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琴
摘? 要:小學是學生思想逐步成熟,建立對生活事與物正確認知的重要階段,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就是給學生介紹生活中的事與物,給學生講解正確觀念,培養(yǎng)學生優(yōu)秀三觀和人格的課程,可以說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本就與生活緊密相關,在教學中引入生活化元素,讓學生的理解更加清晰,對學生、對教育而言意義重大。該文將首先探討生活化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應用內涵,其次探討現存的問題,最后根據問題提出相應的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道德教學? 生活化教學? 實踐? 自主探究
中圖分類號:G621?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21)01(c)-0160-03
Abstract: Elementary school is an important stage for students to gradually be mature in thought and establish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life and things. Primary school Morality and the Rule of Law course is to introduce students to the life and things, to the correct idea,to cultivate students' outstanding values and personality. We can say the primary Morality and the Rule of Law is closely related to life. The introduction of life-oriented elements in teaching makes students' understanding clearer,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ents and education. This paper will first discus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life in the course of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in primary schools, then discus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moral teaching; Life-oriented teaching; Practice; Independent inquiry
隨著社會的發(fā)揮和教育的改革,教育越來越歸本溯源,生活化教學被廣泛地應用在了教學之中,旨在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并用學到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難題,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本就是反映生活、與生活緊密相連的學科,加大生活化教學的力度,能夠讓學生更好地認知事與物,培養(yǎng)學生優(yōu)秀的三觀與人格,讓學生明白《道德與法治》課程上學到的并非空中樓閣,而就是生活中實際發(fā)生的事。
1? 生活化教學的內涵
生活化教學顧名思義就是將生活中的元素應用在教學中,讓教學和生活緊密相連,教學取材于生活,再用到生活中,能夠讓學生更好地認知事與物,培養(yǎng)學生優(yōu)秀的三觀與人格,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本就與生活緊密相關,所教學的知識點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因此應用生活化教學也非常方便。再簡單來說,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應用生活化教學,無非就是兩點,“引進來”和“用出去”,在教學中引入生活元素,采用生活實例進行教學,讓學生加強對生活與課程知識點的理解,另外,鼓勵學生用學到的正確的觀念和做法應用在生活中,解決生活難題,不僅要在思想上提高,更要在行動中表現出來,全方位提高學生德育素養(yǎng),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
2? 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現狀
生活化教學越來越廣泛,這對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來說也是一樣的,且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不過仍有一定問題需要提高。
2.1 生活化因素太少太老套
部分教師在應用生活化教學時,引入的生活化因素太少也太老套,很明顯是生搬硬套的結果,對于現代社會越來越早熟的小學生來說,尤其是步入高年級段,幾乎可以將學生當作一個小大人來看,引入的生活化因素太少、太老套,學生一眼就看穿教學意圖,學生失去新鮮感,無法融入生活化教學中,游離教學之外,甚至嗤之以鼻,雖然在應用生活化教學,但效果往往不好。
2.2 忽略了學生的自主探究和思考
要明確的是,小學高年級學生已經擁有了自己的獨立思想,會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同樣的一個生活化教學,教師直接告訴學生或者側面引導其法,讓學生自己展開探索和思考的效果是不同的。比如,在部編版五年級下冊“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教學中,直接告訴學生:“公共秩序需要大家一起來維護,每個人都要遵守公共秩序”,學生聽過太多這樣的話,必然會有抵觸心;而如果啟發(fā)式地提問學生:“如果你早上起來賣包子,卻被人插隊,導致上學遲到了,你們怎么想呢?”,效果肯定是不一樣的,杜絕“提問—回答”和“說—聽”的閉環(huán)教學,而采用啟發(fā)式靈活教學,而現實情況卻反映出,在應用生活化教學時往往忽略了學生的自主探究和思考,導致生活化教學效果不足。
2.3 教學形式不夠豐富
豐富的教學形式才能最大化吸引學生的心神,提升學生的興趣,除了在課堂引導之外,開展各項活動,主題演講、辯論賽、課外興趣小組、手抄報、演講、大型宣傳會、社會公益活動、志愿者等,都是生活化教學的一部分,如果教學形式較為單一,只是枯燥地將生活現象引入教學中,長久下去,也會消磨學生的興趣,對教學不利。
2.4 沒有聯系到課外生活
學生課內學到的道德與法治知識點,培養(yǎng)的優(yōu)秀三觀和個人,如果不能在課外生活實踐中驗證,沒能夠鞏固,知識就只是知識而已,無法落實到實際,這對于學生深入理解,加深生活化教學的效果有負面影響,針對這一點,大多數教學都做得不夠,應該開展大范圍、深層次的家校結合,給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將優(yōu)秀思想和行為落實到實際的機會。
3? 生活化教學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應用
3.1 教師重視生活化教學,明確教學目標
良好的認知是開展工作的關鍵,教師首先要認識到生活化教學對學生的幫助,在心里重視生活化教學;其次根據《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知識點,深入探究,積極尋找課程知識點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的點,做好備課。要明確教學應該達到怎么樣的目標,利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或者引入怎樣的教學案例能夠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切記生活化因素不能生搬硬套,而是要巧妙融入,對于新時代越來越早熟的學生來說,生活化教學應用不夠巧妙,效果會急劇下降,甚至產生副作用[1]。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注意,一定要以教學目標為基礎,找準知識點和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不能為了開展生活化教學而盲目地進行。
3.2 注重課程導入
優(yōu)秀的課程導入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的思維迅速從上節(jié)課課程中轉化過來,并對新的課程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對教學的幫助巨大。在課程導入階段就引入生活化元素,例如,在教學《主動拒絕煙酒與毒品》課程時,在課程開始之間,先給學生展示兩幅正常人的肺與長期吸煙者的肺,再給學生說明吸煙飲酒在生活中的危害,提問學生:“同學們,假如生活中有人給你遞了一根煙,你會怎么做呢?”倡導學生思考,可以通過相互探討的方式,交流思想,最終,學生會明白吸煙喝酒的危害,提高警惕性,課程自然而然地開展了下去。好的課堂導入能夠極大地提升該節(jié)課的教學效率,在這一過程中將生活化的元素引入,可以讓學生和知識之間的距離變得更近。
3.3 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境,讓課程呈現更生動具體
小學生正處于思維還不成熟的階段,給學生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真聽、真看、真感受,必然能夠讓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更深的領悟,往往比教師直接告訴學生有效。
(1)注重情感引導,加強思考。給學生創(chuàng)設有關情感類的生活情境,充分發(fā)揮小學生想象力豐富且敏感的天性,例如,在四年級上冊《為父母分擔》的教學中,教師讓學生閉上眼睛,思考和回憶與父母相處的點點滴滴,回憶父母為他們做了什么,他們又為家庭做了什么,充分引發(fā)學生豐富的情感,再結合課程進行教學,學生思考會更有力度[2]。并且在當前的教學中非常重視情感教學,在每一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中,都會有知識目標、能力目標以及情感目標,足以見得在教學中融入情感的重要性。
(2)結合實際案例進行教學。在教學的過程中引入實際案例,可以讓學生對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從具體案例來理解這些理論知識,學生會更容易接受。例如,在《同伴與交往》的教學中,引入實際的案例,如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左伯桃與羊角衰的“舍命之交”、管仲與鮑叔牙的“管地分金”等都是可以利用的。
(3)讓學生自己歸納生活現象。在學過一個課程單元后,讓學生自己總結在生活中遇到過哪些有關課程的現象,例如《公共生活靠大家》,讓學生說出在生活中看到過的好人好事;《我們當地的風俗》教學中,讓學生說出之前聽過哪些故事,當地有哪些有趣的地方、風俗、習慣、非遺等。借助這種方法,可以讓學生將學科知識和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在后續(xù)的學習中,他們也會更主動地去思考,看這些知識內容和自己的實際生活有何聯系,從而增強生活及教育這一理念的實踐力度。
(4)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有時候無法給學生展示實物,或者呈現大型的生活現場,利用多媒體技術,給學生播放音視頻,同樣是創(chuàng)設情境,且多媒體創(chuàng)設的情境更加生動具體,例如,在《20世紀百年追夢 復興中華》教學中,播放影片給學生還原抗爭年代的真實場景,通過紀實性的紀錄片或影視資料,學生對20世紀中華民族的苦難和抗爭有更深的認知,對課程單元的理解無疑會更加清晰[3]。
(5)生活化情境盡可能豐富且全面。針對上文提到的生活化情境太少、太老套的問題,需要教師充分挖掘生活中的場景,盡可能豐富且全面,事實上這樣的場景非常之多,按照交通規(guī)則過斑馬線、生活垃圾分類、日常矛盾與反思等,都是可挖掘的生活場景,都具有較強的教育意義[4]。
3.4 反面教學
教材上的內容往往都是正面的、積極的,同時學生聽了聽膩了,適時轉變思路,采用反面的例子和說法,帶領學生從另一種角度去思考問題,從多角度、深層面看待某一現象,加大思維活性,思維會更加清晰。
例如,在《維護國家利益》的教學中,舉反面的例子,分析哪些為犯法罪的人的下場,以及他們對國家、對社會、對人民帶來的影響。再例如,在《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分析那些違反公共秩序的行為,如插隊、抽煙區(qū)抽煙、喧嘩等,分析他們的行為對周圍人群的影響,會更容易讓人深思。
3.5 組建各式活動,以活動助力成長
除了在教學中應用生活化元素之外,組建各種活動,以活動來助力學生成長,同樣是生活化教學的一種體現,多項活動包括卻不限于主題演講、辯論賽、手抄報、演講、課外興趣小組、大型宣傳會、社會公益活動等,進行生活化的教學活動,必然有助于教學形式的豐富全面,對學生的教育力度更大[5]。
例如,在《傳統美德 源遠流長》的教學中,嘗試讓學生上臺演講,每人圍繞一個傳統美德的話題收集資料、撰稿、演講,其他同學給出評分,又或是讓學生分組制作有關傳統美德的黑板報,在活動的過程中,學生理解會更加深刻,逐漸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
4? 教師持續(xù)關注學生的課外生活
教師持續(xù)關注學生的課外生活,比如布置下一定的課后作業(yè),幫助學生在課外階段能夠將所學到的優(yōu)秀思想和行為落實成具體;建立班級微信群,及時推送有教育意義的內容,在交流群中與學生積極展開探討,加深理解;教師推送一些有意義的、和課程先關的現象或影片給學生,讓學生講述觀后感,等等,可采用的方法眾多[6]。通過這種“看出去+引進來”的模式,才算是真正將生活化教學在小學道德與法治中落實。
5? 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道德與法治》就是給學生介紹事與物,給學生講解正確觀念,培養(yǎng)學生優(yōu)秀三觀和人格的課程,本就是和生活緊密相連的課程,教學中可引入生活化教學的切入點很多,將生活化教學應用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學生必將因此受益無窮。
參考文獻
[1] 趙海濱.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生活化理念在課堂教學中的實施[J].考試周刊,2019(35):141.
[2] 黃海燕.如何實現課堂教學生活化——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為例[J].求知導刊,2019(5):25.
[3] 張欣.“道”融生活“法”在身邊——小學中年級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實踐探索[J].課程教育研究,2019(19):83-84.
[4] 阮梅芳.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生活化的教學方法探究[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19(3):10.
[5] 王月嫦.基于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研究[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17(35):52-53.
[6] 張華.生活化教學促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效益提高[J].教育評論,2019(5):14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