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義方,林 玲
(1.重慶郵電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重慶 400065;2.重慶城市管理職業(yè)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重慶 401331)
習近平指出:“要警惕和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影響,堅決抵制、反對黨史問題上存在的錯誤觀點和錯誤傾向?!盵1]近年來,學術界在對待歷史問題上掀起一股否定歷史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并呈現(xiàn)從社會領域走向教育領域的新態(tài)勢,受眾青年化趨勢日益明顯。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嚴重侵蝕大學生正確歷史觀的形成,對高校意識形態(tài)教育造成強烈的沖擊與挑戰(zhàn)。為此,深刻認識歷史虛無主義對大學生的危害,深入分析該思潮影響大學生的原因,探求高校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路徑,這對于維護高校意識形態(tài)安全,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具有重要意義。
歷史虛無主義站在歷史唯心主義的立場上,打著學術研究之幌子,以“反思歷史”“重寫歷史”的名義,丑化革命領袖和革命英雄人物,竭力否定黨的革命建設改革史,企圖達到否定黨的領導地位和社會主義國家性質的目的。這股錯誤思潮滲透到大學校園,嚴重干擾了大學生對歷史的正確認知,對其價值觀形成帶來極大負面影響。
第一,導致價值危機,沖擊主流價值觀的影響力。歷史文化這份遺產是國家和民族進步的重要軟實力支撐,“一個民族的歷史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2]。歷史虛無主義采取虛無與蔑視的態(tài)度,對待歷史悠久的中華文化,否定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推崇西方價值觀,“詛咒中華民族文化是一種只能走向‘自殺’的‘黃土文化’”“中國要走向現(xiàn)代化,唯一的出路就是融入西方的‘海洋文明’,無條件地接受‘全盤西化’”[3],對中華文化和歷史表現(xiàn)得不自信。在歷史虛無主義的沖擊下,大學生對學校的正規(guī)教育內容表現(xiàn)出排斥與質疑,產生價值觀沖突和心理落差,造成對自身民族歷史文化的無知與誤解,削弱大學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以及對歷史文化的認同感,在根本上閹割了民族特質,抹殺了民族的主體意識。
第二,侵襲政治認同,剝蝕黨執(zhí)政合法性基礎。列寧說:“革命是不能‘制造出來’的,革命是從客觀上(不以政黨和階級的意志為轉移)已經成熟了的危機和歷史轉折中發(fā)展起來的”[4]。中國共產黨的執(zhí)政合法性建立在執(zhí)政績效和意識形態(tài)吸引力的基礎之上,黨取得革命、建設與改革的勝利,歸根到底來源于人民群眾的支持與信任。然而,歷史虛無主義宣揚革命的破壞性,抹殺中國革命的合理性,抹黑英雄人物的光輝形象,為早已定論的歷史罪人評功擺好,崇尚“壞人不壞”“好人不好”,將革命描繪為破壞現(xiàn)代化的“萬惡之源”,其實質就是要否定黨領導的革命、建設與改革的歷史,進而最終否定黨執(zhí)政的合法性合理性。在歷史虛無主義丑化黨史國史的影響下,有些大學生陷入歷史虛無主義思潮設置的理論陷阱之中,出現(xiàn)歷史觀錯亂,認不清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難以辨別歷史主流與支流,妨礙大學生群體對黨的政策與路線的自覺認同。
第三,致使信仰缺失,迷失人生前進方向。青年是時代發(fā)展的晴雨表,青年的精神狀態(tài)關系到社會的精神風貌。心智尚未成熟的大學生,極易受到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侵擾,造成政治信仰混亂。從本質上看,歷史虛無主義屬于唯心主義,其宣揚馬克思主義“過時論”“無用論”,用意在于否定我們黨的指導思想,否定我們國家革命、建設與改革所取得的成就,否定社會主義制度,從而對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產生質疑和動搖。在日常生活中,該思潮與民主社會主義、“普世價值”論、新自由主義等錯誤思潮交互傳播,崇拜極端個人主義、實用個人主義,推崇西方落后的生活方式,對黨的事業(yè)發(fā)展和國家未來漠不關心。因此,大學生受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影響極易出現(xiàn)“信仰危機”“精神缺鈣”,容易被別有用心之人利用,從心理上對黨的理論宣傳表示出排斥和冷漠態(tài)度,喪失人生奮斗目標,參與違法犯罪活動,成為影響社會穩(wěn)定的“潛伏劑”。
歷史虛無主義思潮之所以能夠侵擾高校,造成大學生思想混亂,是由轉型期宏觀社會環(huán)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狀況、大學生主觀動因以及網絡傳播環(huán)境等諸多因素共同造成的結果。
第一,轉型時期社會思想觀念多元且復雜。在傳統(tǒng)社會向現(xiàn)代社會的轉型中,計劃經濟時期高度統(tǒng)一的“整體性社會”受到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利益多樣化、社會意識多元化、社會階層迅速分化的現(xiàn)實挑戰(zhàn)。在此背景下,當代大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較過去已經發(fā)生深刻變化,一方面,改革發(fā)展過程中仍面臨著貧富差距、腐敗現(xiàn)象、生態(tài)環(huán)境、社會道德等系列問題,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張力、應然與實然之間的差距,使得心智尚未成熟的大學生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缺乏理性認識與分析,而迥異于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形形色色社會思潮所宣揚的叛逆性觀點,特別以“反思歷史”“理性思考”為借口的歷史虛無主義,正契合了大學生困惑與迷茫的心理特點;另一方面,敵對勢力對我國搞“西化”“分化”圖謀客觀存在,一些西方錯誤價值觀乘機尋找新市場,打著“解放思想”的幌子,以尋找“真實歷史”為借口,刻意抹黑黨的歷史,為此,思維異?;钴S的大學生極易成為歷史虛無主義傳播的重點對象和主要受害者。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引導力不足。近年來,黨和國家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給予高度重視,學科發(fā)展、教學科研與師資隊伍等諸多方面獲得喜人成績,對高校堅持正確的發(fā)展方向起到積極引導作用。同時也需看到,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引導力仍相對不足,在教學模式上,很多高校思政課仍沿襲過去“傳遞—接受”的獨白灌輸式教學模式,缺乏師生互動的雙向理論授課,導致學生對重大理論與現(xiàn)實問題的理解深度不夠,進而對現(xiàn)有的教學模式產生逆反排斥心理,并尋求其他途徑化解內心困惑。從教學主體來看,思政課教師承擔著傳道授業(yè)與立德樹人的雙重使命,相對于其他專業(yè)課教師的責任與使命更重。當前有些思政課教師的政治認同感不強和責任意識認識不夠,嚴重制約了思政課本身的吸引力與感染力,影響教學效果的有效性。從教學內容來看,一些高校的思政課與學生高中階段的政治課區(qū)分度不明顯,這種以教育者本身為中心的教學邏輯,未能體現(xiàn)課程教學的層級性和高等教育的目標指向,難以化解學生在歷史認知與價值取向上存在的種種困惑,這些為包括歷史虛無主義在內的錯誤思潮滲透于高校提供了生存空間。
第三,大學生心智尚未成熟且具有求新獵奇心理。年齡處在二十歲左右的大學生,在學校接受教育時間較長,缺乏社會生活經驗,心理社會化成熟度滯后于生理成熟度,處于青春期的大學生對政治觀的建構具有明顯的主體性特征。其一,大學生對歷史觀點的認識與理解帶有自身的情感傾向和思維偏好,尤其是歷史虛無主義以戲謔開涮的方式傳播其錯誤觀點,隨意“惡搞”“開涮”領袖人物和革命先烈,博取消費者的閱讀、轉發(fā)與點贊,迎合了大學生的心理需求和消費需要。其二,大學生具有強烈的反傳統(tǒng)意識和反思精神,加上自身史學知識積淀不深,理性思維能力欠缺,容易受歷史虛無主義對史料“碎片化”選取的影響,對某些錯誤觀點產生共鳴,進而影響其對整個歷史的全面、整體、客觀的理解。其三,大學生的探求欲和好奇心,使其對歷史虛無主義標榜的“翻案”“秘史”“真相”等“奪人眼球”的詞匯帶有強烈興趣,戲說、調侃歷史構成歷史虛無主義進入大學生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徑,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欲望。歷史虛無主義正是抓住了大學生的認知形成特點,通過大學生的情感認同,弱化其對錯誤思潮的思想免疫力,最終使其改變之前堅守的正確價值觀,最終使其在行為與態(tài)度上對歷史虛無主義認同。
第四,網絡成為各種思想觀點的集散地。在信息化時代,網絡已經深刻滲透到人們生產、生活與工作的各領域各方面,成為不同思想觀點、利益訴求的集散地和意識形態(tài)競爭的“話語場”,網絡新媒體成為歷史虛無主義傳播的新場域,“呈現(xiàn)傳播內容的碎片化與選擇性解讀、傳播形式的隱蔽性與潛隱性影響、傳播對象的多元性與話語權分散、傳播效果的惡劣性與放大效應等新特點”[5],造成歷史虛無主義網絡傳播的受眾面更廣、危害性更大。一是網絡空間內的信息交互性傳播,突破了外在力量的控制與封鎖,各種思想觀點集中于網絡平臺,尤其是伴隨網絡技術發(fā)展出現(xiàn)的微博、微信、微視頻、客戶端以及知乎、網絡電臺、AB站彈幕等新媒體形式,使網絡平臺上的信息監(jiān)管難度日益加大,這為歷史虛無主義的網絡傳播提供了便捷條件。二是在網絡環(huán)境下,包括大學生在內的網民閱讀注意力帶有即刻性,更易于接受碎片化的網絡信息,相反,對于線性敘事的完整信息表示出一定的排斥,在獲取知識的同時,這一閱讀習慣也便于接受歷史虛無主義隨意裁剪的史料。三是網絡空間內歷史虛無主義為了籠絡更多受眾,以傳播方式的隱蔽化和傳播語言的生活化,通過學理化形態(tài)、娛樂化形態(tài)傳播其思想觀點,致使大學生對其觀點的自我認同,潤物細無聲地侵入其思想,產生對其網絡觀點的依賴與偏信。
歷史虛無主義瞄準大學生群體,并向其傳播思想觀點,成為該思潮發(fā)展的一種趨勢。警惕歷史虛無主義傳播對大學生的消極影響,需要從高校教學改革、話語權構建、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面,采取諸多措施,鏟除其在高校的生存土壤,營造風清氣正、奮發(fā)向上的校風,維護高校意識形態(tài)安全。
第一,提升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增強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自覺性。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6]。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是抵制歷史虛無主義對大學生傳播滲透的關鍵一環(huán),有助于培養(yǎng)大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增進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自覺性。
首先,在教學體系上,推進歷史學科建設,深化課程教學改革。高?!爸袊F(xiàn)代史綱要”課程更多側重于講授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基本脈絡,以及近現(xiàn)代以來中國歷史發(fā)展的基本趨勢與基本規(guī)律,該課程對大學生歷史觀教育起到主渠道作用。該課程的講授需要從大學生的知識背景與理解能力出發(fā),運用充分可靠的史料與理論論證,力求全面、客觀、多角度分析歷史問題,講清楚堅定“四個自信”的深刻邏輯,擊潰歷史虛無主義的欺騙性謊言。從歷史學科總體規(guī)劃來看,大學生的歷史觀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制定符合學生發(fā)展規(guī)律的歷史觀教育中長期的整體規(guī)劃,在師資配備、目標設定、教學方法方面體現(xiàn)不同階段的差異性,遵循“講授歷史故事→講解歷史過程→注重歷史理論分析”的教學過程,堅持系統(tǒng)思維、整體推進,從低到高、由淺入深,分層次、分階段地安排教育內容,形成育人合力,幫助“拔節(jié)孕穗期”青少年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體系[7]。
其次,在教學方法上,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構建開放互動的教學模式。傳統(tǒng)課堂“一支粉筆一本書”的授課方式,已經難以適應當今大學生對課堂教學形式多樣化的需求,需要突破理論說教,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開展多元化的師生互動課堂建設,在理論方面吃透歷史唯物主義方法分析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基本精神,增進大學生對歷史的真正了解;在社會實踐方面,帶領大學生走進歷史博物館、歷史遺址遺跡,讓其真實感受歷史的本來面目,激發(fā)歷史探求欲,在真實體驗中加深對課程理論構建的理解。
再次,在教學載體上,豐富教學介質,形成多樣化的教育資源。建立歷史專題網站和開辟專業(yè)公共微信號,將宣傳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內容融入微博、微信、微視頻等網絡平臺之中,讓新興技術為日?;臍v史教育服務,讓廣大民眾與正史、信史進行親密接觸。運用文字、視頻、圖片等多載體形式傳播正確史料,采用“接近性切入”方法,提升主流話語傳播的親切感和親和力;對被誤讀被歪曲的歷史予以及時撥亂反正,打通正能量貼近輿論的“最后一公里”,從而消除歷史虛無主義對廣大民眾的負面影響。
第二,提升網絡思政話語權,筑起抵制歷史虛無主義“防火墻”。歷史虛無主義籠絡大學生的重要手段,就是緊緊抓住大學生參與網絡的特點,運用網絡平臺傳播其錯誤思想觀點和話語體系,企圖使大學生群體接受?!皻v史虛無主義旨在抽掉中國文明的命脈與根基,文化領導權、話語領導權爭奪具有長期性、反復性”[8],基于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掌握歷史虛無主義傳播特點,牢牢掌握住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實現(xiàn)教育育人的目的。
一要建立網絡輿情疏導機制,實時掌握大學生思想動態(tài)。需要建立一支熟悉網絡傳播規(guī)律、知曉大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且具有高度政治覺悟的網絡工作隊伍,從事網絡空間內大學生思想動態(tài)的搜尋工作,第一時間掌握思想發(fā)展狀況,及時引導其正確認識包括歷史虛無主義在內的各種思潮的本質與傳播規(guī)律。準確運用大數(shù)據(jù)技術服務學校發(fā)展,利用設置關鍵詞等方式,搜尋特定時期內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并制定相應的對策化解學生困惑。對于一些學生關心的重要問題,主動設置網絡議程,利用學生網絡意見領袖,積極引導網絡輿論的正確發(fā)展方向。
二要創(chuàng)建網絡信息交流平臺,推進多媒體立體引導策略。開發(fā)符合大學生學習與生活習慣的網絡信息技術,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建設的具體體現(xiàn),也是師生交流從“教化式”向“對話型”轉變的客觀要求。一方面需要創(chuàng)建多類型的信息交流平臺,把該平臺打造成大學生各抒己見、減壓放松的重要場所,為高校及時掌握大學生思想動態(tài)提供基礎數(shù)據(jù);另一方面,在多媒體平臺上,創(chuàng)新話語表達方式,運用大學生常用的網言網語與之交流,也容易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目的。
三要開展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教育,形成自覺抵制錯誤思潮意識。媒介素養(yǎng)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一部分,高校應該推動網絡媒介素養(yǎng)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結合自身實際,開設網絡媒介素養(yǎng)教育課程,并納入正規(guī)的教育教學規(guī)劃之中,通過網絡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教學目標和考評體系的建立,讓大學生不僅“會用網”,而且“能夠用好網”,自覺拒絕參加網絡上對歷史虛無主義觀點的轉發(fā)與點贊活動。
第三,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提高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免疫力。校園文化建設是擴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是培養(yǎng)大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軟環(huán)境。
其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高校文化發(fā)展,增強大學生對社會主流價值觀的認同與支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相一致,將其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的全過程與多層面,是引導大學生扣好“第一??圩印迸c規(guī)范大學生價值選擇的關鍵所在。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上做到內化于心、外化為行,可以通過社會實踐、志愿活動與文化展演等生活化形式得以實現(xiàn),形成對歷史虛無主義在內各種錯誤思潮的自覺抵制。
其二,需要正本清源,營造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良好氛圍。歷史虛無主義以歷史選擇論為指導,對歷史事實與歷史材料做有選擇性的裁剪,最終會陷入歷史唯心主義的窠臼。因而,高校對歷史虛無主義要敢于“亮劍”,按照“有理、有力、有節(jié)”的原則,加強校園學術講座與論壇沙龍的管理,揭露歷史虛無主義的虛偽本質。
其三,多維度的宣傳渠道建設,堅定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信仰。除了傳統(tǒng)的課堂理論講授,立體式多渠道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也是堅定當今大學生理想信念的重要手段。要挖掘校史的資政育人功能,對大學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榮校愛校教育,增強大學生對大學的認同感;建立主題鮮明、立場正確、生動活潑的宣傳網站,制作充滿正能量、弘揚主旋律的微視頻和微電影,開發(fā)易學易用且符合學生需要的APP軟件平臺,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主流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