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藏有一件綠地寸蟒妝花緞匹料,緞面織小團龍紋和骨朵云紋,緞尾署“杭州織造臣書正”楷書款。該幅藏品長322厘米,寬78厘米,折合市尺約長3.22丈,寬2.3尺。機邊組織為平紋,頭尾兩端毛邊,可見一根根絲線紋理。圖案紋飾別具特色,織造工藝復雜,機頭款識信息明確。盡管已逾百年,但緞料和紋樣仍舊光澤亮麗,清代杭州官營織造的工藝技術之精湛可見一斑。
藏品妝花緞雖不能言語,但其紋飾、工藝、款識等方面蘊藏著豐富的信息、故事,具有重要價值,待人解碼和鑒考。本文擬以綠地寸蟒妝花緞為個案,賞鑒其紋飾與工藝特色,考述杭州織造書正任期及履歷,系統(tǒng)梳理清代杭州織造局的歷史沿革、職官設置等問題。不妥之處,還請方家校正。
寸蟒緞是將一段小團龍和一段巧云相間排列、中間留有空路的妝花緞,當?shù)兀暇┯指鶕?jù)巧云的外形稱為“魚妝”。[1]小團龍直徑相對較小,徑長僅約3至4厘米,故名“寸蟒”,亦稱“寸龍”。巧云又稱骨朵云,紋樣外觀輪廓似“魚”形,也稱“魚妝”。
關于寸蟒妝花緞的名稱,檔案資料里不乏記載。如康熙二年(1662年)三月,杭州織造哈士恭進上用緞匹,清單中有“寸龍蟒水袍”“圓金寸龍妝緞”等名目。[2]孫佩《蘇州織造局志》中也有“風云地寸龍蟒水袍”“四則巧云寸龍裝”“六則巧云寸龍裝”“八則巧云寸龍裝”等名稱。[3]又如,雍正九年(1731年)三月二十八日,內(nèi)務府總管海望奉上諭:“爾照朕指示將黑地仗、醬色地仗織圓金龍五彩云蟒袍樣畫樣看,下不用畫水,不要像大蟒袍樣,亦不要像寸蟒妝緞花樣?!盵4]明確有寸蟒妝花緞之名稱。除了文獻檔案資料記載,一些博物館也收藏有寸蟒緞和寸蟒紋實物。如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康熙大紅色寸蟒妝花緞綿行服袍、雍正寸蟒紋妝花緞。[5]沈陽故宮博物院藏“杭州織造文達”款綠色寸蟒妝花緞、“杭州織造誠全”款“綠色五彩寸蟒緞”。[6]云南省博物館藏清大紅寸蟒妝花緞。[7]江西省博物館藏清明黃緞繡梧桐鶴竹萬壽掛片,掛片四周用明黃寸蟒妝花緞鑲邊。[8]
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藏綠地寸蟒妝花緞,構圖形式特殊。橫向上,每個門幅均由8個小團龍紋和8個巧云紋構成。小團龍為升龍,外觀呈橢圓形,最小徑長4.5厘米,最大徑長6厘米。巧云似魚形,縱長6厘米,寬3厘米。各個小團龍和巧云尺寸均相同,圖案外空白部分的尺寸也各相等。同一門幅的小團龍和巧云左右間隔,循環(huán)排列。1個小團龍和1個巧云組成一個紋樣單位,即為一則花紋單位,循環(huán)幾次就代表幾則。通常有一則、二則、四則、八則之分。該件寸蟒妝花緞門幅內(nèi)橫向并列有八個連續(xù)花紋單位,所以是八則花紋單位。每則花紋單位的圖案完全一樣,但單位內(nèi)小團龍和巧云的花紋配色不盡相同。云分五色,配色各異。
圖1 全圖
圖2 局部
圖3 背面
圖4 款識
縱向上,整塊匹料共有27個門幅,小團龍和巧云上下門幅間隔排列。其中,14個門幅以巧云開始,13個門幅由小團龍開始。巧云和小團龍尺寸各自相同,配色各異??v向上14個巧云配色各不相同,13個小團龍配色各異。整塊匹料的圖案章法和構圖樣式嚴謹莊重,配色五彩繽紛,變化豐富,極富韻律感和節(jié)奏美。
寸蟒緞屬于妝花緞品種之一,屬于重緯織物??椩旆椒ㄉ?,吸收和繼承了緙絲通經(jīng)斷緯的挖花工藝,在原有地緯組織基礎上,在兩根緯線之間植入彩緯,植入的彩緯一般比地緯稍粗,變換顏色時再從另一根的空當處植入,彩緯可以在經(jīng)線之間隨意返回,回緯也可在織物背面所需處任意拋梭,形成長短不一的拋線。為了顯花明顯,當植入的彩緯浮出布匹表面時,每隔幾根經(jīng)線需將彩緯固定一次。妝花工藝復雜,通常要由兩名機工在花樓提花機上織造。提花和投緯要上下默契配合,即使技術嫻熟的織工,一天也只能織兩寸左右。這種工藝因地組織不同,有妝花緞、妝花絹、妝花羅、妝花紗等之分。
小團龍紋由于循環(huán)間距較短,彩緯介入減少,面料上空白較多,構圖形式比行龍紋節(jié)省工時,相應地減少了生產(chǎn)成本。“無論年代早晚,都大同小異,沒有太大的差別,但色彩隨著年代的變化而不同。一般年代較早的,植入的彩緯較細,紋樣的細節(jié)較為清晰,晚期使用的彩緯較粗,紋樣的線條輪廓相對模糊。因為空白較多,循環(huán)也比較簡單和規(guī)律。”[9]妝花在織造方法上采用各色彩絨,對圖案局部的色彩沒有限制,一件織物上可以配二三十種顏色,形成“逐花異色”的繽紛效果,圖案邊緣通常還加織金線勾勒,具有極強的立體感。該件匹料小團龍紋采用圓金線和彩絨線織成,巧云紋則采用各色絨線織出。
妝花緞是清代最流行的妝花織物,“尤其是宮中所用的提花面料中,妝花緞占有主導地位?;实酆突屎笏玫亩Y服、吉服大部分都是妝花緞,且紋樣富麗堂皇”。[10]妝花緞還用于作衣料、鋪墊、帷幔和佛經(jīng)經(jīng)面的裝潢等,一般多織成匹料,經(jīng)裁剪后使用。
綠地寸蟒妝花緞尾端織有“杭州織造臣書正”款識,位于匹頭正中。七字均為正楷,用綠色緯線浮織而成。古代的官營作坊制器,往往要在成品上刻上鑄造時間、器物規(guī)格以及主管官吏、監(jiān)造者、工師及工匠的姓名,即物勒工名制度。物勒工名制度最早出現(xiàn)于先秦時期的青銅器銘文。成書于戰(zhàn)國時期的《禮記·月令》有“物勒工名,以考其誠,工有不當,必行其罪,以究其情”的記載,目的是檢查產(chǎn)品的質(zhì)量。
作為重要的手工業(yè)生產(chǎn)管理制度,物勒工名制度為歷朝歷代所承襲,“杭州織造臣書正”款識,即是這一制度的例證??钭R文字雖然只占整匹面料很小的一部分,卻蘊涵著豐富的信息,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不僅是鑒定織物年代的重要依據(jù),也是研究杭州織造局、織造工藝及織造官等問題的珍貴實物資料。
關于杭州織造書正的任職期限,據(jù)王云英《清歷屆江南織造官員任期年表》一文,書正于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至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擔任杭州織造[11]。趙豐主編的《中國絲綢通史》附錄四《清歷屆江南織造官員任期年表》由王云英整理,持同樣觀點。[12]祁美琴《清代榷關制度研究》附錄《各關專差官員一覽表》考證,書正以杭州織造兼管北新關的時間是光緒二十年(1894年)至光緒二十三年。[13]兩種觀點都認為書正于光緒二十三年離任,但何時就任則有歧義,一說是光緒二十一年,另一說是光緒二十年。究其任期如何,有必要考證清楚。
據(jù)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內(nèi)務府全宗呈稿《奉宸苑為呈報簡放杭州織造之員外郎書正差滿回京當差事致堂月官處》[14]檔案記載:
呈報
奉宸苑為呈報事,本苑員外郎書正于光緒二十年八月二十四日簡放杭州織造,于光緒二十四年正月十六日差滿,回京當差,為此呈報。
右呈報
堂月官處
光緒二十四年二月初四日
從呈稿中可知,光緒二十年(1894)八月二十四日書正以內(nèi)務府奉宸苑員外郎簡放杭州織造,至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正月十六日差滿離任。因此,藏品妝花緞應是于這四年間織造。
據(jù)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為咨明奉宸苑鑲黃旗筆帖式常清病故遺缺將鑲黃旗候補筆帖式書正補放該員等所食俸祿米石照例添裁事致內(nèi)務府》記載,[15]書正乃鑲黃旗人。鑲黃旗與正黃旗、正白旗統(tǒng)稱上三旗,由皇帝親領。上三旗旗人與皇帝之間是主仆關系。如檔案“奴才謹即恭設香案,望闕叩頭。祗領任事,伏念奴才內(nèi)府世仆,知識庸愚,深慚渥荷。恩施未效,涓埃之報,茲復忝膺寵命,倍增感惕之忱?!盵16]
書正內(nèi)務府包衣出身,由奉宸苑候補筆帖式步入仕途。簡放杭州織造前,先后擔任過內(nèi)務府奉宸苑的筆帖式、掌稿筆帖式、先蠶壇苑丞、釣魚臺苑丞、員外郎等職。離任杭州織造回京后,書正仍官內(nèi)務府奉宸苑員外郎。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正月,升任奉宸苑郎中。[17]翌年(1903年)五月,書正被補授為奉宸苑卿。[18]宣統(tǒng)三年(1911年)五月,奉宸苑卿書正病未痊愈,呈請管理奉宸苑事務奕劻代奏,請旨開缺,調(diào)理身體。[19]當月,吏部發(fā)文,準其開缺。至此,書正數(shù)十年仕宦生涯結束。
清廷初定江南,遂承襲明制,在絲織業(yè)發(fā)達的江南地區(qū)恢復官營織造,建立了江寧、蘇州和杭州織造局,統(tǒng)稱“江南三織造”。杭州織造局通常分為織造衙門和織造官局兩部分?!翱椩煅瞄T是織造官吏駐劄及管理織造行政事務的官署;織造局是經(jīng)營管理生產(chǎn)的官局作場,生產(chǎn)組織各有一定的編制?!盵20]清代杭州織造局的恢復、發(fā)展和衰落,大致經(jīng)歷了四個階段:
從順治三年(1646年)至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為恢復重建階段。順治三年,工部右侍郎陳有明督理蘇、杭等處織造,在明代杭州織染局舊址涌金門內(nèi)太平坊重建織造局?!肮灿嬓略炜椚揪謻|西二府并總織局機庫等房屋三百又二間,修理舊機房九十五間,新筑圍墻一十八丈,開溝一帶長四十二丈,業(yè)于本年四月內(nèi),次第告成,俱已鋪機織造?!盵21]織造局有東府、西府、總織局三處。東府為織造官員辦公議事之處,西府和總織局專設機張為織造工場。
從康熙四十五年至乾隆十六年(1751年)為規(guī)制擴建階段??滴跛氖迥?,杭州織造官孫文成捐資修葺織造局東府,備作康熙皇帝南巡駐蹕?!皬陀诖箝T之外購買民地,開濬城河,以達涌金門。府之外復有織染、總織、西府三局?!盵22]由此,杭州織造局下設四局:“曰內(nèi)造織局,曰外造織局,曰紡局,曰染局”。內(nèi)造織局是織造署,稱東府,亦稱紅門局,為織造衙門。染局亦稱西府局,在涌金門;紡局、外造織局在回回新橋東;三處皆織造工場。雍正八年(1730年),杭州織造官徐夢閎捐貲重葺。
從乾隆十六年至咸豐十一年(1861年)是改址調(diào)整階段。乾隆十六年,改織造署為南巡行宮,移織造署于南關廠前,其址“在芝松二圖,宗陽宮之東北,舊為巡鹽察院署?!盵23]改址后的織造局,規(guī)模制度與舊相似。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專設兩浙鹽政兼管織造,織造署即為鹽院署。嘉慶五年(1800年),鹽院歸巡撫兼任,杭州專設織造。
從咸豐十一年至宣統(tǒng)三年(1911年)為亂后重修階段。咸豐十一年,“太平軍攻占杭州城時,外造織局、紡局俱毀于戰(zhàn)事;內(nèi)造織局(紅門局)、染局經(jīng)亂尚存?!盵24]同治三年(1864年),杭州織造鶴昶“奏請將已毀的外造織局并入染局,”[25]并對兩局進行修建。同治十一年,重建織造衙門房屋400余間,司庫、庫使和筆帖式各署也一律修繕。光緒四年(1878年),重新進行修繕。宣統(tǒng)三年十一月五日,杭州新軍起義,杭州織造聯(lián)榮被逮捕,杭州織造局由此告終。
有清一代,杭州織造官的設置不斷變化。順治二年(1645年)十月,“杭州織造太監(jiān)盧九德具疏進御用袍服。以內(nèi)監(jiān)已分隸六部,九德仍妄行具疏。切責之?!盵26]從實錄記載內(nèi)容中,可知清初因襲明制,仍派遣織造太監(jiān)監(jiān)督杭州織造。順治三年(1646年)三月,“罷織造太監(jiān)?!盵27]五月,“升工部啟心郎陳有明為本部侍郎,督理蘇杭織造事務?!盵28]杭州織造官開始改由工部派員督任。十一年(1654年)正月,順治皇帝諭令工部,“江寧蘇杭等處地方連年水旱……念織造衙門原供服御賞賚之用,前此未能遽罷?!煤罂椩欤2a敕等項著巡撫布政織解外,其余暫停二年……”[29]停差杭州織造官。十三年(1656年),“復差官督理織造”。[30]康熙二年(1663年),“停差江寧、蘇州、杭州織造工部,揀選內(nèi)務府官各一員,久任監(jiān)造。”[31]自此,杭州織造局官員歸屬內(nèi)務府管理,成為其下屬部門,杭州織造局職官制度亦基本確立。
織造官于內(nèi)務府郎中、員外郎內(nèi)選派,帶原銜管理,品秩一般五品或從五品。官階雖不高,但系欽差,可專折奏事,具有特殊地位。如康熙二十二年(1682年),禮部等衙門會議外任滿漢文武各官排班行禮次序,織造官可與布政使、按察使等官同班,“加都督同知總兵官以下總兵官、協(xié)領、參領、巡鹽御史、織造府郎中、關稅郎中、布按兩司在一班?!盵32]雍正十年諭令,“織造本非大員,而在外體統(tǒng),任意僭越。至于司庫、筆帖式官職尤卑,乃以欽差為名妄自尊大,與督撫拜帖稱呼,俱用平行禮。”[33]雍正皇帝斥責織造僭越官階禮制。于是,乾隆六年(1741年)規(guī)定:“織造系欽差之員,與地方官雖無統(tǒng)屬,論其體制,不特地方交涉事件各官不得牽制,即平時往來文移,亦不容以藐視。今詳加酌議:凡欽差官員,俱論衙門體制,嗣后織造與督撫相見,仍照先前舉行賓主禮,文移俱用咨。與道運司相見,俱平行。府廳州縣見織造,仍于大門外下轎,馬由角門進,將此載入則例,行文督撫并各織造一體遵行?!盵34]盡管如此,其欽差身份,地位仍顯特殊。乾隆五十八年(1797年),取消杭州織造官,以浙江鹽政兼管織造事務。道光元年(1821年),鹽政不再兼管織造,恢復設置杭州織造官。此后及至清亡,始終設置杭州織造官。
注釋:
[1]趙豐:《中國絲綢通史》,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524頁。
[2]袁宣萍等編著:《浙江絲綢文化史》,杭州:杭州出版社,2008年,138頁。
[3]錢止庵等編著:《蘇州織造局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526-530頁。
[4]朱家溍:《養(yǎng)心殿造辦處史料輯覽(第1輯)雍正朝》,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2013年,第288頁。
[5]嚴勇等編著:《天朝衣冠: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宮廷服飾精品展》,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8年,第102頁。
[6]黃曉萍:《清代的江南織造及絲織特點》,見鐵玉欽主編:《沈陽故宮文集——紀念沈陽故宮建成355周年暨沈陽故宮博物院建院六十五周年學術討論會論文專集》,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2年,第123-131頁。
[7]云南省博物館編:《云南省博物館館藏精品全集:工藝品卷》,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90頁。.
[8]江西省博物館編:《清宮擷珍:清代帝王生活側影展》,上海: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2012年,第61頁。
[9]李雨來等編著:《明清織物》,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68頁。
[10]趙豐:《中國絲綢通史》,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406頁。
[11]王云英:《清歷屆江南織造官員任期年表》,《蘇州絲綢工學院學報》(美術專刊)1984年第1期。
[12]趙豐:《中國絲綢通史》,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827頁。
[13]祁美琴:《清代榷關制度研究》,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385頁。
[14]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奉宸苑為呈報簡放杭州織造之員外郎書正差滿回京當差事致堂月官處,光緒二十四年二月初四日,檔號:05-13-002-000946-0057。
[15]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奉宸苑為咨明奉宸苑鑲黃旗筆帖式常清病故遺缺將鑲黃旗候補筆帖式書正補放該員等所食俸祿米石照例添裁事致內(nèi)務府,同治十三年十一月,檔號:05-13-002-000830-0024。
[16]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杭州織造書正奏報接印任事日期并謝恩事,光緒二十年十一月二十日,檔號:04-01-12-0565-056。
[17]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奉堂諭郎中書正員外郎承慧協(xié)理事務由文封,光緒二十八年正月初十日,檔號:05-08-032-000035-0034。
[18]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為著書正補授奉宸苑卿事,光緒二十九年五月初三日,檔號:03-18-009-000124-0002-0013。
[19]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管理奉宸苑事務奕劻奏為奉宸苑卿書正呈請代奏病未痊請開缺調(diào)理事,宣統(tǒng)三年五月初三日,檔號:03-7454-013。
[20]彭澤益:《清代前期江南織造的研究》,《歷史研究》1963年第4期。
[21]陳璚:《民國杭州府志》卷十八。
[22]陳璚:《民國杭州府志》卷十八。
[23]陳璚:《民國杭州府志》卷十八。
[24]程長松等編著:《杭州的官府織造》,見吳京華主編:《浙江文史資料第70 輯民國軼事摭拾》,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97 頁。
[25]程長松等編著:《杭州的官府織造》,見吳京華主編:《浙江文史資料第70 輯民國軼事摭拾》,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97 頁。
[26]《清世祖實錄》,卷二二,順治二年十月。
[27]《清世祖實錄》,卷二五,順治三年三月。
[28]《清世祖實錄》,卷二六,順治三年五月。
[29]《清世祖實錄》,卷八十,順治十一年正月。
[30]浙江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雍正浙江通志》卷一百二十“職官十”,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第2935頁。
[31]《清圣祖實錄》,卷八,康熙二年二月。
[32]《清圣祖實錄》,卷一百〇九,康熙二十二年五月。
[33]《清世宗實錄》,卷一百十八,雍正十年五月。
[34]《總管內(nèi)務府現(xiàn)行則例》,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