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青格
(焦作師范高等??茖W校文學院,河南 焦作 454000)
溫縣陳家溝太極拳作為一種集養(yǎng)生、習武與防身為一體,并融合易、道、儒、釋等多家哲學思想的文化形態(tài)或者符號,不僅是中華民族思維方式的具像化,而且也是中華民族倫理價值判斷與審美價值取向的載體或者圖式。陳家溝太極拳以其豐富深刻而頗具民族特色的美學思想內涵成為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承載者與傳承者。因此,在美學視角下對陳家溝太極拳文化傳承問題進行研究,將能夠更加深入而富有創(chuàng)造性地揭示陳家溝太極拳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傳承中的價值取向及其路徑等問題。
溫縣陳家溝太極拳博采易、道、儒、釋等各家文化之精華,由多種文化演化及其涵養(yǎng)而所得,其內隱了我國各種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審美理想及其內涵。其中包括合乎天地之德易之生生的自然生命之美,合乎天地自然之道的生命自由之美,合乎天人合一“仁者愛人”的中正倫理之美與合乎“物我同根”[1]“圣心虛靜,照無不知”[2]的空靈智慧之美等。
《易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哲學著作,其核心內容是陰陽變易之理?!兑捉洝氛J為:“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是天地間至簡至真的大道,陰陽的相互轉換變易造就天地偉大的德性,“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謂易”,天地的德性因陰陽二氣交感而生萬物,所謂“天地交而萬物通也”(《泰·彖》),而天地間萬物的生生不已則成就了陰陽變動不居的神奇變易之美,陰陽不測之謂神。天地之間的美就是自然界生之萬物所體現(xiàn)出來的陰陽相交的易之生生之美。而溫縣陳家溝太極拳則以《易經》一陰一陽變易之道為其思想理念,在掤、捋、擠、按、采、挒、肘、靠等行拳過程中,引化合發(fā),要求內心虛靜以待,自然放松,意念集中,全神貫注引導動作;身體緩急有度,中正舒緩,起承轉合圓緩流暢;動作以腰為軸,上下相連,左右相隨,綿綿不絕,旋弧圓活等等,注重陰陽開合、急緩相間、動靜結合與剛柔相濟,力求放松柔和、連綿不絕,如行云流水般,讓人的形、神、意、氣等整個身心趨于圓融一體的生命至高境界。所以,溫縣陳家溝太極拳具有合乎天地之德易之生生的自然生命之美的美學內涵。
作為中國的三大哲學思想體系之一,道家推崇自然之道,認為“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老子·四章》),道的本體是“無”,道的功用是“有”,“無, 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老子·一章》)。道體無形,但道用卻無窮,道可以生天地萬物,是天地萬物的本質與根源,是世界的本體,因此, 天地萬物都應該遵循自然之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也應該把自然的法則“道”當作生命的最高境界,通過效法道而實現(xiàn)“無為而無不為”的生命自由之美。溫縣陳家溝太極拳雖然始終堅持《易經》一陰一陽的變易之理,但也自始至終遵循道家的自然之道。太極拳無論是借“掤、捋、擠、按”四正手之勁,還是用“采、挒、肘、靠”四隅手之力,抑或是講求“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的三內合,以及“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腳合”的外三合,再或者是講究腳底生根等,其本質都是乘虛而入,順勢而為,借力打力,以靜制動,以柔克剛,效法自然,以無為而無不為,從而實現(xiàn)生命的自由與愉悅。故此,溫縣陳家溝太極拳也具有合乎天地自然之道的生命自由之美的美學內涵。
溫縣陳家溝太極拳作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集大成者,不僅繼承了我國傳統(tǒng)文化《易經》與道家哲學思想的審美基因,同時也承載了儒家合乎天人合一“仁者愛人”(《孟子·離婁下》)的倫理價值取向及其審美價值觀。而太極拳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tài),無論是其技術規(guī)范,還是其價值取向,無不表現(xiàn)出儒家合乎天人合一“仁者愛人”(《孟子·離婁下》)的中正倫理觀。在技術上,太極拳不僅要求“掤、捋、擠、按、采、挒、肘、靠,進、退、顧、盼、定”等各式立身中正,身體各部位的對稱、平衡與沉穩(wěn);而且還強調形、氣、勁、神間的統(tǒng)一與和諧,身心要“安舒”等,盡顯中正之理。在其價值取向上,太極拳既崇尚武德,學拳要注重自身修養(yǎng),“不可狂”“不可不敬”; 講究“仁”,要求用拳杜絕匹夫之勇,而舉兵有名, 后發(fā)制人;又敬重禮節(jié),要求“學太極拳不可不敬”[3],學拳要敬師尊友,用拳之中要尊重對方等,無論是在技術上,還是在價值觀念上,都與儒家的審美理想相吻合。
此外,溫縣陳家溝太極拳合乎“物我同根”“圣心虛靜,照無不知”的空靈智慧之美等等。陳家溝太極拳文化內涵豐富,具有中華民族多元化的審美價值取向,是我國傳統(tǒng)美學思想的集大成者及其載體,太極拳的傳承具有文化傳播價值意義。
從文化傳播學的角度來看,太極拳不僅是一種武術型態(tài),而且還是一種傳播人的情感體驗、思想意識與審美價值觀念的文化符號。在太極拳的產生與發(fā)展過程中,太極拳由我國博大精深的太極文化孕育而出,并深受道家、儒家,甚至于禪宗思想的影響,文化內涵豐富,文化的民族標識性突出,具有強烈的民族情感、精神與理想的象征意義,符合文化傳播符號本質屬性及其特征的要求,是一種通過視覺的形式與流動的型態(tài)來傳播我國傳統(tǒng)思想意識及其審美價值觀念的非語言的文化符號,極具文化傳播符號的價值與意義。
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中,陳家溝太極拳作為中國辯證哲學及其倫理價值觀的產物,早已超越其武術形態(tài)本身的意義而成為了太極文化的載體與形象。太極拳原是一種民間武術,由明末清初陳王廷所創(chuàng)立。陳王廷焦作溫縣陳家溝人,自幼習武,深得家學武術真?zhèn)鳎智趭^好學,諳熟諸子百家,博學多識,文武兼?zhèn)?。年輕時,武功超人,走鏢山東,年長時,隱居故里,崇尚道教經典《黃庭經》,潛心研究《易經》,并廣泛收集與整理當時民間盛行傳習的各家武術,從而最終創(chuàng)立了以《易經》與道家之理為本體,兼具中國“天人合一”與陰陽生克等傳統(tǒng)文化精神,融家傳拳術與當時世人所習武術之長,并吸納中醫(yī)經絡學與道家導引吐納術而富有陰陽轉換、虛實互化、剛柔相濟等特征的陳氏太極拳。然而太極拳雖然內涵豐富,融合多家思想,但是其內核與主體依然是《易經》“太極”所具有的的陰陽轉化及其相生相克之理,其所追求的審美理想與境界也依然是太極的一種生態(tài)。因此,太極拳無論是理念,還是具像,抑或是審美價值取向都無不緊緊追隨太極精神,都給人一種太極文化的深刻體驗,在當下國人的心目中,太極拳深厚的文化底蘊、道法自然的養(yǎng)生之道與盡心知性的運動心態(tài)早已由具體的武術型態(tài)轉化為一種抽象的太極文化符號。
在國際文化交流過程中,作為一種中國傳統(tǒng)武術,陳家溝太極拳鮮明的民族特色、獨特的武術形態(tài)及其融強身健體與修身養(yǎng)性為一體的功能,在世界武術愛好者的心目中,也早已演變成了中華民族及其精神的象征與載體。鑒于世界各民族之間地域及其文化上的差異,到目前為止,雖然太極拳已走出國門,風靡世界,傳播至世界各地,海內外100多個國家與地區(qū)的三億多人都在打太極拳[4],太極拳已經成為世界上人們最喜愛的武術與健身活動項目,但是對于大多數(shù)國際愛好者來說,他們喜歡太極拳,并不是真正理解了太極拳的文化內涵,懂得了太極拳中《易經》的陰陽之理、我國古老的吐納術、中醫(yī)的經絡學與師法自然的身心和諧論,以及太極拳的養(yǎng)生、健體與涵養(yǎng)性情的功能等,而被太極拳的智慧所深深感染并吸引,他們喜歡太極拳,其主要成分只不過是喜歡太極拳的異域性與神秘性,被太極拳具有東方韻味的武術形式所吸引。因此,在他們的心目中,太極拳作為一種武術形態(tài)總是和中國這樣一個具有神秘色彩的國度及其民族精神相聯(lián)系,太極拳已經成了一種象征與承載中華民族及其精神的符號。
總之,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無論是在國內,抑或是在國外,太極拳都已經超越了其本身價值與意義,而成為一種承載中華民族形象及其精神的文化符號與載體,并具有其典型的文化符號價值及其意義
從美學的角度來看,太極拳作為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遺產,其由深厚的文化底蘊所涵養(yǎng)與培育的獨特審美個性及其特質,不僅能夠契合當代人的審美理想及其價值追求,超越時空而抵達不同種族的心靈深處,而且還能夠與現(xiàn)代人的生命體驗發(fā)生共感,增進現(xiàn)代人的生命體悟與通透。因此,在陳家溝太極拳的文化傳承過程中,只要能夠從美學視角下挖掘太極拳與當代人在審美上的聯(lián)結點,打破二者之間的審美對峙,增進二者之間的審美共通共感,就可以更加高效地探尋陳家溝太極拳文化傳承的策略及其路徑,諸如依托溫縣陳家溝太極拳基地資源,開發(fā)多元化審美服務類太極拳文化產品;借助現(xiàn)代傳播媒介,擴大太極拳文化傳播的渠道及其審美效果;加快產業(yè)融合發(fā)展,促進太極拳審美經濟的快速發(fā)展等等。
陳家溝太極拳文化內涵豐富,價值多元,崇尚師法自然、天人合一、陰陽變化、剛柔并濟與中正和合的生命理念,其倫理價值取向和當下人的生命審美理想高度契合,本身就極具開發(fā)多元化審美服務類太極拳文化產品的潛質;同時,溫縣陳家溝作為“武術之鄉(xiāng)”“中國太極拳發(fā)源地”“中國太極拳文化研究基地”“中國武術太極拳發(fā)源地”“中國十大文化休閑旅游縣”與“最受全球網民關注的中國武術之鄉(xiāng)”[5],不僅習武者眾多,農閑時街頭巷尾可見練武者,具有長期的習武風尚與濃厚的太極文化氛圍,而且經過近年來的不斷規(guī)劃與建設,陳家溝已經擁有陳式太極拳歷代宗師紀念館、陳家溝武術館與楊露禪大師學拳處等太極拳文化場館,以陳家溝太極拳學校與陳家溝武術院為代表的多家太極拳傳承武術學校,太極文化村落等等。陳家溝太極拳基地豐富的文化資源,也為開發(fā)多元化審美服務類太極拳文化產品提供了現(xiàn)實實踐基礎。因此,要大力傳承陳家溝太極拳文化,就要依托陳家溝太極拳基地文化資源,開發(fā)多元化的審美服務類太極拳文化產品。諸如利用當?shù)氐膱鲳^設施,定期組織青少年免費參觀學習,對青少年進行太極拳文化的熏陶及其理念的培養(yǎng);利用當?shù)氐奈湫g人才資源,進行多樣化的太極拳武術表演活動,增進大眾對太極拳文化的審美體驗;利用當?shù)氐奶珮O拳民宿資源,為社會提供康養(yǎng)服務等等。
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傳播媒介作為傳播的載體或者介質,不僅是傳播內容的承載者,而且還是打通傳播渠道,連接傳播者與受傳者的中介。因此,在現(xiàn)代信息技術與新媒體技術高度發(fā)展的背景下,陳家溝太極拳文化的傳播迫切需要借助現(xiàn)代傳播媒介來擴大陳家溝太極拳文化傳播渠道及其審美效果,以便促進陳家溝太極拳文化的有效傳播,諸如搭建微信公眾平臺,建立與營銷專門而專業(yè)的陳家溝太極拳文化傳播的微信公眾號,通過微信公眾號上有關陳家溝太極拳文化生動活潑的具體內容,來增進人們對太極拳的了解,激發(fā)人們對太極拳文化學習的欲望與興趣,引導人們體悟陳家溝太極拳的文化內涵;制作專門的手機移動客戶端App,在App上發(fā)布圖文并茂的陳家溝太極拳的歷史、人物、故事,以及學習的相關視頻資源等等,并運用個性化的算法,以及用戶的情感偏好,為用戶推送其喜聞樂見的的內容,增加用戶的情感愉悅體驗,以及在快手等一些大眾直播平臺上設置陳家溝太極拳文化傳播賬號,編排一些大眾喜聞樂見的直播內容,通過直播的方式,祛除太極拳文化與大眾之間的距離與隔膜,增加二者之間的互動與交流等等。在信息化時代及其流量社會,借助各種現(xiàn)代傳播媒介,擴大陳家溝太極拳文化傳播渠道及其審美效果,這也是傳播陳家溝太極拳文化絕不能缺失的策略與路徑。
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快速發(fā)展,網絡經濟迅速占據市場大量份額,審美消費日益成為消費市場主力的背景下,要做好陳家溝太極拳文化傳承,一方面要做好太極拳文化產品的生產與服務,利用現(xiàn)代傳媒做好對外宣傳與傳播,另一方面還要積極培育更具現(xiàn)代競爭力的文化市場,加快產業(yè)融合發(fā)展,促進太極拳審美經濟的快速發(fā)展。陳家溝太極拳具有武術體育、養(yǎng)生保健、學習教育與文化旅游等豐富的文化資源,因此,在陳家溝太極拳文化傳承的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及其豐富的文化資源,加強與不同產業(yè)合作與共贏,實現(xiàn)與不同產業(yè)的融合發(fā)展。譬如,可以利用陳家溝太極拳的武術體育資源,加強與體育文化運營及其產品生產企業(yè)的合作,通過體育賽事的策劃及其產品的設計、生產與營銷等,來促進陳家溝太極拳文化的傳承;也可以利用陳家溝太極拳的養(yǎng)生保健文化資源,加強與醫(yī)療保健行業(yè)的合作,通過康養(yǎng)與保健產品的策劃與運營等,來促進陳家溝太極拳文化的傳承;還可以利用陳家溝太極拳的學習教育資源,加強與教育文化產業(yè)的合作,并通過辦學、組織培訓等,來促進陳家溝太極拳文化的傳承;最后,更可以利用陳家溝太極拳的文化旅游資源,加強與旅游產業(yè)的合作,并通過相關旅游產品的開發(fā)設計與營銷等,來促進陳家溝太極拳文化的傳承等等。通過與各個相關產業(yè)的融合發(fā)展,把陳家溝太極拳文化產業(yè)做大做強,并積極帶動太極拳審美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是傳承陳家溝太極拳文化的積極策略及其科學路徑。
總之,陳家溝太極拳作為我國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在多年的文化傳承中,不僅演繹成了一種富有中華民族獨特審美個性的文化符號,而且也形成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因此,在當今社會人們更加注重身心健康、養(yǎng)生與高品質生活的背景下,陳家溝太極拳文化獨特的審美屬性讓其既具有極大的潛在消費市場,又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深入挖掘其豐富文化資源,加大產業(yè)融合力度,大力發(fā)展其文化產業(yè),是未來傳承陳家溝太極拳文化的必經之路及其智慧化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