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醫(yī)藥大學(上海,201203) 黃 斕 張少軍
墊棉法是目前中醫(yī)外科常用的一種治療方法,廣泛運用于復雜性肛瘺、乳癰、糖尿病壞疽等多種外科疾病。墊棉法在中醫(yī)古籍中又有墊棉、綁縛、繃縛、裹簾等不同的稱謂,歷代醫(yī)家在長期實踐的基礎(chǔ)上對其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锻饪谱C治全書·卷五》目錄中將繃縛法與針法、砭法、灸法、熨法、拔毒法、洗滌法一起作為中醫(yī)外科的七種通用法[1]178-181。本文通過研讀古籍,探尋古代墊棉法的使用方法、作用和注意事項,以期為現(xiàn)代臨床提供參考和借鑒。
瘡瘍潰破后形成一個空腔,如何使皮與肉盡快粘合,促進傷口盡快生長愈合是治愈瘡瘍的關(guān)鍵。在《瘍醫(yī)大全》中記載了較為詳細的繃縛方法及需要把握的技巧:“澄曰……先將左右二帶系緊胸前,再將左上角帶與右下角帶,由左肩向右脅下斜系,右上角帶與左下角帶,由右肩向左脅下斜系,則兩層新肉合成一塊矣,倘左半邊虛處多,右半邊實處多,可將膏外襯棉,左半邊墊厚些,右半邊襯薄些,如右半邊虛處多,亦照此法,總在看瘡取膿揩洗時,留心察其虛實自明?!盵2]顧世澄認為,在準備行繃縛法之前,需留意創(chuàng)面虛實,創(chuàng)面虛處厚墊,創(chuàng)面實處薄墊,時時留意創(chuàng)面虛實的變化并及時調(diào)整,務必保證繃縛壓力均衡,使皮肉充分貼合,起到加速愈合的效果。
1.局部加壓,強迫粘連
《外科正宗》墊棉法主要用于陽證瘡瘍潰后,此時邪氣已隨膿液外泄,正氣不足,“內(nèi)肉不粘連者”,采用墊棉法,“將患處睡實數(shù)次,內(nèi)外之肉自然粘連一片,如長生成之肉矣”[3]。陳實功認為患處必須緊密貼合,利用外界助力加壓,其不僅用軟棉帛厚墊,以絹扎緊,更將患處睡實,才能使內(nèi)外之肉自然粘連一片。
《外科證治全書》對繃縛法的機理進行了闡述:“……不但無外邪乘襲,且使皮膜連屬,融融然氣血流暢,易生肌肉也。”[1]181通過墊棉法,壓實患處,使肉分之間的榮衛(wèi)相會,可以達到溝通氣血的目的,避免膿腫再犯,以促進創(chuàng)面的愈合,同時又可以避免外邪侵襲患處在而耽誤病情,一舉兩得。
2.固定藥物
固定藥物是墊棉法較為常見的一種使用方法,古籍中的記載也很多,并無特殊。比如《外科正宗·第七十四》中提到用乳香紙法治臁瘡作痛不愈,將事先做好的乳香藥紙陰干收用,“臨時隨患大小剪紙多少,先用溫湯洗瘡,隨將紙有藥一面對瘡貼之,絹扎,三日一換,自然止痛生肌。如貼后內(nèi)無水出,不必換貼自愈”[3]225?!独m(xù)名醫(yī)類案》關(guān)于治療燙傷的醫(yī)案中也有提到,“凡湯燙火燒,痛不可忍,或潰爛,或惡瘡,用松樹皮剝下,陰干,為細末,入輕粉少許,生油調(diào)稀敷。如敷不住,紗絹帛縛定,即生痂,神妙不可言”[4]。
3.助瘡回陽
古代醫(yī)家治療瘡瘍時特別注重防寒保暖,《外科正宗·繃縛背瘡第一百四十》云:“至于發(fā)背、對口、大瘡等疾,已潰流膿時,冬夏宜絹帛四五層,放貼膏藥,外再用絹布見方八寸,四角用蛇皮細帶擰之,安蓋絹上,以帶扎在前胸繃實瘡上,庶使瘡中暖氣不泄,易于腐潰。洗瘡時預備二繃更換,務要患內(nèi)暖氣烘烘,此法最善,故亦補之?!盵3]268陳實功云:“夫成癰者壅也,為陽,屬六腑毒騰于外,其發(fā)暴而所患浮淺,因病原稟于陽分中。蓋陽氣輕清浮而高起,故易腫、易膿、易腐、易斂,誠為不傷筋骨易治之證”[3]1。蓋在瘡瘍形成的過程中,全賴陽氣托毒外出,此時,病位較淺,為易治之證,故在癰疽膿未盡之時最忌受涼,配合墊棉法可避免瘡面遭受寒邪侵襲。若已受涼,也可采用墊棉法繃縛瘡面,起到保暖、助癰瘡發(fā)潰的作用。
《外科正宗》詳細記載了一則瘡瘍受涼后使用墊棉法厚墊配合外敷內(nèi)服藥物助瘡回陽的醫(yī)案:“……時值隆冬,患家自行開瘡洗看,失著柴炭之火,又兼蓋護未暖,外被寒侵,次后瘡色淡白,膿反清稀,飲食減少,氣體不舒。請視之,此不遵調(diào)法愛護,乃被寒氣侵入也。雖變不妨,因瘡原稟于陽,故能不失陽矣。房中不著柴火,烘熏暖氣,逼盡余寒,開瘡相看,果應前言也。隨用濃蔥湯乘暖淋洗,將紅膏烘化搽上,外用膏貼,以熱綿軟絹復疊數(shù)層繃蓋甚密,內(nèi)用神功托里散,早晚連進二服,次早復看,其瘡自回陽矣。以后遵法調(diào)理,百日而安。”[3]26
《外科證治全書》提到用藥物配合墊棉法治療石疽:“……十劑后以陽和解凝膏隨其根盤貼滿,獨留患孔。再加繃縛法,使其皮膜相連,易于膿盡生肌。接用十全大補、加味保元等湯(參、芪忌炙)服至收功?!盵1]134石疽為陰疽的一種,主要由于寒邪客于經(jīng)絡(luò),與血氣相搏,致使氣血寒痰凝滯而成疽。故在治療上需回陽逐寒,在內(nèi)服藥物的同時配合陽和解凝膏及墊棉法,促使陰證轉(zhuǎn)為陽證,托邪毒外出,直至傷口分泌物排出干凈。
4.改變引流方向
《洄溪醫(yī)案》曾記載了一則治療東洞庭劉某夫人乳癤的醫(yī)案,其久治不愈,痛苦非常,“……蓋病者柔弱畏痛,既不敢于乳下別出一頭,而膿水從上注下,頗難出盡,故有傳囊之患。忽生一法,用藥袋一個,放乳頭之下,用帛束縛之,使膿不能下注,外以熱茶壺熨之,使藥氣乘熱入內(nèi);又服生肌托膿之丸散。于是膿從上泛,厚而且多。七日而膿盡生肌,果百日而全愈”[5]。徐靈胎利用繃縛法治療乳房袋膿,在不增加引流口的前提下,使膿從上而出,更以熱茶壺熨之,促進藥氣入里,配合生肌托膿之丸散,起托膿之效,膿盡肌生,加速愈合。
1.墊棉前多清洗創(chuàng)面
翻閱古籍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大抵癰瘡、燙傷等外科諸癥,在墊棉綁縛前必先清洗創(chuàng)面。各醫(yī)家所用的洗劑不盡相同,大體如下。
含蔥類洗劑 古籍記載的各類洗劑中屬含蔥類洗劑最多。比如《本草綱目》記載的蔥鹽湯清洗臁瘡[6]766;《外科大成》用槐枝、蔥、艾、川椒煎水清洗臁瘡[7]201;《外科證治全書》用蔥艾湯清洗臁瘡,再夾紙膏貼以軟帛縛定,三日一易[1]115;《外科正宗》記載了用濃蔥湯乘暖清洗背疽的醫(yī)案,此皆重用蔥作洗劑[3]26。蔥類藥物可以發(fā)汗解表、散寒通陽、解毒散結(jié),具有良好的通陽散結(jié)的功效,借助熱力還能達到止痛散血消腫的目的。
豬蹄湯 《劉涓子鬼遺方》載:“治癰瘡及惡瘡有惡肉豬蹄湯洗方……又煮取五斗,洗瘡。日洗四次,甚良?!盵8]宋代李迅的《集驗背疽方》、明代薛己的《正體類要》等也都提到了用豬蹄湯清洗已潰的瘡瘍,認為豬蹄湯具有消腫毒、去惡肉的功效?!侗静菥V目》載豬蹄“煮清汁,洗癰疽,漬熱毒,消毒氣,去惡肉”[6]1473。
玄精湯、漏蘆湯 《外科大成》在治療血風瘡、臁瘡,癢至徹骨者,“用鹽鹵水溫洗之,或食鹽一碗,滾水中化洗之。洗去腐肉,以出紅筋為度,則好肉自生。次用雄黃、黃柏各二兩,輕粉三錢,和勻敷之,絹帛扎之,半月方解,一用漏蘆煎湯洗之”[7]199。玄精湯中的主要成分是食鹽,這與現(xiàn)代臨床使用生理鹽水沖洗傷口有相似之處,用鹽水清潔傷口的同時也可減少對創(chuàng)面的損傷刺激?!吨腥A人民共和國藥典》中記載漏蘆具有清熱解毒、消癰下乳、舒筋通脈的功效[9],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也表明漏蘆水煎液具有良好的抗炎鎮(zhèn)痛的作用[10]。
2.常配合其他藥物一起使用
古籍中單純借助綁縛的方法治療癰瘡并不常見,其常配合其他藥物一起使用。比如治療臁瘡,在《外科正宗》中使用了乳香紙和解毒紫金膏[3]186,225,在《外科證治全書》中用夾紙膏[1]115,創(chuàng)面洗凈后敷上外用藥物,再用絹帛縛定,定時更換。
除了這些復雜的復方,還有一些較為簡單實用的單方,比如馬勃。《外科啟玄》中記載了一則治療骨瘺瘡的方法,“蔭開流水盡即死……用大馬屁勃墊睡,不令磨著,內(nèi)服補中益氣藥治之”[11]。《本草綱目·草十·馬勃》(附方)中也記載了馬勃治療臁瘡難愈的方法:“臁瘡不斂,蔥鹽湯洗浄拭干,以馬屁勃末傅之,即愈?!盵6]765-766
古代典籍中的墊棉法包含了局部加壓、藥物固定、助瘡回陽、改變引流方向等多種作用。隨著現(xiàn)代醫(yī)學的發(fā)展,部分墊棉法的用途被淘汰,如藥物固定,而部分功能則煥發(fā)了新的生機。目前使用最廣的是通過墊棉法造成局部加壓、強制粘連作用,常被用于靜脈性潰瘍[12]、乳腺膿腫[13]等。墊棉法現(xiàn)也常被用于治療肛周疾病,如復雜性肛周膿腫、復雜性肛瘺、藏毛竇、壞死性筋膜炎等[14],其療效值得肯定。針對不同的手術(shù)方法,墊棉法選用的時間也有差異,如復雜性肛瘺對口引流術(shù)在術(shù)后當天采用墊棉法[15]、復雜性肛瘺拖線置管術(shù)在術(shù)后2周采用墊棉法[16]等,臨床運用時還需密切結(jié)合患者的具體情況,合理選擇墊棉時機。
運用現(xiàn)代先進儀器,在超聲等設(shè)備引導下明確膿腫病變范圍、深度,更加精準地找到加壓固定點的位置,符合現(xiàn)代治療理念,也是今后研究的方向之一。
墊棉法的助瘡回陽作用是古代醫(yī)家智慧的閃光點,也是臨床經(jīng)驗的總結(jié)。借助墊棉法的物理保溫以及外用藥物的溫陽散寒作用,可以加快傷口恢復,或使瘡瘍由陰轉(zhuǎn)陽、病情轉(zhuǎn)輕。我們應對墊棉法的作用進行文獻整理、數(shù)據(jù)挖掘,并借助現(xiàn)代研究手段進行試驗研究,探明其作用機制,使墊棉法的作用得到更大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