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云英,楊愛福
(隴南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普外科,甘肅 隴南 746000)
闌尾炎是由多種因素引發(fā)的闌尾炎癥,導致其發(fā)病的主要原因為闌尾梗阻,梗阻后會增加管腔內(nèi)分泌物,進而增大管腔內(nèi)壓,從而引發(fā)闌尾炎。患者臨床表現(xiàn)為右下腹持續(xù)性脹痛或鈍痛,伴惡心、嘔吐等癥狀[1]?,F(xiàn)如今,我國醫(yī)療微創(chuàng)技術已經(jīng)成熟,臨床將其應用于治療闌尾炎,微創(chuàng)小切口闌尾切除術和腹腔鏡闌尾切除術均是臨床常用的微創(chuàng)切除手術。微創(chuàng)小切口闌尾切除術存在尋找闌尾過程中增加誤傷周圍組織的風險,對腸管刺激較大,術后恢復相對較慢。腹腔鏡闌尾切除術可吸盡腹腔內(nèi)較多的膿液,降低膿液殘留的可能,且具有創(chuàng)口小、痛苦較小及恢復快等優(yōu)勢,利于患者術后恢復[2]?;诖耍狙芯恐荚谔骄扛骨荤R闌尾切除術和微創(chuàng)小切口闌尾切除術對闌尾炎患者炎性水平的影響,具體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隴南市第一人民醫(yī)院2018年10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132例闌尾炎患者的臨床資料,按手術方式不同分為A組與B組,各66例。A組患者中男性39例,女性27例;年齡16~63歲,平均(38.65±5.29)歲。B組患者中男性40例,女性26例,年齡17~64歲,平均(39.28±5.71)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jīng)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院內(nèi)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符合《外科學》[3]中關于闌尾炎的診斷標準;無手術禁忌證者;臨床資料完整者等。排除標準:存在肝、腎等臟器功能不全者;存在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存在溝通障礙者等。
1.2 方法 A組患者行腹腔鏡闌尾切除術,具體措施:協(xié)助患者取平臥位,患者全麻,于臍部上方作切口為1 cm左右的手術造口,逐層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實施穿刺并建立人工氣腹,置入10 mm 套管針(Trocar),進鏡成功后在恥骨、麥氏點及臍聯(lián)合中點將5 mm、10 mm Trocar置入,觀察胃十二指腸、肝膽及結腸等情況,找到闌尾,將闌尾動脈夾閉后離斷,將闌尾分離至根部,采用0.5 cm絲線結扎闌尾,完成闌尾切除并觀察有無異常情況出現(xiàn),檢查無誤后退出Trocar,確定腹腔無出血癥狀,視情況留置引流管,分別將戳孔縫合,給予抗生素抗感染處理。B組患者行微創(chuàng)小切口闌尾切除術,具體措施:取患者平臥位后行硬膜外麻醉,于腹部右側麥氏點位置作一長1.5~3 cm左右切口,鈍性逐層分離其基層、脂肪層、筋膜層,將局部組織完全暴露并檢查有無出血情況。接著用卵圓鉗在腹腔鏡輔助下緩慢拉起回盲部,充分暴露闌尾,直到拉出闌尾及其系膜。此過程要保證動作輕柔,以防觸及盲腸管。然后通過常規(guī)切除、包埋等方式處理闌尾,并將闌尾殘端進行局部縫扎,操作完成后用無菌紗布將闌尾周圍滲出液體沾除,再用碘伏對闌尾殘段消毒處理。待消毒結束檢查切口處,逐層縫合后給予抗生素抗感染處理。
1.3 觀察指標 ①觀察兩組患者手術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②取術前、術后第3天兩組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3 mL,3 000 r/min離心10 min分離血清,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法檢測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③觀察兩組患者腸梗阻、出血、皮下積液、傷口感染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1.0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兩組患者手術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及炎性指標等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等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手術相關指標 A組患者手術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B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組別 例數(shù) 手術時間(min)下床活動時間(h) 住院時間(d)A 組 66 42.68±3.25 8.26±1.72 4.49±0.96 B 組 66 45.94±4.51 14.37±2.64 5.28±1.31 t值 4.764 15.754 3.952 P值 < 0.05 < 0.05 < 0.05
2.2 炎性指標 與術前比,術后第3天兩組患者血清IL-6、IL-8、TNF-α均升高,但A組低于B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炎性指標比較(±s, pg/mL)
表2 兩組患者炎性指標比較(±s, pg/mL)
注:與術前比,*P<0.05。IL-6:白介素-6;IL-8:白介素-8;TNF-α:腫瘤壞死因子-α。
組別 例數(shù) IL-6 IL-8術前 術后第3天 術前 術后第3天A 組 66 7.92±2.16 21.65±6.16* 7.58±2.24 20.57±5.29*B 組 66 7.88±2.13 30.52±6.45* 7.62±2.28 32.73±6.36*t值 0.107 8.079 0.101 11.941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組別 例數(shù) TNF-α術前 術后第3天A 組 66 3.05±0.46 4.26±0.21*B組 66 3.09±0.49 4.75±0.34*t值 0.484 9.961 P值 > 0.05 < 0.05
2.3 并發(fā)癥 A組患者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B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例(%)]
闌尾炎若治療不及時則會引發(fā)感染、闌尾穿孔等嚴重并發(fā)癥,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故一經(jīng)確診需立即采取相應治療。微創(chuàng)小切口闌尾切除術后恢復較慢,并發(fā)癥相對較多,故臨床需尋求更加科學、有效的闌尾炎切除手術以促進患者預后恢復。
近年來,腹腔鏡技術發(fā)展迅速,且廣泛應用于各種手術中,其推廣范圍也在不斷擴大。腹腔鏡闌尾切除術不會因患者肥胖而導致的闌尾位置偏離、腹壁厚等情況影響手術效果,能極大提高手術成功率;該術式可將闌尾及其系膜通過腹腔鏡等器械在可視情況下進行精確地操作,利于順利完成切除工作,還能通過建立氣腹觀察其他臟器有無出血或感染,手術創(chuàng)傷相對更小,并發(fā)癥更少,預后恢復快,針對各年齡段患者均適用,臨床應用前景更好[4-5]。本研究中,A組患者手術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B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B組,表明腹腔鏡闌尾切除術應用于闌尾炎治療效果顯著,可縮短手術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且安全性較高。
IL-6、IL-8及TNF-α可反映闌尾炎患者機體的炎性程度,其指標升高會造成血管內(nèi)皮損傷,提高血管通透性,同時還會引發(fā)疼痛、發(fā)熱等不良癥狀,患者會出現(xiàn)炎性癥狀。腹腔鏡闌尾切除術造成的切口更小,可減少對腹腔腸管的牽扯,利于減輕患者術后的炎性癥狀,利于患者術后機體恢復,可避免產(chǎn)生較多術后并發(fā)癥,大大縮短預后恢復周期,美觀度相對較好[6]。本研究中,A組患者術后的炎性指標水平低于B組,表明腹腔鏡闌尾切除術可減輕闌尾炎患者的炎性癥狀,對患者預后恢復產(chǎn)生積極作用。
綜上,與微創(chuàng)小切口闌尾切除術相比,腹腔鏡闌尾切除術應用于闌尾炎治療效果顯著,可縮短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降低炎性水平,且安全性較高,值得應用推廣。