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斌,吳苗苗
(華南師大附中,廣東廣州510631)
《古韻悠悠堪尋訪——廣府文化進校園》是我校不斷堅持和探索的校本活動課程,廣義的廣府文化是指“以廣州方言為標準音,主要聚居于珠江三角洲,涵蓋整個粵中、粵西和粵北部分地區(qū)所形成的漢族民系文化”[1],限于各方面的條件,本課程目前內容選擇方面主要聚焦于作為行政區(qū)域的廣州的本土文化,期待日趨完善以后能更多涉及以廣東省珠江三角洲為中心及其周邊地區(qū)的文化。為了更好地支持本課程的開發(fā),筆者所在團隊進行了針對本門課程資源庫的建設,也期待能為將來更多基于校本活動課程的中學校本課程教育資源庫的建設探索出更多有益經(jīng)驗。
搜集、整理優(yōu)秀地方傳統(tǒng)文化,并引入校園、融入課堂,是《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強調“立德樹人,增強文化自信,充分發(fā)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2]的題中之義。廣州地處嶺南,早在公元前九世紀的周代就已有相關文明的記載,歷史文化悠久。且相較于很多地區(qū),廣州保留著富有地方特色的豐富的原始性文化,特別值得我們進一步挖掘、整理,作為教育資源的重要補充部分?;谝陨峡紤],筆者所在學校以活動課程的形式開設了多輪校本選修課《廣府文化進校園》,并編寫了配套的校本選修教材。在這個過程中,特別注重以下方面:
在國家課程豐富資源的基礎上,尋找地方課程、校本課程與之相銜接的內容,相互融通與整合。一方面,將本課程中符合國家課程標準要求的資源轉化為必修課的內容,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完成必修課程內容;另一方面,在必修內容的基礎上適當延伸,進一步挖掘本土文化中的教育資源,在校本課程中進一步探討,作為國家課程的有效補充。
通觀教育部統(tǒng)一組織編寫的新版語文教材,我們會發(fā)現(xiàn),統(tǒng)編教材特別注重引導學生關注家鄉(xiāng)文化,增強學生對家鄉(xiāng)文化的認同感。如必修教材的《鄉(xiāng)土中國》整本書閱讀、家鄉(xiāng)文化生活、信息時代的語文生活等單元,都需要學生深入走進生活,關注身邊點滴現(xiàn)象,進而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內涵。
因而《廣府文化進校園》這門校本課程在內容選擇方面也以富有廣州本土特色的傳統(tǒng)文化為主,精心選取和整理了廣州地區(qū)優(yōu)秀的歷史文化、民俗文化、藝術文化等,著重聚焦在商業(yè)探源、海洋文明、節(jié)慶習俗、婚喪習俗、說唱曲藝、建筑工藝等方面。
作為校本選修課程,該課程不僅在內容的選擇方面有相對更大的自由,同時課堂形式方面,也可以盡可能地依托學校資源、地區(qū)資源,使之更加豐富化、多元化。
本門課程定位為校本活動課程,強調在多樣的學習活動中,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在動態(tài)的課堂教學中,能與學習對象多元互動,充分增強文化體驗感,真正與本土文化構建起有效的連接。
1.實踐尋訪
讓學生走進身邊的歷史,尋訪那些既熟悉又陌生的歷史遺跡,重回歷史現(xiàn)場,感受家鄉(xiāng)文化的厚重。同時,尋訪那些歷史的見證者,在與他們的交流中,直接觸摸歷史的真相,感受文化的脈動。
2.親身參與
像學習節(jié)慶習俗、婚喪習俗、說唱曲藝等內容,我們推薦學生親身參與其中,親歷全過程,全方位地形成對學習內容更深的理解和認同。
3.項目研修
實現(xiàn)學習方式的轉變,以項目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在任務驅動下,合作學習,自主探究,形成自己關于本土文化的認識和思考,強化文化認同感,提升文化自信力。
當然,注重活動體驗的同時,我們也強調與文本對話。在每堂課相應的主題之下,精選具有代表性的與廣州文化相關的優(yōu)質文章印發(fā)與學生,如易中天的《讀城記·廣州》、如覺的《廣州六榕寺:千年商都的一方凈土》、張西陸和許曉冰的《沙面:打開一扇門,讓老建筑活起來》,引導學生細品文本,與文本對話,更好地補充原有認知,加強對該主題文化的認識
李耕田并沒有買我的賬。當我提起刷子準備修改錯字時,李耕田說,四眼兒張咱丑話說前頭,你改錯字可以,把活干利索點。你要在我墻上胡寫亂畫,我可要找到你家里去的。
在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飛速發(fā)展的背景下,網(wǎng)絡各類數(shù)據(jù)也呈現(xiàn)持續(xù)爆發(fā)式增長的態(tài)勢,基于網(wǎng)絡大數(shù)據(jù)的各類教學活動也在如火如荼地開展。正如李先強在《網(wǎng)絡大數(shù)據(jù)背景下的中學語文教學專題數(shù)據(jù)庫建設研究》中所說,目前不少學?!俺醪綐嫿朔献陨斫逃虒W特點的網(wǎng)絡教學系統(tǒng)。將課件、試題、文獻用技術進行整合建設成專題數(shù)據(jù)庫,并以視頻、音頻的形式呈現(xiàn)”[3],但是仍然存在“教學內容滯后亟待更新”[4]“教學內容編排缺乏針對性”[5]等方面的不足。確實如此,基于廣州本土文化校本活動課程的資源數(shù)據(jù)庫也存在同樣的問題。
地方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廣州文化自有其博大精深之處,值得深入挖掘和整理。但是究竟哪些內容值得引進學校、引進課堂,這是一個很需要思考的問題。正如《地方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校園的有效“鏈接”及實現(xiàn)路徑》一文中所指出的,“沒有改造,沒有引導;沒有吻合受教育者認知水平;不是把文化育人而是把文化傳承放在首位;不具有適宜性”[6]的話,這類引進往往會產(chǎn)生負面作用,適得其反。而目前在中學里以廣州本土文化為主要內容的校本選修課程并不多見,更遑論針對中學教學對廣州本土文化的選擇、整理、編輯的成系統(tǒng)的資料。因而廣州本土文化雖豐富,但真正開發(fā)成可用的、有效的教學資源的文化資源依然很不夠,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只是依賴自我修養(yǎng)中的零散儲備本土文化資料隨機使用,鮮有系統(tǒng)地整理和研究,致使無法有效支撐起一門專以本土文化作為主要內容的校本課程的授課。
正是因為基于廣州本土文化校本活動課程的教學內容匱乏且缺乏系統(tǒng)性,因而相應資源庫的建設則顯得尤為必要。其實關于廣州文化的各類形式的資源庫非常豐富,地方各類博物館、各類文物古跡、各類書籍資料,尤其是龐大的網(wǎng)絡數(shù)據(jù)資源更是取之無竭。不僅如此,大量生活中的文化現(xiàn)象是更為生動、鮮活的文化資源。但越是如此,越顯龐雜。且現(xiàn)有的豐富的各類文化資源自有其存在原因和目的,但是鮮有針對中學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所需的,因而取用不便,未能成為有效的教學資源。不僅如此,如果任由學生上網(wǎng)搜索、圖書館閱讀等等,學生會陷入信息篩選的環(huán)節(jié),時間成本高,有效性不強,導致課程活動推進緩慢。所以教學內容的匱乏根源并不是廣州本土文化的匱乏,而是缺乏專門針對中學“教”與“學”所需而整理的文化資源庫。
專門針對中學“教”與“學”所需而整理的文化資源庫易存在內容滯后,缺乏生成性的問題。一方面文化不是經(jīng)久不變的定型的狀態(tài),而是不斷生成、積累和演變的的過程,另一方面,基于廣州本土文化的校本選修課程同樣需要一個不斷調整、修訂、更新的過程,因為社會環(huán)境、教學條件、教學環(huán)境、學生特點、教師個人風格等因素的變化,課程需要隨之有內容、形式等方面的變化。僅僅是靜態(tài)的資源庫不足以滿足實際“教”與“學”的需求,因而更需要特別注重資源庫的生成性,建設動態(tài)資源庫,隨時補充新鮮的相關資源,不斷充實資源庫的內容,以更好地滿足用戶需求,避免資源庫內容與用戶需求脫節(jié),成為雞肋。
然而,網(wǎng)絡大數(shù)據(jù)背景下,教育資源數(shù)據(jù)庫的建設是大勢所趨。教育資源數(shù)據(jù)庫建設的程度也是教育資源強弱的重要體現(xiàn),精品數(shù)據(jù)庫背后一定有強大的教育資源作為支撐,也能更好地服務于數(shù)據(jù)庫的使用對象。針對以上問題,筆者所在的教師團隊進行了基于《廣府文化進校園》校本活動課程的資源數(shù)據(jù)庫建設,期待能夠更好地服務于該課程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同時為學校課程資源數(shù)據(jù)庫的建設探索出一些可供借鑒的經(jīng)驗。
校本資源庫重要的不是資源,而是校本,校本化的資源才是最適合本校師生的資源。因此,資源庫要實用、便捷、實時,才能滿足當前中學校本課程的需求。本教育資源庫建設以教授廣府文化和選報該課程學生為主要對象,為他們提供多媒體教學與研究資料,并提供交流互動平臺。為此,資源庫建設分三步走:
1.在廣府文化校本活動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構建廣府文化教育資源庫
資源庫以課程的四大主題版塊為建構基礎:
(2)主題二在“廣府民俗文化探究”活動課程開展中建構相關資源庫
(3)主題三在“廣府藝術文化探究”活動課程開展中建構相關資源庫
(4)在“廣府文化探究”主題內容的延伸拓展中建構相關資源庫
在主題板塊的內容范圍上,本課程選取廣府文化教育資源庫的形式和內容:
表1廣府文化教育資源庫內容及其分類
教師首先精心篩選有關廣府文化的資源,按照教學活動主題進行系統(tǒng)分類,將表1所示資源按照教學活動的特點,分門別類,形成《廣府文化進校園》校本活動課程的專有專用資源庫。
2.構建提取性與生成性相結合的互補型資源庫
為了有效服務于《國學在廣州》校本活動課程,廣府文化教育資源庫選擇了三個新媒體平臺:嗶哩嗶哩、微信公眾號和新浪微博。三個平臺具有互補性,微信公眾號以圖文音頻視頻為主,微博以短小的圖文為主,而B站以視頻為主。這樣既兼顧了信息交流瞬息化、快捷性的特點,又實現(xiàn)了圖片、音視頻、文字、網(wǎng)頁等全覆蓋,達到分門別類、易于查找的目的。
利用新媒體小平臺,能夠迎合現(xiàn)代年輕人喜歡即時交流的特點。學生可以在有疑問時隨時檢索查閱資料,可以線上交流互動,及時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學生在學習活動過程中能夠及時收集保存并上傳資料,既避免信息重復,又避免觀點重復。
表2“廣府文化教育資源庫”構建模型
同時,如表2所示,本資源庫以公眾號為主體,以微信與B站為補充。把與廣府文化相關的博物館、名勝古跡等地域資源,相關圖書、文章、圖片、視頻、音頻等多媒介資源,以及學生作品(錄音、視頻、文章、研究報告等)進行整合,建立豐富的校本課程與教學資源,供本校師生與他校師生共享。
3.構建以教學主題為核心的系列化資源庫
廣府文化教育資源庫以“嶺南文化之窗”公眾號為主體,采取邊建、邊用、邊更新的方式,在教學循環(huán)深入中不斷更新、擴建。公眾號分為學習資源、課程設計、成果展示三大欄目。以課程設計為核心欄目,學習資源既是專題課程開設的資源提供者,又是專題課程開展過程中所生成資源的拓展補充者。而學生成果來自于專題課程開展過程,這種生成性成果使學習資源的內容不斷豐富。下面以“珠水文明”專題為例:
“珠水文明”是“走進廣州”活動課程中“廣府歷史文化”的一個專題,學習過程包括活動前指導課(科研小論文寫作指導,詩歌創(chuàng)作指導等),活動課(實地參觀考察、研究性學習,詩歌散文創(chuàng)作,“珠水文明”一日游路線設計等),活動后成果分享課(PPT分享,優(yōu)秀作品分享等)。
首先,教師在專題活動之前,將自己篩選的與“珠水文明”專題相關資料(珠江源頭、咸水歌、廣州地名有故事、文化名人等等)放進公眾號“相關資源”欄目,將相關學習資源(電影《雅馬哈魚檔》《情滿珠江》,電視劇《外來媳婦本地郎》,紀錄片《廣州故事》《穿越海上絲綢之路》,書籍《三家巷》《廣州傳》《百年城變》等)放進“學前閱讀”欄目;將專家和教師對如何進行實地考察,如何進行調查研究,如何撰寫小論文等資料放進“學習指導”欄目。同時,在微博上推送相關的圖文內容;并且錄制相關系列教學微課放進B站的“廣府文化之窗”。
其次,在專題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隨時通過手機進入相關資源平臺,提取所需信息,師生、生生進行實時交流互動;同時師生將自己拍攝的活動過程或收集的新資料傳上去,實現(xiàn)資源的動態(tài)更新。
最后,完成專題學習,教師將學生撰寫的報告、設計的活動方案、撰寫的優(yōu)秀提案等,上傳至公眾號“成果展示”欄目。
由此,一個以“珠水文明”為核心的系列化資源庫就構建完成了。
以教學主題為核心的系列化資源庫,將發(fā)展變化中的、最新樣態(tài)的廣府文化記錄下來,建立動態(tài)的資源庫。既可以滿足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要求,又可以使學生通過多種媒介占有信息、獲得知識,在此基礎上與專家、教師、其他學習者進行互動、交流、合作。很好地實現(xiàn)教學資源與學習者,學習者與參與者的交互式學習。
廣府文化教育資源庫構建基于校本活動課程的開展,即在“活動”式授課中發(fā)現(xiàn)、匯聚、生成廣府文化中與教育教學密切相關的資料庫、媒體庫等資源。
資源庫的建設,將為學生完成2017版課標的學習任務提供研究的路徑和豐富的資料,在了解地域文化的基礎上,學生也更能深入了解社區(qū)文化。同時為學生創(chuàng)設網(wǎng)絡學習空間,引導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基礎上,進行網(wǎng)絡互動學習,打破學習的時空限制;并且,因為選取的三個新媒體平臺都具備實時性對話性開放性,開放課程與教學資源的學習和評價權限,能使更多人參與到《廣府文化》校本課程,實現(xiàn)對象多元的交互式學習。
當然,在建設資源庫過程中,我們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人”的困難。靜態(tài)資源庫容易建設,收集篩選資源即可,但動態(tài)資源需要更多的思想碰撞,更多學生對廣府文化(家鄉(xiāng)文化)的熱愛與認同,才能在這門活動課程中給資源庫增添優(yōu)秀學習成果,成為后學者的學習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