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剛,馮永洪,王志強,盧國樑
(東莞市中醫(yī)院骨三科,廣東 東莞 523000)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征,是頸椎骨關節(jié)炎、增生性頸椎炎、頸神經根綜合征、頸椎間盤脫出癥的總稱,是以退行性病理改變?yōu)榛A的疾病,患者常表現(xiàn)為椎節(jié)失穩(wěn)、髓核突出、骨刺形成、韌帶肥厚和繼發(fā)的椎管狹窄等。目前臨床治療常使用頸椎后路手術,其根據(jù)弓弦原理,通過擴大椎管矢狀徑,使脊髓后移,達到解除壓迫作用,不僅可達到減壓目的,還可擴大后方椎管容積,改善脊髓局部血流[1]。以往多采用Mayfield頭頸固定架系統(tǒng)在術中固定患者頭頸部,雖可起到固定作用,但給術中透視帶來困難[2]。在此基礎上,東莞市中醫(yī)院自行發(fā)明一種新型頸椎后路手術頭頸固定支架,可在增強固定效果的同時,不影響透視,現(xiàn)已將其用于臨床,取得一定成效,且已取得使用新型專利證書(專利號:ZL 2019 2 1663299.3)。本研究旨在探討新型頭頸固定支架輔助頸椎后路手術對多節(jié)段頸椎病患者頸椎功能的影響及安全性,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東莞市中醫(yī)院2018年5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60例多節(jié)段頸椎病患者,按固定支架不同分為兩組,各30例,以回顧性分析展開研究。常規(guī)組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齡35~65歲,平均(50.10±13.74)歲;體質量指數(shù)(BMI)18.25~23.00 kg/m2,平均(20.19±1.76) kg/m2。新型組患者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齡30~65歲,平均(48.96±15.32)歲;BMI 19.00~22.50 kg/m2,平均(20.72±1.58) kg/m2。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臨床疾病診斷與療效判斷標準》[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多節(jié)段頸椎病者;需接受頸椎后路手術者等。排除標準:合并有惡性腫瘤者;肝腎功能嚴重不全者;有脊柱外傷史者;合并頸椎或胸椎黃韌帶肥厚或骨化者等。本研究經院內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方法 于術前由醫(yī)師向兩組患者介紹頭頸固定支架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常規(guī)組患者在手術中采用May field頭頸固定架系統(tǒng),患者平臥,將底座與連接器相連,拉開半環(huán)槽,植入顱骨釘,將其釘在顱骨外板上,并進行調整,以使頭顱受力均勻,然后翻轉為俯臥位固定。手術方法:首先給予患者全身麻醉,于頸后部中線作長6~8 cm切口,分離暴露責任節(jié)段及上下各一節(jié)段棘突與雙側椎板,然后從癥狀略輕的一側棘突根部向外約0.5 cm處的椎板上方磨穿外板,將內板保留住并做一個槽子,對癥狀重的一側在確保不損傷脊髓的前提下進行椎板全層磨穿處理,擴大椎管并用微型鈦板螺釘固定,最后放置引流管進行引流,逐層縫合深筋膜、皮下組織和皮膚。新型組患者采用新型頭頸固定支架,患者取俯臥位,將頭頸固定支架鎖定在手術床頭,將管道理順,面部置于硅膠面枕上,用硅膠墊片平衡面部受壓點,并根據(jù)手術要求,調節(jié)固定支架,轉動滑軸關節(jié),調整至適合手術的位置,手術方法同常規(guī)組一致。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指標,記錄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出血量及住院時間等基本情況。②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及術后3、6個月頸椎生理曲度值,分別于治療前及術后3、6個月拍攝患者頸椎X線側位片,自樞椎齒突后上緣至C7椎體后下緣畫直線,為A線,沿頸椎各椎體后緣畫一連線為B線,A、B線間最寬處的垂直橫交線為C線,C值正常值為(12.00±5.00) mm,得出的數(shù)值即為頸椎生理曲度值[4]。③ 比較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3、6個月日本骨科協(xié)會評分(JOA)[5],頸椎JOA評分包括上肢運動功能、下肢運動功能、感覺功能、膀胱功能4個部分,滿分17分,分值高低與頸椎功能正常呈正相關。④比較兩組患者JOA改良率,JOA改良率=(術后評分-術前評分)/(17-術前評分)×100%。以改善率≥75%為優(yōu),50% ≤改善率 <75%為良,記錄改善優(yōu)良率[5]。⑤比較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3個月、6個月頸椎功能障礙指數(shù)(NDI)[6],滿分 50 分,分數(shù)越高代表頸椎功能障礙越嚴重。⑥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情況,記錄術后切口感染、術后疼痛、頸椎不穩(wěn)的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多時間點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手術指標 新型組患者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均短于常規(guī)組,出血量低于常規(guī)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s)
組別 例數(shù) 手術時間(min) 出血量(mL) 住院時間(d)新型組 30 197.59±42.62 348.70±95.54 10.49±3.48常規(guī)組 30 224.85±51.96 410.21±104.18 12.53±2.72 t值 2.222 2.383 2.530 P值 < 0.05 < 0.05 < 0.05
2.2 頸椎生理曲度值 與術前比,術后3、6個月兩組患者頸椎生理曲度值均升高,新型組術后3個月和6個月時頸椎生理曲度值均高于常規(guī)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頸椎生理曲度值比較(±s, mm)
表2 兩組患者頸椎生理曲度值比較(±s, mm)
注:與術前比,*P<0.05;與術后3個月比,#P<0.05。
組別 例數(shù) 術前 術后3個月 術后6個月新型組 30 2.97±0.81 5.63±1.07* 6.95±1.20*#常規(guī)組 30 2.85±0.94 4.54±1.12* 5.36±0.83*#t值 0.530 3.854 5.969 P值 > 0.05 < 0.05 < 0.05
2.3 頸椎JOA評分 與術前比,術后3、6個月兩組患者頸椎JOA評分均逐漸升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兩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與術后3個月比,術后6個月兩組患者JOA改良率均升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兩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頸椎JOA評分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頸椎JOA評分比較(±s)
注:與術前比,*P<0.05;與術后3個月比,#P<0.05。JOA:日本骨科協(xié)會評分。
組別 例數(shù) 術前(分) 術后3個月 術后6個月頸椎JOA評分(分) JOA改良率(%) 頸椎JOA評分(分) JOA改良率(%)新型組 30 7.86±2.19 11.43±3.53* 78.49±5.17 12.94±2.21*# 87.65±4.59#常規(guī)組 30 8.21±1.84 10.98±2.16* 77.66±4.80 12.39±2.65*# 85.61±5.60#t值 0.670 0.596 0.644 0.873 1.543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2.4 NDI評分 與術前比,術后3、6個月兩組患者NDI評分均逐漸降低,新型組患者在術后3個月和6個月時NDI評分低于常規(guī)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 4。
表4 兩組患者NDI評分比較(±s, 分)
表4 兩組患者NDI評分比較(±s, 分)
注:與術前比,*P<0.05;與術后3個月比,#P<0.05。NDI:椎功能障礙指數(shù)。
組別 例數(shù) 術前 術后3個月 術后6個月新型組 30 36.78±3.29 19.45±4.49*12.80±3.53*#常規(guī)組 30 35.95±4.18 23.38±5.16*15.47±4.82*#t值 0.855 3.147 2.448 P值 > 0.05 < 0.05 < 0.05
2.5 并發(fā)癥 新型組患者術后切口感染0例,術后疼痛16例,頸椎不穩(wěn)0例;常規(guī)組患者術后切口感染1例,術后疼痛24例,頸椎不穩(wěn)1例。新型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53.33%,低于常規(guī)組的86.6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7.937,P<0.05)。
2.6 影像學特征 圖1-A為新型組中一名患者術前的影像學資料,其生理曲度值3.43 mm,圖1-B為該患者術后6個月的影像學資料,其生理曲度值7.95 mm。圖2-A為常規(guī)組一名患者術前的影像學資料,其生理曲度值3.49 mm,圖2-B為該患者術后6個月的影像學資料,其生理曲度值6.08 mm。
圖1 新型組患者手術前后生理曲度
圖2 常規(guī)組患者手術前后生理曲度
多節(jié)段頸椎病為骨科常見病,主要癥狀包括脊髓壓迫、下肢肌張力增高及手臂麻木等,對患者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7]。頸椎后路手術后路頸椎間盤突出髓核切除術,經皮后路頸椎間盤突出髓核切除術,經后方入路切除頸椎間盤突出,主要用于肩臂部疼痛的外側型頸椎間盤突出患者,其具有減壓范圍廣的優(yōu)勢,且后路手術有助于避免椎體間植骨塌陷的發(fā)生,常作為臨床治療主要手段之一[8]。
在手術中,患者體位的固定直接關系手術的順利開展,并且影響手術效果。目前臨床多采用May field頭頸固定架系統(tǒng),該固定系統(tǒng)雖可獲得滿意固定效果,但頭架安裝繁瑣,固定操作時間長,有頭皮拉傷風險,馬蹄形頭架還可能損傷皮膚和鄰近組織,增加術中出血量,延長術后康復時間。因常規(guī)頭頸支架需X射線裝置進行位置固定,這給術中操作帶來不便,可能會降低手術效率,延長手術時間。新型頭頸固定支架為院內研究的頸椎后路手術輔助固定支架,該支架包括連接床架的支撐機構和頭頸固定部件,同時可滿足不同體位擺放,擴大其應用范圍。本研究結果顯示,新型組患者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均短于常規(guī)組,出血量低于常規(guī)組,提示新型頭頸固定支架輔助頸椎后路手術可減少多節(jié)段頸椎病患者術中出血量,縮短手術時間與住院時間。
新型頭頸固定支架在術中將患者臉部置于中空處,為改善患者術中舒適度創(chuàng)造條件,且承重大,承受時間長;并且在基底部一側設置由X射線不顯影投射材料制成的X射線投射缺口,并采用可調式頭圈,這種類型的固定支架使X射線可由投射缺口經接觸部直接投射至頸椎后路,為術中行頸椎正位片拍攝創(chuàng)造便利條件[9]。本研究結果顯示,新型組患者術后3、6個月頸椎生理曲度值高于常規(guī)組,NDI評分低于常規(guī)組;新型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常規(guī)組,但兩組患者術后3個月和6個月時JOA評分與改良率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可能與樣本量小有關。提示新型頭頸固定支架輔助頸椎后路手術可有效改善多節(jié)段頸椎病患者頸椎功能,改善患者舒適度及生活質量水平,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綜上,新型頭頸固定支架輔助頸椎后路手術可有效改善多節(jié)段頸椎病患者頸椎功能,提升手術固定效果,改善患者頸椎生理曲度,且安全性較高,有利于患者早期恢復值得臨床治療使用及推廣。但本研究樣本量較少,仍需擴大樣本量進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