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晶晶
伴隨互聯(lián)網爆炸式發(fā)展,互聯(lián)網中涉及人類行為的相關數據越來越豐富多樣,大數據使各個行業(yè)的發(fā)展突飛猛進,而大數據在教育領域的運用也得以體現(xiàn)。教育大數據在高職院校的運用主要表現(xiàn)在課程教學模式的轉變,并且使教師在課程教學設計中更具有科學性和主動性。要實現(xiàn)整個課程教學朝著精準化的方向發(fā)展,教學平臺的選擇也需要和現(xiàn)代互聯(lián)網的優(yōu)勢相結合,積極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對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系統(tǒng)性分析。
一、精準教學的優(yōu)勢分析
在科學分析實驗中,數據能最真實最客觀地反映現(xiàn)實,因為數據具有直觀性和真實性的特點,在互聯(lián)網數據爆炸性增長的時代背景下,我們應側重于大數據的挖掘、分析。在以往的課程教學中,教師通常忽視教學數據的重要性,即使教師針對課程教學中的部分數據進行了處理分析,但也很難把握整個數據分析的真實性,教育大數據背景下精準教學的優(yōu)勢主要有以下幾點。
1.使教學更具精準性和科學性
通過對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進行分析,高職院校以往教學方式的不足在于:教師在進行知識傳授時處于一個相對封閉的局面。長期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進行課程教學,容易造成教學信息的把握上出現(xiàn)信息不對稱的情況,這對教師的課程教學和學生的知識吸收都有一定影響。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主要是通過學生的作業(yè)、考試情況,以及教學中對學生的提問進行抽查,這樣的數據掌握方式缺乏精確性,并且交流互動也相對較少,學生在學習重難點時,無法及時與教師進行交流溝通;而在大數據背景下,以往傳統(tǒng)教學中的不足都可以克服,教師可以對學生知識點的掌握程度進行統(tǒng)計分析,對重難點進行講解,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少走彎路。
2.消除學生在學習能力上的差異
在以往的課程教學中,學生對知識的吸收存在差異是較為常見的問題,且以往教師對學生之間的學習能力的差距預估過于理想化,不能對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進行因材施教和個性化的教學。若教師將教育大數據融入高職院校的課程教學中,則能夠有效消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差異,教師還可以借助大數據針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進行分層教學,教學內容也可以進行適當設置。
二、精準教學的運用分析
1.教學平臺的選擇設置
在教育大數據的背景之下進行課程教學時,要實現(xiàn)精準的高質量教學,教學平臺的選擇和運用尤為重要,因為教師對教學平臺選擇的科學性,關系到學生的知識接受質量和教育數據的來源,因此,應認真選擇教學資源豐富并適合課程特色、方便數據收集匯總與分析的教學平臺,以便實施后續(xù)課程設計,達成課程目標。
2.精準教學的設計
教師在實施精準教學時,在授課前需依托教育數據進行科學的教學方案設計,這包括科學的教學分析、教學策略和教學過程設計等,這是實施精準課程教學的關鍵因素。筆者通過對我國高職院校以往的教學方式的研究分析,發(fā)現(xiàn)在高職院校中,絕大多數網絡專業(yè)課程的教師在教學方案的設計上由于缺乏科學的數據支撐,導致教學方案的設計與技術的發(fā)展水平相脫節(jié),最終導致計算機實踐類課程的教學效果欠佳。
(1)實現(xiàn)教學內容設計的精準性
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首先考慮的因素是: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專業(yè)知識的難易程度相匹配,做到因材施教和個性化教學。
因此,教師在對教學內容進行設計時,需考慮教育思想或理論、教學程序、教學方法、教學結構、學習環(huán)境,據此構建基于大數據的高校信息化教學模式,這其中也包括對以往教學數據的匯總及分析。這既踐行了“知行合一”,又有利于對新、舊知識的學習、鞏固,只有從理論到實踐層層遞進,才有利于學生對技能的掌握。教師應針對學生現(xiàn)有知識、學習習慣、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共性和差異,對課堂教學的進度、教學重點難點做出相應調整;然后通過有效的教學反饋數據,對學生的思維習慣和學習行為進行科學分析,改進課堂教學模式和方法,提升教學效果。
(2)實現(xiàn)教學目標設置的精準性
做任何事都需要有一個目標,這樣有利于在學習過程中少走彎路,高職院校的網絡專業(yè)課程教學也不例外,有了學習目標,在進行學習時才具有程序性。教師借助教育數據的建模及科學分析,能使學生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實現(xiàn)自身的學習目標。
三、實現(xiàn)策略
1.巧用微課教學
傳統(tǒng)的課程教學中授課方式和時間的流逝具有一維性,而借助微課教學手段能夠對一維性這一不足進行彌補。教師可在授課前對課程重難點及學情等數據進行收集整理,將核心知識點、實操步驟等錄制為微課,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遇到難點時,可以通過微課進行反復學習,學習方式的轉變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學習效率,激發(fā)創(chuàng)造性。而教師則可根據教學平臺對微課觀看時長和反芻比等信息的反饋,了解學生學情、興趣及習慣,重難點的匹配度,這些是教學內容及教學過程調整的重要數據依托。
2.課程教學模式的轉換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只能通過單一的線下模式進行,而在教育大數據時代,想要實現(xiàn)精準教學,則有必要將課程教學形式進行轉換。MOOC在教學氛圍的構建上主要是借助互聯(lián)網,從而使高職網絡相關專業(yè)知識的講解更加具有直觀性,使學生對深奧的原理性知識借助通俗易懂的方式理解并掌握。教師在知識內容的展現(xiàn)上,可利用多樣性的方式,例如在對知識點進行轉換時可以利用動畫、視頻等方式,使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具有一定的新鮮感,激發(fā)學習興趣。
3.教學評價體系的轉換
為了更及時地對教師精準教學的實施效果進行檢驗,我們需要建立科學的教學評價體系,教學評價應包括學生對教師教學的評價及教師對學生學習的評價。
首先,如今高職院校的教育更加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因此評價體系的建設需要考慮評價主體的積極性,可采用問卷方式對教師的授課情況進行評價,真實反映教學過程,搜集反饋數據。其次,由于網絡專業(yè)課程主要是以培養(yǎng)計算機軟硬件及網絡設備實踐操作能力為主,更應注重實踐中的過程性評價,教師應通過指導學生實踐來記錄實踐過程中的過程性數據。最終,通過雙向評價體系的建立進行數據的統(tǒng)計,調整并實施精準教學,提升教學質量。
4.網絡資源的運用
由于計算機知識更新速度較快,教師在對網絡專業(yè)相關知識進行整理時可利用網絡資源的優(yōu)勢,根據大數據對網絡題庫資源進行篩選,包括教學內容、題庫和案例等。此外,利用混合方式進行網絡資源的收集整理,結合教學反饋的數據分析,對合理的資源進行分類篩選,對知識點及教學過程進行重構,真正實現(xiàn)因材施教。
5.教育大數據對教與學的干預
在教學模式的改革中,教師可針對教學平臺、數字資源及教學評價等大量數據反饋及分析,找出學生學習的共性和差異,對課堂教學過程、知識點做出調整;然后通過課堂檢測與教學效果反饋,對學生的思維習慣和學習行為進行科學分析,并根據學生的知識吸收能力和學習方法的差異改進課堂教學模式和方法。利用科學的數據分析,探究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情況,根據每一個學生的需求和能力為其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路徑與恰當難度的學習資源,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及時準確的反饋,提供個性化服務干預,促進教與學共同進步。
四、結語
在教育大數據背景下,在高職院校實行精準教學時,互聯(lián)網大數據帶來了較多的可能性,這是21世紀教學模式轉化的重要依據。專業(yè)課程的學習往往都是“知難行易”,基于數據分析的精準課程教學使學生對計算機相關知識點及原理的掌握更加扎實,并且強化了學生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聯(lián)系。這樣的教學方式使高職的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yè)課程教學更加規(guī)范科學,并且還能將學生的學習內容與學習能力及興趣相銜接,將知識講解的重點及難度控制在一定范圍之內,這樣才能夠提升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
我國教育正處于從以往“追求成績和統(tǒng)一”“強調苦學和服從”轉型升級為“追求質量和個性”“強調幸福和尊嚴”的階段。以網絡為媒介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教育領域的跨界融合,旨在推動教育個性發(fā)展、實施精準教學,為教育轉型升級和教學創(chuàng)新提供動力。
參考文獻:
[1]王元卓,靳小龍,程學旗.網絡大數據:現(xiàn)狀與展望[J].計算機學報,2018(6):1129-1130.
[2]周湘林.大數據時代的教育管理變革[J].中國教育學刊,2018(10):25-30.
[3]鄭燕林,柳海民.大數據在美國教育評價中的應用路徑分析[J].中國電化教育,2018(7):25-30.
[4]唐雪飛.大數據:智慧的計算指引教育信息化未來發(fā)展之路[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9(1):23.
[5]沈建苗.大數據應用:理想照進現(xiàn)實[N].計算機世界,2019-08-06.
[6]吳懷宇,程光文,丁宇,等.高校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途徑探索[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334-336.
[7]周季鋼,吳剛.掘金“大數據”[N].重慶日報,2018-02-26.
責任編輯陳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