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摘? 要:當前,各高校為提高英語教學效果采用不同的教學模式。而哪種模式最有效成為現(xiàn)階段國內(nèi)外學者的研究焦點。基于此,該教學實驗以“產(chǎn)出導向法”為指導,遵循驅(qū)動、促成和評價3個階段互動循環(huán)的教學流程,通過16周的教學周期來驗證基于“產(chǎn)出導向法”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是否能有效提高大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結(jié)果表明學生的閱讀、翻譯、寫作能力均得到顯著提高,證明了該教學模式具有可行性。
關(guān)鍵詞:產(chǎn)出導向法? 教學實踐? 驅(qū)動? 評價
中圖分類號:G64?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21)01(c)-0124-03
Abstract: At present, all universities tend to adopt different English teaching model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Which model is the most suitable has become the research focus of scholars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and foreign languages. Based on this, the teaching experiment guided by "product-oriented approach" aims to verify whether the online and offline blended teaching mode consisting of motivating, enabling and assessing with an interactive cycle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English through 16 weeks' teaching.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students' reading, translation and writing abilities have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which proves that POA teaching model is feasible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Key Words: Product-oriented approach; Teaching procedures; Motivating; Assessment
當前,我國各高校英語教學面臨著機遇與挑戰(zhàn)。如何改變傳統(tǒng)教學中重輸入輕輸出等弊端,依托“互聯(lián)網(wǎng)+”智能模式順應大學英語教學新常態(tài)發(fā)展思路,全面提高大學生英語輸出水平及交際能力,成為高校英語教改的重點。目前,一些教師及學者已開始探討其他教學模式的應用,如任務型教學模式、項目式教學模式等,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也出現(xiàn)一些弊端。任務型教學的教學效果受班級規(guī)模、教學時間長短及儒家文化的影響。項目式教學則存在學生差異性影響、團隊合作能力等問題。
1? 產(chǎn)出導向法理論闡述及研究現(xiàn)狀
在此背景下,以文秋芳(2015)[1]為代表的外語界學者于2015年正式提出“產(chǎn)出導向法”教學理論(product-oriented approach,POA)。該教學理論是由教學理念(以學習為中心、學用一體說、全人教育說)、教學假設(輸出驅(qū)動、輸入支持、選擇性學習、以評促學)、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流程(驅(qū)動、促成和評價)3個部分構(gòu)成。該教學模式則是以語言產(chǎn)出為起點,以產(chǎn)出任務為結(jié)束。輸入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是促進產(chǎn)出任務完成的輔助因素,教師則扮演腳手架的作用。目前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理論研究,包括對POA教學理論體系的介紹(文秋芳(2016)[2],張柳陟、胡啟琴(2018)[3])、國外學者對POA的評價(Iris(2018)[4])等。二是實證研究,主要是對POA模式可行性的驗證等(侯靈鈺(2019)[5],吳涵(2019)[6])。然而,與較為豐富的理論研究相比,實證研究相對薄弱,研究對象較窄、研究周期較短、研究方法較單一及研究焦點較局限。
基于此,該研究旨在探討POA教學模式是否更能有效地提高學生英語綜合能力,順應我國大學英語改革的趨勢,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豐富高校英語教學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2? POA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設計及實施
2.1 研究目的及研究對象
此次教學實驗以POA理論為指導,結(jié)合疫情防控形勢,設計為期一個學期的大學英語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旨在檢驗POA教學模式是否更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研究目的有兩個:一是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相比,POA混合式教學模式是否對學生的閱讀、翻譯及寫作能力更具明顯的促進作用?二是學生對這一教學模式的接受程度如何?
教學實驗對象是從山東省某高校2019級本科生中選取。教學實驗前,先對該年級所有學生進行前測。根據(jù)成績選取差異最不顯著的2個平行班,其中實驗組65人、對照組64人。學生的年齡、性別等差異并未納入考慮范圍內(nèi)。
2.2 研究方法及工具
該次教學實驗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結(jié)合的實證方法。定量研究工具主要是兩組前后測成績、試卷及調(diào)查問卷。定性研究工具是訪談法,即隨機抽取部分學了解其對此次教學實驗的感想。
2.3 具體教學實驗過程
教學實驗自2020年3~7月進行,為期16周。教學內(nèi)容為《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前4個單元。兩組學生每周均為2學時的精讀課。控制組是傳統(tǒng)教學模式,即依循“導入—課文分析—閱讀及寫作技巧講解— 習題”的教學流程,采用“線上學習課本、線下強化練習”的教學模式,并輔以慕課等資源,通過在線問答、小組合作等活動來進行授課。實驗組則是打破常規(guī)流程,采用“驅(qū)動—促成—評價”三階段漸進式的教學流程。一切教學活動都是與交際運用能力相關(guān)。課本學習只是提高學生語言技能的途徑之一,完成具有交際功能的產(chǎn)出任務則是最終目標。具體體現(xiàn)在3個階段,以第五單元(When work is a pleasure)為例。
2.3.1 驅(qū)動階段(課前)
該階段課前進行,主要是教師模擬交際場景、學生嘗試完成交際活動、教師說明該單元學習目標和產(chǎn)出任務。首先,教師通過設置投票引入單元主題“Workers or laborers?”。之后,教師上傳一段疫情期間中國各行業(yè)堅守崗位的視頻,向?qū)W生構(gòu)建一個交際場景,即你的美國筆友正在求職,面臨兩種選擇:一種是工資較高但有壓力感和被迫感。另一種是工資較低但有快樂感和充實感。如果是你,你會怎樣選擇?教師隨后在線抽取部分學生分享見解并基于此引導學生了解其語言不足,進而說明該單元學習目標和總產(chǎn)出任務,激發(fā)學生的學習“饑餓感”。學習目標是掌握詞匯和比較與對比的寫作技巧,能進行高級口語和書面表達??偖a(chǎn)出任務是要求學生寫一篇有關(guān)大學生選擇工作的比較與對比類作文。
2.3.2 促成階段(2課時)
該階段是POA的核心,是在第一次線上課堂中進行,包括兩輪促成。第一輪促成重點聚焦語篇結(jié)構(gòu)促成,第二次輪促成重點聚焦語言促成。教師在整個階段發(fā)揮腳手架的作用。第一輪促成中,學生先在教師的引導下快速閱讀,找出工作者和勞役者的差異并勾勒出比較與對比的語言。隨后,教師給學生提供一篇典型樣本引導學生分析寫作結(jié)構(gòu)及各段落銜接。在第二輪促成中,教師通過設計詞語填空、替換比較等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為產(chǎn)出任務搭建腳手架。兩輪促成后,教師要求學生在課下完成寫作產(chǎn)出任務并通過網(wǎng)絡提交初稿。
2.3.3 評價階段(2課時)
該階段是“以評促學,以評促教”的重要實現(xiàn)途徑,包括生生互評和教師評價兩個方面。課下教師先瀏覽學生提交的初稿,定位學生問題所在,并選取幾篇典型樣本便于第二次線上課堂時講解。課上,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并修改樣本中的寫作錯誤。之后,教師將學生進行分組并各組分配學生習作,提供互評表(checklist)。教師要求學生組內(nèi)討論并按照評分表對習作打分,并附上修改意見。最后,教師總結(jié)并深化寫作主題。課后,教師會給每篇習作羅列修改清單,幫助學生個性化學習。學生則根據(jù)老師和同伴的反饋進行二次修改并提交最終稿。
3? 教學實驗結(jié)果與討論
教學實驗結(jié)束后,對兩組學生進行后測。將前后測成績錄入SPSS 26.0,運用獨立樣本t檢驗對兩組學生前后測成績進行對比分析。結(jié)果顯示,教學實驗前,兩組學生在閱讀理解、翻譯和寫作這3個方面不存在顯著性差異(Sig.值分別為0.874、0.917、0.363)。教學實驗結(jié)束后,兩組學生在這3個方面的成績出現(xiàn)了顯著性差異(Sig.值分別為0.014、0.011、0.042)。由此可見,相比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POA教學模式對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更具明顯的促進作用。為進一步驗證POA教學模式在多大程度上能夠促進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利用配對樣本t檢驗將實驗組前后測成績進行對比分析,結(jié)果表明,學生在閱讀理解、翻譯、寫作這3個方面成績均顯著提高(Sig.值分別為0.003、0.002、0.002)。由此可推斷,以產(chǎn)出為目標導向、以合作評價機制為輔的POA教學模式更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高級讀寫技能。
為進一步了解學生對該教學模式的接受度,對實驗組學生進行了匿名問卷調(diào)查。自制問卷Cronbach's α系數(shù)值為0.930,表明可信度較高。由結(jié)果可知,在“我喜歡這種教學模式”這一問題上,約有78%的學生“同意”或“非常同意”。在“寫作時會注重運用高級詞匯和連詞來實現(xiàn)文章語言的復雜性與銜接性”等問題上,超過60%的學生“同意”或“非常同意”。在對老師設置的產(chǎn)出任務給予評價時,超過50%的學生表示“喜歡老師設計的教學活動”,認為老師布置的產(chǎn)出任務具有“交際性、應用性、挑戰(zhàn)性、貼近日常生活、促進小組合作”等特征。對學生的訪談也進一步印證了這些觀點。這表明大部分學生能夠接受POA教學模式。由此可見,基于“產(chǎn)出導向法”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契合大學英語教改目標,在本科教學中具備一定的可推廣性。
4? 結(jié)語
為探究提高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成效的有效對策,該次研究采用具有中國特色、符合當前國情的“產(chǎn)出導向法”教學模式。教學實驗結(jié)果表明,該教學模式能有效提高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且在學生中接受度較高。該教學模式通過設置具有真實的交際功能的產(chǎn)出任務來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內(nèi)在動力,推動學生積極投入英語交際活動中,提高學生個性化學習能力,充分發(fā)揮教師的腳支架功能,激發(fā)教師在為學生準備輸入材料、設置產(chǎn)出任務時的創(chuàng)新欲和探索欲,提升教師專業(yè)技能的長遠發(fā)展,具有傳統(tǒng)教學模式所不具備的新優(yōu)勢。它順應了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趨勢,在高等院校英語教學實踐中具有可推廣性。特別是在后疫情時代,POA教學模式能夠促進線上線下教學的有效銜接,真正實現(xiàn)“以學習者為中心”,推動“學習革命”向“質(zhì)量革命”轉(zhuǎn)變。
同時,也應指出,該次教學實驗在實施過程中存在一定的不可控因素。筆者在今后的研究中會繼續(xù)完善設計方案,把握“產(chǎn)出導向法”的精髓,以期推進高校英語教學改革向前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文秋芳.構(gòu)建“產(chǎn)出導向法”理論體系[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5,47(4):547-558,640.
[2] 文秋芳.“師生合作評價”:產(chǎn)出導向法創(chuàng)設的新評價形式[J].外語界,2016(5):37-43.
[3] 張柳陟,胡啟琴.基于產(chǎn)出導向法視角的全人教育說探究[J].海外英語,2018(4):63-64.
[4] Iris SCHALLER-SCHWANER.Reflections on the 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POA) in China: A New Name and a New Acrony[J].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2018,41(2):249-252.
[5] 侯靈鈺.POA視角下學生對英漢交傳教學的評價[D].北京外國語大學,2019.
[6] 吳涵.結(jié)合產(chǎn)出導向理念的體驗式教學法的應用研究——以上海師大初級強化班視聽說課為例[D].上海師范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