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麗萍
摘?要:學前教育和小學教育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學生能否接受身份、教育內(nèi)容和學習生活的巨大轉(zhuǎn)變事關(guān)學生的心理健康和未來發(fā)展。因此,教師需要關(guān)注到學生在學前教育和小學教育之間的銜接問題,重點探究對這類學生的銜接教育的有效方法,這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教師要在長期實戰(zhàn)教學中不斷積累經(jīng)驗、總結(jié)方法,從而能夠促進幼小銜接教學工作產(chǎn)生突破性進展。
關(guān)鍵詞:學前教育;小學教育;銜接方法
【中圖分類號】G6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8877(2020)03-0045-02
【Abstract】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between pre-school education and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Whether students can accept the great changes of identity,education content and learning life is related to their mental health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herefore,teachers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connection between pre-school education and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and focus on exploring the effective methods of linking education for such students. This is a long-term and arduous task. Teachers should accumulate experience and summarize methods in the long-term practical teaching,so as to promote the breakthrough of teaching work in kindergarten and primary school.
【Keywords】Preschool education;Primary education;Convergence method
目前我國教育水平參差不齊,學齡前兒童在接受學前教育時,多半是進行趣味性活動、游戲和極少部分的知識學習,目的是讓學齡前兒童提前處于集體環(huán)境中,以便兒童能夠在進入小學教育時適應集體學習的環(huán)境。但是,學齡前兒童心智發(fā)育還很稚嫩,并且不能接受生活較大的改變,如果將有趣的游戲生活一下子轉(zhuǎn)變?yōu)榭菰飰阂值膶W習生活,那么可能會對學生心理產(chǎn)生巨大的影響,從而嚴重阻礙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這與教育的最終目的背道而馳。因此,本文就如何做好學前教育和小學教育的銜接問題做出了深入探究。
1.營造良好氛圍,激發(fā)學習興趣
學生在學前教育時期,因為學齡教育的重點是幫助學齡前兒童適應集體生活,因此教師通常給學生營造快樂輕松的游戲氛圍,以便讓兒童更加快速地適應這種生活。但是,在進入小學之后,教師通常就把重點放在了課程教學上,從而導致了學生并沒有完全進入學習的狀態(tài),并且,教師也不能和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了解到學生的真實情況,從而導致學生不能屢屢上課不在狀態(tài),學習狀態(tài)每況日下。因此,教師一定要注意到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積極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從而給學生創(chuàng)造出合適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比如,在小學數(shù)學一年級上冊的《認識圖形(一)》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一場生動有趣的比賽。比賽前教師先是準備好很多個球、圓柱體、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積木,然后教師可以一邊讓學生玩這個積木,一邊給學生講解這些積木形狀的具體名稱和特點,學生在玩的時候就可以接受教師講解的內(nèi)容,學生之間也會進行一些的討論,以便學生更快地理解消化學習內(nèi)容,課堂氛圍非常融洽。在這種輕松的氛圍中,教師還可以仔細詢問學生有沒有什么內(nèi)容不理解的,或者有沒有哪個學生有什么問題可以提出來,這時就有一個學生詢問教師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區(qū)別,因為學生覺得這個形狀是一樣的,然后教師就告訴學生,正方體的三條邊都是一樣長的,而長方體的三條邊就沒有要求,于是教師就可以在這種氛圍中輕松地與學生溝通,隨時解答學生的問題。
接著教師就讓學生開始比賽,看誰能用五個積木塊堆起來的形狀最高,于是在比賽的刺激下,學生迫不及待地開始了堆積木。學生先是仔細想了一下積木的形狀和大小,然后挑選自己滿意的積木塊。在這個時候,就有的學生看球的直徑比較大,想選好幾個球,結(jié)果不能夠堆起來;有的學生就比較聰明,只是選取了一個球擺在了積木的最上端,并且成功地立起來了,所有學生都對這些學生表達了贊賞之情,于是學生都在歡樂輕松的氛圍中進行了有效的課程學習。
2.優(yōu)化教學內(nèi)容,有序緩步教學
在學前教育中,教育內(nèi)容通常只是水平較低、內(nèi)容較淺的趣味性學習,學習的內(nèi)容沒有形成系統(tǒng),而且內(nèi)容的知識性遠比不上其趣味性。如果學生剛一進入小學時就進行非常正式且有一定難度的課程教學,那么學生可能就會在學習上出現(xiàn)很大的困難,不僅會不理解教學的教學內(nèi)容,而且會由于一步慢而步步慢,導致學生在后面的學習上又跟不上,最終形成一個惡性循環(huán),對學生的整個學習生涯造成惡劣影響。因此,教師需要將教學內(nèi)容進行優(yōu)化,分成一個個小步驟,從而能夠?qū)⒚恳徊蕉冀o學生講解清楚,這樣才不會有學生在學習上掉隊。
比如,在小學數(shù)學一年級下冊的《分類與整理》中,教師,可以把教學內(nèi)容拆分成幾個部分給學生進行教學。在教學的一開始,教師就應該先帶領學生認識課本中這些氣球的特點,如有藍色圓形的氣球,藍色重疊圓形的氣球,還有黃色心形的氣球,黃色圓形的氣球和紅色圓形的氣球。對于特定物體的特性的認識是非常重要的,這在分類與整理的課程中是最關(guān)鍵的一步,如果該名學生無法正確認識這個物體的特性,那么他在后面做的分類整理就一定是錯的。所有學生在分類整理之后都記錄下了每個顏色和形狀的氣球的數(shù)量,在課后教師在批改學生的記錄作業(yè)之后,果然發(fā)現(xiàn)有幾個學生沒有分清每個氣球的顏色形狀,于是教師就再次與這幾個學生進行當面的輔導,從而了解該名學生在這一步的學習中的具體問題并及時改正,以免該學生在后面的學習中再次發(fā)生錯誤。
因此,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時,有沒有把這個最關(guān)鍵的一步做好,就是課堂是否成功的關(guān)鍵所在。教師在其他課程的教學中,將課程內(nèi)容進行優(yōu)化分布,不僅能夠幫助教師分清教學重點,也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3.重視個體特性,實行因材施教
由于學前教育沒有一個固定的教學內(nèi)容,各個幼兒園都有自己的一套教育模式和教育內(nèi)容,因此,剛進入小學的學生的知識水準各不相同,有些學生就能夠很好地理解教學內(nèi)容,而有些學生不但不能理解,甚至在這方面一片空白,這個時候如果每個學生都接受一樣水平的教育,一旦這個教育的知識水平偏高,那就會導致大量學生不能理解,從而導致極低的教學效率。因此,這就需要教師去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知識掌握水平,具體到每一個學生在每個科目的學習成果和學習優(yōu)勢所在,然后根據(jù)學生學習的具體情況因材施教,保證教學內(nèi)容能覆蓋到每一個學生之中。
比如,在小學數(shù)學一年級上冊的《6-10的認識和加減法》中,教師就應該多關(guān)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進度,在前兩課的學習中,學生學習了1-5的認識和加減法,但是由于在學前教育階段各個學生學習的內(nèi)容不同,有些學生早已學會了1到5以內(nèi)的加減法,甚至學習優(yōu)秀的同學也已經(jīng)學會了6到10之間的加減法,但是,還是會有些學生對這些課程的學習不太理解,并沒有深入掌握。于是教師可以將這些學生進行兩兩搭配,讓一個成績好的學生帶一個學習差的學生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可以給成績差的學生講解自己的理解和做題的思路,這種方法可以讓一部分學生在復習鞏固的同時,幫助其他學生進行課堂知識的二次學習和理解,如果經(jīng)過二次學習之后還有學生不太明白,那么教師就應該對這一部分學生進行當面的輔導。
所以說,為了保證每一位學生的學習質(zhì)量,教師一定要了解到每位學生的學習差異性,并且組織合適的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方式,將每堂課的學習內(nèi)容經(jīng)過合理的研究劃分循序漸進地教授給學生,為了幫助更多的學生并且提高教學效率,教師可以將優(yōu)生帶差生變成一種互相激勵互相幫助的學習模式,當然最后教師需要再對這部分學生進行課后單獨的詢問和輔導,這樣才能保證所有學生都能夠理解學習內(nèi)容。
學前教育和小學教育的銜接階段是兒童向?qū)W生轉(zhuǎn)變的重要階段,這一階段的教育成果直接影響到學生未來十幾年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態(tài)度,并且,銜接教育給學生在這個階段所教學的知識內(nèi)容也給學生未來的學習奠定一定的基礎。因此,教師首先要在意識上重視幼小銜接教育,然后根據(jù)實際經(jīng)驗,給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與學生進行深入溝通之后,給學生制定階梯性的學習內(nèi)容和學習方案,最后根據(jù)每個學生的特長和優(yōu)勢,因材施教培養(yǎng)每個學生,從而促進學齡前兒童穩(wěn)步踏入小學課堂。
參考文獻
[1]阿不力提甫·庫爾班. 探究幼小銜接的相關(guān)問題[J].魅力中國,2018 (15):286-287
[2]景鳳龍. 小學一年級學生的幼小銜接工作探究[J].新課程研究,2018(22):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