海不足,故經量減少,色淡紅,質粘,腹痛;土病則不能克制水,以致水飲之邪積于體內而腹脹納減,小便短少,大便溏泄。若水運不及,濕土之氣因而大盛,患者可見腹脹,身體困重浮腫,大便溏泄,煩悶抑郁,四肢厥冷,腰膝酸軟,這是由于冬藏之氣不能發(fā)揮作用,腎氣失衡,陽氣虛弱,不能發(fā)揮它溫暖的作用。
本方溫腎化氣,健脾利水。方中黃芪健脾利水為君藥,茯苓、桂枝、白術、甘草為苓桂術甘湯助黃芪健脾利水,當歸、川芎、牡丹皮、澤瀉、丹參、益母草活血化瘀,香附調氣通脈,熟地、山藥、山萸肉三補腎陰,鹿角霜補腎助陽,達到溫腎化氣,健脾利水調經之目的。
2.4 金太過、木不及與經行吐衄、月經先期 王某,女,21歲,未婚。2018年2月3日初診。主訴:經來提前伴經期衄血、吐血3個月。患者平素月經周期、經期、經量正常(4-6/32-35天),近3個月出現(xiàn)經來提前伴經期衄血、吐血。lmp2月4日,19天來月經來潮,經行第2天,量較前偏少,色鮮紅,伴衄血、吐血,心煩易怒,兩脅脹痛,口苦咽干,頭暈耳鳴,尿黃便結,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相關檢查未發(fā)現(xiàn)異常。診斷:經行吐衄、月經先期。辨證:肝經郁火。治宜清肝降火調經。處方:白芍、生地各20 g,當歸、白茅根、丹皮、黃芩、牛膝、牡丹皮、炒梔子、茜草、郁金各15 g,代赭石30 g,甘草6 g,5劑,水煎服,日服3次。諸癥消失,仍有輕微頭暈耳鳴。二診經凈后在上方基礎去白茅根、代赭石,加柴胡6 g,女貞子10 g,熟地黃15 g,以清肝解郁,7劑,水煎服,日服3次。三診:3月7日月經來潮未吐血、衄血,月經周期也恢復正常, 隨訪3個月未反復。
體會:金運太過,則燥氣流行,邪氣傷肝,患者可見心煩易怒、兩脅脹痛、口苦咽干,肝火上擾清竅則頭暈耳鳴。木運不及,燥氣就會旺盛,可見尿黃便結?!秲冉洝吩?“諸逆沖上,皆屬于火?!逼洳C多因血熱氣逆、迫血妄行,血隨氣上溢所致。謹守“熱者清之,逆者平之”的原則,治療從肝治?;颊咚匦愿斡簦净馃胧?沖氣偏盛,故經前或經期血隨沖氣上逆而衄血、吐血,火盛則血量較多而色紅,熱擾沖任則經來提前,故治宜清肝調經。本方共奏清肝降火調經之效,方中當歸、白芍養(yǎng)血柔肝,生地、丹皮涼血清熱,郁金、炒梔子、黃芩清熱降火,茜草、白茅根佐生地以增清熱涼血之功,牛膝引血下行,甘草調和諸藥。二診后去白茅根、代赭石,加柴胡、女貞子、熟地黃以疏肝養(yǎng)血,加強治療頭暈耳鳴功效。
2.5 水太過、火不及與崩漏、經斷前后諸證 嚴某,女,49歲,2017年11月7日初診。主訴:無規(guī)律陰道出血1年,烘熱汗出2月。2017年10月25日診刮及病檢提示:子宮內膜單純性增生?,F(xiàn)陰道出血干凈1周?;颊咂剿匦郧闇睾?,近1年月經紊亂,烘熱汗出,心煩易怒,心悸,失眠多夢,口干,手足心熱,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查心電無明顯異常,盆腔彩超: 子宮附件無明顯異常,子宮內膜0.5 cm。處方:黃芪、生牡蠣、浮小麥各30 g,生地黃20 g,丹參、炒酸棗仁、柏子仁、麥冬各15 g,黃柏、地骨皮、防風、白術、五味子10 g,阿膠、黃連、炙甘草各6 g。10劑,每日1劑,水煎服,每日3次。
二診:患者自覺心煩易怒、心悸、失眠多夢、口干癥狀明顯減輕,烘熱汗出、手足心熱癥狀仍明顯。原方去黃連加生龍骨30 g,玄參、郁金各10 g,繼服7劑。三診: 汗出較前緩解,情志得舒,要求將中藥制成丸劑,長期服用。隨訪半年,無明顯不適。
體會:由于水運太過,則寒氣流行,邪氣損害心,患者可見心煩易怒,心悸,失眠多夢;火運不及,則寒氣旺盛,陰寒凝滯之氣過盛,陽氣不能生化,陰陽失衡,患者可見月經紊亂、烘熱汗出、手足心熱。《醫(yī)宗必讀》指出“心陽虛不能衛(wèi)外而為固,則外傷而自汗。腎陰衰不能內營而退藏,則內傷而盜汗?!焙篂樾闹海I氣虧虛則心陰失濟、心火熾盛,水火不濟而陰津外泄為汗。本方共奏生津斂汗,養(yǎng)心安神,益氣固沖之效。方中黃芪益氣補血兼助止汗,生牡蠣平衡陰陽而斂汗共為君藥;浮小麥甘涼并濟、能益心氣、斂心液,酸棗仁、柏子仁、五味子酸斂心氣,丹參寧心安神,黃連清心瀉火,生地黃上清心火而養(yǎng)心安神,下滋腎水而補腎清熱共為臣藥;佐防風、白術助黃芪益氣止汗,麥冬助生地滋陰清熱,阿膠滋陰補血、以復耗灼之陰津、且防黃連苦寒傷津之弊,黃柏、地骨皮清虛熱泄腎火助水火協(xié)調;后隨證加入生龍骨、玄參、郁金而益陰潛陽,除煩止汗,解郁涼心鞏固治療。
有學者從“太過、不及”辨治月經病,將其分為太過、不及兩大類,并制定清經與補經兩大系列治療思路[1]。有研究者運用肝失疏泄之“太過、不及”理論,探討疏肝理氣、 酸收斂肝法對臨床的指導價值[2]。黎小斌教授認為年份的“太過、不及”會對治療方案的制定、治療效果造成一定的影響[3]。
五運六氣學說,簡稱運氣學說,不僅是中醫(yī)學的理論基礎之一,而且也是中醫(yī)學特有的醫(yī)學方法,運氣學說之“太過、不及”在月經病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的影響作用值得進一步研究[4]?!缎WD人良方》引王子亨方論:“經者,常候也……故每月一至,太過不及,皆為不調,陽太過則先期而至,陰不及則后期而來?!币罁?jù)此論述,本文作者曾從“腎陰陽轉化”理論探討“太過、不及”兩類月經病在臨床的防治研究[5],今從《素問·氣交變大論》中“未至而至,此謂太過;至而不至,此謂不及”的論述結合月經病臨床驗案分析五運太過、不及與月經病的相關性,更進一步拓寬了月經病的“太過、不及”臨床治療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